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20:1-16

使徒行傳 20:1-16

保羅可能在主後54年五月離開以弗所前往馬其頓,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走遍了那一帶地方】(2節)然後到了哥林多。他可能在主後56年在馬其頓寫了《哥林多後書》(林後2:12-14)。保羅在哥林多住了三個月(3節)可能是主後56-57年的冬天,航運停止。他原來的計劃,是過了冬天就從哥林多東面的堅革哩港直接【坐船往敘利亞去】(3節)先回安提阿教會報告,然後再去耶路撒冷。此時有許多猶太人坐船到耶路撒冷守逾越節,可能有人打算在船上把保羅推下海(3節)。聖靈不允許這個計劃得逞,就讓保羅改變了計劃,讓一部分同工坐船前往【特羅亞Troas】等候(6節),自己先到馬其頓,等過了逾越節,再從腓立比坐船前往特羅亞會合(6節)。保羅可能在這三個月寫了《加拉太書》和《羅馬書》(羅15:22-32)。【特庇人該猶】(4節)就是【馬其頓人該猶】(十九29),他是馬其頓人,但住在小亞細亞的特庇。在《使徒行傳》中【我們】(5節)這個字最後一次出現在腓立比(16:17),現在再度出現在腓立比(6節),可能是本書的作者路加過去七年裡一直在腓立比,現在再度與保羅會合,加入了他的旅程。從此,路加一直與保羅同行,陪他同往羅馬(28:14),直到保羅最後殉道(提後4:11)本節以後的細節,也越發顯得生動。【過了除酵的日子】(6節)指過了逾越節,避開擁往耶路撒冷守節的猶太人。從腓立比到特羅亞的旅程,比上次從特羅亞到腓立比多了三天(16:11)是因為風向不順。(7節)【七日的第一日】指猶太人星期六晚上。因為保羅牽掛教會,這次見面可能是最後一次了,所以【直講到半夜】(7節)。保羅在特羅亞住了七天(6節)但只提到【聚會擘餅】這一天,可能是因為當時的門徒已經特別將【七日的第一日】從一般日子裡分別出來,專門為記念主而聚集在一起。初期教會的聚會常常在一棟房子的【樓上】(8節)因為古代樓房裡最大的房間都位於頂層,下層的房間都會被承重牆分割成小房間。【猶推古】(9節)是個希臘名字,意思是【幸運】他果然很幸運。這位少年可能白天忙碌了一天,現在已經很累了,樓上又【有好些燈燭】(8節)容易缺氧,所以【困倦沉睡】(9節)不幸落窗身亡。根據醫生路加的確診,他【已經死了】(9節)並非昏迷不醒。保羅【伏在他身上,抱著他】(10節),不是對一個可能有骨折和腦震蕩的人的正確急救方法,而是像先知以利亞(王上17:21)和以利沙(王下4:34)一樣施行神蹟。教會的聚會出了人命,這是一件大事。但希奇的是,不但保羅泰然自若,眾人也都非常淡定,大家都對聖靈的大能和使徒的權柄(10節)很有信心。他們【擘餅,吃了,談論許久,直到天亮,這才走了】(11節)。當時可能是擘餅聚會與愛筵聚餐在一起進行(林前11:20-34)所以眾人又吃又喝,竟然一點也不著急。保羅的三次宣教旅程都在聖靈的帶領之下,外面的逼迫是推動宣教之帆的東風,裡面的難處也是主給教會預備的【安慰】。保羅雖然走了,猶推古卻復活了;這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教會。眾人從聖靈【得的安慰不少】(12節)從此他們知道雖然不再有保羅(25節),但卻永遠有基督。13-15節是保羅一路沿著愛琴海東岸南下航行的路線。這種【跳島式】的古代航行方式,是因為愛琴海的夏天通常只有白天起風,而小亞細亞沿岸的狹長海峽又佈滿了小島,夜間航行既慢又危險。路加不厭其煩地描述這些細節,是要讓讀者體會保羅一路【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22節);【基督的愛】(林後5:14)激勵他一心行完自己的路程,完成領受的職事(24節)。【保羅早已定意越過以弗所,免得在亞細亞耽延】(16節)指他上了一艘不在以弗所停靠的船。 思想:當保羅定意前往耶路撒冷之後(19:21),一直就麻煩不斷,先是外邦人要抓他(19:29)然後是猶太人要害他(3節),現在是聚會出了人命(9節) 。但這一切既是聖靈的【指證】(23節)也是聖靈的【安慰】(12節)。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不但記念你的教會,更看顧及帶領你的教會。求主讓我們深信主的保守,主的看顧。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1:1-11使徒行傳 1:1-11

