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10:17-48

使徒行傳 10:17-48

【使徒行傳】 (17節)哥尼流所差的人恰好就到了。這時,聖靈也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身分(11:12) ;(20節)【是我】證明彼得的異像是出於聖靈的啟示(19-20節),並不是他自己在做白日夢。這三個人不但是外邦人,而且是羅馬佔領軍,猶太人絕對不會把他們接進家門,所以聖靈特地命令彼得【和他們同往】(20節)。這三人是哥尼流打發來的(8節),但聖靈卻說【是我差他們來的】(20節)。(23節)不是因為好客,而是順服聖靈、【和他們同往】(20節)。通常猶太人不會招待外邦人在家中住宿,但彼得已經完全明白了異象的意義(28節),所以不再堅持自己(29節)。(24)顯示彼得是以正常的速度趕路,該吃飯就吃飯,該禱告就禱告,該休息就休息,所以第二天下午才走完60公里到達凱撒利亞。彼得一點也不急,因為聖靈並沒有告訴他到哥尼流那裡做甚麼(29節)。哥尼流不但自己敬畏神,也關心親朋好友的靈魂,所以【已經請了他的親屬密友等候他們】(24節)。哥尼流【俯伏在他腳前拜他】(25節)不是敬拜彼得,而是把他當作神的代表尊重(33節)。但【彼得卻拉他】(26)拒絕了這個大禮,因為他清醒地知道,不管自己的講道多有果效,醫治多有能力,但始終【也是人】(26節)。當著七個猶太人的面,哥尼流竟然放下羅馬百夫長的架子,在這些被征服的猶太人面前拜彼得,表明他已經渴慕真道很久了,迫切地想知道神要對自己說甚麼(33節)。34-43節是彼得的第三篇講道(2:14-36;3:12-26)前兩篇是對猶太人,第三篇是對外邦人。首先,彼得從哥尼流及其親友對神的態度說起(34-35節)。這個開場白面稱讚了這些外邦人的飢渴慕義,一面宣告了他剛剛領悟的真理,第一.【神是不偏待人】(34節)祂的救恩臨到世人,並不分種族,國籍,地位和背景。第二.【各國中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35節)並非行了割禮才會蒙神悅納(出12:48)。第二步,彼得見證了耶穌的所是和所作(36-39a節)。面對這些對彌賽亞毫無概念的外邦人,彼得並沒有一開頭就講舊約的預言(2:16)也沒有立刻譴責猶太領袖棄絕彌賽亞(3:13)而是先介紹【神藉著耶穌基督(祂是萬有的主)傳和平的福音】(36節)。第三步,彼得見證了耶穌的死而復活(39b-40節)。 《使徒行傳》有五次宣告使徒是耶穌復活的見證人(2:32;3:15:5:32;10:41;13:30-31)其中四次都是由彼得代言。但對於這些外邦人,他並沒有強調猶太人釘死了耶穌(2:23)而是強調耶穌被【掛在木頭上】(39節)擔當了世人當受的咒詛(加3:13)和審判(彼前2:24)。第四步,彼得宣告了神的揀選(41節)。主耶穌復活以後【不是顯現給眾人看,乃是顯現給神預先所揀選為祂作見證的人看】(41節)。第五步,彼得宣告了基督的恩典:【祂吩咐我們傳道給眾人】(42節)把救恩傳給猶太人和外邦人,這道的內容既包括審判(42節)也包括救贖( 43節)。第六步,彼得宣告了基督的審判:【祂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42節)。最後,彼得宣告了基督的救恩: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43節)。聖靈在彼得講完了必要的真理之後,就打斷了彼得的話【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44節),並不需要經過使徒按手(8:17) 。這樣,在場的猶太信徒就能確信這是聖靈的作為,並非彼得濫用按手的能力。【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45)指猶太門徒。猶太門徒在五旬節被聖靈充滿又用方言讚美神(2:3,11)現在,他們見證了【外邦人的五旬節】看到這些未受割禮的外邦人也接受了完全相同的恩賜(45-46節)就確信是神自己接納了外邦人,並非彼得顛覆傳統(11:2-3)。【方言】(46)指【別國的話】(2:4)並非沒有意義的舌音,所以這些猶太門徒能聽懂他們是【稱讚神為大】(46節)。聖靈充滿,是讓人被聖靈管理,得著見證主的能力,並非讓人都說方言(8:15-17)。但這些外邦人得著了方言的恩賜(45節),是因為聖靈要讓在場的猶太門徒都同意:【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 (47節)?【他們又請彼得住了幾天】(48節)而彼得居然同意了。這比起為外邦人施洗,更會讓耶路撒冷的猶太門徒震驚(11:2-3)但卻會讓彼得所學的功課更加紮實(28節)也能讓他見證這些外邦人的生命改變。 思想:主向外邦人開啟了救恩的大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彼得順服聖靈,願意打破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隔閡,結果就為這件救恩歷史上的大事件作了完全的見證,我們有願意放下自我接受主差遣,成就主的旨意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帶領住你的教會,更讓你的教會更經歷你的作為,更經歷你的同在,成為更多人的祝福,願主藉著經文使我們放下自我接受主差遣,成就主的旨意。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1:1-17使徒行傳 21:1-17

