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1節)【凱撒利亞】位於約帕北面60公里的地中海沿岸,是大希律為了討好凱撒建造的希臘化城市,擁有港口,圓形劇場和競技場,羅馬巡撫的總部即設在這裡。這裡是羅馬帝國統治猶太地的行政中心,居民大都是希臘化的外邦人。【哥尼流】(1節)的意思是【號角】是常見的羅馬名字。【百夫長Centurion】(1節)是羅馬軍隊中最重要的職業軍官,管轄一個百人隊(Centuria)平時負責訓練,戰時負責指揮。(2節)【虔誠人】常用來形容一個相信以色列的神,遵守聖經教導的外邦人,但可能還沒有接受割禮,遵守所有的猶太教規條。雖然哥尼流【全家敬畏神,多多周濟百姓,常禱告神】(2節)但若沒有信主,還是不能得救。猶太教每天有三次定時的禱告:上午九點【巳初】(2:15)中午十二點【午正】(9節)下午三點【申初】(3節)。(4節)【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怕】顯示他看見異象的時候神智十分清醒。他沒有想到,天使竟願意向一個未受割禮的外邦人顯現,天使先向哥尼流確認了一件事:【你的禱告和你的周濟達到神面前,已經蒙記念了】(4節)。但是,只有這些還不夠,哥尼流還【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5節)才能知道讓他【全家得救】(11:14)的真理。這位彼得很奇怪,他居然與不潔淨的人為伍【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裡】(6節)。更有趣的是,這兩個人居然都叫【西門】似乎代表神的兩耳都【聽見】(創29:33)了!【虔誠兵】(7節)也是敬畏神的人,比較容易和彼得溝通。天使雖然向哥尼流顯現,卻不直接向他傳福音,而是要他去約帕【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因為聖靈如此煞費苦心地帶領,最終的目的並非向哥尼流一家傳福音,而是為了向教會啟示福音的真理:一方面,主藉著彼得教導哥尼流,使他認識真理,受洗歸入基督的身體;另一方面,主也藉著哥尼流啟示彼得,讓他認識主的心意,接納未受割禮的外邦信徒。凱撒利亞離約帕60公里,大約需要走15個小時。哥尼流的三個代表從下午三點出發,必須連夜急行軍,只在途中短暫露宿,才能在第二天中午到達約帕。古時中東的房頂是平的,從屋外沿牆築有土梯,可以【上房頂去禱告】(9節)。【覺得餓了,想要吃】(10節)並不是午餐前的飢餓。因為古代的猶太人通常每天吃兩頓,不吃午餐:上午晚一點的時候(2:15)或在工間休息時吃早餐(得2:14)天黑以後吃晚餐。中午是【正預備飯的時候】(10節)並非正常的吃飯時間。(10節)【魂遊像外】指恍如做夢卻又沒睡的狀態。律法的食物條例將【各樣四足的走獸和昆蟲,並天上的飛鳥】(12節)分為潔淨的和不潔淨的,規定以色列人不可吃不潔淨的物(利11:1-47 )。(14節)【主啊,這是不可的】這不是彼得不順服神,而是因為此時彼得並不知道向他說話的是誰。聖靈一連三次把異象顯給彼得看,等於向彼得宣告,律法中潔淨和不潔淨的食物之間的區別,從此已經取消了,因為都已經被神分別為聖。既然【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15節)所以【無論什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28節)猶太門徒就可以放心與外邦人來往,把福音也傳給他們。【聖】和【俗】的分別,只在於是否被神潔淨過;無論是人,事,物,都適用這個原則。律法中的食物條例,是為了明顯地把神的百姓【分別出來】(利10:10):每當他們和外邦人接觸的時候,不同的生活習慣就會不住提醒他們,要【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19:6);同樣,屬靈的生命也應當被【分別出來】【成為聖潔】(利11:44)。 思想: 今天,神也沒有讓天使飛在空中,傳永遠的福音(啟14:6)而是把大使命交託給教會;因為大使命的目的,不但要讓我們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太28:19)也要使我們在這過程中與主同在,成為背起十字架跟隨主的門徒(太28:20)。因此,我們不能只顧給別人傳福音,卻不用福音每天更新自己,以致【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7)。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讓我們能夠承受主你的大使命,不但讓我們生命有價值有意義,更能藉著主你的使命讓我們更學像你,更明白主你對我們每個人拯救的愛。阿們!
