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26:1-18

使徒行傳 26:1-18

這是一場非正式的聽證會,保羅並非接受審判,而是辨認情況,讓羅馬巡撫能向凱撒寫一篇恰如其分的報告(25:27)所以非斯都請亞基帕王來主持( 1節)。【亞基帕對保羅說】(1節),這句話的背後是一個戲劇化的場面:一個是坐著的君王,另一個是站著的囚犯;一個是精通猶太宗教的君王,另一個是深諳屬靈真意的使徒;一個高坐寶座,卻仍受罪惡奴役,另一個為主被囚,卻滿有君尊地位。2-23節是保羅的第三篇自辯詞(22:3-21;24:10-21)。保羅已經在非斯都面前自辯過了(25:8-11)所以這篇自辯詞的對像是猶太王,整體是一個交錯平行的結構:【實為萬幸】(2節)這既是禮貌,也是保羅對主的由衷感謝,因為他果然按照主的應許【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9:15)作見證了。保羅先前在巡撫非斯都面前分訴的重點,是他在羅馬法律上的無辜(25:8-11),但在【熟悉猶太人的規矩和他們的辯論】(3節)的亞基帕王面前,則重在見證他的得救經驗(9-18節)和復活的信仰(19-23節)。保羅自幼即有不凡的表現(加1:14),因此許多同胞都知道他(4-5節)。(6節)【指望神向我們祖宗所應許的】既是指望彌賽亞,也是指望復活。因為神不但向亞伯拉罕應許【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創18:18)。主耶穌的死而復活,證明祂是猶太人所指望的彌賽亞。雖然新約時代的猶太人主要是被擄回歸的南國猶大,便雅憫兩個支派,但還有移居南國的利未人(代下11:13-14)。北國北方十個支派被擄後,可能還剩下餘民(代下34:33)所以保羅說【十二支派】(7節)。【神叫死人復活,你們為什麼看作不可信的呢】(8節)這句話是對自稱信神的亞基帕王說的。法利賽人相信死人復活,但撒都該人不相信。這在邏輯上並不合理,因為神是全能的,既然相信神,為什麼會認為神不能使死人復活呢?保羅是個虔誠的法利賽人,所以從前【自己以為要當多方攻擊拿撒勒人耶穌的名】(9節)。【我也出名定案】(10節)原文直譯是【我也投圓石反對他們】。古人用石子投票,有罪投黑石,無罪則投白石(啟2:17)。(11節)【強逼他們說褻瀆的話】指逼迫基督徒咒詛主耶穌,拋棄信仰(林前12:3)。正午是中東太陽最猛烈的時刻,但保羅於【晌午的時候,看見從天發光,比日頭還亮】(13節)顯然是超自然現象。【用腳踢刺】(14節)是一句古希臘諺語,比喻自不量力,螳螂當車,不但徒勞無功,反而深受其害。【刺】原文是複數,指末端尖銳的長棒,用來在耕田時趕牛。一隻牛被刺弄痛以後,若是用腳踢刺,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抵擋神,就是典型的【用腳踢刺】。【你用腳踢刺是難的】(14節)若是被神揀選了,無論如何固執頑梗,悖謬不服,總歸逃得不過神的管理,不如趁早馴服,可免許多刺痛之苦。每個信徒蒙恩得救以後,也像保羅一樣,從主那裡得著了三個領受:1.祂要我們為祂【作執事,作見證】(16節)傳福音,見證主(16節)。2.祂應許救我們脫離仇敵的手(17節)直到行完我們當行的路程(20:24)。3.祂賜給我們的使命(18節)乃是祂自己從父所領受的(賽42:6-16)。 思想:法利賽人掃羅成為使徒保羅的過程,是初期教會歷史上最關鍵的事件之一,所以《使徒行傳》重複敘述了三次(9:3-22;22:3-16;26:9-18)。因為掃羅生命的轉變,是耶穌復活最有力的證據;保羅一生的工作,也是聖靈帶領教會最重要的見證。 祈禱:親愛主,你是生命的主,更滿有生命的大能,因著主使我們得著生命的改變,求主使我們每日都被你生命的大能充滿,使我們見證生命的大能,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1:18-40使徒行傳 21:18-40

