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5節)他們突然聽到彼得無懈可擊地證明了耶穌就是【主,基督】(36節)而自己竟然參與了把自己的彌賽亞【釘在十字架上】(36節),瞬間就驚呆了,怎麼能不【覺得紮心】(37節)呢?他們已經成了神的【仇敵】(35節),還有什麼補救的方法嗎?所以他們在絕望中問:【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37節)?彼得並沒有停留在辨認真理的階段,而且立刻敦促聽眾把【紮心】的道理付諸實行。 (38節)這句話是實際地應用【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21節)因為耶穌基督是【主】(36節)。【求告主名】包括兩部分:【你們各人要悔改】就是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向神悔改】(二十21)。那些五十天前高喊【釘祂十字架!釘祂十字架【(路23:21)或默認這罪惡的猶太人,第一個當有的悔改行動就是【受洗歸入基督】(加三27),公開脫離原來的立場、為主作見證。【就必得救】也包括兩個部分:【使你們的罪得赦】人只有悔改之後,才能照著主耶穌所應許的【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就領受所賜的聖靈】人只有悔改之後,才能【受聖靈的洗】(路3:16)。 (39節)表明那些人之所以會【紮心】【悔改】是因為神的主動呼召。【你們和你們的兒女】指蒙召的猶太人。【一切在遠方的】指蒙召的外邦人。(40節)【也用許多話作見證】顯示彼得的這篇講道並不是逐字逐句的記錄。門徒對主耶穌的教訓緊記不忘,並且靠著聖靈特別清楚地背下了最重要的教導(約14:26)。傳福音就是邀請人跟隨耶穌基督,接受神的應許(37-38節)。(42節)【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總結了使徒時代教會聚會的四項主要內容【遵守使徒的教訓】就是遵守基督藉著使徒所傳的教訓,順服主,接受主的權柄,這是教會一切見證的基礎。【彼此交接】就是在靈裡【彼此相交】(約壹1:7),團契相交,彼此分享。【擘餅】就是在生活中【彼此相交】。在猶太人的文化【擘餅】是【吃飯】的同義詞(46節)指愛筵(46節)其中自然包括【主的晚餐】(林前11:17-34)。三千人不可能同時聚集在一處【擘餅】必然是分散在城裡城外的信徒家中,包括在朝聖者們臨時搭建的帳棚裡。【禱告】就是【與父,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約壹1:3)。他們除了平時的禱告,也依照猶太人的時間,每天到聖殿禱告三次(3:1)。【恆心】原文所修飾的不但是【遵守使徒的教訓】也包括【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43節)並不是為了解決人的難處,彰顯人的本事,而是為了向不信者證明神的同在(3:9)讓信者【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42節)。當時耶路撒冷【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44節)有其特別的背景:五旬節增加的三千信徒,大都是從遠方來耶路撒冷守節的(9-11節)。他們信主以後,需要留在耶路撒冷學習【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1:1)謹記【使徒的教訓】(32節),才能再傳揚純正的福音,作主復活的見證(1:8)。這個過程沒有幾個月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的路費很快就消耗殆盡。因此,本地就有信徒主動【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45節)。即使是有需要的耶路撒冷教會,也沒有強制要求【凡物公用】而是信徒自發自願的(5:4)。耶路撒冷教會之所以【凡物公用】既不是為了扶貧濟困,也不是為了搞平均主義,而是為了供應接受裝備的門徒,準備到各地去見證主(1:8)。雖然【凡物公用】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但【彼此相愛】(約13:34)的原則卻是所有的教會都當遵行的【他們天天合意恆切地在殿裡】(46節),顯示初期教會還沒有與猶太教完全分開,猶太教領袖們也沒有把信徒拒之門外。初期教會還有自己的聚會,他們【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46-47節)。 思想:人的道理可以說服人,但卻不能讓人感到【紮心】;只有聖靈才能使人【自己責備自己】(約16:8),只有禱告以後的信息才會使人【札心】讓人看見自己的敗壞,罪污,可憐和絕望,真實地認罪悔改,尋求救恩。但我們能夠為主作的就是彼此相愛,活出見證。 祈禱:親愛主,我們知道神你的工作並沒有停止,現在更要藉著聖靈讓人扎心悔改,求主藉聖靈使我們身邊的人看見自己的罪,更使我們藉著聖靈活出彼此相愛的信仰生命。阿們!
