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保羅恢復了使女的理智【使女的主人們】(19節)卻瘋狂了;他們利用使女的不幸去發財,現在【見得利的指望沒有了】(19節)就群起報復,提出的理由卻是冠冕堂皇:1.指控保羅和西拉破壞社會穩定,利用當時羅馬殖民地的反猶太情緒(20節)。所以這些人只【揪住保羅和西拉】(19節)卻沒有揪住半個外邦人提摩太和外邦人路加。2.指控保羅和西拉傳不合羅馬人的規矩的福音(21節)將趕鬼事件擴大為反對大使命。【官長strategos】(20節)原文為複數,指羅馬殖民地的兩位執政官。依照羅馬懲罰犯人的規矩,要先【剝了他們的衣裳】(22節)再用棍打。但這兩位執政官卻順從了群眾的反猶情緒,未經審判,當場執法(22-23節)。這是保羅三次被棍打中的一次(林後11:25)。(24節)【內監】指監牢最內部及最嚴密的地方,通常用來關重罪犯。【木狗】(24節)是一種木製的刑具,上面有許多可以開合的孔,用來銬住囚犯的雙腳,腕部或頸項,通常用鐵鍊牢牢釘在牆上,以防囚犯逃脫。保羅和西拉在歐洲第一個城市所受的待遇,是身上的棍傷(33節)和腳上的木狗(24節),所以一夜難眠。但他們都確信這是聖靈的帶領(10節)自己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門1)所以能在半夜【禱告,唱詩讚美神】( 25節)。地震震開了監門,內監裡暗外明,若不掌燈就看不清(29節)所以禁卒從外面看不清裡面的情形,而保羅卻可以從裡面看清監外禁卒【拔刀要自殺】(27節)。依照羅馬法律,如果囚犯逃走,禁卒要替逃犯償命(12:18-19)所以禁卒【看見監門全開,以為囚犯已經逃走】(27節),所以神智混亂,手足無措。保羅此時不認為即刻越獄是聖靈的帶領,因此放棄了逃跑的機會,不僅沒有趁人之危,等禁卒自殺再逃走,反而是大聲呼叫:【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裡】( 28節)。一個被聖靈差遣傳福音的人,不但要給親朋好友傳福音,也要給仇敵傳福音,因為他們的靈魂在主的眼中同樣寶貴。戰戰兢兢地俯伏在保羅,西拉面前】(29節)求問【救人的道】。禁卒的問題是【二位先生,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30節)保羅的回答卻是甚麼都不用行,而是【當信主耶穌】(31節)。不管禁卒提問的動機是甚麼,保羅抓住機會引導他真正【得救】。使徒並沒有隻讓禁卒念一句信仰告白,而是【把主的道講給他和他全家的人聽】(32節),讓他們能清楚地因信稱義。禁卒的家可能就在監房的樓上或隔壁,所以【禁卒領他們上自己家去】(34節)不等於釋放他們(36節)。執政官們不想把事鬧大,可能覺得把滋事者打了一頓,關了一夜,已經可以安撫群眾了,所以說【釋放那兩個人吧】(35節)。【平平安安地去吧】(36節)這是一句猶太人祝福的話,現在也成了外邦信徒的用語,顯示禁卒對這個意外的結果非常滿意。但保羅卻不肯善罷甘休。保羅和西拉雖然是猶太人,但都是羅馬公民(37節),受到羅馬法律的保障,未經審判,不可定罪,沒有定罪,不可用刑(22:25)。保羅在入獄時沒有表明身分,出獄時卻宣布自己是羅馬公民,堅持【叫他們自己來領我們出去】(37節),這讓執政官們非常尷尬。因為羅馬是法治社會,羅馬公民可以【上告於凱撒】(26:32)讓違法的執政官們官位難保。保羅的目的不是要討回公道,而是為了對付仇敵所指控的【傳我們羅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規矩】(21節)。執政官們被迫妥協,親自來【勸他們,領他們出來,請他們離開那城】(39節),此後也不敢再逼迫腓立比的門徒。保羅和西拉出獄以後,不是先接受勸慰,而是先勸慰別人(40)。此時在腓立比已經有了一群門徒,並且在呂底亞家裡開始了聚會(40節),路加可能先留在這裡,幾年後再次與保羅會合(20:5)。 思想: 保羅的事奉讓我們明白一個倚靠肉體事奉的人,無論是放棄甚麼,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無論是堅持甚麼,都是為了體貼肉體。一個【被聖靈充滿】(13:9)的人,無論是放棄甚麼,都是為了榮耀神;無論是堅持甚麼,都是為了造就人。 祈禱:親愛主,是主你為我們放棄天上的榮耀,來到世間為要榮耀天父的旨意,更彰顯你對我們的大愛,以致我們懂得去愛。求主使我們樂意傳揚主的愛。阿們!
