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21:1-17

使徒行傳 21:1-17

從米利都向南到達【哥士Cos】(1節),航海距離約67公里。哥士是科斯島(Kos),這裡是愛琴海重要的文化和貿易中心,大希律每年都會為這裡的運動會獲獎者提供獎金,還在這裡為他的兒子希律·安提帕豎立了一座雕像。從哥士向東南方到達【羅底Rhodes】(1節)航行距離約130公里。從羅底向東到達【帕大喇Patara】(1節)航行距離約130公里。帕大喇位於小亞細亞半島西南方的旁非利亞省,是重要的貿易中繼站。從帕大喇向東南前往腓尼基,必須橫渡地中海,航行距離約760公里,所以要在這裡換乘大船。當保羅在這裡【遇見一艘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2節)的時候,他所不知道的是,就在被他留在身後的這座城市裡,將會興起教會史上十位著名的教父和殉道者。羅馬的敘利亞省包括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推羅Tyre】(3節)是其中一個主要的海港。古代地中海的大船都是客貨兩用,每到一港都要裝卸貨物(3節)停留若干天。保羅的船可能需要在推羅停留七天,離五旬節的時間又足夠,所以他就尋訪當地的門徒(4節)沒有直接沿陸路去耶路撒冷。推羅的門徒【被聖靈感動】(4節)知道保羅上耶路撒冷將有危險,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正是聖靈催逼保羅上耶路撒冷去的(20:22)。他們之前也許與保羅素昧平生,但現在卻帶著【妻子兒女】(5節)與保羅當眾【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5節)。從推羅向南到達【多利買Ptolemais】(7節)的航行距離約40公里,半天就能到達。從多利買到【凱撒利亞】(8節)的路程是65公里,需要走一天半,這座城市也是羅馬帝國為退役官兵建立的殖民地。腓利原是耶路撒冷教會管理飯食的七人之一(6:2-5)一路傳福音,直到凱撒利亞(8:40)所以被稱為【傳福音的腓利】(8節)與使徒腓利有所分別。凱撒利亞的教會可能就是他所建立的。腓力的房子看來不小,家中已【有四個女兒】(9節)還能接待保羅的九人團(20:4)。亞迦布Agabos(10節)是希伯來名字【哈甲khaw-gawb’】(拉2:46)的希臘文形式,意思是【蝗蟲】。這位先知果然人如其名,預言的都不是好事,不是天下將有大饑荒(11:27-28)就是保羅將在耶路撒冷被捆綁(11節)。但他的預言只是預告,並非禁令,因此,門徒們的苦勸乃是出於愛心(12節)而非【主的旨意】(14節)。弟兄的眼淚和懇求壓在保羅的心頭,使他難以承受,所以說:【你們為什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13節)?被聖靈充滿,就是明知將被捆綁,也要知難而上;明知可以迴避,但卻不肯退縮(13節)一切只【願主的旨意成就】(14)。在保羅的堅持之下,眾弟兄不但【住了口】(14節),並且【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15節)。這樣美麗的結局,證明他們是在主裡團契相交。【拿孫Mnason】(16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記憶】這是一位老門徒,他熱情地招待了九位素昧平生的弟兄(20:4)果然是把【彼此相愛】 (約13:35)的教導牢記在心,讓眾人都能認出他們是基督的門徒。這是保羅信主後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上耶路撒冷(9:26-29;11:30;12:25;15:2;18:22)。第一次接待他的是塞浦路斯人(9:27)最後一次接待他的也是塞浦路斯人(16節)。【弟兄們歡歡喜喜地接待我們】(17節),可能指說希臘話的門徒,並非那些熱心律法的門徒(22節)。 思想:在保羅前往耶路撒冷的一路上,讀者的感受是山雨欲來風滿樓(4,11-12節)沒有真理的愛固然會讓人死亡,沒有愛的真理也不能讓人復活。【主的旨意】是必成的,主愛的恩典也是夠用的(林後12:9)主的安慰可以撫平我們的傷痛,主的主權可以除去我們的懼怕。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是教會的頭,是主你為我們掌權,縱使經歷眾多風雨,經歷不少的困苦,我們深信你仍然帶領,你仍然保守我們。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1-13使徒行傳 2:1-13

