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23:10的主題是【保羅在耶路撒冷受審】與路19:45-24:43【耶穌在耶路撒冷受審】平行。【羅馬】(21節)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時已經有了信徒(28:14-15),保羅早就有意去那裡探訪他們(羅1:11-13)。但在聖靈的宣教計畫月裡,他不必再做工湊錢買船票,也不必再徒步幾千公里,而是將以【為基督耶穌被囚】(門1)的身分,被一隊兵丁護送到羅馬(25:25)。保羅【暫時等在亞細亞】(22節)可能是要等到五旬節(林前16:8)他可能在這段期間寫了《哥林多前書》(林前16:8-10 )。以弗所的得勝,還沒有完成保羅前往地極的呼召,所以聖靈就把羅馬帝國的心臟放進使徒的心中,讓他為自己說了一句偉大的預言:【我到了那裡以後,也必須往羅馬去看看】(21節)。保羅不是要去觀光,而是要去為主得到這個城市。(24節)【亞底米Artemis】是希臘神話中的狩獵與生育女神,對應於羅馬神話中的【狄阿娜Diana】是古代地中海世界最廣泛,最高級的偶像崇拜。【銀龕】(24節)是放置偶像的盒子,各地的朝聖者到以弗所去膜拜偶像時,順便買個複製品回去敬拜。 【他使這樣手藝人生意發達】(24節)顯示這個生意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許多人【倚靠這生意發財】(25節)。保羅對銀匠行業並無成見,他只是宣告【人手所做的,不是神】(26節)對一切偶像下個準確的定義。底米丟可能是業界公會的領袖,精於操控之術,所以發表了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1.本行業將要【被人藐視】(27節);2.本地廟宇將會【被人輕忽】(27節);3.全天下的女神【威榮也要消滅了】(27節)。這三個理由看似毫不利己,一心為了本行,本城,本國,不但抓住了同行的貪婪(25節)也戳中了以弗所人的虛榮(27節)所以激發了眾人同仇敵愾之心。以弗所又稱為守廟之城(35節)本地許多人都靠亞底米廟維生。於是【滿城都轟動起來】(29節)這群烏合之眾就像有頭沒腦的野獸,;(29節)【戲園】是以弗所的露天大劇院,可以容納兩萬四千人,許多大集會都在那裡舉行。此時可能是五月初亞底米女神的生日,當地舉行盛大的宗教集會,群眾也容易被煽動。在這樣危險的時刻,保羅竟然【想要進去】(30節);這既不是出於理性的謀算,也不是出於血氣的衝動,而是出於對外邦人的愛。但神卻藉著門徒和地方官員攔阻了他(30節)因為保羅還沒到為主殉道的時候。【亞細亞幾位首領】(31節)是本地的貴族,省裡的官員,他們已經成了保羅的朋友,顯然對這場騷亂並不贊同。這個鬧鬧哄哄的聚會非常混亂,【聚集的人紛紛亂亂】(32節)完全看不到一個自由城裡希臘民主的傳統。路加幽默地說,群眾【大半不知道是為什麼聚集】(32節)。【亞歷山大】(33節)是以弗所城中猶太人的領袖。【猶太人推他往前】(33節)是想聲明猶太人與基督徒無關,以免被騷亂波及。(35節)【書記】在以弗所和一些亞細亞城市裡是最高的民選官員,是城市與羅馬當局之間的聯絡人。秘書首先安撫焦躁不安的百姓,指出【以弗所人的城】(35節)威名依舊,不可動搖,【這事既是駁不倒的】(36節),何必介意小小的保羅說些什麼呢?他又聲明,亞底米是【從宙斯那裡落下來的像】並非保羅所說【人手所做的】(26節)。他最關心的是社會穩定,所以說【你們就當安靜,不可造次】(36節)。【他們並沒有偷竊廟中之物,也沒有誹謗我們的女神】(37節),顯示保羅只是傳講耶穌基督,並沒有掀起激烈的革命。亞細亞省是羅馬的元老院行省,所以省長被稱為【方伯】(38節)。羅馬是法治社會,訴訟案件應由當事人在法庭上【彼此對告】(38節),而不是搞暴民運動,靠嗓門得勝。羅馬法律允許經過批准的民眾聚會,但卻嚴厲懲罰非法【聚眾】(40)。如果騷亂的消息傳到省長耳中,可能會影響以弗所城的自由城地位,得不償失(40節)。書記非常了解群眾的心理,知道只有利益才能讓眾人冷靜下來,所以一句話切中了要害【便叫眾人散去】(41節)了。 思想:就在保羅準備啟航的時候(21節)聖靈也預備了東風。主不允許外邦人在以弗所傷害保羅,卻允許猶太人【銅匠亞歷山大】多多加害保羅。今天,當聖靈感動我們往哪裡【去看看】的時候,祂也必興起北風,吹來南風。因主必引導。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引導,使你的教會得蒙保守,更讓教會行在主你旨意中。阿們!