使徒行傳 16:19-40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4:18-37使徒行傳 4:18-37
當公會違背基督的命令,禁止他們【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18節)時,彼得就引用摩西律法來回應他們,讓高舉摩西律法的撒都該人啞口無言:1.【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19節)這是引用 (申13:4)。2.【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20節)這是引用 (利五1)。公會的領袖雖然學識淵博,但此時竟然無言以對。表面上,是因為彼得胸有成竹,應對自如:實際上,在聖靈充滿的彼得面前(8節),他們未必知道該說甚麼。【官長為百姓的緣故,想不出法子刑罰他們】(21節)因為若是【這事越發傳揚在民間】(17節),可能會使更多的百姓信從;若是懲罰他們,更可能導致百姓的騷動。【原來是藉著神蹟醫好的那人有四十多歲了】(22節)病歷漫長,病情頑固,眾所周知是藥石無醫,現在卻痊癒了,這是無可辯駁的神蹟,所以【眾人為所行的奇事都歸榮耀與神】(21節)。因此,刑罰或不刑罰,兩者都會妨礙撒都該人的既得利益,讓他們進退為難,只好【恐嚇一番,把他們釋放了】(21節)。兩人只提到【祭司長和長老所說的話】(23節)可能因為公會裡的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的意見有所不同(5:34)。教會受到的第一次逼迫,引發了教會的第一個禱告會。逼迫能使人認清世界的真相,難處能讓人發現地上無所倚靠。因此,當逼迫把教會逼到神面前的時候,難處就會成為教會的得勝,發出能使地面震動的禱告(31節)。【他們聽見了,就同心合意地高聲向神說】(24節)表明這是一個昂首挺胸,坦然無懼的禱告會,是靠著主向仇敵誇勝。24節引自詩146:6;25-26節引自詩2:1-2。(27節)【希律和本丟·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被列在一起,表明他們都是25-26節所說的彌賽亞的敵人。猶太人因為拒絕耶穌,就和不信的外邦人一樣成了基督的仇敵。23-30節是教會史上記錄的第一篇公禱那【聚會的地方震動】(31節)的禱告會。這禱告是同心合意的門徒 (24節)。門徒在五旬節第一次被聖靈充滿(2:1-4),彼得在公會第二次被聖靈充滿(4:8)現在門徒在禱告會後第三次被聖靈充滿。這次被聖靈充滿的表現不是說方言,而是【放膽講論神的道】。公會禁止他們【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18節),聖靈卻讓他們不斷地放膽講論。4:32–5:11的主題是【堵住假冒為善的破口】與6:1-7【堵住事務分心的破口】前後呼應。當教會開始得勝,福音開始廣傳的時候,撒但也不會停止工作。耶路撒冷教會的門徒【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32節),這既不是人為的規條,也不是周圍的壓力,而是被聖靈充滿的結果。信徒的身心才智力量,財寶時間生命,,沒有一樣【是自己的】(32節)。(33節)【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復活】包括放膽講道和神蹟奇事。【眾人也都蒙大恩】(33節)包括【得眾民的喜愛】。耶路撒冷教會【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34節)教會中若不缺少愛,就不會缺乏物質。【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34節)並非賣掉了所有家業,至少留下了自己家人居住的房屋,否則初期教會也不可能【在家中擘餅】(2:46)。【放在使徒的腳前】(34節)意思是請使徒決定如何分配。這些奉獻出來的錢財不是用來平均分配,實現共產,也不是用來扶貧濟困、施捨行善,而是由【被聖靈充滿】(六3)的人【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35節)。(36節)【巴拿巴】,意思是【勸慰之子】。他本名約瑟,因【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11:24),以良善忠厚聞名,所以使徒給他一個別名【勸慰子】(36節)。巴拿巴是安慰人的榜樣,他並不是用溫馨的話語來安慰人,而是付出了愛心,包容、勉勵和錢財的真實代價(9:27;11:23;15:37)。後來被神使用呼召保羅(11:25)並且成為使徒保羅的宣教同工(13:2)同作外邦人的使徒(14:14)。 思想:公會領袖與官府政要都是知識淵博,經驗老到,大權在握的人。他們看彼得約翰竟在他們名言禁止的壓力下,不怕恐嚇,不怕苦難,不怕犧牲,仍舊壯膽宣揚耶穌的復活,就都很覺希奇,認明一定是因為他們都跟過耶穌的緣故。顯然,在主的眼中,在主的國裡,或許我們是那樣沒學問,沒地位的人,反而是更能憑藉聖靈而軟弱變剛強,愚拙化智慧,讓主名大得榮耀的人。 祈禱:親愛主,因著你的能力,你的慈愛讓我們生命得到力量,得到引導,儘管我們生命好渺少,我們沒有甚麼的地位,權勢,是好普通的人,但因著主你讓我們生命是多麼精彩,感謝你。阿們!
