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21:1-17

使徒行傳 21:1-17

從米利都向南到達【哥士Cos】(1節),航海距離約67公里。哥士是科斯島(Kos),這裡是愛琴海重要的文化和貿易中心,大希律每年都會為這裡的運動會獲獎者提供獎金,還在這裡為他的兒子希律·安提帕豎立了一座雕像。從哥士向東南方到達【羅底Rhodes】(1節)航行距離約130公里。從羅底向東到達【帕大喇Patara】(1節)航行距離約130公里。帕大喇位於小亞細亞半島西南方的旁非利亞省,是重要的貿易中繼站。從帕大喇向東南前往腓尼基,必須橫渡地中海,航行距離約760公里,所以要在這裡換乘大船。當保羅在這裡【遇見一艘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2節)的時候,他所不知道的是,就在被他留在身後的這座城市裡,將會興起教會史上十位著名的教父和殉道者。羅馬的敘利亞省包括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推羅Tyre】(3節)是其中一個主要的海港。古代地中海的大船都是客貨兩用,每到一港都要裝卸貨物(3節)停留若干天。保羅的船可能需要在推羅停留七天,離五旬節的時間又足夠,所以他就尋訪當地的門徒(4節)沒有直接沿陸路去耶路撒冷。推羅的門徒【被聖靈感動】(4節)知道保羅上耶路撒冷將有危險,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正是聖靈催逼保羅上耶路撒冷去的(20:22)。他們之前也許與保羅素昧平生,但現在卻帶著【妻子兒女】(5節)與保羅當眾【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5節)。從推羅向南到達【多利買Ptolemais】(7節)的航行距離約40公里,半天就能到達。從多利買到【凱撒利亞】(8節)的路程是65公里,需要走一天半,這座城市也是羅馬帝國為退役官兵建立的殖民地。腓利原是耶路撒冷教會管理飯食的七人之一(6:2-5)一路傳福音,直到凱撒利亞(8:40)所以被稱為【傳福音的腓利】(8節)與使徒腓利有所分別。凱撒利亞的教會可能就是他所建立的。腓力的房子看來不小,家中已【有四個女兒】(9節)還能接待保羅的九人團(20:4)。亞迦布Agabos(10節)是希伯來名字【哈甲khaw-gawb’】(拉2:46)的希臘文形式,意思是【蝗蟲】。這位先知果然人如其名,預言的都不是好事,不是天下將有大饑荒(11:27-28)就是保羅將在耶路撒冷被捆綁(11節)。但他的預言只是預告,並非禁令,因此,門徒們的苦勸乃是出於愛心(12節)而非【主的旨意】(14節)。弟兄的眼淚和懇求壓在保羅的心頭,使他難以承受,所以說:【你們為什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13節)?被聖靈充滿,就是明知將被捆綁,也要知難而上;明知可以迴避,但卻不肯退縮(13節)一切只【願主的旨意成就】(14)。在保羅的堅持之下,眾弟兄不但【住了口】(14節),並且【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15節)。這樣美麗的結局,證明他們是在主裡團契相交。【拿孫Mnason】(16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記憶】這是一位老門徒,他熱情地招待了九位素昧平生的弟兄(20:4)果然是把【彼此相愛】 (約13:35)的教導牢記在心,讓眾人都能認出他們是基督的門徒。這是保羅信主後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上耶路撒冷(9:26-29;11:30;12:25;15:2;18:22)。第一次接待他的是塞浦路斯人(9:27)最後一次接待他的也是塞浦路斯人(16節)。【弟兄們歡歡喜喜地接待我們】(17節),可能指說希臘話的門徒,並非那些熱心律法的門徒(22節)。 思想:在保羅前往耶路撒冷的一路上,讀者的感受是山雨欲來風滿樓(4,11-12節)沒有真理的愛固然會讓人死亡,沒有愛的真理也不能讓人復活。【主的旨意】是必成的,主愛的恩典也是夠用的(林後12:9)主的安慰可以撫平我們的傷痛,主的主權可以除去我們的懼怕。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是教會的頭,是主你為我們掌權,縱使經歷眾多風雨,經歷不少的困苦,我們深信你仍然帶領,你仍然保守我們。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7:9-43使徒行傳 7:9-43

