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這些猶太門徒並沒有反對彼得向外邦人傳道,所以主張【你們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吃飯了】(3節)。他們一面做主門徒,一面謹守律法,有些人也認為外邦人信徒必須受過割禮才能得救(15:1)也要遵守律法的食物條例(加2:12)。律法禁止以色列人吃不潔淨的食物(利11:2-47)所以猶太人為避免誤食不潔之物,從來不和外邦人一起吃飯、更不會進入外邦人的家。對猶太人來說,這並非簡單的文化差異,也不只是對真理的不同理解,更關係到幾百年來所建立的民族自尊。只是對真理的不同理解,更關係到幾百年來所建立的民族自尊。在歷史上,猶太人多次激烈反抗希臘羅馬人的統治,就是為了獲得保持潔淨的權力,所以連羅馬帝國也不得不有所顧忌。現在,彼得竟然輕易放棄了前輩抗爭了幾百年所得的尊重,不能不讓猶太門徒震驚。5-17節是彼得簡略重述10:1-47的事件。古代的書記寫在笨重的蒲草紙書卷上,最長大約三十五尺,差不多正是整捲《使徒行傳》所需的長度。因此,路加必須非常小心地在有限的篇幅中放進最重要的資料,但他竟然奢侈地把哥尼流的事件記錄了兩次,表明這些細節都非常重要。彼得加上【六位弟兄】(12節)共七個人,代表完全的見證。按照當時埃及的法律,要完全證明一個案件,必須有七個證人;而按照當時羅馬的法律,要證明一個重要的文件,必須有七個印章(啟5:1)。因此,彼得其實不是在講理,爭辯,而是用七個見證人來見證聖靈自己的工作。【他有話告訴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14節)表明即使哥尼流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濟百姓,常常禱告神】(10:2)仍然需要接受福音才能得救。因為天然人的行為都是不可靠的,時間會改變一切,環境會改變內心。【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15節)表明這是聖靈主動的揀選,也證明這些外邦人所領受的聖靈恩賜,與猶太門徒在五旬節所領受的完全相同(17節)。因此,外邦人在聖靈面前和猶太人的地位是完全一樣的。既然這些外邦人已經受了主耶穌應許的【受聖靈的洗】(16節)聖靈的恩賜已經印證了他們的信心,當然也可以接受水洗(10:47)當眾承認信仰。彼得知道哥尼流一家整個得救的過程都是聖靈自己的工作,所以他既不能要求他們行割禮,再受洗禮,也不敢要求他們先做猶太人,再做門徒,只能說:【我是誰,能攔阻神呢】(17節)?眾人【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18節)面對聖靈的作為無話可說。對其他猶太門徒來說,這個觀念實在太令人震驚了,所以還是有人並沒有完全放棄猶太教的傳統,以後還會要求外邦人信徒【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15:1)【遵守摩西的律法】(15:5)認為否則就【不能得救】(15:1)。這並非文化的差異,而是對真理還不夠認識。所以聖靈還要繼續在教會工作,顯明基督已經【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弗2:14)讓猶太人和外邦人都【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弗2:16)。【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18節)這句話表明,門徒們都很清楚一個真理:不但救恩是恩典,悔改也是恩典,信心是神藉著聖道和聖靈賜下的禮物。不是外邦人主動要求悔改,而是神主動【賜恩給外邦人】所以他們才能【悔改得生命】。 思想: 被聖靈充滿的教會,不一定在真理上沒有疑問,在配搭中沒有分歧,但卻會完全順服聖靈的管理。我們有否願意我們的教會,我們的生命每日都被聖靈充滿呢? 祈禱:親愛主,求你開我們眼睛,使我們不單只明白你的旨意,更明白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教會都必須被主你,被聖靈充滿,,更願意順服聖靈每日的管理。阿們!