使徒行傳 19:21-41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3:1-10使徒行傳 3:1-10
初期教會的猶太信徒仍然到聖殿(2:46)和會堂(13:5)禱告,聚會,傳福音(2:46),因為他們首先要向猶太人講明:【你們是先知的子孫,也承受神與你們祖宗所立的約】(25節)。【申初】(1節),原文是【第九小時】,就是下午三點,是聖殿獻晚祭和猶太人晚禱的時間。猶太人每天三次定時禱告【巳初】是上午九點【午正】是中午十二點【申初】是下午三點。【美門】(2節)的位置不能確定,可能是從外邦人院進入婦女院的門,有十五級台階,上面有精美的哥林多式銅飾(《猶太戰記The Wars of The Jews》卷5第5章3節)。這位【殘疾人】(4:9)坐在美輪美奐的聖殿門口【要求進殿的人周濟】(2節)這是一種很有效的乞討方法,也正是猶太教的真實寫照。這位殘障人士【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殿,就求他們週濟】(3節),他一面竭力哀求,一面又因為經常失望而漫不經心。聖殿門口的乞丐不會只有這一個,但彼得,約翰卻【定睛看他】(4節)。因為這不是憐憫或同情,而是他們知道聖靈把自己領到這人面前,主耶穌要親自醫治(6,16節)聖殿門口的乞討和施捨,本來只是機械化的例行公事,但彼得卻說【你看我們】(4節)把這事變成了三個人之間的互相注視。【那人就留意看他們,指望得著什麼】(5節),患得患失的心情一下變成了熱切的企盼。彼得是教會的領袖;此時許多信徒都變賣了田產家業,凡物公用,可供彼得支配的金銀很多(2:45),但他卻說【金銀我都沒有】(6節)因為他知道自己只是【金銀】的管家。主並沒有讓彼得把【金銀】分給窮人,而是要他給人更好的-讓【生來是瘸腿的】(2節)人起來行走,從此不必倚靠【週濟】(2節)。彼得說:【只把我所有的給你】(6節)。今天,許多信徒和教會有了【金銀】,卻沒有了耶穌基督;有了扶貧濟困的本錢,卻失去了【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6節)的能力!【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這句話有兩層意義:1.這是一個福音的呼召,要喚起這位殘疾人對耶穌的信心(16節)。當時的猶太人都輕看【拿撒勒人】,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約1:46)。因此,人若要相信已經被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就是活生生的【基督】只能倚靠主【所賜的信心】(16節)。2.這是一個信仰的宣言,宣告自己是根據主耶穌的旨意,倚靠祂的權能,讓祂自己來行事,所成就的事也當歸於祂的名下(16節)。這位殘障人士可能伸出右手,【指望得著什麼】(5節)。但彼得卻【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7節)。當彼得回答【金銀我都沒有】的時候,立刻把殘疾人燃起的希望熄滅了;但是,當彼得發出讓人難以置信,貌似玩笑的命令以後(6節),這位四十多年沒有走過路的殘障人士(四22)卻順服地站起來了。這個行動,正是顯示了他對【拿撒勒人耶穌】是【基督】的信心。主【所賜的信心】,使他伸出了一隻手,卻得到了一雙腿,【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7節)。【跳起來,站著,又行走,同他們進了殿】(8節),表明這位殘疾人已經活動自如,恢復了正常猶太人的敬拜資格。因為依照律法,有殘疾的人不能進入聖殿(利21:17),這位殘疾人若不痊癒,就不能被允許進殿。神的醫治是剎那完成的,無可辯駁的。百姓【認得他是那素常坐在殿的美門口求週濟的,就因他所遇著的事滿心希奇、驚訝】(10節)。今天,聖靈在信徒生命中的工作,也是我們向世人最美好的見證。 思想: 一個有需要的人,若是只靠人的手,即使天天被人抬來,四十多年仍是瘸腿(4:22);一個幫助人的人,若是只給【金銀】即使每天都給,也不能滿足永遠的需要。只有讓聖靈的能力流過我們的手,才能讓殘缺的生命得著痊癒;只有把基督給人,才能讓永遠的需要得著滿足。 祈禱:親受主,感謝你讓我們有能力,生命的氣息為主作工,你讓我們能給予的不只是物質,金錢,更是能分享主你自己,求主使我們每日都能見證你,分享主你美善的生命。阿們!