1-11節是本書的序言,與路1:1-4的序言平行。【提阿非羅】(1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神的朋友】他很可能是一位願意贊助刊行本書的人,住在猶太地之外。(1節)【前書】指《路加福音》。 (2節)【使徒】的意思是【使者,被差遣者】他們是被主耶穌呼召,授權,差遣的代表,靠著聖靈的帶領和能力,在地上傳神國的福音,作復活的見證(8節)。【使徒】最初特別指耶和華耶穌所揀召的十二門徒(路6:13)後來保羅和巴拿巴(14:4,14)主的兄弟雅各(加1:19)也被稱為使徒。主耶穌復活以後表明使徒的經歷並非個別,少數幾次的幻覺或衝動,而是證據確鑿,無可置疑的。(3節)【神國】指神掌權作王的地方(申33:5)可以指有國土,人民,政權的有形國度(賽24:23)也可以指神施行權柄的無形國度(路17:20-21)。在這四十天裡,主耶穌教導的主題是【神國的事】(3節)。祂在地上三年半的事奉,目的就是宣講【神國的事】(路4:43);而祂復活之後【神國的事】就更加全備清晰。因此,聖靈帶領教會作主的見證(8節)主題也是【神國的事】(8:12)以【神國的事】(3節)開始,以【神國的道】(28:31)結束。(4節)【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這句話說出了傳福音的人當具備的兩大條件1.順服:主耶穌要門徒等候,卻沒有說要等候多久。此時,讓這些加利利的門徒(11節)【不要離開耶路撒冷】意味著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約20:19),需要完全的順服。2.等候:主耶穌一面吩咐【你們要去】(太28:19)一面吩咐【要等候】。因此,凡是不肯【等候】的人,就不配為主【去】。【去】是主的託付,【等候】是主的預備(賽41:31),兩個命令缺一不可。所以必須【等候】神的時間【等候】聖靈的能力【等候】主自己動工。【父所應許的】指舊約預言的聖靈澆灌(珥2:28-29;賽32:15;結36:27)目的是為了讓門徒們能【得著能力】(8節)作主的見證。 (5節)是引用施洗約翰的話:【我要用水給你們施洗,祂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可1:8)。【不多幾日】指五旬節。從主耶穌復活的初熟節(利23:11)到聖靈降臨的五旬節,一共有五十日;現在已經過了【四十天之久】還要再等十日。【他們聚集的時候】(6節)顯示門徒們的問題,與主耶穌的囑咐(4-5節)有關。當主耶穌預告【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5節)時,門徒自然以為【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6節)了。主耶穌並沒有告訴門徒復興的日期,而是告訴他們復興的道路。門徒不必計算,推測 (7節)而應當等候【聖靈降臨】好【得著能力】(8節)靠著聖靈在全地作主復活的【見證】(8節),為國度在地上的顯現鋪路。 (8節),正是《使徒行傳》記錄歷史事件的順序:首先是聖靈降臨(2章)然後是福音從耶路撒冷開始,接著傳到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8-9章),最後遍及羅馬帝國(10-28章)。主耶穌本來可以忽然消失(路24:31)但祂卻選擇在眾人的注視和見證下【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他接去】(9節)。天使提醒門徒不要【站著望天】(11節)而應該回去等候聖靈。復活成就了救恩(路24:46)而升天是向萬民施行救恩的開始(路24:47)。 思想: 【你們就必得著能力】這是初期教會得勝的關鍵。國度的擴展,既不是因為人的宣教熱情,也不是由於人的組織才幹,而是倚靠聖靈的帶領和能力。這能力使門徒不但能用口來傳講神國的道,更是用生活【見證】基督的復活。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呼召使我們能為主你傳講神的道,為你作見證,但求主使我們不是從一份的熱情,也不是出於我們自以為的才幹,而是倚靠聖靈的帶領和能力。使我們順服你,等候你。阿們!

