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11:19-30的主題是【安提阿教會向外邦人傳道】與12:24–14:28 【安提阿教會向外邦人宣教】前後呼應。【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19節)他們都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信徒,因此,很自然地就分散到猶太地以外的地區。【塞浦路斯】(19節)是地中海的第三大島塞浦路斯島,離安提阿的直線距離大約160公里。從亞歷山大大帝的時代開始,就有許多猶太人陸續移民到此。到了新約時代,島上已經建立了許多猶太會堂(13:5)。這裡是巴拿巴的家鄉(4:36)後來成為巴拿巴和保羅第一次出外宣教的第一站(13:4)。【安提阿】(19節)靠近奧龍特斯河(Orontes)的出海口,在耶路撒冷北方大約640公里,是僅次於羅馬,亞歷山大的羅馬帝國第三大城市,當時人口可能超過五十萬,居民包括希臘人,羅馬人,敘利亞人,腓尼基人,埃及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其中還有幾萬猶太人,是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地方,各種偶像也無所不在。在安提阿之前,門徒只向猶太人傳福音(19節)撒馬利亞人,衣索匹亞的太監,哥尼流都是主動尋求神,然後從門徒那裡聽到了福音。但在安提阿這個大都會,這些無名的【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20節)卻開始主動把福音傳給安提阿的希臘人,這是聖靈帶領教會主動向外邦人宣教的開始。門徒向安提阿的外邦人傳福音,不是【傳耶穌是基督】(5:42)而是【傳講主耶穌】(20)。因為這些外邦人對【基督】很陌生,對【主】的概念卻很熟悉;安提阿是一個宗教多元化的大都市,人們從各種各樣的【主】那裡尋求安慰和幫助。因此,這些福音的使者就向他們宣講【主耶穌】才是獨一的【救主】(5:31)。【信而歸主】(21節)這兩個動詞的順序表明:人要先信主,然後才能迴轉歸向主;心思先被聖靈改變,然後行為才能轉變;生命先被聖靈改變,然後生活才能改變。【主與他們同在】(21節)可譯為【主的手與他們同在】顯示神手的工作(4:28-30)伴隨著這些無名的門徒。當耶路撒冷教會的使徒和猶太門徒對接納外邦人還心存疑慮的時候(2-3節)主已經藉著無名的門徒親自開始向外邦人宣教。安提阿教會不是某個人建立的,而是聖靈親自的工作。耶路撒冷教會派遣巴拿巴的目的,是要證實腓尼基,塞浦路斯,安提阿等地教會的信仰是否真實,尤其是安提阿的外邦人對福音的接受是否真實,所以他向北一直【走到安提阿為止】(22節)。耶路撒冷教會差派巴拿巴,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決定,一方面【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24節)心胸也非常寬廣;另一方面,他是塞浦路斯人(4:36)最適合幫助從塞浦路斯來的猶太信徒(20節)應對安提阿多元文化的局面。巴拿巴看見安提阿教會的增長是神親手成就的,所以【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23節)不但沒有催逼他們遵行律法,反而【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23節)。巴拿巴知道掃羅是被主揀選向外邦人傳福音的(22:21)所以就繼續【往大數去找掃羅】(25節)。這樣,掃羅離開了學術中心大數,來到了商業中心安提阿,進一步地累積向各種人宣教的經驗。掃羅被巴拿巴帶到安提阿以後,首先是做巴拿巴的助手 (25節)。在聖經的記錄中,這是保羅在一個教會裡事奉最長的一段時間。門徒的生活方式與敗壞的環境格格不入,所以被當作一群奇特的人看待;外邦人也很快看出他們高舉基督,和猶太教並不相同,所以把他們稱作【基督徒】(26節) 。猶太人不會拿基督的名字開玩笑,所以【基督徒】是外邦人給門徒的綽號(26:28),但門徒卻藉此勉勵自己跟隨基督。用他們的生活把這個名字變成了一個榮耀的稱號(彼前4:16)。【亞迦布】(28)曾經兩次藉著聖靈說預言,都完全應驗了(21:10)。他說預言的時間可能是主後39-41年,而饑荒發生的時間可能是在主後46年。【克勞第】(28節)是羅馬帝國的第四任皇帝(主後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他在位期間發生了多次飢荒,其中耶路撒冷的飢荒有許多人餓死(《猶太古史》卷20第3章51節)。 【天下】(28節)指羅馬帝國,當時只要羅馬帝國的糧倉埃及出現災害,就會導致整個帝國出現糧食短缺,窮苦的百姓受害就更為嚴重。而信徒在財物的捐獻上,也沒有任何明文規定,都是由信徒各人自願自發【照各人的力量捐錢】(29節)。30節的聖經中首次提到教會的【長老】。這是掃羅信主後的第二次耶路撒冷之行,時間是掃羅信主之後【過了十四年】大約是主後48年。 思想:可能沒有一位教會領袖會期望透過飢荒或經濟危機來促使教會的成長,但是教會的元首基督卻會這麼做。當耶路撒冷的猶太門徒在接納外邦人的問題上猶豫不定的時候(1-3節),主卻藉著飢荒,感動千里之外安提阿教會的猶太和外邦肢體,反過來關懷猶太的弟兄,實際地顯明了門徒的彼此相愛,促進了基督身體的合一,也讓耶路撒冷的使徒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主對掃羅的託付。聖靈藉著這場飢荒,讓所有的人都體認到:【我是誰,能攔阻神呢】(17節)? 祈禱:親愛主,求你更新我們,除去我們的自我,更除去我們固有的意念,願主你引導我們行在你的心意中,活出你最心意的教會。阿們!
