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25:13-27

使徒行傳 25:13-27

【亞基帕王】(13節)指希律·亞基帕二世(Herod Agrippa II,主後27-92年)。【百妮基】(13節)是亞基帕王的妹妹,前任巡撫腓力斯之妻土西拉的姐姐,常以王后的姿態與亞基帕王一同出入。亞基帕王定都於凱撒利亞·腓立比,離凱撒利亞約145公里。他與猶太巡撫是平級的,之所以遠道前來拜訪,是為了與新任羅馬巡撫搞好關係。這時,巡撫卻意外地向他提到一個叫做保羅的人。非斯都諮詢亞基帕王的意見,是因為亞基帕王是猶太宗教問題專家,有權委任大祭司,管理耶路撒冷聖殿(《猶太古史記》卷20第9章213、222節)。【又為一個人名叫耶穌,是已經死了,保羅卻說他是活著的】(19節)非斯都用這句話來介紹將來那位萬膝都當跪拜的耶穌(羅14:11)大概是歷史上最愚不可及的話,卻讓我們真實地看見保羅用生命所見證的到底是什麼。【皇上sebastos】(21節)原文意思是【值得崇敬的】是羅馬凱撒的頭銜之一,又被譯為【皇帝】(25節)。非斯都雷厲風行,立刻聆訊(22節)與前任腓力斯的故意拖延截然不同(24:22)一切節奏都在主的管理之中。保羅在亞基帕和百妮基面前的自辯,並非一場審判,因為不但亞基帕對他沒有司法權,非斯都也放棄了對他的審判權。這是一場聽證會,為要給保羅擬定一份恰如其分的奏章(26節)。因此,這個聽證會一面顯出羅馬人的秉公執法,一面反襯出撒都該人的徇私枉法。無論是羅馬人的律法還是猶太人的律法,秉公執法都比徇私枉法好。人間的律法不能使人得救。羅馬巡撫非斯都三次宣告保羅並沒有違反羅馬律法(18,25節)。當初撒都該人指控保羅污穢聖殿的罪名已經站不住腳了,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對復活的爭議(23:6)。這在非斯都眼中並非可以立案的民事或刑事罪名(18節)但卻正是問題的核心。因為保羅被指控的真正原因既不是觸犯了羅馬律法,也不是污穢了聖殿,而是傳講耶穌復活的真理(19節)。忽然有一天,有人對亞基帕和百妮基說:【你們願意幫我聽聽一個叫保羅的人所講的話嗎?】但他所不知道的是,這可能是他們有生以來離救恩最近的一刻,他們正在面對生命中最大的恩典,最好的機會。在五十多歲的保羅出場之前,三十二歲的亞基帕王【大張威勢而來】(23節)在座還有巡撫,軍方人士和社會名流,大都是外邦人。但他們無形中都成了跑龍套的配角,把那位渺小【被囚的保羅】(23:18)襯托成了這個大場面中的真正主角。【公廳】(23節)不是審判的公堂(6節)而是會客廳。這不是正式開庭審訊,而是為了評估案情(26-27節)而舉行的聽證會。【但我查明他沒有犯什麼該死的罪】(25節)這是非斯都當眾宣布保羅並沒有違反羅馬法律(18節)。一心想要殺害保羅的不是敬拜偶像的羅馬人,而是那些自稱事奉真神,裡面堅持理性主義的撒都該人。【論到這人,我沒有確實的事可以奏明主上】(25節)表明非斯都此時進退維谷,一方面,他要安撫撒都該人,所以不能釋放保羅(20節);另一方面,保羅堅持上訴凱撒,但非斯都又寫不出有確鑿事實的案情報告(26節)。【主上kurios】,原文意思就是【主】是羅馬皇帝的頭銜之一。(26節)【特意帶他到你亞基帕王面前】並非因為亞基帕王有司法管轄權,而是因為他熟悉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的分歧、猶太教與基督信仰的分歧,以及猶太人的習俗,慣例,這也是希律家族對羅馬的價值。亞基帕沒有司法權,非斯都也喪失了對保羅的審判權。但是【解送囚犯,不指明他的罪案是不合理的】(27節)凡是向凱撒上訴的案件,省級官員不但要將涉案之人送去羅馬,並且也要附送一份案情報告( 27節)。在保羅的三篇自辯詞中(22:3-21;24:10-21;26:2-23)這篇最長,最深刻。 思想:保羅將向亞基帕王見證自己生命的改變,但是,亞基帕和百妮基願意勇敢面對自己生命的真相嗎?同樣我們又願望勇敢為主作我們生命的見證呢?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愛與捨已,使我們能夠從主你生命中得著改變,更得著見證主你的恩典,求主充滿我們,使我們勇敢為你主作生命的見證。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6:19-32使徒行傳 26:19-32