使徒行傳 26:19-32使徒行傳 26:19-32

【叫我們搭船往義大利去】(1節)【我們】包括本書作者路加和【馬其頓的帖撒羅尼迦人亞裡達古】(2節)。當時羅馬法律規定,羅馬公民作為囚犯旅行時,可以隨帶一名奴僕和一名私人醫生。【亞裡達古】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最好的統治者】。保羅剛說完【必須往羅馬去看看】(19:21)亞裡達古就出現了,主不但自己安排天使與保羅同行(23節)也安排弟兄一路陪伴。【亞大米田】(2節)是位於小亞細亞西海岸特羅亞南邊的一個海港。當時地中海的船隻一般沿岸航行,這艘船【沿著亞細亞一帶地方的海邊走】(2節),可能是要在冬季停航前趕回亞大米田。百夫長沒找到直航羅馬的大船,就先登上這條船,準備中途轉乘。從凱撒利亞到【西頓Sidon】(4節)的航行距離約130公里,一天可以到達。西頓是腓尼基的主要港口,船隻靠岸裝卸貨物時,乘客可能會上岸打發時光,而囚犯則應留在船上。但百夫長卻寬待保羅,讓他上岸【準他往朋友那裡去,受他們的照應】(3節),背後都是主在管理一切。地中海夏末秋初的風向大多偏西或西北,不利於西行的船隻,所以說【風不順】(4節)。【塞浦路斯背風岸】(4節)指塞浦路斯島的東岸。沿著東岸既可以避開西風,也可以利用小亞細亞南部沿海時速3公里的西向水流,晚上又有從陸地山谷吹來的東風。【呂家Lycia】(5節)是亞細亞省南方的一個省分【每拉Myra】(5節)是埃及運糧船必經的主要港口,從西頓到每拉的航海距離約700公里。埃及是羅馬帝國的糧倉,埃及的運糧船每年要將大約十五萬噸糧食從亞歷山大運到羅馬,去程大約兩個月左右,回程需要十天左右。當地中海吹著西風的時候,埃及的糧船無法直接向西北直行到羅馬,只能先向北繞道【每拉】然後向西沿岸航行。當保羅決定【必須往羅馬去看看】的時候,從未想到自己會以囚犯的身份前往羅馬;當百夫長帶領眾囚犯上路的時候,也不會想到前面將有波濤洶湧。這次海上旅行,就像保羅的第四次宣教旅程,宣教對象就是同行的旅客和途中的偶遇。【亞歷山大】(6節)是埃及最主要的港口,私人運糧船被羅馬征服僱用,由羅馬提供保險,從亞歷山大經過每拉駛往羅馬,也捎帶公務員。亞歷山大的船啟航後,應該在冬季刮北風之前抵達羅馬,但從每拉出發後,就提前刮起了西北風,逆風行駛,速度緩慢。好不容易才走到小亞細亞半島西南尖端的【革尼土】(7節)。再向西的航線,本來應該向西跨海駛往亞該亞。但此時因為逆風,只能繞過克里特島東端的撒摩尼角(Salmone),沿著克里特島南岸繼續向西艱難航行。【拉西亞Lasea】(8節)可能是克里特島的西南部一個面向東方的港口(Kaloi Limenes),可以躲避西北風。但這艘船可能為了趕路,已經向西越過了拉西亞,發現接下來的一段海岸是南北向的。 【佳澳 Fair Havens】意為【好港】這個港口面對西方,無法避開西北風,所以【在這海口過冬不便】(12節)。從每拉到佳澳的航海距離約520公里。【禁食的節期】(9節)指七月初十贖罪日(利16:29)。在這個季節,地中海的氣候越來越不穩定。【菲尼基Phoenix】(12節)位於佳澳西北約65公里,雖然港口也是朝西,但有一個港灣面向西南,適合避開西北風過冬。保羅的警告(10節)可能根據經驗和常識,認為冒險出海另找過冬港口太不安全,因為他曾經【遇著船壞三次,一晝一夜在深海裡】(林後11:25)。但船長和船主的意見也是根據經驗和常識,因為佳澳的確不是一個能賴以過冬的港口,而【開船離開這地方,或者能到菲尼基過冬】(12節)相對安全,非常專業。所以講求實際的百夫長選擇尊重更加專業的船長,船主和大多數船員(11節)。 思想:今天,當兩種經驗和常識衝突的時候,我們有否只選擇聽從專家的意見,還是同樣選擇和與神同工比的神僕同行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是我們生命的引導,人生中真的有很多的風浪,但人生更有你自己,不但主你能平靜風浪,更與我們同在一同去面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