1-13節的主題是【教會被聖靈充滿】【五旬節】(1節),就是【七七節Shavuot】(出34:22)意思又是【第五十天】。(2節)【好像一陣大風吹過】代表聖靈的出現(約3:8)。【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2節)【火焰】代表神的同在(出19:18;路3:16)。【舌頭】是複數原文與別國的【話】(4節)【鄉談】(6,11節)和【方言】(10:46;林前12:10)是同一個字;每個人都得到了一條舌頭,代表得著了一種方言的恩賜。五旬節大約是陽曆五至六月,是猶太人每年三大節期中(出23:14-17)天氣最適合航海旅行的季節(27:9)。所以,那些散居在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各地的猶太人,通常都在五旬節期間從【天下各國】(5節)來到耶路撒冷朝聖。而在這個特別的五旬節,他們也將把福音從耶路撒冷帶回【天下各國】。五旬節是安息日,耶路撒冷街上去聖殿敬拜的人特別多。聖靈降臨之後,門徒可能立刻衝出門前往聖殿,一路興奮地用各地的方言【講神的大作為】(11節)。所以【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6節)圍觀他們。(6節)【眾人的鄉談】原文是【自己的語言】也就是【別國的話】(4節)。當時羅馬帝國通用希臘語,猶太地通用亞蘭語,而出生在寄居之地的猶太人則說當地的方言,也就是【生來所用的鄉談】(8節)。這表明,五旬節的方言並不是毫無意義的舌音,也不是【天使的話語】(林前13:1)而是當時的聽眾能聽懂的家鄉話。聖靈在五旬節賜下方言恩賜的目的,就是為了向聚集在耶路撒冷的【天下各國】的人見證耶穌基督(36節)。【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嗎】(7節),顯示這些門徒大都是加利利人,帶著加利利的口音(太26:73)。應該只會說亞蘭文。9-11節所列的地方涵蓋了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從東方波斯的帕提亞,瑪代,以攔,到中部的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地,接著是北方小亞細亞的加帕多家,本都,亞細亞,弗呂家,旁非利亞各省份,然後是南方的埃及和利比亞,最後用帝國的中心羅馬,西方海島的克里特和東方曠野的阿拉伯來代表所有的地方。從這些地方都來了不少散居的猶太人和皈依猶太教的外邦人,也就是【進猶太教的人】(10節)。在場的人都看出這些門徒在用各自的鄉談【講神的大作為】。聖靈賜下說方言的恩賜,是要用有意義的話語來傳福音,而不是讓人發出一些沒有意義的聲音自娛自樂;聖靈充滿的目的,是要讓人得著見證主的能力,而不是滿足人的感覺和驕傲。各地的方言未必人人都聽得懂,如果有人聽見別人興奮地發出自己聽不懂的聲音,很可能會以為【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13節)。 思想: 五旬節就像巴別塔審判的逆轉。過去,神在巴別變亂了人的口音(創11:9)免得悖逆的世人高舉自我,共同滅亡(創11:6);現在,神卻在五旬節賜下方言,使蒙召的門徒能夠同心讚美神,廣傳福音。過去,神要阻止罪人合力建造巴別塔和巴別城(創11:8);現在,神卻要使用蒙恩的罪人同心建立基督合一的身體(弗4:12)。 祈禱:親愛主,你的旨意與救贖的計劃都是偉大,更是浩大的,但在你手中並沒有難成就的事,是你能使無可能變成有可能,願我們每日因著聖靈都經歷神的作為,更傳揚神的作為。阿們!