【叫我們搭船往義大利去】(1節)【我們】包括本書作者路加和【馬其頓的帖撒羅尼迦人亞裡達古】(2節)。當時羅馬法律規定,羅馬公民作為囚犯旅行時,可以隨帶一名奴僕和一名私人醫生。【亞裡達古】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最好的統治者】。保羅剛說完【必須往羅馬去看看】(19:21)亞裡達古就出現了,主不但自己安排天使與保羅同行(23節)也安排弟兄一路陪伴。【亞大米田】(2節)是位於小亞細亞西海岸特羅亞南邊的一個海港。當時地中海的船隻一般沿岸航行,這艘船【沿著亞細亞一帶地方的海邊走】(2節),可能是要在冬季停航前趕回亞大米田。百夫長沒找到直航羅馬的大船,就先登上這條船,準備中途轉乘。從凱撒利亞到【西頓Sidon】(4節)的航行距離約130公里,一天可以到達。西頓是腓尼基的主要港口,船隻靠岸裝卸貨物時,乘客可能會上岸打發時光,而囚犯則應留在船上。但百夫長卻寬待保羅,讓他上岸【準他往朋友那裡去,受他們的照應】(3節),背後都是主在管理一切。地中海夏末秋初的風向大多偏西或西北,不利於西行的船隻,所以說【風不順】(4節)。【塞浦路斯背風岸】(4節)指塞浦路斯島的東岸。沿著東岸既可以避開西風,也可以利用小亞細亞南部沿海時速3公里的西向水流,晚上又有從陸地山谷吹來的東風。【呂家Lycia】(5節)是亞細亞省南方的一個省分【每拉Myra】(5節)是埃及運糧船必經的主要港口,從西頓到每拉的航海距離約700公里。埃及是羅馬帝國的糧倉,埃及的運糧船每年要將大約十五萬噸糧食從亞歷山大運到羅馬,去程大約兩個月左右,回程需要十天左右。當地中海吹著西風的時候,埃及的糧船無法直接向西北直行到羅馬,只能先向北繞道【每拉】然後向西沿岸航行。當保羅決定【必須往羅馬去看看】的時候,從未想到自己會以囚犯的身份前往羅馬;當百夫長帶領眾囚犯上路的時候,也不會想到前面將有波濤洶湧。這次海上旅行,就像保羅的第四次宣教旅程,宣教對象就是同行的旅客和途中的偶遇。【亞歷山大】(6節)是埃及最主要的港口,私人運糧船被羅馬征服僱用,由羅馬提供保險,從亞歷山大經過每拉駛往羅馬,也捎帶公務員。亞歷山大的船啟航後,應該在冬季刮北風之前抵達羅馬,但從每拉出發後,就提前刮起了西北風,逆風行駛,速度緩慢。好不容易才走到小亞細亞半島西南尖端的【革尼土】(7節)。再向西的航線,本來應該向西跨海駛往亞該亞。但此時因為逆風,只能繞過克里特島東端的撒摩尼角(Salmone),沿著克里特島南岸繼續向西艱難航行。【拉西亞Lasea】(8節)可能是克里特島的西南部一個面向東方的港口(Kaloi Limenes),可以躲避西北風。但這艘船可能為了趕路,已經向西越過了拉西亞,發現接下來的一段海岸是南北向的。 【佳澳 Fair Havens】意為【好港】這個港口面對西方,無法避開西北風,所以【在這海口過冬不便】(12節)。從每拉到佳澳的航海距離約520公里。【禁食的節期】(9節)指七月初十贖罪日(利16:29)。在這個季節,地中海的氣候越來越不穩定。【菲尼基Phoenix】(12節)位於佳澳西北約65公里,雖然港口也是朝西,但有一個港灣面向西南,適合避開西北風過冬。保羅的警告(10節)可能根據經驗和常識,認為冒險出海另找過冬港口太不安全,因為他曾經【遇著船壞三次,一晝一夜在深海裡】(林後11:25)。但船長和船主的意見也是根據經驗和常識,因為佳澳的確不是一個能賴以過冬的港口,而【開船離開這地方,或者能到菲尼基過冬】(12節)相對安全,非常專業。所以講求實際的百夫長選擇尊重更加專業的船長,船主和大多數船員(11節)。 思想:今天,當兩種經驗和常識衝突的時候,我們有否只選擇聽從專家的意見,還是同樣選擇和與神同工比的神僕同行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是我們生命的引導,人生中真的有很多的風浪,但人生更有你自己,不但主你能平靜風浪,更與我們同在一同去面對。阿們!

