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節)【使徒】指彼得和約翰;【祭司們】指當時在聖殿值班的祭司,他們剛剛獻過晚祭。【守殿官】原文是單數,意思是【看管聖殿的官長】在聖殿中的地位僅次於大祭司。 (2節)表示撒都該人不相信死人復活(路20:27-40)所以聽到有人【傳說死人復活,就很煩惱】。復活是教會信仰的根基,也是撒都該人的軟肋。彼得和約翰在下午三點到聖殿禱告(3:1)在所羅門門廊的講道可能花了兩個多個小時(3:11-26)所以現在【天已經晚了】(3節)。根據猶太口傳律法,猶太公會不能在晚上舉行合法的會議(《密西拿Mishnah》 Sanhedrin 4 : 1)所以守殿官拿住他們以後【就把他們押到第二天】(3節)。神的工作在甚麼地方開始,仇敵的破壞也會接踵而來;但仇敵的攻擊和地上的權勢都不能攔阻神國的拓展,雙腿痊癒的只有一位,靈魂得救的卻有【男丁數目約到五千】(4節)加上婦孺可能超過一萬。主耶穌的醫治,從來都不是為了暫時解決身體的病痛,而是為了吸引萬人歸向祂;既不是按照人的需要,也不是根據人的【能力和虔誠】(3:12)而是照著祂自己的主權。【官府,長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會】(5節),指召開猶太公會。(6節)【亞那】是敘利亞巡撫居里扭任命的猶太行省第一任大祭司,於主後6-15年在位,後來被羅馬巡撫革職。【該亞法】(6節)是亞那的女婿(約18:13)於主後18-36年任大祭司。但亞那得到兒子和女婿的擁戴,在猶太人的心目中仍被視為合法的大祭司(路3:2)。實際上,這兩位大祭司都是羅馬帝國任命的政治工具。路加列出了到會的公會領袖及其親族的名字(6節),甚至比審判耶穌的那次會議還要詳細(路22:66)表明這次聚會非常鄭重。猶太教高層對彼得和約翰這兩個小小的漁夫如此重視,是因為彼得的講道在耶路撒冷造成了巨大的震動。當時,猶太全地的法利賽人只有六千多,而這次信主【男丁數目約到五千】(4節),是一個龐大的數目。加上五旬節已經信主的三千人(2:41),門徒的人數已經大大超過了法利賽人。在審問的時候,他們卻明知故問:【你們用甚麼能力,奉誰的名做這事呢】(7節)?因為他們無法否認已經發生的神蹟(16節)只想施加壓力,誘使彼得承認自己是能行神蹟的假先知(申13:1-3)從而定他死罪(申13:5 )。彼得在五旬節已經【被聖靈充滿】(2:4)了,現在又【被聖靈充滿】(8節)可見聖靈的充滿可以是多次的。這次聖靈充滿的表現不是說方言,而是得著了向公會領袖見證基督的口才和膽量(9-12節)。句話的語氣帶著諷刺,顯示彼得在公會面前坦然無懼(13節)。(9節)【痊癒】與(12節)【得救】原文是同一個詞,是雙關語。這位身體有【殘疾】(9節)的人因著【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10節)得了【痊癒】也像徵一切信靠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將在靈性的殘疾上【得救】。 (10節)這個回答使撒都該人非常尷尬,儘管他們不相信復活,卻又無法反駁,因為這個人確實【得痊癒】了。【祂是你們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11節)是直接引用詩118:22。古代中東人在建造房屋安放根基時,先在最外角安置【房角的頭塊石頭】(11節),作為建築物底部轉角處的基石,用以連接牆垣,支持和穩定整個建築物。【除祂以外,別無拯救】(12節)是間接引用詩118:25;宣告耶穌基督是那塊唯一能施行拯救的【房角石】。(13節)【沒有學問】指沒有受過抄寫妥拉的訓練。(13節)【小民】指沒有資格抄寫妥拉的普通人。彼得滿有智慧的應對(9-12節),可能使猶太領袖想起了五十多天前與耶穌屢辯屢敗的尷尬場面。公會不否認【他們誠然行了一件明顯的神蹟】(16節)也不會因此而【悔改歸正】。因為他們既不關心耶穌是不是基督,也不關心耶穌有沒有復活,只關心維持社會穩定,維護既得利益。 思想:傳福音不能只傳拯救,不傳建造,不但要傳天梯(12節)也要傳房角石(11節)。因為神拯救我們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叫個人得著永生,更是為了【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讓【祂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弗3:21)。今天,我們信徒在世上最大的榮幸,就是被世人認明是【是跟過耶穌的】;而最大的羞恥,就是別人看不出自己【是跟過耶穌的】甚至在人前否認是【跟過耶穌的】。我們有否因跟隨耶穌而得著榮幸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拯救,更感謝你的選召,能讓我們生命去事奉你,見證你,更能夠為主你建造你心意的教會,求主引導我們生命都走在你的旨意中。阿們!