使徒行傳 10:1-16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0:17-38使徒行傳 20:17-38
保羅自知此去耶路撒冷面臨危險,所以爭取最後的機會向教會領袖們話別。他此刻最關心的,就是【教會的長老】(17節)。以弗所在米利都北面約63公里,往返路途需要三天,保羅的船要在米利都至少停留三天,等候以弗所的長老們前來。18-35節是保羅的臨別贈言,也是《使徒行傳》中惟一一段對教會的勉勵,整體用【知道】和【現在】作關鍵詞。18-21節是保羅把自己的事奉作為長老的榜樣, 22-24節是保羅現在的領受;聖靈並沒有向保羅啟示前往耶路撒冷的目的,所以他【不知道在那裡要遇見甚麼事】(22節)。但聖靈已經在各城向他【指證】(23節),前面【有捆鎖與患難等待】(23節)他,所以保羅估計可能與以弗所的長老們沒有機會再見了(25節) 。到耶路撒冷以後,他果然被逮捕,輾轉送往羅馬,雖然曾獲短暫釋放,但還沒回到以弗所,就再次被捕殉道。真正被聖靈充滿的人,乃是明知前面【有捆鎖與患難】,仍然【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24節);保羅【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24節),就是向猶太人和外邦人傳福音,這也是每個信徒所領受的職事。【神恩惠的福音】(24節),就是【神國的道】(25節)。福音不只是讓人得著平安喜樂和永生,更要領得救的人進入神國,服在神的權柄管理之下。保羅已經知道自己將不能與以弗所的長老們再見(25節)所欣慰的是自己已經盡責(26-27節)。表明保羅已經把神的旨意原原本本地轉達了( 27節)。28節是保羅叮嚀長老的責任。【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28節)表示長老的選立乃是出於聖靈,因此,長老必須先【為自己謹慎】(28節),然後才能【為全群謹慎】(28節);先自己接受神的牧養,然後才能【牧養神的教會】(28節)。29-31節是保羅所知道教會即將面臨的危機。包括外來的假教師:必有兇惡的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29節)任何扭曲,增添,減少或離棄真理的,都是假師傅;但長老若牢記使徒的【勸戒】(31節)【警醒】(31節)監督,教會就可以在防範異端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老練。32節是保羅現在的交託。教會是【神的教會】(28節)神是教會唯一的倚靠。因此,保羅雖然知道教會必有內憂外患,但卻放心地把長老們【交託神和祂恩寵的道】(32節)。33-35節是保羅把自己的捨己的愛(林前13:3)作為長老的榜樣,長老在物質生活上不該給撒但留下任何破口,不但不能貪圖別人的財物(33節),還要勞苦扶助別人(34-35節)。以弗所長老與保羅的送別場面,不能不令人動容。這是保羅與教會之間的彼此相愛,因為他們都領受了主的愛。雖然長老們必然都已看淡今生,單單望定永恆,知道將來會在天上重聚,但仍然會為生離死別而【傷心】(38節),因為他們的確在主裡【彼此相愛】。 思想:今天,雖然我們都知道受苦【不要以為奇怪】(彼前4:12)不必執著於今生的安逸,但如果我們在弟兄姊妹的需要和難處面前內心淡漠,缺乏憐憫同情(雅2:16),只會冷靜地用【永恆】來教;無論表面上怎樣屬靈,其實都沒有【彼此相愛】。沒有愛的真理,並不能讓世人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約13:35)。 祈禱:親愛主,我們愛是因為主你先愛我們,更讓我們懂得愛;求主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願意明白主的愛,更願意彰顯主的愛。阿們!
