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們搭船往義大利去】(1節)【我們】包括本書作者路加和【馬其頓的帖撒羅尼迦人亞裡達古】(2節)。當時羅馬法律規定,羅馬公民作為囚犯旅行時,可以隨帶一名奴僕和一名私人醫生。【亞裡達古】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最好的統治者】。保羅剛說完【必須往羅馬去看看】(19:21)亞裡達古就出現了,主不但自己安排天使與保羅同行(23節)也安排弟兄一路陪伴。【亞大米田】(2節)是位於小亞細亞西海岸特羅亞南邊的一個海港。當時地中海的船隻一般沿岸航行,這艘船【沿著亞細亞一帶地方的海邊走】(2節),可能是要在冬季停航前趕回亞大米田。百夫長沒找到直航羅馬的大船,就先登上這條船,準備中途轉乘。從凱撒利亞到【西頓Sidon】(4節)的航行距離約130公里,一天可以到達。西頓是腓尼基的主要港口,船隻靠岸裝卸貨物時,乘客可能會上岸打發時光,而囚犯則應留在船上。但百夫長卻寬待保羅,讓他上岸【準他往朋友那裡去,受他們的照應】(3節),背後都是主在管理一切。地中海夏末秋初的風向大多偏西或西北,不利於西行的船隻,所以說【風不順】(4節)。【塞浦路斯背風岸】(4節)指塞浦路斯島的東岸。沿著東岸既可以避開西風,也可以利用小亞細亞南部沿海時速3公里的西向水流,晚上又有從陸地山谷吹來的東風。【呂家Lycia】(5節)是亞細亞省南方的一個省分【每拉Myra】(5節)是埃及運糧船必經的主要港口,從西頓到每拉的航海距離約700公里。埃及是羅馬帝國的糧倉,埃及的運糧船每年要將大約十五萬噸糧食從亞歷山大運到羅馬,去程大約兩個月左右,回程需要十天左右。當地中海吹著西風的時候,埃及的糧船無法直接向西北直行到羅馬,只能先向北繞道【每拉】然後向西沿岸航行。當保羅決定【必須往羅馬去看看】的時候,從未想到自己會以囚犯的身份前往羅馬;當百夫長帶領眾囚犯上路的時候,也不會想到前面將有波濤洶湧。這次海上旅行,就像保羅的第四次宣教旅程,宣教對象就是同行的旅客和途中的偶遇。【亞歷山大】(6節)是埃及最主要的港口,私人運糧船被羅馬征服僱用,由羅馬提供保險,從亞歷山大經過每拉駛往羅馬,也捎帶公務員。亞歷山大的船啟航後,應該在冬季刮北風之前抵達羅馬,但從每拉出發後,就提前刮起了西北風,逆風行駛,速度緩慢。好不容易才走到小亞細亞半島西南尖端的【革尼土】(7節)。再向西的航線,本來應該向西跨海駛往亞該亞。但此時因為逆風,只能繞過克里特島東端的撒摩尼角(Salmone),沿著克里特島南岸繼續向西艱難航行。【拉西亞Lasea】(8節)可能是克里特島的西南部一個面向東方的港口(Kaloi Limenes),可以躲避西北風。但這艘船可能為了趕路,已經向西越過了拉西亞,發現接下來的一段海岸是南北向的。 【佳澳 Fair Havens】意為【好港】這個港口面對西方,無法避開西北風,所以【在這海口過冬不便】(12節)。從每拉到佳澳的航海距離約520公里。【禁食的節期】(9節)指七月初十贖罪日(利16:29)。在這個季節,地中海的氣候越來越不穩定。【菲尼基Phoenix】(12節)位於佳澳西北約65公里,雖然港口也是朝西,但有一個港灣面向西南,適合避開西北風過冬。保羅的警告(10節)可能根據經驗和常識,認為冒險出海另找過冬港口太不安全,因為他曾經【遇著船壞三次,一晝一夜在深海裡】(林後11:25)。但船長和船主的意見也是根據經驗和常識,因為佳澳的確不是一個能賴以過冬的港口,而【開船離開這地方,或者能到菲尼基過冬】(12節)相對安全,非常專業。所以講求實際的百夫長選擇尊重更加專業的船長,船主和大多數船員(11節)。 思想:今天,當兩種經驗和常識衝突的時候,我們有否只選擇聽從專家的意見,還是同樣選擇和與神同工比的神僕同行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是我們生命的引導,人生中真的有很多的風浪,但人生更有你自己,不但主你能平靜風浪,更與我們同在一同去面對。阿們!
