5-9節是主僕之間的關係,這是羅馬帝國時代的家庭中第三重要的關係。 [僕人](5節)就是家裡的奴隸。新約時代的羅馬帝國,對奴隸來說是很可怕的。奴隸制是羅馬帝國經濟的支柱,羅馬城有一半是奴隸,義大利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奴隸,整個帝國有五分之一是奴隸,服務於羅馬生活的所有領域。奴隸被認為是羅馬公民的必需品,他們通常是戰俘,奴隸母親的後代或被綁架者,在奴隸市場被出售。有些公共奴隸為帝國建造道路和其他公共設施,擔任城市的文員和收稅員,會計師,醫生,製造商,生意人和妓女通常都是奴隸。奴隸在法律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件物,只是會說話的工具,沒有權利和地位,主人對奴隸擁有生殺大權,雙方的關係就像仇敵,所以與保羅同時代的羅馬哲學家塞內卡(Lucius Annaeus Seneca,主前4年-主後65年)說:[有一種流行的說法:[你有多少奴隸,就有多少敵人。]但我們得到他們時並非敵人,是我們把他們變成了敵人…因為我們虐待他們,不是把他們當作人,而是把他們當作馱物的牲口。因此,現代人很難理解,保羅關於主僕關係的教導,在當時的人聽起來是何等匪夷所思。事實上,現代社會的人權,完全是聖經影響世界的結果。雖然奴隸的生活如此可怕,但保羅的首要任務不是為他們爭取人身自由(林前7:20-24),而是讓他們得著[在基督耶穌裡的自由](加2:24)。保羅對於主僕關係的教導,也適用於每個世代不同製度,不同場合的上下級和僱傭關係。[你們作僕人的](5a)指作奴隸的信徒,但他們的主人未必信主。他們[被聖靈充滿](5:18)[彼此順服](5:21)的結果,是:首先,態度[要害怕戰兢,用誠實的心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好像聽從基督一般](5b-d)。[懼怕戰兢]不是因為害怕人,而是因為[存敬畏基督的心](5:21)所以不但表面要聽從,內心也要聽從。[肉身的主人]可能乖辟,暴虐,但身為僕人的信徒卻無法表面順服,內心仇恨;因為他們的真實身分是[基督的僕人](6c),被基督差派到這個失喪家庭大使,正如保羅在墮落的羅馬帝國[作了帶鎖煉的使者](20節)。其次,行為[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要像基督的僕人](6a)因為重生得救的信徒[是為主而活](羅14:8),所以無論做什麼,都應是為主而做,工作的標準與世界完全不同。6b-8節原文用了三個分詞,說明怎樣才[ 像基督的僕人]:.[從心裡遵行神的旨意](6b)。無論是羅馬時代的奴隸,或是現代社會的僱員,信徒的身分都是[基督的僕人],首先關心的不應該是自己的權利,而是如何[遵行神的旨意]。所以工作不應當得過且過,敷衍應付,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動機不是迫於壓力,發財謀生,而是為了[討神的喜悅](帖前4:1),完成的每件產品,提供的每項服務,都應當好得足以獻給神。這樣,即使是世人眼中最低賤的奴隸,也是一個最榮耀的[基督的僕人]。二.[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7節)。信徒的工作並沒有聖俗之分,也沒有[服事人]和[服事主]的分別。如果我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羅12:1)每一種正經職業都可以藉著[服事人]來[服事主]。我們在工作中有怎樣的表現,反映了基督在生命中有多少主權,因為我們[無論做什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祂感謝父神](西3:17 )。三.[因為曉得各人所行的善事,不論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賞賜](8節)。當時的奴隸即使甘心服事,也得不到主人的獎賞,甚至可能還要被誤會,責打,但卻會在信徒向主交帳的時候得著賞賜(路6:35)。雖然事奉只是僕人的本分(路17:10),但神卻樂意施恩給那些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讓他們享受天上主人的快樂(太25:21)。 [你們作主人的](9a)指作主人的信徒,但他們的僕人未必信主。他們[被聖靈充滿](5:18)[彼此順服](五21)的結果,是[待僕人也是一理,不要嚇唬他們](9b)。當時討論家庭管理的哲學家,注意力都放在主人身上,教導他們如何管理自己的奴隸。但保羅卻把教導的重點放在奴隸身上,把他們當作可以擔起道德責任的人,對主人卻只說[待僕人也是一理,不要嚇唬他們]。