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27:27-44

使徒行傳 27:27-44

【亞得里亞海Adriatic Sea】(27節)位於義大利和巴爾幹半島之間,古代也指西西里島和克里特島之間的海域,馬耳他島位於亞得里亞海的西端。【約到半夜,水手以為漸近旱地】(26節)可能是水手聽見了海浪拍打海岸的濤聲。【探深淺】(28節)指把繫有繩子的鉛錘放入海中,以探測水深。當他們發現船已經接近陸地時,一方面燃起了盼望,一方面又害怕觸礁(29節)。【水手想要逃出船去】(30節)可能是因為他們知道大船很不容易找到合適的港口靠岸,所以打算自己先坐小船登陸,免得被眾多乘客連累。但是,這些水手想在風浪中黑夜出逃,實在與自殺無異;這時最安全的就是留在船上,等候天明。水手的圖謀,只有保羅看得出來。保羅勸別人【放心】(25節)卻絲毫不敢大意。天使宣告【與你同船的人,神都賜給你了】(24節)並非叫人袖手旁觀;一個人若是【信神祂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25節)也不會懶惰懈怠。因為真正出於信心的【放心】,絕不會用懶惰懈怠試探神,而是忠心地作神器皿,與神同工,時刻以眾人的性命為念(31,34節)。【這些人若不等在船上,你們必不能得救】(31節)指如果沒有熟練的水手操作,這艘大船很難在風浪中靠岸。而水手乘小船出逃,在風浪中生還的機會也很渺茫。【砍斷小船的繩子,由它飄去】(32節)可以防止水手爬上小船,但也會使上岸更加困難,意味著船上的所有人都只能仰望神的拯救。在這十四天裡,神並沒有平息風浪,也沒有顯得出奇事。但是,十四天以後,卻看到了一個奇妙的結局:在一個盛行西北風的季節裡,這條船先是被東北風刮往西南的賽耳底沙灘,中途又被西南風刮向西北的馬耳他島。 (33節)可譯為【你們一直捱餓等候,不吃什麼】只有【吃飯】才能維持正常的體力,應付登陸的挑戰(43-44節)。路加並沒有說【保羅帶頭吃了】而是鄭重地描述:【保羅說了這話,就拿著餅,在眾人面前祝謝了神,擘開吃】(35節)。這個擘餅,不只是猶太人吃飯的慣例,更是在273位不信主的外邦人面前見證神。這次風浪之中的擘餅,彰顯了保羅從主而來的生命和能力,使他成為全船的先知和領袖,也使眾人【都放下心,也就吃了】(36節)。【我們在船上的共有二百七十六個人】(37節)接近滿載。這麼多人游泳上岸,全部得救需要神蹟,上了岸找到食物也需要神蹟。【把船上的麥子拋在海裡】(38節)指吃完最後一頓飯,把口糧拋在海裡。之前所拋棄的【貨物】(18節)是運送到羅馬的糧食;現在所拋棄的,是他們的口糧。【為要叫船輕一點】(38節)是為了在擱淺之前,盡量離海岸近一點。現在即將登陸,就【鬆開舵繩】(40節)讓舵恢復自由轉動,把船駛往岸邊。【兩水夾流的地方】(41節)指兩塊陸地之間的狹窄海峽,兩邊的海水在那裡相會,容易形成旋渦和暗流。羅馬的法律規定,若有囚犯脫逃,看守的人便要代受逃犯的刑罰,所以兵丁為求自保【要把囚犯殺了,恐怕有洑水脫逃的】(42節)。【百夫長要救保羅,不准他們任意而行】(43節)表面上是因為看重這位囚犯的價值,實際上是主的手在管理一切,祂的應許一句也不能落空(24 ,34節)。
思想:今天,在我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裡,通常也感覺不到顯而易見的神蹟。但是,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卻發現那位行神蹟的神始終近在咫尺;祂不會阻止我們貿然出海,但必會在狂風大浪中與我們同在;祂不會挪走我們應當經歷的風浪,但必能把我們的人生小船帶向祂所應許的目標。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成為我們生命的舵手,更成為我們人生的目標,生命的方向,求主使我們一生都深信你的大能,更信靠主你的同在。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3:11-26使徒行傳 3:11-26