使徒行傳 20:1-16使徒行傳 20:1-16
保羅可能在主後54年五月離開以弗所前往馬其頓,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走遍了那一帶地方】(2節)然後到了哥林多。他可能在主後56年在馬其頓寫了《哥林多後書》(林後2:12-14)。保羅在哥林多住了三個月(3節)可能是主後56-57年的冬天,航運停止。他原來的計劃,是過了冬天就從哥林多東面的堅革哩港直接【坐船往敘利亞去】(3節)先回安提阿教會報告,然後再去耶路撒冷。此時有許多猶太人坐船到耶路撒冷守逾越節,可能有人打算在船上把保羅推下海(3節)。聖靈不允許這個計劃得逞,就讓保羅改變了計劃,讓一部分同工坐船前往【特羅亞Troas】等候(6節),自己先到馬其頓,等過了逾越節,再從腓立比坐船前往特羅亞會合(6節)。保羅可能在這三個月寫了《加拉太書》和《羅馬書》(羅15:22-32)。【特庇人該猶】(4節)就是【馬其頓人該猶】(十九29),他是馬其頓人,但住在小亞細亞的特庇。在《使徒行傳》中【我們】(5節)這個字最後一次出現在腓立比(16:17),現在再度出現在腓立比(6節),可能是本書的作者路加過去七年裡一直在腓立比,現在再度與保羅會合,加入了他的旅程。從此,路加一直與保羅同行,陪他同往羅馬(28:14),直到保羅最後殉道(提後4:11)本節以後的細節,也越發顯得生動。【過了除酵的日子】(6節)指過了逾越節,避開擁往耶路撒冷守節的猶太人。從腓立比到特羅亞的旅程,比上次從特羅亞到腓立比多了三天(16:11)是因為風向不順。(7節)【七日的第一日】指猶太人星期六晚上。因為保羅牽掛教會,這次見面可能是最後一次了,所以【直講到半夜】(7節)。保羅在特羅亞住了七天(6節)但只提到【聚會擘餅】這一天,可能是因為當時的門徒已經特別將【七日的第一日】從一般日子裡分別出來,專門為記念主而聚集在一起。初期教會的聚會常常在一棟房子的【樓上】(8節)因為古代樓房裡最大的房間都位於頂層,下層的房間都會被承重牆分割成小房間。【猶推古】(9節)是個希臘名字,意思是【幸運】他果然很幸運。這位少年可能白天忙碌了一天,現在已經很累了,樓上又【有好些燈燭】(8節)容易缺氧,所以【困倦沉睡】(9節)不幸落窗身亡。根據醫生路加的確診,他【已經死了】(9節)並非昏迷不醒。保羅【伏在他身上,抱著他】(10節),不是對一個可能有骨折和腦震蕩的人的正確急救方法,而是像先知以利亞(王上17:21)和以利沙(王下4:34)一樣施行神蹟。教會的聚會出了人命,這是一件大事。但希奇的是,不但保羅泰然自若,眾人也都非常淡定,大家都對聖靈的大能和使徒的權柄(10節)很有信心。他們【擘餅,吃了,談論許久,直到天亮,這才走了】(11節)。當時可能是擘餅聚會與愛筵聚餐在一起進行(林前11:20-34)所以眾人又吃又喝,竟然一點也不著急。保羅的三次宣教旅程都在聖靈的帶領之下,外面的逼迫是推動宣教之帆的東風,裡面的難處也是主給教會預備的【安慰】。保羅雖然走了,猶推古卻復活了;這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教會。眾人從聖靈【得的安慰不少】(12節)從此他們知道雖然不再有保羅(25節),但卻永遠有基督。13-15節是保羅一路沿著愛琴海東岸南下航行的路線。這種【跳島式】的古代航行方式,是因為愛琴海的夏天通常只有白天起風,而小亞細亞沿岸的狹長海峽又佈滿了小島,夜間航行既慢又危險。路加不厭其煩地描述這些細節,是要讓讀者體會保羅一路【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22節);【基督的愛】(林後5:14)激勵他一心行完自己的路程,完成領受的職事(24節)。【保羅早已定意越過以弗所,免得在亞細亞耽延】(16節)指他上了一艘不在以弗所停靠的船。 思想:當保羅定意前往耶路撒冷之後(19:21),一直就麻煩不斷,先是外邦人要抓他(19:29)然後是猶太人要害他(3節),現在是聚會出了人命(9節) 。但這一切既是聖靈的【指證】(23節)也是聖靈的【安慰】(12節)。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不但記念你的教會,更看顧及帶領你的教會。求主讓我們深信主的保守,主的看顧。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