這個教導出人意外,因為羅馬時代的主人對待奴隸的態度普遍傲慢,殘忍,侮辱,不人道,藉著懼怕來支配他們,相信恐懼會產生更大的忠心,被懼怕比起被尊重更加安全(塞內卡《書信集Epistles》 Letter 47:5,11,17)。保羅並沒有要求作主人的信徒釋放奴隸,而是釜底抽薪,提醒他們要謹記[他們和你們同有一位主在天上](9c),最後都要向主交帳。 思想:不管主僕關係是以奴隸制的形式,或以上下級或僱用的形式出現,基督都是主僕雙方的主。主人或僕人對待彼此的態度,取決於自己與天上的主的關係。而這位主[不偏待人](9d),[不論是為奴的,是自主的](8節),都必按自己所行的善事得主的賞賜。連沒有自由的羅馬奴隸都有機會[行善],並且[按所行的得獎者的賞賜]今天的信徒還有什麼藉口不服事主,不追求[主的賞賜]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聖經話語的教導,我們或許身處不同的位置身份,但主你使我們的焦點不是自我,不是利益,權利,而是天上的主,時刻以你為優先的生命,願我們藉著經文每日在身處的環境中都敬畏你。阿們!
以弗所書 6:5-9
Related Post
以弗所書5:25-33以弗所書5:25-33
[你們作丈夫的人](25a),指作丈夫的信徒,但他們的妻子未必信主。他們[被聖靈充滿](18節)、[彼此順服](21節)的結果,是[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25b)。這種愛是出於意志的行動,無條件的[捨己],既不根據感情的起伏,也不取決於妻子的回應,而是因為丈夫[敬畏基督](21節)所以[憑愛心行事](2節)[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神](2節)。合神心意的家庭不會讓我們遠離主,阻攔事奉,而是神所安排的24小時事奉,操練的場所,最能反映我們屬靈的實況,也最能實際地造就我們。人若是藉口事奉而撇下家庭,實際上並非撇下所有跟隨基督,而是犧牲家庭去跟隨一個叫做[事奉]的偶像,為要滿足自己肉體的驕傲和自以為義。人若是藉口照顧家庭而不肯在基督的身體裡[各盡其職](4:12)則是把[家庭]當作了自己的偶像。因為神安排我們在家庭中的一切操練,最終都是為了[建立基督的身體](4:12)而不是讓我們停留在家庭中享受,陶醉。[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獻給自己](26-27a)這是用猶太人訂婚和結婚的儀式,比喻基督對教會的捨己之愛。[洗淨,成為聖潔,獻給自己]原文的動詞都是不定過去式,表示過去一次完成的動作。[洗淨]指新娘在婚禮前的沐浴禮(結16:9),[成為聖潔,獻給自己]指訂婚禮。在古代拉比的著作中,訂婚被稱為成聖(Kiddushin);新娘[成為聖潔]意思是被奉獻給新郎。在猶太傳統的訂婚儀式上,新郎要將戒指戴在新娘的右手食指上,分別用希伯來語和當地語言說:[看哪,根據摩西和以色列的律法,你藉著這枚戒指已分別為聖,成為我的妻子]婚約立刻生效。新娘要在婚禮前沐浴,象徵分別被出來獻給丈夫。但實際上,是新郎在訂婚時所說的話使她[成為聖潔,獻給自己]的。基督就像一個新郎,祂為教會捨己,第一個目的是使教會成聖,歸給自己。而更長遠的目的,則是將一個榮耀的教會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27b)。這是本信論述的高峰。一.神因愛揀選了一些人,使他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這是由聖父的揀選,基督的救贖和聖靈的印記所完成的(1:3-14)。二.罪人得到新的地位(2:1-10)進入了一個新的群體-教會(2:11–3:21)。三.在這個教會裡,信徒的行事為人應當保守教會的合一(4:1-16)過新人的生活(4:17-5:五14)。四.當這個永恆的計劃(1:4)圓滿完成的時候,正是基督將一個聖潔沒有瑕疵的教會呈獻給祂自己之時(5:27)。今天,基督正在使教會成為聖潔(啟19:7);將來,基督會將教會獻給祂自己作新婦(啟21:2)。基督救贖教會,使教會成聖,將教會獻給自己,彰顯出了基督的愛,是丈夫愛妻子的榜樣,所以[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28a)。這不是說丈夫要用愛自己的方式去愛妻子,而是說妻子就像自己的身體[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28b),所以愛妻子不是責任,而是本性。因為:[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體](29a)雖然自己的身體並不完美,但人並不是因為自己可愛才愛自己,而是天性[總是保養顧惜](29b)。同樣,雖然妻子也許不完美,並不可愛,但丈夫還是要[保養顧惜]妻子。