從米利都向南到達【哥士Cos】(1節),航海距離約67公里。哥士是科斯島(Kos),這裡是愛琴海重要的文化和貿易中心,大希律每年都會為這裡的運動會獲獎者提供獎金,還在這裡為他的兒子希律·安提帕豎立了一座雕像。從哥士向東南方到達【羅底Rhodes】(1節)航行距離約130公里。從羅底向東到達【帕大喇Patara】(1節)航行距離約130公里。帕大喇位於小亞細亞半島西南方的旁非利亞省,是重要的貿易中繼站。從帕大喇向東南前往腓尼基,必須橫渡地中海,航行距離約760公里,所以要在這裡換乘大船。當保羅在這裡【遇見一艘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2節)的時候,他所不知道的是,就在被他留在身後的這座城市裡,將會興起教會史上十位著名的教父和殉道者。羅馬的敘利亞省包括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推羅Tyre】(3節)是其中一個主要的海港。古代地中海的大船都是客貨兩用,每到一港都要裝卸貨物(3節)停留若干天。保羅的船可能需要在推羅停留七天,離五旬節的時間又足夠,所以他就尋訪當地的門徒(4節)沒有直接沿陸路去耶路撒冷。推羅的門徒【被聖靈感動】(4節)知道保羅上耶路撒冷將有危險,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正是聖靈催逼保羅上耶路撒冷去的(20:22)。他們之前也許與保羅素昧平生,但現在卻帶著【妻子兒女】(5節)與保羅當眾【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5節)。從推羅向南到達【多利買Ptolemais】(7節)的航行距離約40公里,半天就能到達。從多利買到【凱撒利亞】(8節)的路程是65公里,需要走一天半,這座城市也是羅馬帝國為退役官兵建立的殖民地。腓利原是耶路撒冷教會管理飯食的七人之一(6:2-5)一路傳福音,直到凱撒利亞(8:40)所以被稱為【傳福音的腓利】(8節)與使徒腓利有所分別。凱撒利亞的教會可能就是他所建立的。腓力的房子看來不小,家中已【有四個女兒】(9節)還能接待保羅的九人團(20:4)。亞迦布Agabos(10節)是希伯來名字【哈甲khaw-gawb’】(拉2:46)的希臘文形式,意思是【蝗蟲】。這位先知果然人如其名,預言的都不是好事,不是天下將有大饑荒(11:27-28)就是保羅將在耶路撒冷被捆綁(11節)。但他的預言只是預告,並非禁令,因此,門徒們的苦勸乃是出於愛心(12節)而非【主的旨意】(14節)。弟兄的眼淚和懇求壓在保羅的心頭,使他難以承受,所以說:【你們為什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13節)?被聖靈充滿,就是明知將被捆綁,也要知難而上;明知可以迴避,但卻不肯退縮(13節)一切只【願主的旨意成就】(14)。在保羅的堅持之下,眾弟兄不但【住了口】(14節),並且【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15節)。這樣美麗的結局,證明他們是在主裡團契相交。【拿孫Mnason】(16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記憶】這是一位老門徒,他熱情地招待了九位素昧平生的弟兄(20:4)果然是把【彼此相愛】 (約13:35)的教導牢記在心,讓眾人都能認出他們是基督的門徒。這是保羅信主後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上耶路撒冷(9:26-29;11:30;12:25;15:2;18:22)。第一次接待他的是塞浦路斯人(9:27)最後一次接待他的也是塞浦路斯人(16節)。【弟兄們歡歡喜喜地接待我們】(17節),可能指說希臘話的門徒,並非那些熱心律法的門徒(22節)。 思想:在保羅前往耶路撒冷的一路上,讀者的感受是山雨欲來風滿樓(4,11-12節)沒有真理的愛固然會讓人死亡,沒有愛的真理也不能讓人復活。【主的旨意】是必成的,主愛的恩典也是夠用的(林後12:9)主的安慰可以撫平我們的傷痛,主的主權可以除去我們的懼怕。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是教會的頭,是主你為我們掌權,縱使經歷眾多風雨,經歷不少的困苦,我們深信你仍然帶領,你仍然保守我們。阿們!