使徒行傳 11:1-18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18:1-11使徒行傳 18:1-11
【哥林多Corinth】(1節)是亞該亞省的省會,位於雅典西邊約90公里,扼守希臘本土與伯羅奔尼撒半島(Peloponnesus Peninsula)之間的哥林多地峽(Isthmus of Corinth )西岸。哥林多商業繁榮,所以人口流動頻繁,到處都是尋找機會的各族僑民。城內廟宇林立,偶像眾多,山上衛城(Acrocorinth)裡愛神阿芙洛狄蒂(Aphrodite)廟中有上千廟妓(Hetaira)許多船員和商人都在此揮霍金錢。因此,哥林多既是一個經濟繁榮,道德敗壞,文化多,思想活躍的大都會,也是一個有利於福音廣傳的中心城市。(2節)【亞居拉】是羅馬名字,意思是【鷹】。【百基拉】(2節)是羅馬名字意思是【古代】。【本都】(2節)是小亞細亞北部黑海沿岸的羅馬藩屬國。凱撒征服本都之後,用【我來,我見,我征服VENI VIDI VICI】作為寫給羅馬元老院的捷報。雖然哥林多暫時還沒有出現逼迫,屬靈的黑暗卻令保羅更加擔憂,所以他【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林前2:3)。但神卻始終與他同在,及時差來了與保羅【同業】的同工(3節)。保羅到達哥林多的時間,最晚可能是主後50年5月初。大約半年前【克勞第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1節)結果卻是把亞居拉和百基拉這兩位好同工提前安排到哥林多等候保羅。在希臘羅馬文化中,能公開演講的人備受尊敬,體力勞動者卻被藐視,許多巡遊教師都靠教導獲利。但猶太拉比教導聖經卻是免費的,他們都有一門自食其力的養生手藝。因此,保羅親手工作(二十34-35;林前四12;九14-18;帖前二9;帖後三8),他的祖傳工藝是製造帳棚,原料是山羊毛的布料;保羅的家鄉基利家盛產山羊毛,這種羊毛布料的拉丁名字就是基利深(Cilicium)。保羅可能在哥林多市集上尋找工作機會的時候,看到了亞居拉和百基拉的攤位,發現他們不但是同行,而且已經信主,就和他們平時一起【同住做工】(3節)安息日一起到會堂【勸化猶太人和希臘人】(4節)自給自足,團契相交。聖靈第二次顯明了祂的同在。【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5節)。提摩太從帖撒羅尼迦教會帶回的好消息也大大鼓舞了保羅(帖前3:6-10),以致他寫了《帖撒羅尼迦前書》成為新約聖經中的第一封書信。(6節)【抖著衣裳】是猶太人像徵與外邦人斷絕往來的動作(尼5:13)。【你們的罪歸到你們自己頭上,與我無幹】(6節)這是引用神對先知以西結的吩咐(結三十三5)。保羅藉此向那些不信的猶太人表示,【他們既抗拒,毀謗】(6節)就必須自己承擔其後果。【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裡去】(6節)並不是說保羅從此不再向猶太人傳福音,而是說他不再進入這個會堂。【提多.猶士都】(7節)是羅馬名字,他的家【靠近會堂】(7節)有利於在會堂外給進出會堂的猶太人傳福音。他【是敬拜神的】(7節)也就是一位參與猶太會堂的敬拜,但未受割禮的外邦人。(8節)是【基利司布】羅馬名字,他是管會堂的猶太領袖,是保羅施洗的(林前1:14)。他的全家信主,必然會震動整個猶太會堂,導致他們【抗拒、毀謗】。 思想:經文中讓我們明白無論是職場的工作或教會的事奉,都可以是事奉神,也都可能是事奉瑪門,取決於事奉的人是否接受聖靈的管理。我們若是忠心地傳了,就不再欠債,責任卻歸到頑梗不信的人身上。因此,人若拒絕接受福音,傷害的只是自己,並不是傳福音的人。 祈禱:親愛主,感謝帶領你的教會,更帶領我們的人生,求主使我們將生命交託,更願意信任你,被你充滿管理。阿們!