使徒行傳 26:19-32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10:17-48使徒行傳 10:17-48
【使徒行傳】 (17節)哥尼流所差的人恰好就到了。這時,聖靈也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身分(11:12) ;(20節)【是我】證明彼得的異像是出於聖靈的啟示(19-20節),並不是他自己在做白日夢。這三個人不但是外邦人,而且是羅馬佔領軍,猶太人絕對不會把他們接進家門,所以聖靈特地命令彼得【和他們同往】(20節)。這三人是哥尼流打發來的(8節),但聖靈卻說【是我差他們來的】(20節)。(23節)不是因為好客,而是順服聖靈、【和他們同往】(20節)。通常猶太人不會招待外邦人在家中住宿,但彼得已經完全明白了異象的意義(28節),所以不再堅持自己(29節)。(24)顯示彼得是以正常的速度趕路,該吃飯就吃飯,該禱告就禱告,該休息就休息,所以第二天下午才走完60公里到達凱撒利亞。彼得一點也不急,因為聖靈並沒有告訴他到哥尼流那裡做甚麼(29節)。哥尼流不但自己敬畏神,也關心親朋好友的靈魂,所以【已經請了他的親屬密友等候他們】(24節)。哥尼流【俯伏在他腳前拜他】(25節)不是敬拜彼得,而是把他當作神的代表尊重(33節)。但【彼得卻拉他】(26)拒絕了這個大禮,因為他清醒地知道,不管自己的講道多有果效,醫治多有能力,但始終【也是人】(26節)。當著七個猶太人的面,哥尼流竟然放下羅馬百夫長的架子,在這些被征服的猶太人面前拜彼得,表明他已經渴慕真道很久了,迫切地想知道神要對自己說甚麼(33節)。34-43節是彼得的第三篇講道(2:14-36;3:12-26)前兩篇是對猶太人,第三篇是對外邦人。首先,彼得從哥尼流及其親友對神的態度說起(34-35節)。這個開場白面稱讚了這些外邦人的飢渴慕義,一面宣告了他剛剛領悟的真理,第一.【神是不偏待人】(34節)祂的救恩臨到世人,並不分種族,國籍,地位和背景。第二.【各國中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35節)並非行了割禮才會蒙神悅納(出12:48)。第二步,彼得見證了耶穌的所是和所作(36-39a節)。面對這些對彌賽亞毫無概念的外邦人,彼得並沒有一開頭就講舊約的預言(2:16)也沒有立刻譴責猶太領袖棄絕彌賽亞(3:13)而是先介紹【神藉著耶穌基督(祂是萬有的主)傳和平的福音】(36節)。第三步,彼得見證了耶穌的死而復活(39b-40節)。 《使徒行傳》有五次宣告使徒是耶穌復活的見證人(2:32;3:15:5:32;10:41;13:30-31)其中四次都是由彼得代言。但對於這些外邦人,他並沒有強調猶太人釘死了耶穌(2:23)而是強調耶穌被【掛在木頭上】(39節)擔當了世人當受的咒詛(加3:13)和審判(彼前2:24)。第四步,彼得宣告了神的揀選(41節)。主耶穌復活以後【不是顯現給眾人看,乃是顯現給神預先所揀選為祂作見證的人看】(41節)。第五步,彼得宣告了基督的恩典:【祂吩咐我們傳道給眾人】(42節)把救恩傳給猶太人和外邦人,這道的內容既包括審判(42節)也包括救贖( 43節)。第六步,彼得宣告了基督的審判:【祂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42節)。最後,彼得宣告了基督的救恩: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43節)。聖靈在彼得講完了必要的真理之後,就打斷了彼得的話【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44節),並不需要經過使徒按手(8:17) 。這樣,在場的猶太信徒就能確信這是聖靈的作為,並非彼得濫用按手的能力。【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45)指猶太門徒。猶太門徒在五旬節被聖靈充滿又用方言讚美神(2:3,11)現在,他們見證了【外邦人的五旬節】看到這些未受割禮的外邦人也接受了完全相同的恩賜(45-46節)就確信是神自己接納了外邦人,並非彼得顛覆傳統(11:2-3)。【方言】(46)指【別國的話】(2:4)並非沒有意義的舌音,所以這些猶太門徒能聽懂他們是【稱讚神為大】(46節)。聖靈充滿,是讓人被聖靈管理,得著見證主的能力,並非讓人都說方言(8:15-17)。但這些外邦人得著了方言的恩賜(45節),是因為聖靈要讓在場的猶太門徒都同意:【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 (47節)?【他們又請彼得住了幾天】(48節)而彼得居然同意了。這比起為外邦人施洗,更會讓耶路撒冷的猶太門徒震驚(11:2-3)但卻會讓彼得所學的功課更加紮實(28節)也能讓他見證這些外邦人的生命改變。 思想:主向外邦人開啟了救恩的大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彼得順服聖靈,願意打破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隔閡,結果就為這件救恩歷史上的大事件作了完全的見證,我們有願意放下自我接受主差遣,成就主的旨意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帶領住你的教會,更讓你的教會更經歷你的作為,更經歷你的同在,成為更多人的祝福,願主藉著經文使我們放下自我接受主差遣,成就主的旨意。阿們!