【使徒行傳】 (9-16節)神藉著約瑟在埃及保存百姓:【全家七十五個人】(14節)與【創世記】中的【雅各家來到埃及的共有七十人】(創四十六27)不同,因為司提反使用的是希臘文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計算人數的方法不同。 (16節)這句話其實濃縮了幾段歷史,符合猶太人的敘述習慣:1.亞伯拉罕在希伯崙向赫人以弗崙買了麥比拉洞作家族墳地(創23:16-17,20)後來雅各被葬在那裡(創50:13);2.雅各在示劍向哈抹子孫買了田地(創33:19)後來約瑟被葬在那裡(書24:32);3.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的記載,約瑟的兄弟們都被葬在希伯崙。司提反可能是刻意強調猶太人的祖宗被葬在【示劍】也就是被猶太人看不起的撒馬利亞,所以地方本身並沒有特殊的神聖意義。9-16節的歷史具體記錄在創37:1-50:26裡。在這段約瑟的歷史中,司提反指出了兩個重點:1.猶太人的【先祖嫉妒約瑟,把他賣到埃及去】(9節)現在他們也嫉妒來拯救自己的耶穌,把祂【賣了,殺了】(52節)。神給了他們的先祖第二次與約瑟相認的機會(13節),現在也給了他們第二次接受耶穌的機會。因此,起初犯罪不要緊,最重要的是抓住第二次機會悔改。2.約瑟被賣到埃及,【神卻與他同在】(9節)。約瑟的弟兄們身在應許之地,反而【大受艱難】(11節)。因此,人在哪裡,有沒有聖殿不要緊,最重要的是神的同在。約瑟任職於古埃及第十二王朝。 【不曉得約瑟的新王】(18節)地上的君王會改朝換代,天上的神卻永遠都是信守應許的【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32節)。主耶穌曾經引用這句話證明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路20:37)。17-34節的歷史具體記錄在出1:1-4:17裡。在這段神揀選摩西的歷史中,司提反提出了三個重點:1.神藉著摩西的手搭救猶太人的祖宗,他們卻【不明白】(25節)。正如猶太人把基督釘上十字架,也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3:17)。2.神在埃及拯救和預備摩西(19-22節),在米甸賜給摩西兩個兒子(29節)。因此,神的拯救和賜福並不限於應許之地(34節)。3.神在米甸自我顯現,差遣摩西(30-34節)。(37節)這預言已經應驗在主耶穌身上(3:22)。摩西是神差遣到自己的百姓中【作救贖的】(35節)卻被百姓所【棄絕】(35,39節)。耶穌也被神差遣到自己的百姓中【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1:21)但也被百姓【棄絕】(3:14)。42-43節引自摩五25-27的七十士譯本。 【摩洛】(43節)可能是迦南各種假神的通稱,獻祭儀式包括焚燒嬰兒(利18:21)。在35-43節的歷史具體記錄在出4:18-32:35裡。在這段出埃及的歷史中,司提反提出了三個重點:1.儘管猶太人聲稱要捍衛摩西和神(6:11)但正是他們的祖宗【棄絕】了神所差派的拯救者摩西。現在,他們也拒絕主耶穌為救主,與他們的祖宗拒絕摩西如出一轍(52節)。2.儘管猶太人聲稱要捍衛聖殿,但正是他們的祖先從一開頭就敬拜各種偶像(40-43節)。現在,他們也把聖殿當作偶像來代替神。3.儘管猶太人聲稱要捍衛律法,但正是他們的祖宗從一開頭就不肯聽從中保摩西所傳達的神的聖言(38-39節)。現在,他們也把傳統的教條當作律法來取代神的話。 思想: 神的顯現並不限於耶路撒冷或聖殿。只要有神的同在,無論是在家中,在辦公室裡,還是在牧羊的野外,哪裡都是【聖地】(33節);若是失去了神的榮耀,無論是神聖的聖殿,還是莊嚴的教堂,都與俗地毫無兩樣。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同在,你的榮耀,使我們能夠經歷你,能夠見證你,你的同在真的不在於地方,時間,而是我們對主你的敬畏,對主的渴望的態度,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更懂得敬畏你,每日都渴望你的榮耀的同在;無論任何的時間,空間中都經歷你,愛你。阿們!