使徒行傳 11:19-30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7:13-26使徒行傳 27:13-26
(13節)可譯為【他們以為對目的地已有了把握】。從佳澳向西北到菲尼基只需要航行一天【貼近克里特】(13節)海岸航行也很謹慎。船長和眾水手憑著自己的航海經驗,加上【微微起了南風】(13節)的誘惑,開始了一場後果慘痛的冒險。【友拉革羅eurokludōn】(14節)原文可能由希臘文【東風Euros】與希臘文【北風akulōn】組合而成,意思是【東北風】。當低壓中心在北方時,會吹西南風;低壓中心移到南方以後,會吹東北風。我們的人生也常遭遇這種風暴──當我們自以為穩、把各種風險都計算妥當的時候(13節),突然就有【狂風從島上撲下來】(14節),人生的小船立刻【被風抓住,敵不住風】(15節),只能【任風刮去】(15節)。【高大Cauda】(16節)島(即現代的Gavdos)位於佳澳西南方約60公里。【在那裡【小船】(16節)是大船泊岸時的短程交通工具,平時用繩索繫於船尾拖行,在風浪中要把小船拉上來收在大船上,免得彼此相撞。【捆綁船底】(17節),指用纜繩把船底和船身繞著捆綁幾圈,顯示此時船體有被風浪撞擊而解體的危險。【賽耳底Syrtis】(17節)意思是【流沙】位於高大島西南約600公里,但此時東北風很大,可能兩天以後就會到達,所以水手們【就落下篷來,任船飄去】(17節),以減慢船速。當這艘船【被風浪逼得甚急】(18節)的時候,首先被拋棄的就是船上的【貨物】(18節)也就是糧食。然後被拋棄的是【船上的器具】(19節)包括維持航行的主帆和桅杆。 (20節)可譯為【我們獲救的指望都放棄了】。現在【太陽和星星多日不顯露,又有狂風大浪催逼】(20節)既不知船在何方,也不知離岸多遠,更不知道何時觸礁或擱淺,賽耳底沙灘的恐怖籠罩在這些專業人士的心頭,以致最後一線希望都破滅了。在風暴來臨之前,保羅只是這艘船上的一個普通囚徒,三個孤獨的基督徒之一,圍繞著他們的是273個不信主的士兵,囚犯,商人和船員,有大權在握的百夫長,有經驗豐富的船長。但是,當【狂風從島上撲下來】(14節)以後,一切都改變了。全船都陷入絕望之中【眾人多日沒有吃什麼】(21節)萎靡不振。這時,神讓保羅讓他【出來站在他們中間】(21節)成為這艘船的領袖,讓他們的【性命一個也不失喪,惟獨失喪這艘船】(22節)。保羅先前的警告只是個人的經驗(10節),現在的預言則是來自他【所屬所事奉的神】(23節):【你必定站在凱撒面前】(24節),不一定直接站在羅馬皇帝面前,而是交給皇帝指定的法庭審問。【與你同船的人,神都賜給你了】(24節)這句話表明,保羅一直在為同船的人禱告,這些就是他的宣教對象。【現在我還勸你們放心】(22節)【所以眾位可以放心】(25節),這兩個【放心】是保羅在蒙神安慰之後,對眾人的安慰 (林後1:4)。保羅不是趁機對眾人進行長篇說教,而是說:【我信神祂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只是我們必要撞在一個島上】(25-26節)讓大家拭目以待。
思想:在我們的人生航程中,會不會因為著暫時的順境而自信爆棚,偏行己路呢?對未來的一無所知,是人心的最大恐懼;對未來的自以為是,則是人生最大的悲劇。
祈禱:親愛主,讓我們知道人生中失了有很多,但最大痛苦的失去,就是失去主你;願主開我們心靈眼睛,使我們一生得著你,一生抓緊主你。阿們!
