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8個月,哥林多教會已經被建立,所以聖靈允許猶太人【同心起來攻擊保羅】(12節),帶領保羅離開,前往以弗所宣教(19:1)。保羅無論是留是走,都在聖靈的掌管之中。猶太人指控保羅【勸人不按著律法敬拜神】(13節)是想指控他所傳的並非猶太教。但迦流卻看出他們以違反羅馬法律為名,所爭論的只是【關乎言語、名目,和你們的律法】(15節)。因此,保羅剛要答辯(14節)就被迦流打斷了。迦流認為猶太人控告保羅的罪名只是宗教上的爭執,不是為了【冤枉或姦惡的事】(14節)也就是民事或刑事的問題,所以與羅馬法律無關,根本不予立案。迦流的判決等於斷定教會是猶太教的一部分,後來成為各地巡撫和方伯援用的先例,在主後50-60年代對教會起了一定的保護作用。【管會堂的所提尼】(17節)可能站在信徒一方猶太人抓住所提尼,是按照猶太教的規條【在堂前打他】(林後11:24)所以【這些事迦流都不管】(17節)。保羅【許過願】(18節)可能是在出發前或途中遇到難處時,許下了【拿細耳人的願】在完成宣教旅程前禁止剪髮,飲酒和接觸屍體(民6:1-6)【直到離俗歸耶和華的日子滿了】。這個願必須到耶路撒冷獻祭之後,才算完成(22節)。【以弗所Ephesus】(19節)位於愛琴海東岸,是亞細亞省最大的城市。保羅到以弗所因他與百基拉和亞居拉同行,而他們要先去以弗所(19節)。保羅說:【神若許我,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裡】(21節)表示聖靈的時間還沒到。此時,他必須履行還願的手續,在冬天停航之前趕回耶路撒冷【把離俗頭上的發放在平安祭下的火上】(民6:18)所以不能在以弗所久留。第二年春天,保羅果然履行了諾言(21節),重返以弗所,並在那裡住了將近三年多(19:1,101)。保羅的目的地是敘利亞的安提阿(18節)歸程卻到凱撒利亞,是為了上耶路撒冷還願(18節)。從以弗所到凱撒利亞的航海距離大約是1020公里,從凱撒利亞繞道耶路撒冷再到安提阿,路途需要750公里。保羅信主以後,這是第四次到耶路撒冷(9:26-29;11:30;12:25;15:2)時間大約是主後51年秋冬之間。22-23節可能是《使徒行傳》中最濃縮,也是最沉重的兩節。濃縮,是因為這兩句話就讓讀者越過了許多細節;沉重,是因為這兩句話的背後,是保羅步行1900公里,從基利家門(Cilician Gates)翻越托羅斯山脈(Taurus Mountains)登上安納托利亞高原。保羅確信神的預定(10節)已經藉著禁食禱告把眾教會【交託所信的主】(14:23)但卻仍【屢次行遠路,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林後11:26)付上艱苦的代價去【堅固眾門徒】。保羅並沒有激烈爭論是神的預定,還是人的配合,也沒有長篇論述是神的主權,人的責任;對他來說【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腓3:13)這才是真正的被聖靈充滿。亞波羅流利的口才和聖經知識,源自於他在亞歷山大所受的教育。亞波羅帶著更準確的真理,渡過愛琴海,從以弗所來到哥林多(19:1)。祂的恩賜是熟悉聖經,口才很好(24節),所以【極有能力駁倒猶太人,引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28節),特別適合向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傳道,對哥林多門徒的幫助很大(林前12),成為了保羅的好同工(林前16:12)。聖靈的宣教並沒有因為保羅正在翻越崇山峻嶺(22-23節)而暫停,在保羅不知道的時候,祂已預備好了亞波羅(24-28節)。 思想:主不但揀選能【屢次行遠路】的器皿(林後11:26),也揀選【極有能力駁倒猶太人】(28節)的器皿;主可以興起任何人作自己的器皿,大使命(太28:18-20)乃是祂【親口應許,親手成就】(王上8:24)。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為你的教會的預備,更為我們生命的預備,我們的每一步,每一個經歷都有你精心的安排與設計,求主開我們心靈眼睛使我們勇敢踏上主你的旨意中。阿們!