使徒行傳 27:27-44使徒行傳 27:27-44
【亞得里亞海Adriatic Sea】(27節)位於義大利和巴爾幹半島之間,古代也指西西里島和克里特島之間的海域,馬耳他島位於亞得里亞海的西端。【約到半夜,水手以為漸近旱地】(26節)可能是水手聽見了海浪拍打海岸的濤聲。【探深淺】(28節)指把繫有繩子的鉛錘放入海中,以探測水深。當他們發現船已經接近陸地時,一方面燃起了盼望,一方面又害怕觸礁(29節)。【水手想要逃出船去】(30節)可能是因為他們知道大船很不容易找到合適的港口靠岸,所以打算自己先坐小船登陸,免得被眾多乘客連累。但是,這些水手想在風浪中黑夜出逃,實在與自殺無異;這時最安全的就是留在船上,等候天明。水手的圖謀,只有保羅看得出來。保羅勸別人【放心】(25節)卻絲毫不敢大意。天使宣告【與你同船的人,神都賜給你了】(24節)並非叫人袖手旁觀;一個人若是【信神祂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25節)也不會懶惰懈怠。因為真正出於信心的【放心】,絕不會用懶惰懈怠試探神,而是忠心地作神器皿,與神同工,時刻以眾人的性命為念(31,34節)。【這些人若不等在船上,你們必不能得救】(31節)指如果沒有熟練的水手操作,這艘大船很難在風浪中靠岸。而水手乘小船出逃,在風浪中生還的機會也很渺茫。【砍斷小船的繩子,由它飄去】(32節)可以防止水手爬上小船,但也會使上岸更加困難,意味著船上的所有人都只能仰望神的拯救。在這十四天裡,神並沒有平息風浪,也沒有顯得出奇事。但是,十四天以後,卻看到了一個奇妙的結局:在一個盛行西北風的季節裡,這條船先是被東北風刮往西南的賽耳底沙灘,中途又被西南風刮向西北的馬耳他島。 (33節)可譯為【你們一直捱餓等候,不吃什麼】只有【吃飯】才能維持正常的體力,應付登陸的挑戰(43-44節)。路加並沒有說【保羅帶頭吃了】而是鄭重地描述:【保羅說了這話,就拿著餅,在眾人面前祝謝了神,擘開吃】(35節)。這個擘餅,不只是猶太人吃飯的慣例,更是在273位不信主的外邦人面前見證神。這次風浪之中的擘餅,彰顯了保羅從主而來的生命和能力,使他成為全船的先知和領袖,也使眾人【都放下心,也就吃了】(36節)。【我們在船上的共有二百七十六個人】(37節)接近滿載。這麼多人游泳上岸,全部得救需要神蹟,上了岸找到食物也需要神蹟。【把船上的麥子拋在海裡】(38節)指吃完最後一頓飯,把口糧拋在海裡。之前所拋棄的【貨物】(18節)是運送到羅馬的糧食;現在所拋棄的,是他們的口糧。【為要叫船輕一點】(38節)是為了在擱淺之前,盡量離海岸近一點。現在即將登陸,就【鬆開舵繩】(40節)讓舵恢復自由轉動,把船駛往岸邊。【兩水夾流的地方】(41節)指兩塊陸地之間的狹窄海峽,兩邊的海水在那裡相會,容易形成旋渦和暗流。羅馬的法律規定,若有囚犯脫逃,看守的人便要代受逃犯的刑罰,所以兵丁為求自保【要把囚犯殺了,恐怕有洑水脫逃的】(42節)。【百夫長要救保羅,不准他們任意而行】(43節)表面上是因為看重這位囚犯的價值,實際上是主的手在管理一切,祂的應許一句也不能落空(24 ,34節)。
思想:今天,在我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裡,通常也感覺不到顯而易見的神蹟。但是,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卻發現那位行神蹟的神始終近在咫尺;祂不會阻止我們貿然出海,但必會在狂風大浪中與我們同在;祂不會挪走我們應當經歷的風浪,但必能把我們的人生小船帶向祂所應許的目標。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成為我們生命的舵手,更成為我們人生的目標,生命的方向,求主使我們一生都深信你的大能,更信靠主你的同在。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