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4:1-17

使徒行傳 4:1-17

(1節)【使徒】指彼得和約翰;【祭司們】指當時在聖殿值班的祭司,他們剛剛獻過晚祭。【守殿官】原文是單數,意思是【看管聖殿的官長】在聖殿中的地位僅次於大祭司。 (2節)表示撒都該人不相信死人復活(路20:27-40)所以聽到有人【傳說死人復活,就很煩惱】。復活是教會信仰的根基,也是撒都該人的軟肋。彼得和約翰在下午三點到聖殿禱告(3:1)在所羅門門廊的講道可能花了兩個多個小時(3:11-26)所以現在【天已經晚了】(3節)。根據猶太口傳律法,猶太公會不能在晚上舉行合法的會議(《密西拿Mishnah》 Sanhedrin 4 : 1)所以守殿官拿住他們以後【就把他們押到第二天】(3節)。神的工作在甚麼地方開始,仇敵的破壞也會接踵而來;但仇敵的攻擊和地上的權勢都不能攔阻神國的拓展,雙腿痊癒的只有一位,靈魂得救的卻有【男丁數目約到五千】(4節)加上婦孺可能超過一萬。主耶穌的醫治,從來都不是為了暫時解決身體的病痛,而是為了吸引萬人歸向祂;既不是按照人的需要,也不是根據人的【能力和虔誠】(3:12)而是照著祂自己的主權。【官府,長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會】(5節),指召開猶太公會。(6節)【亞那】是敘利亞巡撫居里扭任命的猶太行省第一任大祭司,於主後6-15年在位,後來被羅馬巡撫革職。【該亞法】(6節)是亞那的女婿(約18:13)於主後18-36年任大祭司。但亞那得到兒子和女婿的擁戴,在猶太人的心目中仍被視為合法的大祭司(路3:2)。實際上,這兩位大祭司都是羅馬帝國任命的政治工具。路加列出了到會的公會領袖及其親族的名字(6節),甚至比審判耶穌的那次會議還要詳細(路22:66)表明這次聚會非常鄭重。猶太教高層對彼得和約翰這兩個小小的漁夫如此重視,是因為彼得的講道在耶路撒冷造成了巨大的震動。當時,猶太全地的法利賽人只有六千多,而這次信主【男丁數目約到五千】(4節),是一個龐大的數目。加上五旬節已經信主的三千人(2:41),門徒的人數已經大大超過了法利賽人。在審問的時候,他們卻明知故問:【你們用甚麼能力,奉誰的名做這事呢】(7節)?因為他們無法否認已經發生的神蹟(16節)只想施加壓力,誘使彼得承認自己是能行神蹟的假先知(申13:1-3)從而定他死罪(申13:5 )。彼得在五旬節已經【被聖靈充滿】(2:4)了,現在又【被聖靈充滿】(8節)可見聖靈的充滿可以是多次的。這次聖靈充滿的表現不是說方言,而是得著了向公會領袖見證基督的口才和膽量(9-12節)。句話的語氣帶著諷刺,顯示彼得在公會面前坦然無懼(13節)。(9節)【痊癒】與(12節)【得救】原文是同一個詞,是雙關語。這位身體有【殘疾】(9節)的人因著【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10節)得了【痊癒】也像徵一切信靠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將在靈性的殘疾上【得救】。 (10節)這個回答使撒都該人非常尷尬,儘管他們不相信復活,卻又無法反駁,因為這個人確實【得痊癒】了。【祂是你們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11節)是直接引用詩118:22。古代中東人在建造房屋安放根基時,先在最外角安置【房角的頭塊石頭】(11節),作為建築物底部轉角處的基石,用以連接牆垣,支持和穩定整個建築物。【除祂以外,別無拯救】(12節)是間接引用詩118:25;宣告耶穌基督是那塊唯一能施行拯救的【房角石】。(13節)【沒有學問】指沒有受過抄寫妥拉的訓練。(13節)【小民】指沒有資格抄寫妥拉的普通人。彼得滿有智慧的應對(9-12節),可能使猶太領袖想起了五十多天前與耶穌屢辯屢敗的尷尬場面。公會不否認【他們誠然行了一件明顯的神蹟】(16節)也不會因此而【悔改歸正】。因為他們既不關心耶穌是不是基督,也不關心耶穌有沒有復活,只關心維持社會穩定,維護既得利益。 思想:傳福音不能只傳拯救,不傳建造,不但要傳天梯(12節)也要傳房角石(11節)。因為神拯救我們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叫個人得著永生,更是為了【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讓【祂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弗3:21)。今天,我們信徒在世上最大的榮幸,就是被世人認明是【是跟過耶穌的】;而最大的羞恥,就是別人看不出自己【是跟過耶穌的】甚至在人前否認是【跟過耶穌的】。我們有否因跟隨耶穌而得著榮幸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拯救,更感謝你的選召,能讓我們生命去事奉你,見證你,更能夠為主你建造你心意的教會,求主引導我們生命都走在你的旨意中。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16:19-40使徒行傳 16:19-40