使徒行傳 18:12-28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1:18-40使徒行傳 21:18-40
【雅各】(18節)是主耶穌的肉身兄弟此時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加2:9)。保羅每到一地,總是先在會堂開始傳道,但大部分歸信的人都是外邦人。當時耶路撒冷教會的許多猶太信徒仍然繼續按照傳統謹守律法(加2:12)【都為律法熱心】(20節)。(21節)這些門徒誤會保羅可能是聽到了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所傳的謠言(28節)。【有願在身】(23節)指拿細耳人的願(24節)是為了向神感恩而許的。沒錢買這些祭物的窮人,就沒有辦法【行潔淨的禮】(24節)而替窮人【拿出規費,叫他們得以剃頭】(24節)就成了公認的敬虔行為(《猶太古史記》卷19第6章294節)。雅各重申了外邦門徒的守則(25節)可能有兩層意義;長老們早已決定不把律法的軛加在外邦弟兄的身上,保羅是否也該為猶太弟兄做點甚麼呢?這個建議與救恩無關,並不適用於信主的外邦人(25節)因為耶路撒冷會議的決議並沒有改變。正如當天彼得順服了保羅(加2:14)如今保羅也順服了雅各(26節)。保羅的困擾不是來自耶路撒冷的猶太門徒,而是來自【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27節)他們可能是從以弗所上耶路撒冷過五旬節的。這些來自以弗所的猶太人認出了【以弗所人特羅非摩】(29節)所以推論保羅【帶著希臘人進殿,污穢了這聖地】(28節)。外邦人只被允許進入聖殿的外邦人院,猶太人若帶外邦人越過【中間隔斷的牆】(弗2:14)兩者都要被處死(31節)這是羅馬法律允許的。保羅誠心來行【潔淨的禮】(25節)卻被指控【污穢了這聖地】沒有比這一幕更適合被稱為【悲劇】了。這是保羅第九次遭受被煽動的群眾的反對(13:50;14:5,19;16:22;17:5,13;18:12;19:29)。【殿門立刻都關了】(30節)表面上,這是為了防止聖殿受到褻瀆。實際上,這是猶太教把自己關在了救恩的門外。【營樓】(34節)指羅馬兵營,位於聖殿的西北角,居高臨下,防範暴亂,有階梯(35節)通往外邦人院。【兩條鐵鍊】(33節)將保羅的雙手連鎖於兩個兵丁,一邊一個,應驗了亞迦布的預言(11節)。猶太人【有喊叫這個的,有喊叫那個的】(34節)不清楚控告的對像到底是誰。猶太人和外邦人都酷愛自己的聖殿,沒有真理的愛是鬧劇,沒有愛的真理是悲劇。更糟的是猶太人高喊的卻是殺人口號【除掉他】(36節) 。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說【希伯來話】(40節)也就是亞蘭話(22:6)說【希臘話】(37節)時有口音。但此時保羅所說的兩句話(37,39節)都是優美的古典希臘語,並非各地的通俗希臘語。所以千夫長聽出保羅並非本地人,以為他是【從前作亂,帶領四千兇徒往曠野去的那埃及人】(38節),因為希臘化的埃及說流利的希臘語。【大數】(39節)是基利家行省的首府,也是羅馬帝國重要的學術教育中心。因此,保羅【生在基利家的大數】(39節)代表他【不是無名小城的人】(39節)絕非沒有教養的暴徒。保羅剛剛被同胞暴打了一頓(32節)根本不適合辯解;他此時自身難保,也沒有時間預備講章。但是,當他被兵丁高高舉起,抬上階梯的時候(35節),俯瞰下面攢動的人頭(36節)心中卻湧出了對【骨肉之親】(羅九3)厚厚的愛。因此,他請求千夫長允許自己【對百姓說話】(39節),而千夫長居然也批准了。當保羅【站在階梯上,向百姓擺手】(40節)的時候,這些咆哮的暴民奇蹟般地安靜下來【靜默無聲】(40節)。 思想: 保羅因為心意已定,所以堅持要趕在五旬節之前到耶路撒冷去受綁受苦。有人對他憑著主裡的愛心勸說,但他覺得那是婦人之慈,令他心碎。有人對他奉聖靈之名講說,但他認為那是偏頗之言,不予理會。有人對他以腰帶捆綁的表演解說,但他早已動察主的旨意,因此能夠甘心樂意為主殉道! 祈禱:親愛主,是主你為我們受苦受死,全因是你的大愛,因著主你我們能夠明白何謂苦,何謂愛,求主教導我們因著你的愛成為我們的力量,成為我們的生命。阿們!