使徒行傳 16:19-40使徒行傳 16:19-40

【使徒行傳】 保羅恢復了使女的理智【使女的主人們】(19節)卻瘋狂了;他們利用使女的不幸去發財,現在【見得利的指望沒有了】(19節)就群起報復,提出的理由卻是冠冕堂皇:1.指控保羅和西拉破壞社會穩定,利用當時羅馬殖民地的反猶太情緒(20節)。所以這些人只【揪住保羅和西拉】(19節)卻沒有揪住半個外邦人提摩太和外邦人路加。2.指控保羅和西拉傳不合羅馬人的規矩的福音(21節)將趕鬼事件擴大為反對大使命。【官長strategos】(20節)原文為複數,指羅馬殖民地的兩位執政官。依照羅馬懲罰犯人的規矩,要先【剝了他們的衣裳】(22節)再用棍打。但這兩位執政官卻順從了群眾的反猶情緒,未經審判,當場執法(22-23節)。這是保羅三次被棍打中的一次(林後11:25)。(24節)【內監】指監牢最內部及最嚴密的地方,通常用來關重罪犯。【木狗】(24節)是一種木製的刑具,上面有許多可以開合的孔,用來銬住囚犯的雙腳,腕部或頸項,通常用鐵鍊牢牢釘在牆上,以防囚犯逃脫。保羅和西拉在歐洲第一個城市所受的待遇,是身上的棍傷(33節)和腳上的木狗(24節),所以一夜難眠。但他們都確信這是聖靈的帶領(10節)自己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門1)所以能在半夜【禱告,唱詩讚美神】( 25節)。地震震開了監門,內監裡暗外明,若不掌燈就看不清(29節)所以禁卒從外面看不清裡面的情形,而保羅卻可以從裡面看清監外禁卒【拔刀要自殺】(27節)。依照羅馬法律,如果囚犯逃走,禁卒要替逃犯償命(12:18-19)所以禁卒【看見監門全開,以為囚犯已經逃走】(27節),所以神智混亂,手足無措。保羅此時不認為即刻越獄是聖靈的帶領,因此放棄了逃跑的機會,不僅沒有趁人之危,等禁卒自殺再逃走,反而是大聲呼叫:【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裡】( 28節)。一個被聖靈差遣傳福音的人,不但要給親朋好友傳福音,也要給仇敵傳福音,因為他們的靈魂在主的眼中同樣寶貴。戰戰兢兢地俯伏在保羅,西拉面前】(29節)求問【救人的道】。禁卒的問題是【二位先生,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30節)保羅的回答卻是甚麼都不用行,而是【當信主耶穌】(31節)。不管禁卒提問的動機是甚麼,保羅抓住機會引導他真正【得救】。使徒並沒有隻讓禁卒念一句信仰告白,而是【把主的道講給他和他全家的人聽】(32節),讓他們能清楚地因信稱義。禁卒的家可能就在監房的樓上或隔壁,所以【禁卒領他們上自己家去】(34節)不等於釋放他們(36節)。執政官們不想把事鬧大,可能覺得把滋事者打了一頓,關了一夜,已經可以安撫群眾了,所以說【釋放那兩個人吧】(35節)。【平平安安地去吧】(36節)這是一句猶太人祝福的話,現在也成了外邦信徒的用語,顯示禁卒對這個意外的結果非常滿意。但保羅卻不肯善罷甘休。保羅和西拉雖然是猶太人,但都是羅馬公民(37節),受到羅馬法律的保障,未經審判,不可定罪,沒有定罪,不可用刑(22:25)。保羅在入獄時沒有表明身分,出獄時卻宣布自己是羅馬公民,堅持【叫他們自己來領我們出去】(37節),這讓執政官們非常尷尬。因為羅馬是法治社會,羅馬公民可以【上告於凱撒】(26:32)讓違法的執政官們官位難保。保羅的目的不是要討回公道,而是為了對付仇敵所指控的【傳我們羅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規矩】(21節)。執政官們被迫妥協,親自來【勸他們,領他們出來,請他們離開那城】(39節),此後也不敢再逼迫腓立比的門徒。保羅和西拉出獄以後,不是先接受勸慰,而是先勸慰別人(40)。此時在腓立比已經有了一群門徒,並且在呂底亞家裡開始了聚會(40節),路加可能先留在這裡,幾年後再次與保羅會合(20:5)。 思想: 保羅的事奉讓我們明白一個倚靠肉體事奉的人,無論是放棄甚麼,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無論是堅持甚麼,都是為了體貼肉體。一個【被聖靈充滿】(13:9)的人,無論是放棄甚麼,都是為了榮耀神;無論是堅持甚麼,都是為了造就人。 祈禱:親愛主,是主你為我們放棄天上的榮耀,來到世間為要榮耀天父的旨意,更彰顯你對我們的大愛,以致我們懂得去愛。求主使我們樂意傳揚主的愛。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