使徒行傳 4:1-17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5:1-12使徒行傳 25:1-12
猶太人關係緊張,所以非斯都一上任就前往耶路撒冷安撫猶太領袖,撒都該人就趁機告發保羅(2節)。此時保羅被囚已經兩年,大祭司也換了人,但撒都該人對保羅的仇恨竟然絲毫未減(3節)。世上存續的最久的兩種情感,一樣是神的慈愛(出20:6)另一樣是人的仇恨;而存續的時間最短的,一樣是神的怒氣(詩30:5)另一樣是人的愛情(撒下13:15)。凱撒利亞和耶路撒冷,都是羅馬巡撫可以開庭的地方(9節)。但非斯都可能是新官員上任,不願顯示自己可以任憑猶太人擺佈,所以堅持回凱撒利亞開庭(4-5節)。【坐堂】(6節)意思是正式審理案件。由於案子已經拖了兩年,當年的目擊證人都不在,撒都該人就只好泛泛地【將許多重大的事控告他,都是不能證實的】(7節)。他們明知勝訴機會渺茫,但還是十分執著。非斯都當著撒都該人的面,問保羅是否願意上耶路撒冷受審(9節),只是為了安撫撒都該人,內心卻顧慮重重(20節)。因為他可能從文件中已經知道保羅被送到凱撒利亞的原因(23:25-30)如果保羅被送回耶路撒冷受審,很有可能會再度發生騷亂。保羅此時所說的話,正是聖靈所指示的一個莊嚴的宣告,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凱撒的堂】指羅馬帝國的法庭。此時在位的凱撒是尼祿(Nero,主後54-68年在位)。身為羅馬公民,保羅有權選擇受審的地方。【我要上告於凱撒】這是正式的法律要求。羅馬公民享有公平受審的權利,除了現場被捉拿的殺人犯或盜匪,任何人都可上訴到凱撒皇帝面前。保羅堅持要【上告於凱撒】並非為了維權,而是他早已定意【必須往羅馬去看看】(19:21)而且主也早已應許【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也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23:11)。主藉著保羅【上告於凱撒】成就祂引導保羅到羅馬的旨意(19:21)。(12節)【非斯都和議會商量了】指非斯都和他的顧問們商議【你既上告於凱撒,可以往凱撒那裡去】(12節)表示非斯都放棄了對保羅的審判權,這是兩年來最重大的轉折。表面上,是保羅的要求正中非斯都的下懷(12節)他順水推舟地甩開了燙手的山芋;實際上,是主在管理一切,保羅前往羅馬的時候到了。保羅好像又聽到了主耶穌的應許:【放心!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也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23:11)。 思想:信徒不但不可虧負人,反而要甘願吃虧(太5:38-42)但也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善用合法權利保護自己。信徒無論是默然無聲(太27:14)或是為自己辯護,都是為了給主作見證(太10:18)都應當根據聖靈的帶領,因為我們無論是生是死都要基督在我們身上照常顯大(腓1:20)。 祈禱:親愛主,我們深信是你帶領我們的人生,每日面對的,每日經歷的都有你美好的安排,精心的設計,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無論是生是死都要基督在我們身上照常顯大。阿們!