使徒行傳 25:13-27使徒行傳 25:13-27
【亞基帕王】(13節)指希律·亞基帕二世(Herod Agrippa II,主後27-92年)。【百妮基】(13節)是亞基帕王的妹妹,前任巡撫腓力斯之妻土西拉的姐姐,常以王后的姿態與亞基帕王一同出入。亞基帕王定都於凱撒利亞·腓立比,離凱撒利亞約145公里。他與猶太巡撫是平級的,之所以遠道前來拜訪,是為了與新任羅馬巡撫搞好關係。這時,巡撫卻意外地向他提到一個叫做保羅的人。非斯都諮詢亞基帕王的意見,是因為亞基帕王是猶太宗教問題專家,有權委任大祭司,管理耶路撒冷聖殿(《猶太古史記》卷20第9章213、222節)。【又為一個人名叫耶穌,是已經死了,保羅卻說他是活著的】(19節)非斯都用這句話來介紹將來那位萬膝都當跪拜的耶穌(羅14:11)大概是歷史上最愚不可及的話,卻讓我們真實地看見保羅用生命所見證的到底是什麼。【皇上sebastos】(21節)原文意思是【值得崇敬的】是羅馬凱撒的頭銜之一,又被譯為【皇帝】(25節)。非斯都雷厲風行,立刻聆訊(22節)與前任腓力斯的故意拖延截然不同(24:22)一切節奏都在主的管理之中。保羅在亞基帕和百妮基面前的自辯,並非一場審判,因為不但亞基帕對他沒有司法權,非斯都也放棄了對他的審判權。這是一場聽證會,為要給保羅擬定一份恰如其分的奏章(26節)。因此,這個聽證會一面顯出羅馬人的秉公執法,一面反襯出撒都該人的徇私枉法。無論是羅馬人的律法還是猶太人的律法,秉公執法都比徇私枉法好。人間的律法不能使人得救。羅馬巡撫非斯都三次宣告保羅並沒有違反羅馬律法(18,25節)。當初撒都該人指控保羅污穢聖殿的罪名已經站不住腳了,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對復活的爭議(23:6)。這在非斯都眼中並非可以立案的民事或刑事罪名(18節)但卻正是問題的核心。因為保羅被指控的真正原因既不是觸犯了羅馬律法,也不是污穢了聖殿,而是傳講耶穌復活的真理(19節)。忽然有一天,有人對亞基帕和百妮基說:【你們願意幫我聽聽一個叫保羅的人所講的話嗎?】但他所不知道的是,這可能是他們有生以來離救恩最近的一刻,他們正在面對生命中最大的恩典,最好的機會。在五十多歲的保羅出場之前,三十二歲的亞基帕王【大張威勢而來】(23節)在座還有巡撫,軍方人士和社會名流,大都是外邦人。但他們無形中都成了跑龍套的配角,把那位渺小【被囚的保羅】(23:18)襯托成了這個大場面中的真正主角。【公廳】(23節)不是審判的公堂(6節)而是會客廳。這不是正式開庭審訊,而是為了評估案情(26-27節)而舉行的聽證會。【但我查明他沒有犯什麼該死的罪】(25節)這是非斯都當眾宣布保羅並沒有違反羅馬法律(18節)。一心想要殺害保羅的不是敬拜偶像的羅馬人,而是那些自稱事奉真神,裡面堅持理性主義的撒都該人。【論到這人,我沒有確實的事可以奏明主上】(25節)表明非斯都此時進退維谷,一方面,他要安撫撒都該人,所以不能釋放保羅(20節);另一方面,保羅堅持上訴凱撒,但非斯都又寫不出有確鑿事實的案情報告(26節)。【主上kurios】,原文意思就是【主】是羅馬皇帝的頭銜之一。(26節)【特意帶他到你亞基帕王面前】並非因為亞基帕王有司法管轄權,而是因為他熟悉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的分歧、猶太教與基督信仰的分歧,以及猶太人的習俗,慣例,這也是希律家族對羅馬的價值。亞基帕沒有司法權,非斯都也喪失了對保羅的審判權。但是【解送囚犯,不指明他的罪案是不合理的】(27節)凡是向凱撒上訴的案件,省級官員不但要將涉案之人送去羅馬,並且也要附送一份案情報告( 27節)。在保羅的三篇自辯詞中(22:3-21;24:10-21;26:2-23)這篇最長,最深刻。 思想:保羅將向亞基帕王見證自己生命的改變,但是,亞基帕和百妮基願意勇敢面對自己生命的真相嗎?同樣我們又願望勇敢為主作我們生命的見證呢?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愛與捨已,使我們能夠從主你生命中得著改變,更得著見證主你的恩典,求主充滿我們,使我們勇敢為你主作生命的見證。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