這[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29節)。雖然教會現在不完美,但基督仍然[保養顧惜]教會,[因我們是祂身上的肢體](30節)。[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31節),這句話引自創2:24:一.[人要離開父母],不是要人不孝敬父母,而是要人在感情,經濟和靈性上都脫離父母的影響而獨立。人必須[離開父母]才能[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然後才可能一起孝敬雙方的父母。夫妻任何一方的父母如果試圖介入婚姻,爭奪屬於自己的權利,只會危害婚姻,破壞神的祝福。二.人離開父母,是為了[與妻子連合]。神設立婚姻時的旨意,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三.兩個不同的人要[二人成為一體],實現身、心、靈的完美結合,但又保持各自獨立的特點,唯一的途徑就是捨己[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2節)。四.[這是極大的奧祕](32節)指[基督與教會](32節)在屬靈上的聯合,就是一種[二人成為一體]的關係,因為[與主聯合的,便是與主成為一靈](林前6:17)。因此,信徒的夫妻關係只有反映出基督和教會的聯合,才是合神心意的婚姻。保羅在最後的總結中,再次勸勉作丈夫和妻子的信徒效法基督(33節),建立[二人成為一體]的和睦婚姻。因此,所有的勸勉都不能倚靠人的聰明才智,也不能採取世界的技巧方法,而是建立在[被聖靈充滿](18節)的基礎上。 思想:保羅在本信中所關心的,始終是基督的身體教會,的目的不是教導家庭的規範,建立和睦的家庭,而是勸勉信徒在家中操練[彼此順服](21節),實踐基督身體的合一 。我們有否願意明白,順服上主安排在我們的身邊人的關係呢? 祈禱:親愛主,是主你使我們進到與你愛的關係中,主你的愛使們明白我們的人生,更明白你在我們生命中的安排,不論是每日所面對的,生命中在我們身體的任何關係,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看到你賜予的好,更懂得活在敬畏你的生命中。阿們!
以弗所書2:11-22以弗所書2:11-22
二11-22的主題是[在基督裡歸為一體]與四1-16[在身體裡保守合一]前後呼應。信徒的得救是神的工作(10節)[所以](11節)得救之後也要接受神進一步的工作,被神帶進基督的身體(1:22-23)。11-13節回顧了外邦信徒地位的轉折;(11節)指從血緣的角度看,收信的信徒都不是猶太人,是沒有與神立約的外邦民族。[這名原是那些憑人手在肉身上稱為受割禮之人所起的](11節)指猶太人歷來都有選民的優越感,在屬靈和社交上都不屑與外邦人為伍。在重生得救之前,外邦人的處境有五大悲慘:1.[與基督無關](12節),沒有彌賽亞的拯救盼望。2.[在以色列國民以外](12節)無分於選民的屬靈地位。3.[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12節)無權承受應許的福分。4. [活在世上沒有指望](12節)人生是絕望的,所有的理想和目標,終點都是死亡(羅六23)。5.[沒有神](12)外邦人崇拜許多偶像,有[許多的神,許多的主](林前8:4-5)但沒有一個人認識和敬拜獨一真神(羅1:21)生命毫無意義。外邦人[從前遠離神](13節)因為罪使他們與神隔絕(賽59:2)。他們本來[與基督無關],[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祂的血](13節)解決了罪的問題(約3:16)所以[已經得親近](13節)神了。這與拒絕基督的猶太人表面[親近]神,心卻[遠離]神(賽29:13)正好相反。外邦人之所以[已經得親近](13節)神了,是[因祂使我們和睦](14a)也就是[因祂是我們的和睦](14a原文)。14-18節從四個角度闡述了基督怎樣使人和睦:1.基督[將兩下合而為一](14節);只有基督才能[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14節)使外邦人和猶太人[合而為一]。[中間隔斷的牆]比喻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隔閡,包括[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15節)。耶路撒冷聖殿範圍和外邦人院之間有一圈三肘高的石牆,外邦人擅自進入就要被處死(《猶太戰記》卷5第5章2節)。保羅之所以此時在羅馬的監獄中,就是因為被誣告帶外邦人越過了這堵牆(徒21:28-30)。2.