使徒行傳 13:1-25使徒行傳 13:1-25
【使徒行傳】 (1節)這五個領袖是一個特殊的組合,只有在基督裡,才能有這樣的合一:(2節)原文【事奉】與【禁食】是並列的,表示他們是以禁食禱告來事奉主。【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2節)這是聖靈第一次向教會發布命令。聖靈【召他們所做的工】不是改良社會,週濟窮人,而是傳講福音,解決這個世界最根本的難處。【分派ἀφορίζω】原文的意思是【分開,選出】又被譯為【分別】(加1:15)【特派】(羅1:1)。時候到了,聖靈就讓教會為祂【分派巴拿巴和掃羅】(2節)讓眾肢體一起印證主的帶領,一同進入彼此配搭。雖然安提阿教會已經清楚了解聖靈的旨意,但仍【禁食禱告】(3節),盡力向神祈求能力。【按手在他們頭上】(3節)表示按手的人和被按手的人在靈裡合一。(3節)【打發】他們的是教會【差遣】(4節)他們的卻是聖靈。宣教士最重要的是,就是【被聖靈差遣】(4節)。【撒拉米Salamis】(5節)是位於塞浦路斯島東岸的港口,距離【西流基】港210公里。這是一個希臘化的城市,猶太人很多,不只一間會堂(5節)。保羅雖然是外邦人的使徒,但他每到各地,通常都是先到猶太人的會堂講道。(7節)【方伯】是羅馬省長的頭銜,民事權力與巡撫相同,但沒有軍權。(8節)面對【行法術的以呂馬】掃羅走到前面,靠著聖靈施行神蹟反擊。從這時候起,掃羅就成了這個宣教團隊的領袖,並且改稱【掃羅】(9節)為【保羅】(9節)。保羅是羅馬公民,羅馬公民可以有三個名字,他的姓,也就是第三個名字是【保羅】(Paullus)意思是【小的】。羅馬公民又可以有第四個名字,也就是出生時取的暱稱,猶太名字【掃羅】可能就是保羅的暱稱,意思是【渴望】。過去,他在猶太人中使用【掃羅】一名,而現在他開始進入以外邦人為主的環境中,就使用【保羅】一名,而猶太名字【掃羅】只在向猶太人作見證時才使用(22:7;26:14)。(11節)這是保羅所行的第一個神蹟;他所行的第一個神蹟,卻是叫人【眼睛立刻昏蒙黑暗】(11節)。在帕弗的神蹟(9-12節)之前,當提到掃羅和巴拿巴的時候,都是先提巴拿巴,再提掃羅(1,2,7節)。但從帕弗之後,除了三段經文之外(14:14;15:12,25)都是先提保羅,再提巴拿巴(43,50節:15: 2,22,35) 甚至不提巴拿巴的名字(13節)。巴拿巴甘作助手,即使默默無聞,也不以為意,他的偉大就在於此。保羅和巴拿巴從訪問別加以後,所要到訪的城市都位於小亞細亞半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沿著羅馬公路都可以到達。馬可此時退出了宣教旅程,可能是畏懼遠方托羅斯山脈(Taurus Mountains)的崇山峻嶺。【彼西底的安提阿】(14節)是一個羅馬直轄的殖民地,城裡集中了希臘的哲學,羅馬的法律和猶太的宗教,而保羅這位全新的宣教士生在希臘文化之中,長於猶太宗教之下,又是羅馬公民。16-25節是闡述神對歷史的管理:保羅首先回顧了選民從亞伯拉罕(17節)到施洗約翰(25節)的歷史,證明歷史並非循環,也非隨機,而是在神主權的管理之下,成就神的救贖計劃,整個人類的歷史都是指向【救主】(23節)耶穌。 思想:【事奉】就是侍立在主面前,等候主的吩咐;人若不肯安靜等候主的吩咐,只顧自己忙個不停,表面熱心擺上,其實只是滿足自己的屬靈感覺,並不是在事奉主。今天,我們有否明【事奉】真正的意義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揀選,感謝你的呼召,讓我們能夠在你榮耀的工作中,更能夠事奉你,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更懂得用心靈去事奉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