使徒行傳 21:1-17使徒行傳 21:1-17
從米利都向南到達【哥士Cos】(1節),航海距離約67公里。哥士是科斯島(Kos),這裡是愛琴海重要的文化和貿易中心,大希律每年都會為這裡的運動會獲獎者提供獎金,還在這裡為他的兒子希律·安提帕豎立了一座雕像。從哥士向東南方到達【羅底Rhodes】(1節)航行距離約130公里。從羅底向東到達【帕大喇Patara】(1節)航行距離約130公里。帕大喇位於小亞細亞半島西南方的旁非利亞省,是重要的貿易中繼站。從帕大喇向東南前往腓尼基,必須橫渡地中海,航行距離約760公里,所以要在這裡換乘大船。當保羅在這裡【遇見一艘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2節)的時候,他所不知道的是,就在被他留在身後的這座城市裡,將會興起教會史上十位著名的教父和殉道者。羅馬的敘利亞省包括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推羅Tyre】(3節)是其中一個主要的海港。古代地中海的大船都是客貨兩用,每到一港都要裝卸貨物(3節)停留若干天。保羅的船可能需要在推羅停留七天,離五旬節的時間又足夠,所以他就尋訪當地的門徒(4節)沒有直接沿陸路去耶路撒冷。推羅的門徒【被聖靈感動】(4節)知道保羅上耶路撒冷將有危險,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正是聖靈催逼保羅上耶路撒冷去的(20:22)。他們之前也許與保羅素昧平生,但現在卻帶著【妻子兒女】(5節)與保羅當眾【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5節)。從推羅向南到達【多利買Ptolemais】(7節)的航行距離約40公里,半天就能到達。從多利買到【凱撒利亞】(8節)的路程是65公里,需要走一天半,這座城市也是羅馬帝國為退役官兵建立的殖民地。腓利原是耶路撒冷教會管理飯食的七人之一(6:2-5)一路傳福音,直到凱撒利亞(8:40)所以被稱為【傳福音的腓利】(8節)與使徒腓利有所分別。凱撒利亞的教會可能就是他所建立的。腓力的房子看來不小,家中已【有四個女兒】(9節)還能接待保羅的九人團(20:4)。亞迦布Agabos(10節)是希伯來名字【哈甲khaw-gawb’】(拉2:46)的希臘文形式,意思是【蝗蟲】。這位先知果然人如其名,預言的都不是好事,不是天下將有大饑荒(11:27-28)就是保羅將在耶路撒冷被捆綁(11節)。但他的預言只是預告,並非禁令,因此,門徒們的苦勸乃是出於愛心(12節)而非【主的旨意】(14節)。弟兄的眼淚和懇求壓在保羅的心頭,使他難以承受,所以說:【你們為什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13節)?被聖靈充滿,就是明知將被捆綁,也要知難而上;明知可以迴避,但卻不肯退縮(13節)一切只【願主的旨意成就】(14)。在保羅的堅持之下,眾弟兄不但【住了口】(14節),並且【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15節)。這樣美麗的結局,證明他們是在主裡團契相交。【拿孫Mnason】(16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記憶】這是一位老門徒,他熱情地招待了九位素昧平生的弟兄(20:4)果然是把【彼此相愛】 (約13:35)的教導牢記在心,讓眾人都能認出他們是基督的門徒。這是保羅信主後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上耶路撒冷(9:26-29;11:30;12:25;15:2;18:22)。第一次接待他的是塞浦路斯人(9:27)最後一次接待他的也是塞浦路斯人(16節)。【弟兄們歡歡喜喜地接待我們】(17節),可能指說希臘話的門徒,並非那些熱心律法的門徒(22節)。 思想:在保羅前往耶路撒冷的一路上,讀者的感受是山雨欲來風滿樓(4,11-12節)沒有真理的愛固然會讓人死亡,沒有愛的真理也不能讓人復活。【主的旨意】是必成的,主愛的恩典也是夠用的(林後12:9)主的安慰可以撫平我們的傷痛,主的主權可以除去我們的懼怕。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是教會的頭,是主你為我們掌權,縱使經歷眾多風雨,經歷不少的困苦,我們深信你仍然帶領,你仍然保守我們。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