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2:37-47

使徒行傳 2:37-47

這些【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5節)他們突然聽到彼得無懈可擊地證明了耶穌就是【主,基督】(36節)而自己竟然參與了把自己的彌賽亞【釘在十字架上】(36節),瞬間就驚呆了,怎麼能不【覺得紮心】(37節)呢?他們已經成了神的【仇敵】(35節),還有什麼補救的方法嗎?所以他們在絕望中問:【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37節)?彼得並沒有停留在辨認真理的階段,而且立刻敦促聽眾把【紮心】的道理付諸實行。 (38節)這句話是實際地應用【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21節)因為耶穌基督是【主】(36節)。【求告主名】包括兩部分:【你們各人要悔改】就是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向神悔改】(二十21)。那些五十天前高喊【釘祂十字架!釘祂十字架【(路23:21)或默認這罪惡的猶太人,第一個當有的悔改行動就是【受洗歸入基督】(加三27),公開脫離原來的立場、為主作見證。【就必得救】也包括兩個部分:【使你們的罪得赦】人只有悔改之後,才能照著主耶穌所應許的【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就領受所賜的聖靈】人只有悔改之後,才能【受聖靈的洗】(路3:16)。 (39節)表明那些人之所以會【紮心】【悔改】是因為神的主動呼召。【你們和你們的兒女】指蒙召的猶太人。【一切在遠方的】指蒙召的外邦人。(40節)【也用許多話作見證】顯示彼得的這篇講道並不是逐字逐句的記錄。門徒對主耶穌的教訓緊記不忘,並且靠著聖靈特別清楚地背下了最重要的教導(約14:26)。傳福音就是邀請人跟隨耶穌基督,接受神的應許(37-38節)。(42節)【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總結了使徒時代教會聚會的四項主要內容【遵守使徒的教訓】就是遵守基督藉著使徒所傳的教訓,順服主,接受主的權柄,這是教會一切見證的基礎。【彼此交接】就是在靈裡【彼此相交】(約壹1:7),團契相交,彼此分享。【擘餅】就是在生活中【彼此相交】。在猶太人的文化【擘餅】是【吃飯】的同義詞(46節)指愛筵(46節)其中自然包括【主的晚餐】(林前11:17-34)。三千人不可能同時聚集在一處【擘餅】必然是分散在城裡城外的信徒家中,包括在朝聖者們臨時搭建的帳棚裡。【禱告】就是【與父,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約壹1:3)。他們除了平時的禱告,也依照猶太人的時間,每天到聖殿禱告三次(3:1)。【恆心】原文所修飾的不但是【遵守使徒的教訓】也包括【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43節)並不是為了解決人的難處,彰顯人的本事,而是為了向不信者證明神的同在(3:9)讓信者【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42節)。當時耶路撒冷【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44節)有其特別的背景:五旬節增加的三千信徒,大都是從遠方來耶路撒冷守節的(9-11節)。他們信主以後,需要留在耶路撒冷學習【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1:1)謹記【使徒的教訓】(32節),才能再傳揚純正的福音,作主復活的見證(1:8)。這個過程沒有幾個月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的路費很快就消耗殆盡。因此,本地就有信徒主動【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45節)。即使是有需要的耶路撒冷教會,也沒有強制要求【凡物公用】而是信徒自發自願的(5:4)。耶路撒冷教會之所以【凡物公用】既不是為了扶貧濟困,也不是為了搞平均主義,而是為了供應接受裝備的門徒,準備到各地去見證主(1:8)。雖然【凡物公用】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但【彼此相愛】(約13:34)的原則卻是所有的教會都當遵行的【他們天天合意恆切地在殿裡】(46節),顯示初期教會還沒有與猶太教完全分開,猶太教領袖們也沒有把信徒拒之門外。初期教會還有自己的聚會,他們【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46-47節)。 思想:人的道理可以說服人,但卻不能讓人感到【紮心】;只有聖靈才能使人【自己責備自己】(約16:8),只有禱告以後的信息才會使人【札心】讓人看見自己的敗壞,罪污,可憐和絕望,真實地認罪悔改,尋求救恩。但我們能夠為主作的就是彼此相愛,活出見證。 祈禱:親愛主,我們知道神你的工作並沒有停止,現在更要藉著聖靈讓人扎心悔改,求主藉聖靈使我們身邊的人看見自己的罪,更使我們藉著聖靈活出彼此相愛的信仰生命。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19:21-41使徒行傳 19:21-41