使徒行傳 25:13-27使徒行傳 25:13-27

【亞基帕王】(13節)指希律·亞基帕二世(Herod Agrippa II,主後27-92年)。【百妮基】(13節)是亞基帕王的妹妹,前任巡撫腓力斯之妻土西拉的姐姐,常以王后的姿態與亞基帕王一同出入。亞基帕王定都於凱撒利亞·腓立比,離凱撒利亞約145公里。他與猶太巡撫是平級的,之所以遠道前來拜訪,是為了與新任羅馬巡撫搞好關係。這時,巡撫卻意外地向他提到一個叫做保羅的人。非斯都諮詢亞基帕王的意見,是因為亞基帕王是猶太宗教問題專家,有權委任大祭司,管理耶路撒冷聖殿(《猶太古史記》卷20第9章213、222節)。【又為一個人名叫耶穌,是已經死了,保羅卻說他是活著的】(19節)非斯都用這句話來介紹將來那位萬膝都當跪拜的耶穌(羅14:11)大概是歷史上最愚不可及的話,卻讓我們真實地看見保羅用生命所見證的到底是什麼。【皇上sebastos】(21節)原文意思是【值得崇敬的】是羅馬凱撒的頭銜之一,又被譯為【皇帝】(25節)。非斯都雷厲風行,立刻聆訊(22節)與前任腓力斯的故意拖延截然不同(24:22)一切節奏都在主的管理之中。保羅在亞基帕和百妮基面前的自辯,並非一場審判,因為不但亞基帕對他沒有司法權,非斯都也放棄了對他的審判權。這是一場聽證會,為要給保羅擬定一份恰如其分的奏章(26節)。因此,這個聽證會一面顯出羅馬人的秉公執法,一面反襯出撒都該人的徇私枉法。無論是羅馬人的律法還是猶太人的律法,秉公執法都比徇私枉法好。人間的律法不能使人得救。羅馬巡撫非斯都三次宣告保羅並沒有違反羅馬律法(18,25節)。當初撒都該人指控保羅污穢聖殿的罪名已經站不住腳了,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對復活的爭議(23:6)。這在非斯都眼中並非可以立案的民事或刑事罪名(18節)但卻正是問題的核心。因為保羅被指控的真正原因既不是觸犯了羅馬律法,也不是污穢了聖殿,而是傳講耶穌復活的真理(19節)。忽然有一天,有人對亞基帕和百妮基說:【你們願意幫我聽聽一個叫保羅的人所講的話嗎?】但他所不知道的是,這可能是他們有生以來離救恩最近的一刻,他們正在面對生命中最大的恩典,最好的機會。在五十多歲的保羅出場之前,三十二歲的亞基帕王【大張威勢而來】(23節)在座還有巡撫,軍方人士和社會名流,大都是外邦人。但他們無形中都成了跑龍套的配角,把那位渺小【被囚的保羅】(23:18)襯托成了這個大場面中的真正主角。【公廳】(23節)不是審判的公堂(6節)而是會客廳。這不是正式開庭審訊,而是為了評估案情(26-27節)而舉行的聽證會。【但我查明他沒有犯什麼該死的罪】(25節)這是非斯都當眾宣布保羅並沒有違反羅馬法律(18節)。一心想要殺害保羅的不是敬拜偶像的羅馬人,而是那些自稱事奉真神,裡面堅持理性主義的撒都該人。【論到這人,我沒有確實的事可以奏明主上】(25節)表明非斯都此時進退維谷,一方面,他要安撫撒都該人,所以不能釋放保羅(20節);另一方面,保羅堅持上訴凱撒,但非斯都又寫不出有確鑿事實的案情報告(26節)。【主上kurios】,原文意思就是【主】是羅馬皇帝的頭銜之一。(26節)【特意帶他到你亞基帕王面前】並非因為亞基帕王有司法管轄權,而是因為他熟悉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的分歧、猶太教與基督信仰的分歧,以及猶太人的習俗,慣例,這也是希律家族對羅馬的價值。亞基帕沒有司法權,非斯都也喪失了對保羅的審判權。但是【解送囚犯,不指明他的罪案是不合理的】(27節)凡是向凱撒上訴的案件,省級官員不但要將涉案之人送去羅馬,並且也要附送一份案情報告( 27節)。在保羅的三篇自辯詞中(22:3-21;24:10-21;26:2-23)這篇最長,最深刻。 思想:保羅將向亞基帕王見證自己生命的改變,但是,亞基帕和百妮基願意勇敢面對自己生命的真相嗎?同樣我們又願望勇敢為主作我們生命的見證呢?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愛與捨已,使我們能夠從主你生命中得著改變,更得著見證主你的恩典,求主充滿我們,使我們勇敢為你主作生命的見證。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