【雅各】(18節)是主耶穌的肉身兄弟此時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加2:9)。保羅每到一地,總是先在會堂開始傳道,但大部分歸信的人都是外邦人。當時耶路撒冷教會的許多猶太信徒仍然繼續按照傳統謹守律法(加2:12)【都為律法熱心】(20節)。(21節)這些門徒誤會保羅可能是聽到了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所傳的謠言(28節)。【有願在身】(23節)指拿細耳人的願(24節)是為了向神感恩而許的。沒錢買這些祭物的窮人,就沒有辦法【行潔淨的禮】(24節)而替窮人【拿出規費,叫他們得以剃頭】(24節)就成了公認的敬虔行為(《猶太古史記》卷19第6章294節)。雅各重申了外邦門徒的守則(25節)可能有兩層意義;長老們早已決定不把律法的軛加在外邦弟兄的身上,保羅是否也該為猶太弟兄做點甚麼呢?這個建議與救恩無關,並不適用於信主的外邦人(25節)因為耶路撒冷會議的決議並沒有改變。正如當天彼得順服了保羅(加2:14)如今保羅也順服了雅各(26節)。保羅的困擾不是來自耶路撒冷的猶太門徒,而是來自【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27節)他們可能是從以弗所上耶路撒冷過五旬節的。這些來自以弗所的猶太人認出了【以弗所人特羅非摩】(29節)所以推論保羅【帶著希臘人進殿,污穢了這聖地】(28節)。外邦人只被允許進入聖殿的外邦人院,猶太人若帶外邦人越過【中間隔斷的牆】(弗2:14)兩者都要被處死(31節)這是羅馬法律允許的。保羅誠心來行【潔淨的禮】(25節)卻被指控【污穢了這聖地】沒有比這一幕更適合被稱為【悲劇】了。這是保羅第九次遭受被煽動的群眾的反對(13:50;14:5,19;16:22;17:5,13;18:12;19:29)。【殿門立刻都關了】(30節)表面上,這是為了防止聖殿受到褻瀆。實際上,這是猶太教把自己關在了救恩的門外。【營樓】(34節)指羅馬兵營,位於聖殿的西北角,居高臨下,防範暴亂,有階梯(35節)通往外邦人院。【兩條鐵鍊】(33節)將保羅的雙手連鎖於兩個兵丁,一邊一個,應驗了亞迦布的預言(11節)。猶太人【有喊叫這個的,有喊叫那個的】(34節)不清楚控告的對像到底是誰。猶太人和外邦人都酷愛自己的聖殿,沒有真理的愛是鬧劇,沒有愛的真理是悲劇。更糟的是猶太人高喊的卻是殺人口號【除掉他】(36節) 。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說【希伯來話】(40節)也就是亞蘭話(22:6)說【希臘話】(37節)時有口音。但此時保羅所說的兩句話(37,39節)都是優美的古典希臘語,並非各地的通俗希臘語。所以千夫長聽出保羅並非本地人,以為他是【從前作亂,帶領四千兇徒往曠野去的那埃及人】(38節),因為希臘化的埃及說流利的希臘語。【大數】(39節)是基利家行省的首府,也是羅馬帝國重要的學術教育中心。因此,保羅【生在基利家的大數】(39節)代表他【不是無名小城的人】(39節)絕非沒有教養的暴徒。保羅剛剛被同胞暴打了一頓(32節)根本不適合辯解;他此時自身難保,也沒有時間預備講章。但是,當他被兵丁高高舉起,抬上階梯的時候(35節),俯瞰下面攢動的人頭(36節)心中卻湧出了對【骨肉之親】(羅九3)厚厚的愛。因此,他請求千夫長允許自己【對百姓說話】(39節),而千夫長居然也批准了。當保羅【站在階梯上,向百姓擺手】(40節)的時候,這些咆哮的暴民奇蹟般地安靜下來【靜默無聲】(40節)。 思想: 保羅因為心意已定,所以堅持要趕在五旬節之前到耶路撒冷去受綁受苦。有人對他憑著主裡的愛心勸說,但他覺得那是婦人之慈,令他心碎。有人對他奉聖靈之名講說,但他認為那是偏頗之言,不予理會。有人對他以腰帶捆綁的表演解說,但他早已動察主的旨意,因此能夠甘心樂意為主殉道! 祈禱:親愛主,是主你為我們受苦受死,全因是你的大愛,因著主你我們能夠明白何謂苦,何謂愛,求主教導我們因著你的愛成為我們的力量,成為我們的生命。阿們!