9:21-23:10的主題是【保羅在耶路撒冷受審】與路19:45-24:43【耶穌在耶路撒冷受審】平行。【羅馬】(21節)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時已經有了信徒(28:14-15),保羅早就有意去那裡探訪他們(羅1:11-13)。但在聖靈的宣教計畫月裡,他不必再做工湊錢買船票,也不必再徒步幾千公里,而是將以【為基督耶穌被囚】(門1)的身分,被一隊兵丁護送到羅馬(25:25)。保羅【暫時等在亞細亞】(22節)可能是要等到五旬節(林前16:8)他可能在這段期間寫了《哥林多前書》(林前16:8-10 )。以弗所的得勝,還沒有完成保羅前往地極的呼召,所以聖靈就把羅馬帝國的心臟放進使徒的心中,讓他為自己說了一句偉大的預言:【我到了那裡以後,也必須往羅馬去看看】(21節)。保羅不是要去觀光,而是要去為主得到這個城市。(24節)【亞底米Artemis】是希臘神話中的狩獵與生育女神,對應於羅馬神話中的【狄阿娜Diana】是古代地中海世界最廣泛,最高級的偶像崇拜。【銀龕】(24節)是放置偶像的盒子,各地的朝聖者到以弗所去膜拜偶像時,順便買個複製品回去敬拜。 【他使這樣手藝人生意發達】(24節)顯示這個生意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許多人【倚靠這生意發財】(25節)。保羅對銀匠行業並無成見,他只是宣告【人手所做的,不是神】(26節)對一切偶像下個準確的定義。底米丟可能是業界公會的領袖,精於操控之術,所以發表了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1.本行業將要【被人藐視】(27節);2.本地廟宇將會【被人輕忽】(27節);3.全天下的女神【威榮也要消滅了】(27節)。這三個理由看似毫不利己,一心為了本行,本城,本國,不但抓住了同行的貪婪(25節)也戳中了以弗所人的虛榮(27節)所以激發了眾人同仇敵愾之心。以弗所又稱為守廟之城(35節)本地許多人都靠亞底米廟維生。於是【滿城都轟動起來】(29節)這群烏合之眾就像有頭沒腦的野獸,;(29節)【戲園】是以弗所的露天大劇院,可以容納兩萬四千人,許多大集會都在那裡舉行。此時可能是五月初亞底米女神的生日,當地舉行盛大的宗教集會,群眾也容易被煽動。在這樣危險的時刻,保羅竟然【想要進去】(30節);這既不是出於理性的謀算,也不是出於血氣的衝動,而是出於對外邦人的愛。但神卻藉著門徒和地方官員攔阻了他(30節)因為保羅還沒到為主殉道的時候。【亞細亞幾位首領】(31節)是本地的貴族,省裡的官員,他們已經成了保羅的朋友,顯然對這場騷亂並不贊同。這個鬧鬧哄哄的聚會非常混亂,【聚集的人紛紛亂亂】(32節)完全看不到一個自由城裡希臘民主的傳統。路加幽默地說,群眾【大半不知道是為什麼聚集】(32節)。【亞歷山大】(33節)是以弗所城中猶太人的領袖。【猶太人推他往前】(33節)是想聲明猶太人與基督徒無關,以免被騷亂波及。(35節)【書記】在以弗所和一些亞細亞城市裡是最高的民選官員,是城市與羅馬當局之間的聯絡人。秘書首先安撫焦躁不安的百姓,指出【以弗所人的城】(35節)威名依舊,不可動搖,【這事既是駁不倒的】(36節),何必介意小小的保羅說些什麼呢?他又聲明,亞底米是【從宙斯那裡落下來的像】並非保羅所說【人手所做的】(26節)。他最關心的是社會穩定,所以說【你們就當安靜,不可造次】(36節)。【他們並沒有偷竊廟中之物,也沒有誹謗我們的女神】(37節),顯示保羅只是傳講耶穌基督,並沒有掀起激烈的革命。亞細亞省是羅馬的元老院行省,所以省長被稱為【方伯】(38節)。羅馬是法治社會,訴訟案件應由當事人在法庭上【彼此對告】(38節),而不是搞暴民運動,靠嗓門得勝。羅馬法律允許經過批准的民眾聚會,但卻嚴厲懲罰非法【聚眾】(40)。如果騷亂的消息傳到省長耳中,可能會影響以弗所城的自由城地位,得不償失(40節)。書記非常了解群眾的心理,知道只有利益才能讓眾人冷靜下來,所以一句話切中了要害【便叫眾人散去】(41節)了。 思想:就在保羅準備啟航的時候(21節)聖靈也預備了東風。主不允許外邦人在以弗所傷害保羅,卻允許猶太人【銅匠亞歷山大】多多加害保羅。今天,當聖靈感動我們往哪裡【去看看】的時候,祂也必興起北風,吹來南風。因主必引導。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引導,使你的教會得蒙保守,更讓教會行在主你旨意中。阿們!