使徒行傳 15:1-21使徒行傳 15:1-21
【使徒行傳】 15:1-35的主題是【教會確定外邦門徒的守則】與9:1-11:18【教會開始向外邦人傳福音】前後呼應。【有幾個人從猶太下來】(1節)其實是從耶路撒冷來的。他們可能是最近十年才信主的法利賽人(5節)沒有親身經歷過十年前哥尼流信主的事件(11:15)所以對耶路撒冷教會早有共識的救恩真理還比較糊塗,【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1節)意味著先作猶太人,再做門徒。【使徒】(2節)指十二使徒【長老】(2節)指治理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這是保羅信主後第三次去耶路撒冷(9:26-29)時間大約是主後49-50年的冬天。【述說神同他們所行的一切事】(4節)顯示外邦人歸主是神親手的工作。離耶路撒冷越遠,對猶太教的傳統就越不執著,所以腓尼基和撒馬利亞教會的猶太門徒對外邦人歸主的事【都甚歡喜】(3節)耶路撒冷教會的【使徒並長老】( 4節)也不反對。堅持【必須給外邦人行割禮】(5節)的,是耶路撒冷教會中一些信主的【法利賽教門的人】(5節)。7-11節是彼得在《使徒行傳》中最後一次出場,他的發言所強調的是聖靈的作為。彼得明智地讓這場辯論持續了一段時間,讓眾人充分相交,等【辯論已經多了】(7節)他再起來發言。因為在救恩的問題上,辯論並不能解決問題(7節)只有回到神的面前,從神的作為中尋求神的心意。這次會議的時間大約是主後49-50年的冬天,哥尼流全家已經信主大約十年。當時他們是憑信心接受了救恩,但【知道人心的神】(8節)卻預知將來猶太門徒會有疑惑,所以為了澄清救恩的真理,才在當時【賜聖靈給他們】(8節)【藉著信潔淨了他們的心】(9節),所以不用再接受外面的割禮。彼得嚴厲地責備這些人是【試探神】(10節)。因為十二使徒和耶路撒冷教會早就在救恩真理上有了共識【我們所不能負的軛】(10節)指摩西的律法加上猶太拉比的口頭遺傳,繁瑣的規條成為人的重擔,連猶太人也不能完全遵守。(11節)信徒【得救乃是因主耶穌的恩】既不是因為行割禮,也不是因為守律法【這是我們所信的】信仰根基。【主的兄弟雅各】此時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12:17)所以作為會議主席做最後的發言(13節)。雖然他自己謹守律法(加2:12)但他對救恩真理早有認識(11:18)並不認為守律法是外邦人得救的條件(19節)。他首先肯定了彼得的經歷(14節)然後引用聖經證明【眾先知的話也與此意思相合】(15節)。屬靈的經驗只有與聖經的教導吻合,才能成為最終的驗證。16-18節引自舊約七十士譯本的摩9:11-12。雅各的目的並非解釋這段聖經,而是藉著這段聖經提醒眾人:神早已預言將來會有【凡稱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尋求主】(17節)既然神稱這些新的百姓為【外邦人】(賽42:6)就表示他們沒有先變成猶太人,所以也沒有理由要求外邦門徒必須行割禮【遵守摩西的律法】(5節)。(19節)指不要讓外邦人先作猶太人,再作門徒。但是,為了讓外邦門徒可以與嚴謹的猶太門徒一同【聚會擘餅】(20:7)他們應當在生活中【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20節)。雅各之所以建議吩咐外邦門徒遵守這些禁戒,既不是因為救恩真理,也不是因為倫理道德,而是【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21節)所以外邦門徒必須限制自己的自由(羅14:21)照顧當地猶太門徒的基本感受,才能和他們彼此相交。 思想:經文中雅各的建議並不是在真理上的妥協,而是在非真理問題上的捨己;不但外邦門徒遵守這些禁戒要犧牲自由,猶太門徒不堅持其它禁戒也要放棄傳統。人若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首先就要【捨己】(路9:23);同樣信徒若不堅持自己的自由和傳統,教會的合一才不會出現破口。 祈禱:親愛主,我們相信你一直引導你的教會,更要藉著環境,難處使我們更成長,更合一,求主使我們看到你的捨己,使我們更願意跟蹤主你的腳踪。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