使徒行傳 15:22-41使徒行傳 15:22-41
【使徒行傳】 雅各的意見得到了【使徒和長老並全教會】(22節)的贊同,這不是【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投票,而是聖靈裡的合一(28節)。他們【同心定意】(25)派代表與保羅,巴拿巴同回安提阿,正式澄清使徒的立場。23-29節這封信是典型的第一世紀的信件格式,但其中許多細節仍可以作為信徒今天的榜樣:這封信以【使徒】(23節)開頭,帶著屬靈的權柄(15:4)但口氣卻不是命令,而是語調溫和地說 (28節)。1.雖然到安提阿進行錯誤教導的猶太人並非耶路撒冷教會的代表(24節),但耶路撒冷教會還是鄭重地派出代表澄清(24,27節)為別人做的事情善後,目的是不給魔鬼留地步。【安提阿,敘利亞,基利家外邦眾弟兄】(23節)都是受影響的教會【安提阿】是敘利亞省的首府。2.信中在提到耶路撒冷代表的名字之前(27節)先稱讚安提阿教會的兩位代表(25-26節)表達對安提阿宣教事工的肯定。這是從13:13之後,第三次也就是最後一次把巴拿巴的名字列在保羅之前,可能是因為巴拿巴與收信的教會比較熟(11:22-24)。3.耶路撒冷教會不但用書面聲明,而且派人【親口訴說這些事】(27節)免得收信人誤解,也可以補充說明細節。這封信的決議,是【聖靈和我們定意】(28節)的,也就是耶路撒冷的【使徒和作長老的弟兄們】(23節)以聖靈的心意為自己的心意。安提阿教會的眾人【因為信上安慰的話就歡喜了】(31節)顯示使徒們在聖靈裡所做的決議(28節)不但堵住了仇敵對救恩真理的扭曲,也維護了基督身體的合一。從此,初期教會向地極宣教再也沒有障礙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會議,聖靈卻沒有親自發話,而是讓教會學習在聖靈的引導下作出決議,也給信徒示範了教會解決屬靈難題的幾個原則:1.不用權柄壓人,主內暢所欲言(6-7a);2.不靠人意決議,仰望聖靈帶領(28節);3.神學解釋實踐,不能削足適履(7b-14節);4.經驗歸納真理,要有聖經根據(15-18節);5.有事當面交通,不給魔鬼地步(24-27節);6.信徒自我約束,身體才能合一(28-29節);7.有理不在言高,謙卑方顯權柄(23,29節)。巴拿巴和保羅在安提阿停留的時間可能是冬天。冬末春初,海陸交通再度開放,外邦人是否要行割禮的爭論也得到了妥善解決,此時非常適合回訪第一次宣教旅程中經過的塞浦路斯和小亞細亞各教會(36節)。巴拿巴帶上馬可,可能是想再給這位青年一次機會。但保羅可能擔心馬可再次在崇山峻嶺面前退縮(13:13),所以不願帶一個不可靠的同工。是優先考慮造就同工,還是先保證完成使命,自古都是一個難題,甚至連兩位使徒也被惹動了血氣【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39節)。但是,人若被聖靈充滿,連【彼此分開】也會成為好事,結果是一個宣教團變成了兩支佈道隊,並且將加給保羅更多的同工(16:3)。被聖靈充滿的同工,即使彼此之間【起了爭論】也會順服聖靈的帶領,不再堅持自己,最終成就神的美意。巴拿巴帶上馬可,把他造就成了合格的工人。保羅雖然此時與巴拿巴的看法不同,之後卻沒有造成偏見,不但尊重巴拿巴(林前9:6)而且稱讚馬可(西4:10),成為主裡合一的見證。保羅挑選的同工【西拉】(40)是羅馬公民(16:21)又是來自耶路撒冷教會,這兩個身分對他對外邦人宣教都大有裨益。 (40節)表明安提阿教會沒有在保羅和巴拿巴的爭論中選邊站,而是為他們禱告,把他們的工作都交在主的帶領中。保羅和西拉則是先向北【走遍敘利亞,基利家,堅固眾教會】(41節)把耶路撒冷教會的正式意見通報給他們(23-24節);然後穿過基利家門(Cilician Gates)再次用五天時間翻越托羅斯山脈(Taurus Mountains)登上冰雪初融的安納托利亞高原,從東向西回訪小亞細亞的各教會(36節)。但是,聖靈很快就改變了保羅的計劃,把回訪變成了向歐洲宣教。 思想:今天雖然有各種方便快速的網路通訊手段,但還是無法取代主內弟兄姊妹面對面,心對心的屬靈相交。縱使面對分岐,不同的意見,我們能否順服聖靈的帶領,不再堅持自己,最終成就神的美意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讓我們能成為教會主你的身體,求主讓我們明白要連於主你, 順服聖靈的帶領,不再堅持自己才能真正的合一,願我們同心成就神的美意。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