使徒行傳 20:1-16使徒行傳 20:1-16

保羅可能在主後54年五月離開以弗所前往馬其頓,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走遍了那一帶地方】(2節)然後到了哥林多。他可能在主後56年在馬其頓寫了《哥林多後書》(林後2:12-14)。保羅在哥林多住了三個月(3節)可能是主後56-57年的冬天,航運停止。他原來的計劃,是過了冬天就從哥林多東面的堅革哩港直接【坐船往敘利亞去】(3節)先回安提阿教會報告,然後再去耶路撒冷。此時有許多猶太人坐船到耶路撒冷守逾越節,可能有人打算在船上把保羅推下海(3節)。聖靈不允許這個計劃得逞,就讓保羅改變了計劃,讓一部分同工坐船前往【特羅亞Troas】等候(6節),自己先到馬其頓,等過了逾越節,再從腓立比坐船前往特羅亞會合(6節)。保羅可能在這三個月寫了《加拉太書》和《羅馬書》(羅15:22-32)。【特庇人該猶】(4節)就是【馬其頓人該猶】(十九29),他是馬其頓人,但住在小亞細亞的特庇。在《使徒行傳》中【我們】(5節)這個字最後一次出現在腓立比(16:17),現在再度出現在腓立比(6節),可能是本書的作者路加過去七年裡一直在腓立比,現在再度與保羅會合,加入了他的旅程。從此,路加一直與保羅同行,陪他同往羅馬(28:14),直到保羅最後殉道(提後4:11)本節以後的細節,也越發顯得生動。【過了除酵的日子】(6節)指過了逾越節,避開擁往耶路撒冷守節的猶太人。從腓立比到特羅亞的旅程,比上次從特羅亞到腓立比多了三天(16:11)是因為風向不順。(7節)【七日的第一日】指猶太人星期六晚上。因為保羅牽掛教會,這次見面可能是最後一次了,所以【直講到半夜】(7節)。保羅在特羅亞住了七天(6節)但只提到【聚會擘餅】這一天,可能是因為當時的門徒已經特別將【七日的第一日】從一般日子裡分別出來,專門為記念主而聚集在一起。初期教會的聚會常常在一棟房子的【樓上】(8節)因為古代樓房裡最大的房間都位於頂層,下層的房間都會被承重牆分割成小房間。【猶推古】(9節)是個希臘名字,意思是【幸運】他果然很幸運。這位少年可能白天忙碌了一天,現在已經很累了,樓上又【有好些燈燭】(8節)容易缺氧,所以【困倦沉睡】(9節)不幸落窗身亡。根據醫生路加的確診,他【已經死了】(9節)並非昏迷不醒。保羅【伏在他身上,抱著他】(10節),不是對一個可能有骨折和腦震蕩的人的正確急救方法,而是像先知以利亞(王上17:21)和以利沙(王下4:34)一樣施行神蹟。教會的聚會出了人命,這是一件大事。但希奇的是,不但保羅泰然自若,眾人也都非常淡定,大家都對聖靈的大能和使徒的權柄(10節)很有信心。他們【擘餅,吃了,談論許久,直到天亮,這才走了】(11節)。當時可能是擘餅聚會與愛筵聚餐在一起進行(林前11:20-34)所以眾人又吃又喝,竟然一點也不著急。保羅的三次宣教旅程都在聖靈的帶領之下,外面的逼迫是推動宣教之帆的東風,裡面的難處也是主給教會預備的【安慰】。保羅雖然走了,猶推古卻復活了;這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教會。眾人從聖靈【得的安慰不少】(12節)從此他們知道雖然不再有保羅(25節),但卻永遠有基督。13-15節是保羅一路沿著愛琴海東岸南下航行的路線。這種【跳島式】的古代航行方式,是因為愛琴海的夏天通常只有白天起風,而小亞細亞沿岸的狹長海峽又佈滿了小島,夜間航行既慢又危險。路加不厭其煩地描述這些細節,是要讓讀者體會保羅一路【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22節);【基督的愛】(林後5:14)激勵他一心行完自己的路程,完成領受的職事(24節)。【保羅早已定意越過以弗所,免得在亞細亞耽延】(16節)指他上了一艘不在以弗所停靠的船。 思想:當保羅定意前往耶路撒冷之後(19:21),一直就麻煩不斷,先是外邦人要抓他(19:29)然後是猶太人要害他(3節),現在是聚會出了人命(9節) 。但這一切既是聖靈的【指證】(23節)也是聖靈的【安慰】(12節)。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不但記念你的教會,更看顧及帶領你的教會。求主讓我們深信主的保守,主的看顧。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