使徒行傳 4:18-37使徒行傳 4:18-37

當公會違背基督的命令,禁止他們【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18節)時,彼得就引用摩西律法來回應他們,讓高舉摩西律法的撒都該人啞口無言:1.【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19節)這是引用 (申13:4)。2.【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20節)這是引用 (利五1)。公會的領袖雖然學識淵博,但此時竟然無言以對。表面上,是因為彼得胸有成竹,應對自如:實際上,在聖靈充滿的彼得面前(8節),他們未必知道該說甚麼。【官長為百姓的緣故,想不出法子刑罰他們】(21節)因為若是【這事越發傳揚在民間】(17節),可能會使更多的百姓信從;若是懲罰他們,更可能導致百姓的騷動。【原來是藉著神蹟醫好的那人有四十多歲了】(22節)病歷漫長,病情頑固,眾所周知是藥石無醫,現在卻痊癒了,這是無可辯駁的神蹟,所以【眾人為所行的奇事都歸榮耀與神】(21節)。因此,刑罰或不刑罰,兩者都會妨礙撒都該人的既得利益,讓他們進退為難,只好【恐嚇一番,把他們釋放了】(21節)。兩人只提到【祭司長和長老所說的話】(23節)可能因為公會裡的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的意見有所不同(5:34)。教會受到的第一次逼迫,引發了教會的第一個禱告會。逼迫能使人認清世界的真相,難處能讓人發現地上無所倚靠。因此,當逼迫把教會逼到神面前的時候,難處就會成為教會的得勝,發出能使地面震動的禱告(31節)。【他們聽見了,就同心合意地高聲向神說】(24節)表明這是一個昂首挺胸,坦然無懼的禱告會,是靠著主向仇敵誇勝。24節引自詩146:6;25-26節引自詩2:1-2。(27節)【希律和本丟·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被列在一起,表明他們都是25-26節所說的彌賽亞的敵人。猶太人因為拒絕耶穌,就和不信的外邦人一樣成了基督的仇敵。23-30節是教會史上記錄的第一篇公禱那【聚會的地方震動】(31節)的禱告會。這禱告是同心合意的門徒 (24節)。門徒在五旬節第一次被聖靈充滿(2:1-4),彼得在公會第二次被聖靈充滿(4:8)現在門徒在禱告會後第三次被聖靈充滿。這次被聖靈充滿的表現不是說方言,而是【放膽講論神的道】。公會禁止他們【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18節),聖靈卻讓他們不斷地放膽講論。4:325:11的主題是【堵住假冒為善的破口】與6:1-7【堵住事務分心的破口】前後呼應。當教會開始得勝,福音開始廣傳的時候,撒但也不會停止工作。耶路撒冷教會的門徒【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32節),這既不是人為的規條,也不是周圍的壓力,而是被聖靈充滿的結果。信徒的身心才智力量,財寶時間生命,,沒有一樣【是自己的】(32節)。(33節)【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復活】包括放膽講道和神蹟奇事。【眾人也都蒙大恩】(33節)包括【得眾民的喜愛】。耶路撒冷教會【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34節)教會中若不缺少愛,就不會缺乏物質。【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34節)並非賣掉了所有家業,至少留下了自己家人居住的房屋,否則初期教會也不可能【在家中擘餅】(2:46)。【放在使徒的腳前】(34節)意思是請使徒決定如何分配。這些奉獻出來的錢財不是用來平均分配,實現共產,也不是用來扶貧濟困、施捨行善,而是由【被聖靈充滿】(六3)的人【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35節)。(36節)【巴拿巴】,意思是【勸慰之子】。他本名約瑟,因【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11:24),以良善忠厚聞名,所以使徒給他一個別名【勸慰子】(36節)。巴拿巴是安慰人的榜樣,他並不是用溫馨的話語來安慰人,而是付出了愛心,包容、勉勵和錢財的真實代價(9:27;11:23;15:37)。後來被神使用呼召保羅(11:25)並且成為使徒保羅的宣教同工(13:2)同作外邦人的使徒(14:14)。 思想:公會領袖與官府政要都是知識淵博,經驗老到,大權在握的人。他們看彼得約翰竟在他們名言禁止的壓力下,不怕恐嚇,不怕苦難,不怕犧牲,仍舊壯膽宣揚耶穌的復活,就都很覺希奇,認明一定是因為他們都跟過耶穌的緣故。顯然,在主的眼中,在主的國裡,或許我們是那樣沒學問,沒地位的人,反而是更能憑藉聖靈而軟弱變剛強,愚拙化智慧,讓主名大得榮耀的人。 祈禱:親愛主,因著你的能力,你的慈愛讓我們生命得到力量,得到引導,儘管我們生命好渺少,我們沒有甚麼的地位,權勢,是好普通的人,但因著主你讓我們生命是多麼精彩,感謝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