使徒行傳 2:37-47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16:1-18使徒行傳 16:1-18
【使徒行傳】 保羅從敘利亞的安提阿經過基利家【來到特庇】(1節)從【特庇Derbe】到保羅差點被石頭打死(14:19)的【路司得Lystra】(1節),還要再走100公里。保羅從特庇到路司得的順序,與第一次宣教旅程(14:6)正好相反,因為這次保羅是沿著陸路從東面來的。【提摩太】(1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榮耀神】他不但受到本地路司得教會弟兄的稱讚,也受到63公里之外的語言不同的【以哥念Iconium】(2節)教會弟兄的稱讚。【他父親是希臘人】(3節)原文是過去式,表示提摩太的父親已經過世,而母親友尼基和祖母羅以都是信主的(提後1:5)。耶路撒冷會議的決議是不要求外邦門徒行割禮(15:28),但為了【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所定的條規交給門徒遵守】(4節)保羅卻給提摩太【行了割禮】 (3節)。保羅反對【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15:1)的謬誤,但卻不介意給有猶太血統的提摩太行割禮,目的是讓他能更方便地與猶太人來往,向猶太人傳福音。這些【條規】不但有助於猶太門徒和外邦門徒之間的合一,而且有助於各地更多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信主,所以【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5節)初期教會的成長登上了第五階(2:47;6:7;9:31;12:24;16:5)。聖靈【禁止他們在亞細亞講道】(6節)可能是阻擋保羅前往亞細亞西南方的首都以弗所。聖靈的帶領不但會有積極的【差遣】(13:4),還會有看似負面的【禁止】【不許】(7節)。【弗呂家、加拉太】(6節)【每西亞】(7節)都是當時小亞細亞半島的文化和民族區域,而羅馬的省份則加在這些原來的區域之上。【特羅亞Troas】(8節)是位於亞細亞省西北的羅馬殖民地,亞洲和歐洲之間的重要港口,從以哥念一路走到這裡,大約是750公里,要從安那托利亞高原下到海邊。在第10節之前,一直都用【他們】(4,6,7,8節)來稱呼保羅和他的同工,但從現在開始,突然改用【我們】很可能是本書的作者路加在特羅亞加入了這個宣教團隊,此後對途中的記載也格外詳盡,生動。從特羅亞的海港搭船出發,可以往西去馬其頓,往南到以弗所,往北往庇推尼,所以保羅還不能決定下一步要走。他們回訪了各教會以後,一路不斷改變行程,從弗呂家,加拉太,每西亞一路走到特羅亞。當他們願意為主放棄計畫的時候,聖靈就用【異象】(9節)指示他們下一步的目標:歐洲的【馬其頓】。從此,保羅一行人得出了結論:原來聖靈的旨意是要他們向歐洲宣教!於是他們毫不猶豫地立刻跟上。(12)【第一城】表示腓立比人為自己的特權地位非常自豪。彼西底的安提阿(13:14)路司得(14:8)特羅亞(8節)都是羅馬的殖民地。保羅【坐下對那聚會的婦女講道】(13節)顯示福音已經使他整個人煥然一新,完全摒棄了猶太人對婦女的偏見。沒有一個宗教家會在囊中羞澀的時候去教導一群被人輕視的婦女,因為這是使徒的工作。【紫色布疋】(14節)是比較高貴的衣料【賣紫色布疋】(14節)的買賣雙方都比較富有。呂底亞家境富裕,房子可能比較寬敞,所以受洗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強留】(15節)使徒。接待宣教士就是接待主,必須是【真信主的】(15節)人才有此資格。(16節)這位可憐的使女神誌不清【被巫鬼所附】但卻被利用【叫她主人們大得財利】(16節)。【這些人是至高神的僕人】(17節)好像在宣傳事實。但聽眾的理解可能是【這些人是宙斯神的僕人】因為這裡的猶太人不多,而希臘人卻以【至高神】來稱呼宙斯。保羅之所以忍耐了【多日】(18節)才趕鬼,因為聖靈不動,他就不能動,趕鬼的能力不是他自己的,而是聖靈的。這是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中所行的第一個神蹟,和第一次宣教旅程中的一樣,都是為了對付邪靈(13:10)。 思想:經文中保羅遇到聖靈的【禁止】時,就應該禱告等候,不可被工作吸引,堅持自己的計劃,卻忽略了尋求工作的主人-神的旨意。因神的帶領不是讓人建立勢力,而是讓神的工作得著榮耀。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帶領引導,是主你自己的引導,讓我們知道主的計劃旨意不是要建立個人的勢力,人的榮耀,而是讓神計劃旨意得著榮耀。阿們!