基督[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15節);方法是基督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15節)。冤仇的根源[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15節):關於潔淨,禮儀的規條,使猶太人和外邦人彼此為敵;關於罪的規條,使人與神彼此為敵。但是,基督的死成全了律法(太5:17),並且在祂裡面被[造成一個新人],就是基督的身體教會。外邦人沒有變成猶太人,猶太人也沒有變成外邦人,他們都變成另外一種新人類,不再有人出身和背景的區別,[如此便成就了和睦](15節)。基督[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16)。 [一體]就是基督的身體教會(1:23)十字架的[挽回祭](羅三25),挽回了神對罪人的公義怒氣,進入基督身體的人都[與神和好]了(16節)。4.基督使[兩下藉著祂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18)。[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17節),指基督不但是我們的和睦(14節),祂也來傳和平的福音,也就是透過祂的道,藉著祂的身體教會傳福音。救恩乃是根據聖父的揀選和預定(1:4)因著聖子的代贖和傳道(15-16節)藉著聖靈的感動(18節),最後使人[得以進到父面前]。基督使人和睦的結果,不但使遠離神的外邦人得以親近神(13節),不但使外邦人和猶太人彼此和睦,也使他們成為一家人(19節),一起稱神為[父]。19-22節描述了合一的結果。外邦人[進到父面前](18節)的結果,是使他們成為[天上的國民](腓3:20)得了[兒子的名分](1:5):[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19節)。在當時的社會裡[外人和客旅]是寄居者,沒有當地公民的權利。但外邦信徒不但被允許進入神的國度,而且完全[是神家裡的人了]。外邦信徒成為蒙神救贖團體中的一部分,並不表示教會取代了以色列,因為[新人](15節)和[一體](16)不是指外邦人被接納為猶太人,而是指外邦信徒和猶太信徒共同成為一種新人類。20-22節用舊約的聖殿來形容教會這一全新的團體。過去,外邦人不准進入人手所造的殿;現在,外邦信徒和猶太信徒卻一同被[造成一個新人](15節),[漸漸成為主的聖殿](21節)。這棟建築的根基: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20節)。[被建造]指明了一個事實,不是信徒在一起群策群力建造教會,而是人作為[活石](彼前2:5)被神使用來建造教會。教會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而不是建造在領導或心理技巧上。 [先知]指新約教會裡的先知(4:11)。[使徒和先知]的事奉是建立教會的根基,他們的見證和教導已經成文為新約聖經,使教會得以成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基督耶穌作為[房角石]是這根基的一部分(林前3:11)。基督是教會的[房角石],比喻基督是建造教會和聯絡全體的基準,祂為教會定界,所有的信徒都必須藉著與祂的關係,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地位和用途(西2:7)這棟建築的建造:是[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21節)。[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指每塊石頭切割得當,才能在沒有水泥的古代精確地連結在一起。 [漸漸成為主的聖殿],顯示教會是不斷增長的有機體。
思想:主將人與人的隔漠的牆已經拆除,教會的建造是基督身量的增長,而不是會友人數的增加;不是方法技巧的改進,乃是屬靈生命的生長。教會是基督的,不是人的,我們不能把世界的觀念或方法等帶入教會,把教會變成人的社團。教會是禱告,敬拜的[聖殿]是神與人相交的地方,而不是信徒社交應酬,慈善互助的場所。我們有否明白主成就救恩帶出的教會是如何呢?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救恩將人與神,人與人的關係都能修補,甚至最無可能的猶太人與外邦人的關係都能成就,更成為一體,與神和好,求主除去我們內心的罪,內心對神對人的不敬,使我們回到你十字架的救恩中,願意被你接納,接納身邊的人;一同建立主你榮耀的身體。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