11節表示他們已經從聖殿出來,到來了外邦人院。這裡有男人,女人和外邦人,最適合向眾人講道。12-26節是彼得的第二篇講道:第1篇講道對主耶穌的身份有了更深入的教導:祂不但是【主,基督】(2:36)也是神受苦的僕人(13節)【聖潔公義者】(14) 【生命的主】(15節)像摩西的先知(22節)神的兒子(26節)。第2篇講道對罪進行了更猛烈的攻擊:第一篇講道兩次指出了百姓的罪2:23,36)第二篇講道卻四次指出【你們卻把祂交給彼拉多】(13)【你們竟在彼拉多面前棄絕了祂】(13節)【你們棄絕了那聖潔公義者】(14節)【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 (15節)。這是使徒彼得所行的第一個神蹟,但他卻沒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悅裡,而是立刻澄清不是「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12節)把眾人的注意力量從殘疾人和自己轉移到復活的耶穌(13節)。(13節)【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這是提醒在場的猶太人明白自己是承受神聖約的子孫(25-26節)。(16節)【我們因信祂的名,祂的名便叫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健壯了】這句話有兩層意思1.這是高舉生命之主,彼得是【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6節)施行醫治,既不是倚靠法術,也不能自己隨心所欲。2.這是對罪毫不妥協,因為這句話的背景,是彼得四次指控百姓的罪(13,14,15節)。(16節)【正是祂所賜的信心,叫這人在你們眾人面前全然好了】這【信心】既包括彼得的信心,也包括這位殘疾人的信心,因為他願意被彼得扶起來(7節)顯示了他相信【拿撒勒人耶穌】(6節)是基督。百姓【做這事是出於不知】(17節)不但不知耶穌是基督,反而把釘死祂當作事奉神。當時,許多猶太人認為耶穌被釘十字架,就是死於律法的咒詛之下(申21:23)所以不是彌賽亞。因此,彼得向他們澄清,眾先知早已【預言基督將要受害】(賽53:7-8;詩2:1-2)。(19節)【歸正】原文又被譯為【轉身】(9:40)【歸向】(14:15)【迴轉】(28:27)也就是【歸向神】(26:20)心思的【悔改】一定會伴隨著行動的【歸正】。雖然猶太人是因無知而釘死了自己的彌賽亞,也【應驗了】(18節)神的計劃,但他們必須在知道後立刻悔改,這是神的恩典呼召、更是他們的唯一的出路。(19節)【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比喻赦罪。古人用蒲草紙書寫,所用的墨中沒有酸質,不會蝕進紙裡,只是留在表面,若用濕海綿擦拭,就可以【塗抹】所寫的字。公義之神的判決書,居然可以被【塗抹】這對罪人來說,實在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安舒的日子】(19節)指基督再來【復興以色列國】的日子,也就是猶太人盼望的彌賽亞時代。已經升天的耶穌基督,要等到神預定的時候才會再來建立國度,使萬物恢復神起初創造的光景。22節引自申18:15,23節引自申18:19,顯示主耶穌是新約的摩西,應驗了摩西對彌賽亞的預言。 (24節)顯示摩西吩咐百姓【都要聽從】【撒母耳】是摩西之後的第一位先知(撒上3:19-21)是眾先知的代表(來11:32)。(25節)【地上萬族都要因你的後裔得福】這是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創12:3;18:18)。【地上萬族】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你的後裔】原文是單數,特別指基督(加3:16)。猶太人是【先知的子孫】(25節)是亞伯拉罕之約的繼承人,理當先得著神所應許的福分。但是,選民的特權也伴隨著特殊的義務,特殊的榮譽是為了特殊的事奉。 (26節)這是《使徒行傳》中第一次指出福音要【先】傳給猶太人。 思想:事奉神的人只是能力的管道,並非能力的來源,更不能用自己的【虔誠】來操縱神,催逼神做事。我們若是誠實地面對自己,就不敢自誇【能力】和【虔誠】,因為一切的事奉都只是讓人到我們的主的面前。 祈禱:親愛主,我們感謝你的大能,更感謝你的同在,讓我們生命能帶著你的同在去事奉你,見證,求主讓我們知道我們只是你能力的管道,並非能力的來源,每日都需要歸到我們的源頭,就是主你的同在中。阿們!