【使徒行傳】 保羅恢復了使女的理智【使女的主人們】(19節)卻瘋狂了;他們利用使女的不幸去發財,現在【見得利的指望沒有了】(19節)就群起報復,提出的理由卻是冠冕堂皇:1.指控保羅和西拉破壞社會穩定,利用當時羅馬殖民地的反猶太情緒(20節)。所以這些人只【揪住保羅和西拉】(19節)卻沒有揪住半個外邦人提摩太和外邦人路加。2.指控保羅和西拉傳不合羅馬人的規矩的福音(21節)將趕鬼事件擴大為反對大使命。【官長strategos】(20節)原文為複數,指羅馬殖民地的兩位執政官。依照羅馬懲罰犯人的規矩,要先【剝了他們的衣裳】(22節)再用棍打。但這兩位執政官卻順從了群眾的反猶情緒,未經審判,當場執法(22-23節)。這是保羅三次被棍打中的一次(林後11:25)。(24節)【內監】指監牢最內部及最嚴密的地方,通常用來關重罪犯。【木狗】(24節)是一種木製的刑具,上面有許多可以開合的孔,用來銬住囚犯的雙腳,腕部或頸項,通常用鐵鍊牢牢釘在牆上,以防囚犯逃脫。保羅和西拉在歐洲第一個城市所受的待遇,是身上的棍傷(33節)和腳上的木狗(24節),所以一夜難眠。但他們都確信這是聖靈的帶領(10節)自己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門1)所以能在半夜【禱告,唱詩讚美神】( 25節)。地震震開了監門,內監裡暗外明,若不掌燈就看不清(29節)所以禁卒從外面看不清裡面的情形,而保羅卻可以從裡面看清監外禁卒【拔刀要自殺】(27節)。依照羅馬法律,如果囚犯逃走,禁卒要替逃犯償命(12:18-19)所以禁卒【看見監門全開,以為囚犯已經逃走】(27節),所以神智混亂,手足無措。保羅此時不認為即刻越獄是聖靈的帶領,因此放棄了逃跑的機會,不僅沒有趁人之危,等禁卒自殺再逃走,反而是大聲呼叫:【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裡】( 28節)。一個被聖靈差遣傳福音的人,不但要給親朋好友傳福音,也要給仇敵傳福音,因為他們的靈魂在主的眼中同樣寶貴。戰戰兢兢地俯伏在保羅,西拉面前】(29節)求問【救人的道】。禁卒的問題是【二位先生,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30節)保羅的回答卻是甚麼都不用行,而是【當信主耶穌】(31節)。不管禁卒提問的動機是甚麼,保羅抓住機會引導他真正【得救】。使徒並沒有隻讓禁卒念一句信仰告白,而是【把主的道講給他和他全家的人聽】(32節),讓他們能清楚地因信稱義。禁卒的家可能就在監房的樓上或隔壁,所以【禁卒領他們上自己家去】(34節)不等於釋放他們(36節)。執政官們不想把事鬧大,可能覺得把滋事者打了一頓,關了一夜,已經可以安撫群眾了,所以說【釋放那兩個人吧】(35節)。【平平安安地去吧】(36節)這是一句猶太人祝福的話,現在也成了外邦信徒的用語,顯示禁卒對這個意外的結果非常滿意。但保羅卻不肯善罷甘休。保羅和西拉雖然是猶太人,但都是羅馬公民(37節),受到羅馬法律的保障,未經審判,不可定罪,沒有定罪,不可用刑(22:25)。保羅在入獄時沒有表明身分,出獄時卻宣布自己是羅馬公民,堅持【叫他們自己來領我們出去】(37節),這讓執政官們非常尷尬。因為羅馬是法治社會,羅馬公民可以【上告於凱撒】(26:32)讓違法的執政官們官位難保。保羅的目的不是要討回公道,而是為了對付仇敵所指控的【傳我們羅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規矩】(21節)。執政官們被迫妥協,親自來【勸他們,領他們出來,請他們離開那城】(39節),此後也不敢再逼迫腓立比的門徒。保羅和西拉出獄以後,不是先接受勸慰,而是先勸慰別人(40)。此時在腓立比已經有了一群門徒,並且在呂底亞家裡開始了聚會(40節),路加可能先留在這裡,幾年後再次與保羅會合(20:5)。 思想: 保羅的事奉讓我們明白一個倚靠肉體事奉的人,無論是放棄甚麼,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無論是堅持甚麼,都是為了體貼肉體。一個【被聖靈充滿】(13:9)的人,無論是放棄甚麼,都是為了榮耀神;無論是堅持甚麼,都是為了造就人。 祈禱:親愛主,是主你為我們放棄天上的榮耀,來到世間為要榮耀天父的旨意,更彰顯你對我們的大愛,以致我們懂得去愛。求主使我們樂意傳揚主的愛。阿們!