使徒行傳 16:1-18使徒行傳 16:1-18

【使徒行傳】 保羅從敘利亞的安提阿經過基利家【來到特庇】(1節)從【特庇Derbe】到保羅差點被石頭打死(14:19)的【路司得Lystra】(1節),還要再走100公里。保羅從特庇到路司得的順序,與第一次宣教旅程(14:6)正好相反,因為這次保羅是沿著陸路從東面來的。【提摩太】(1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榮耀神】他不但受到本地路司得教會弟兄的稱讚,也受到63公里之外的語言不同的【以哥念Iconium】(2節)教會弟兄的稱讚。【他父親是希臘人】(3節)原文是過去式,表示提摩太的父親已經過世,而母親友尼基和祖母羅以都是信主的(提後1:5)。耶路撒冷會議的決議是不要求外邦門徒行割禮(15:28),但為了【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所定的條規交給門徒遵守】(4節)保羅卻給提摩太【行了割禮】 (3節)。保羅反對【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15:1)的謬誤,但卻不介意給有猶太血統的提摩太行割禮,目的是讓他能更方便地與猶太人來往,向猶太人傳福音。這些【條規】不但有助於猶太門徒和外邦門徒之間的合一,而且有助於各地更多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信主,所以【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5節)初期教會的成長登上了第五階(2:47;6:7;9:31;12:24;16:5)。聖靈【禁止他們在亞細亞講道】(6節)可能是阻擋保羅前往亞細亞西南方的首都以弗所。聖靈的帶領不但會有積極的【差遣】(13:4),還會有看似負面的【禁止】【不許】(7節)。【弗呂家、加拉太】(6節)【每西亞】(7節)都是當時小亞細亞半島的文化和民族區域,而羅馬的省份則加在這些原來的區域之上。【特羅亞Troas】(8節)是位於亞細亞省西北的羅馬殖民地,亞洲和歐洲之間的重要港口,從以哥念一路走到這裡,大約是750公里,要從安那托利亞高原下到海邊。在第10節之前,一直都用【他們】(4,6,7,8節)來稱呼保羅和他的同工,但從現在開始,突然改用【我們】很可能是本書的作者路加在特羅亞加入了這個宣教團隊,此後對途中的記載也格外詳盡,生動。從特羅亞的海港搭船出發,可以往西去馬其頓,往南到以弗所,往北往庇推尼,所以保羅還不能決定下一步要走。他們回訪了各教會以後,一路不斷改變行程,從弗呂家,加拉太,每西亞一路走到特羅亞。當他們願意為主放棄計畫的時候,聖靈就用【異象】(9節)指示他們下一步的目標:歐洲的【馬其頓】。從此,保羅一行人得出了結論:原來聖靈的旨意是要他們向歐洲宣教!於是他們毫不猶豫地立刻跟上。(12)【第一城】表示腓立比人為自己的特權地位非常自豪。彼西底的安提阿(13:14)路司得(14:8)特羅亞(8節)都是羅馬的殖民地。保羅【坐下對那聚會的婦女講道】(13節)顯示福音已經使他整個人煥然一新,完全摒棄了猶太人對婦女的偏見。沒有一個宗教家會在囊中羞澀的時候去教導一群被人輕視的婦女,因為這是使徒的工作。【紫色布疋】(14節)是比較高貴的衣料【賣紫色布疋】(14節)的買賣雙方都比較富有。呂底亞家境富裕,房子可能比較寬敞,所以受洗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強留】(15節)使徒。接待宣教士就是接待主,必須是【真信主的】(15節)人才有此資格。(16節)這位可憐的使女神誌不清【被巫鬼所附】但卻被利用【叫她主人們大得財利】(16節)。【這些人是至高神的僕人】(17節)好像在宣傳事實。但聽眾的理解可能是【這些人是宙斯神的僕人】因為這裡的猶太人不多,而希臘人卻以【至高神】來稱呼宙斯。保羅之所以忍耐了【多日】(18節)才趕鬼,因為聖靈不動,他就不能動,趕鬼的能力不是他自己的,而是聖靈的。這是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中所行的第一個神蹟,和第一次宣教旅程中的一樣,都是為了對付邪靈(13:10)。 思想:經文中保羅遇到聖靈的【禁止】時,就應該禱告等候,不可被工作吸引,堅持自己的計劃,卻忽略了尋求工作的主人-神的旨意。因神的帶領不是讓人建立勢力,而是讓神的工作得著榮耀。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帶領引導,是主你自己的引導,讓我們知道主的計劃旨意不是要建立個人的勢力,人的榮耀,而是讓神計劃旨意得著榮耀。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