使徒行傳 27:13-26使徒行傳 27:13-26
(13節)可譯為【他們以為對目的地已有了把握】。從佳澳向西北到菲尼基只需要航行一天【貼近克里特】(13節)海岸航行也很謹慎。船長和眾水手憑著自己的航海經驗,加上【微微起了南風】(13節)的誘惑,開始了一場後果慘痛的冒險。【友拉革羅eurokludōn】(14節)原文可能由希臘文【東風Euros】與希臘文【北風akulōn】組合而成,意思是【東北風】。當低壓中心在北方時,會吹西南風;低壓中心移到南方以後,會吹東北風。我們的人生也常遭遇這種風暴──當我們自以為穩、把各種風險都計算妥當的時候(13節),突然就有【狂風從島上撲下來】(14節),人生的小船立刻【被風抓住,敵不住風】(15節),只能【任風刮去】(15節)。【高大Cauda】(16節)島(即現代的Gavdos)位於佳澳西南方約60公里。【在那裡【小船】(16節)是大船泊岸時的短程交通工具,平時用繩索繫於船尾拖行,在風浪中要把小船拉上來收在大船上,免得彼此相撞。【捆綁船底】(17節),指用纜繩把船底和船身繞著捆綁幾圈,顯示此時船體有被風浪撞擊而解體的危險。【賽耳底Syrtis】(17節)意思是【流沙】位於高大島西南約600公里,但此時東北風很大,可能兩天以後就會到達,所以水手們【就落下篷來,任船飄去】(17節),以減慢船速。當這艘船【被風浪逼得甚急】(18節)的時候,首先被拋棄的就是船上的【貨物】(18節)也就是糧食。然後被拋棄的是【船上的器具】(19節)包括維持航行的主帆和桅杆。 (20節)可譯為【我們獲救的指望都放棄了】。現在【太陽和星星多日不顯露,又有狂風大浪催逼】(20節)既不知船在何方,也不知離岸多遠,更不知道何時觸礁或擱淺,賽耳底沙灘的恐怖籠罩在這些專業人士的心頭,以致最後一線希望都破滅了。在風暴來臨之前,保羅只是這艘船上的一個普通囚徒,三個孤獨的基督徒之一,圍繞著他們的是273個不信主的士兵,囚犯,商人和船員,有大權在握的百夫長,有經驗豐富的船長。但是,當【狂風從島上撲下來】(14節)以後,一切都改變了。全船都陷入絕望之中【眾人多日沒有吃什麼】(21節)萎靡不振。這時,神讓保羅讓他【出來站在他們中間】(21節)成為這艘船的領袖,讓他們的【性命一個也不失喪,惟獨失喪這艘船】(22節)。保羅先前的警告只是個人的經驗(10節),現在的預言則是來自他【所屬所事奉的神】(23節):【你必定站在凱撒面前】(24節),不一定直接站在羅馬皇帝面前,而是交給皇帝指定的法庭審問。【與你同船的人,神都賜給你了】(24節)這句話表明,保羅一直在為同船的人禱告,這些就是他的宣教對象。【現在我還勸你們放心】(22節)【所以眾位可以放心】(25節),這兩個【放心】是保羅在蒙神安慰之後,對眾人的安慰 (林後1:4)。保羅不是趁機對眾人進行長篇說教,而是說:【我信神祂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只是我們必要撞在一個島上】(25-26節)讓大家拭目以待。
思想:在我們的人生航程中,會不會因為著暫時的順境而自信爆棚,偏行己路呢?對未來的一無所知,是人心的最大恐懼;對未來的自以為是,則是人生最大的悲劇。
祈禱:親愛主,讓我們知道人生中失了有很多,但最大痛苦的失去,就是失去主你;願主開我們心靈眼睛,使我們一生得著你,一生抓緊主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