使徒行傳 6:1-15使徒行傳 6:1-15

【使徒行傳】 (1節)【說希臘話的猶太人】指生長於羅馬帝國各地的猶太人,他們講希臘話,使用希臘文七十士譯本舊約聖經,生活習俗都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希伯來人】(1節)指生長於猶太行省和加利利的猶太人,他們說亞蘭話,使用希伯來文舊約聖經,保存猶太習俗。【寡婦】(1節)是古代最需要幫助的群體,但《使徒行傳》並沒有介紹這些寡婦的來歷,也沒有提到具體的問題。並非【門徒增多】(1節)才會【發怨言】有兩三個人就會【起了爭論】(路22:24);並非【凡物公用】(2:44)才會【發怨言】各人【吃自己的飯】也會【這個飢餓,那個酒醉】(林前11:21);並非飯食分配不均才會【發怨言】。【神的道】(2節)是為了拓展神國【管理飯食】(2節)是為了造就教會,兩樣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十二使徒並不打算兼顧【神的道】和【管理飯食】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神給自己的恩賜和託付是【神的道】而不是【管理飯食】。這七位候選人都是由【眾門徒】(2節)提名的,他們的名字都是希臘名字(5節)。顯示他們都是生長於外邦的【說希臘話的猶太人】(1節)其中【尼哥拉】(5節)還是一位外邦人。因為當時滯留在耶路撒冷,需要教會供應飯食的門徒,大部分都來自羅馬帝國各地(2:9-11)。【使徒禱告了,就按手在他們頭上】(6節)代表接受聖靈的管理和委派。耶路撒冷教會所有的事奉,無論是【禱告,傳道】(4節)或【管理飯食】(2節)都在聖靈的管理之下,同工都是【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人】(5節)。委派這七人的結果,不但解決了【發怨言】(1節)更堵住了使徒事務分心的破口,使肢體能按著各自的恩賜和託付。(7節)【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這也是初期教會的又一個突破,表明這些祭司承認自己所世襲委身的各樣獻祭制度,都不足以與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贖相比,因而悔改重生,成為真正【有君尊的祭司】(彼前2:9)。【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7節)聖靈沒有讓我們去學習這七人【管理飯食】(2節)的智慧,處理【怨言】(1節)的技巧,而是讓我們看見主管理;初期教會的原則祂並沒有讓門徒和教會一步到位,成為完全,而是藉著環境的變化,仇敵的逼迫和內部的破口,讓門徒在實踐中不斷體會,反省,成長,成熟,學習順從聖靈,連於元首基督; 只有在屬靈爭戰中的學習,才是最好的學習。(8節)【司提反】是希臘名字意思是【戴冠冕的】祂的恩惠,能力(8節))來自【被聖靈充滿】(5節)。【利百地拿會堂】(9節)意思是【自由人會堂】。羅馬將軍龐貝(Pompey)曾經俘虜了不少猶太人,後來又在羅馬釋放了他,【利百地拿會堂】由這些獲得自由的羅馬囚犯的後代建立的。司提反可能帶著說希臘話的門徒到這幾個會堂,向各地來守節的猶太人傳福音,所以激怒了他們【起來和司提反辯論】(9節)。信徒為主作見證的秘訣,乃是【以智慧和聖靈說話】(10節,主耶穌應許門徒,當他們因真理要為自己辯護的時候,祂就會賜下聖靈(路12:12)和智慧(路21:15)使【眾人敵擋不住】(10節)。在《使徒行傳》中,門徒曾四次被猶太議會審訊,司提反的受審是其中的第三次,這次興起逼迫的不是掌管聖殿的的猶太教領袖,而是掌管各會堂的猶太人;不是說希伯來話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而是說希臘話的外邦猶太人。他們把司提反帶到猶太公會那裡控告他(12節)。【這個人說話,不住地糟踐聖所和律法】(13節)這個罪名非常嚴重,但主卻讓司提反裡面滿有安息,所以眾人【看見祂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 15節)。 思想:從歷史來看,當教會在信仰,宣教等事上失敗時,問題通常是源自於在上的帶領者追求名利權位,還是在下的信徒不夠委身於信仰,生命,服事呢?我們又有否學像司提反願意天天定睛歸主為聖,求主榮耀,討主喜悅,被聖靈充滿跟隨耶穌委身使命?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是教會的主,縱使教會在歷世以來都面對不少的沖擊,不少的挑戰,但你仍然為我們掌權帶領,更能夠藉著我們的軟弱使我們更成長,求主教導我們更討主你喜悅。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