使徒行傳 15:1-21使徒行傳 15:1-21
【使徒行傳】 15:1-35的主題是【教會確定外邦門徒的守則】與9:1-11:18【教會開始向外邦人傳福音】前後呼應。【有幾個人從猶太下來】(1節)其實是從耶路撒冷來的。他們可能是最近十年才信主的法利賽人(5節)沒有親身經歷過十年前哥尼流信主的事件(11:15)所以對耶路撒冷教會早有共識的救恩真理還比較糊塗,【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1節)意味著先作猶太人,再做門徒。【使徒】(2節)指十二使徒【長老】(2節)指治理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這是保羅信主後第三次去耶路撒冷(9:26-29)時間大約是主後49-50年的冬天。【述說神同他們所行的一切事】(4節)顯示外邦人歸主是神親手的工作。離耶路撒冷越遠,對猶太教的傳統就越不執著,所以腓尼基和撒馬利亞教會的猶太門徒對外邦人歸主的事【都甚歡喜】(3節)耶路撒冷教會的【使徒並長老】( 4節)也不反對。堅持【必須給外邦人行割禮】(5節)的,是耶路撒冷教會中一些信主的【法利賽教門的人】(5節)。7-11節是彼得在《使徒行傳》中最後一次出場,他的發言所強調的是聖靈的作為。彼得明智地讓這場辯論持續了一段時間,讓眾人充分相交,等【辯論已經多了】(7節)他再起來發言。因為在救恩的問題上,辯論並不能解決問題(7節)只有回到神的面前,從神的作為中尋求神的心意。這次會議的時間大約是主後49-50年的冬天,哥尼流全家已經信主大約十年。當時他們是憑信心接受了救恩,但【知道人心的神】(8節)卻預知將來猶太門徒會有疑惑,所以為了澄清救恩的真理,才在當時【賜聖靈給他們】(8節)【藉著信潔淨了他們的心】(9節),所以不用再接受外面的割禮。彼得嚴厲地責備這些人是【試探神】(10節)。因為十二使徒和耶路撒冷教會早就在救恩真理上有了共識【我們所不能負的軛】(10節)指摩西的律法加上猶太拉比的口頭遺傳,繁瑣的規條成為人的重擔,連猶太人也不能完全遵守。(11節)信徒【得救乃是因主耶穌的恩】既不是因為行割禮,也不是因為守律法【這是我們所信的】信仰根基。【主的兄弟雅各】此時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12:17)所以作為會議主席做最後的發言(13節)。雖然他自己謹守律法(加2:12)但他對救恩真理早有認識(11:18)並不認為守律法是外邦人得救的條件(19節)。他首先肯定了彼得的經歷(14節)然後引用聖經證明【眾先知的話也與此意思相合】(15節)。屬靈的經驗只有與聖經的教導吻合,才能成為最終的驗證。16-18節引自舊約七十士譯本的摩9:11-12。雅各的目的並非解釋這段聖經,而是藉著這段聖經提醒眾人:神早已預言將來會有【凡稱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尋求主】(17節)既然神稱這些新的百姓為【外邦人】(賽42:6)就表示他們沒有先變成猶太人,所以也沒有理由要求外邦門徒必須行割禮【遵守摩西的律法】(5節)。(19節)指不要讓外邦人先作猶太人,再作門徒。但是,為了讓外邦門徒可以與嚴謹的猶太門徒一同【聚會擘餅】(20:7)他們應當在生活中【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20節)。雅各之所以建議吩咐外邦門徒遵守這些禁戒,既不是因為救恩真理,也不是因為倫理道德,而是【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21節)所以外邦門徒必須限制自己的自由(羅14:21)照顧當地猶太門徒的基本感受,才能和他們彼此相交。 思想:經文中雅各的建議並不是在真理上的妥協,而是在非真理問題上的捨己;不但外邦門徒遵守這些禁戒要犧牲自由,猶太門徒不堅持其它禁戒也要放棄傳統。人若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首先就要【捨己】(路9:23);同樣信徒若不堅持自己的自由和傳統,教會的合一才不會出現破口。 祈禱:親愛主,我們相信你一直引導你的教會,更要藉著環境,難處使我們更成長,更合一,求主使我們看到你的捨己,使我們更願意跟蹤主你的腳踪。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