使徒行傳 10:17-48使徒行傳 10:17-48

【使徒行傳】 (17節)哥尼流所差的人恰好就到了。這時,聖靈也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身分(11:12) ;(20節)【是我】證明彼得的異像是出於聖靈的啟示(19-20節),並不是他自己在做白日夢。這三個人不但是外邦人,而且是羅馬佔領軍,猶太人絕對不會把他們接進家門,所以聖靈特地命令彼得【和他們同往】(20節)。這三人是哥尼流打發來的(8節),但聖靈卻說【是我差他們來的】(20節)。(23節)不是因為好客,而是順服聖靈、【和他們同往】(20節)。通常猶太人不會招待外邦人在家中住宿,但彼得已經完全明白了異象的意義(28節),所以不再堅持自己(29節)。(24)顯示彼得是以正常的速度趕路,該吃飯就吃飯,該禱告就禱告,該休息就休息,所以第二天下午才走完60公里到達凱撒利亞。彼得一點也不急,因為聖靈並沒有告訴他到哥尼流那裡做甚麼(29節)。哥尼流不但自己敬畏神,也關心親朋好友的靈魂,所以【已經請了他的親屬密友等候他們】(24節)。哥尼流【俯伏在他腳前拜他】(25節)不是敬拜彼得,而是把他當作神的代表尊重(33節)。但【彼得卻拉他】(26)拒絕了這個大禮,因為他清醒地知道,不管自己的講道多有果效,醫治多有能力,但始終【也是人】(26節)。當著七個猶太人的面,哥尼流竟然放下羅馬百夫長的架子,在這些被征服的猶太人面前拜彼得,表明他已經渴慕真道很久了,迫切地想知道神要對自己說甚麼(33節)。34-43節是彼得的第三篇講道(2:14-36;3:12-26)前兩篇是對猶太人,第三篇是對外邦人。首先,彼得從哥尼流及其親友對神的態度說起(34-35節)。這個開場白面稱讚了這些外邦人的飢渴慕義,一面宣告了他剛剛領悟的真理,第一.【神是不偏待人】(34節)祂的救恩臨到世人,並不分種族,國籍,地位和背景。第二.【各國中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35節)並非行了割禮才會蒙神悅納(出12:48)。第二步,彼得見證了耶穌的所是和所作(36-39a節)。面對這些對彌賽亞毫無概念的外邦人,彼得並沒有一開頭就講舊約的預言(2:16)也沒有立刻譴責猶太領袖棄絕彌賽亞(3:13)而是先介紹【神藉著耶穌基督(祂是萬有的主)傳和平的福音】(36節)。第三步,彼得見證了耶穌的死而復活(39b-40節)。 《使徒行傳》有五次宣告使徒是耶穌復活的見證人(2:32;3:15:5:32;10:41;13:30-31)其中四次都是由彼得代言。但對於這些外邦人,他並沒有強調猶太人釘死了耶穌(2:23)而是強調耶穌被【掛在木頭上】(39節)擔當了世人當受的咒詛(加3:13)和審判(彼前2:24)。第四步,彼得宣告了神的揀選(41節)。主耶穌復活以後【不是顯現給眾人看,乃是顯現給神預先所揀選為祂作見證的人看】(41節)。第五步,彼得宣告了基督的恩典:【祂吩咐我們傳道給眾人】(42節)把救恩傳給猶太人和外邦人,這道的內容既包括審判(42節)也包括救贖( 43節)。第六步,彼得宣告了基督的審判:【祂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42節)。最後,彼得宣告了基督的救恩: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43節)。聖靈在彼得講完了必要的真理之後,就打斷了彼得的話【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44節),並不需要經過使徒按手(8:17) 。這樣,在場的猶太信徒就能確信這是聖靈的作為,並非彼得濫用按手的能力。【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45)指猶太門徒。猶太門徒在五旬節被聖靈充滿又用方言讚美神(2:3,11)現在,他們見證了【外邦人的五旬節】看到這些未受割禮的外邦人也接受了完全相同的恩賜(45-46節)就確信是神自己接納了外邦人,並非彼得顛覆傳統(11:2-3)。【方言】(46)指【別國的話】(2:4)並非沒有意義的舌音,所以這些猶太門徒能聽懂他們是【稱讚神為大】(46節)。聖靈充滿,是讓人被聖靈管理,得著見證主的能力,並非讓人都說方言(8:15-17)。但這些外邦人得著了方言的恩賜(45節),是因為聖靈要讓在場的猶太門徒都同意:【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 (47節)?【他們又請彼得住了幾天】(48節)而彼得居然同意了。這比起為外邦人施洗,更會讓耶路撒冷的猶太門徒震驚(11:2-3)但卻會讓彼得所學的功課更加紮實(28節)也能讓他見證這些外邦人的生命改變。 思想:主向外邦人開啟了救恩的大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彼得順服聖靈,願意打破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隔閡,結果就為這件救恩歷史上的大事件作了完全的見證,我們有願意放下自我接受主差遣,成就主的旨意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帶領住你的教會,更讓你的教會更經歷你的作為,更經歷你的同在,成為更多人的祝福,願主藉著經文使我們放下自我接受主差遣,成就主的旨意。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