使徒行傳 6:1-15使徒行傳 6:1-15

【使徒行傳】 (1節)【說希臘話的猶太人】指生長於羅馬帝國各地的猶太人,他們講希臘話,使用希臘文七十士譯本舊約聖經,生活習俗都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希伯來人】(1節)指生長於猶太行省和加利利的猶太人,他們說亞蘭話,使用希伯來文舊約聖經,保存猶太習俗。【寡婦】(1節)是古代最需要幫助的群體,但《使徒行傳》並沒有介紹這些寡婦的來歷,也沒有提到具體的問題。並非【門徒增多】(1節)才會【發怨言】有兩三個人就會【起了爭論】(路22:24);並非【凡物公用】(2:44)才會【發怨言】各人【吃自己的飯】也會【這個飢餓,那個酒醉】(林前11:21);並非飯食分配不均才會【發怨言】。【神的道】(2節)是為了拓展神國【管理飯食】(2節)是為了造就教會,兩樣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十二使徒並不打算兼顧【神的道】和【管理飯食】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神給自己的恩賜和託付是【神的道】而不是【管理飯食】。這七位候選人都是由【眾門徒】(2節)提名的,他們的名字都是希臘名字(5節)。顯示他們都是生長於外邦的【說希臘話的猶太人】(1節)其中【尼哥拉】(5節)還是一位外邦人。因為當時滯留在耶路撒冷,需要教會供應飯食的門徒,大部分都來自羅馬帝國各地(2:9-11)。【使徒禱告了,就按手在他們頭上】(6節)代表接受聖靈的管理和委派。耶路撒冷教會所有的事奉,無論是【禱告,傳道】(4節)或【管理飯食】(2節)都在聖靈的管理之下,同工都是【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人】(5節)。委派這七人的結果,不但解決了【發怨言】(1節)更堵住了使徒事務分心的破口,使肢體能按著各自的恩賜和託付。(7節)【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這也是初期教會的又一個突破,表明這些祭司承認自己所世襲委身的各樣獻祭制度,都不足以與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贖相比,因而悔改重生,成為真正【有君尊的祭司】(彼前2:9)。【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7節)聖靈沒有讓我們去學習這七人【管理飯食】(2節)的智慧,處理【怨言】(1節)的技巧,而是讓我們看見主管理;初期教會的原則祂並沒有讓門徒和教會一步到位,成為完全,而是藉著環境的變化,仇敵的逼迫和內部的破口,讓門徒在實踐中不斷體會,反省,成長,成熟,學習順從聖靈,連於元首基督; 只有在屬靈爭戰中的學習,才是最好的學習。(8節)【司提反】是希臘名字意思是【戴冠冕的】祂的恩惠,能力(8節))來自【被聖靈充滿】(5節)。【利百地拿會堂】(9節)意思是【自由人會堂】。羅馬將軍龐貝(Pompey)曾經俘虜了不少猶太人,後來又在羅馬釋放了他,【利百地拿會堂】由這些獲得自由的羅馬囚犯的後代建立的。司提反可能帶著說希臘話的門徒到這幾個會堂,向各地來守節的猶太人傳福音,所以激怒了他們【起來和司提反辯論】(9節)。信徒為主作見證的秘訣,乃是【以智慧和聖靈說話】(10節,主耶穌應許門徒,當他們因真理要為自己辯護的時候,祂就會賜下聖靈(路12:12)和智慧(路21:15)使【眾人敵擋不住】(10節)。在《使徒行傳》中,門徒曾四次被猶太議會審訊,司提反的受審是其中的第三次,這次興起逼迫的不是掌管聖殿的的猶太教領袖,而是掌管各會堂的猶太人;不是說希伯來話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而是說希臘話的外邦猶太人。他們把司提反帶到猶太公會那裡控告他(12節)。【這個人說話,不住地糟踐聖所和律法】(13節)這個罪名非常嚴重,但主卻讓司提反裡面滿有安息,所以眾人【看見祂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 15節)。 思想:從歷史來看,當教會在信仰,宣教等事上失敗時,問題通常是源自於在上的帶領者追求名利權位,還是在下的信徒不夠委身於信仰,生命,服事呢?我們又有否學像司提反願意天天定睛歸主為聖,求主榮耀,討主喜悅,被聖靈充滿跟隨耶穌委身使命?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是教會的主,縱使教會在歷世以來都面對不少的沖擊,不少的挑戰,但你仍然為我們掌權帶領,更能夠藉著我們的軟弱使我們更成長,求主教導我們更討主你喜悅。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