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會違背基督的命令,禁止他們【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18節)時,彼得就引用摩西律法來回應他們,讓高舉摩西律法的撒都該人啞口無言:1.【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19節)這是引用 (申13:4)。2.【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20節)這是引用 (利五1)。公會的領袖雖然學識淵博,但此時竟然無言以對。表面上,是因為彼得胸有成竹,應對自如:實際上,在聖靈充滿的彼得面前(8節),他們未必知道該說甚麼。【官長為百姓的緣故,想不出法子刑罰他們】(21節)因為若是【這事越發傳揚在民間】(17節),可能會使更多的百姓信從;若是懲罰他們,更可能導致百姓的騷動。【原來是藉著神蹟醫好的那人有四十多歲了】(22節)病歷漫長,病情頑固,眾所周知是藥石無醫,現在卻痊癒了,這是無可辯駁的神蹟,所以【眾人為所行的奇事都歸榮耀與神】(21節)。因此,刑罰或不刑罰,兩者都會妨礙撒都該人的既得利益,讓他們進退為難,只好【恐嚇一番,把他們釋放了】(21節)。兩人只提到【祭司長和長老所說的話】(23節)可能因為公會裡的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的意見有所不同(5:34)。教會受到的第一次逼迫,引發了教會的第一個禱告會。逼迫能使人認清世界的真相,難處能讓人發現地上無所倚靠。因此,當逼迫把教會逼到神面前的時候,難處就會成為教會的得勝,發出能使地面震動的禱告(31節)。【他們聽見了,就同心合意地高聲向神說】(24節)表明這是一個昂首挺胸,坦然無懼的禱告會,是靠著主向仇敵誇勝。24節引自詩146:6;25-26節引自詩2:1-2。(27節)【希律和本丟·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被列在一起,表明他們都是25-26節所說的彌賽亞的敵人。猶太人因為拒絕耶穌,就和不信的外邦人一樣成了基督的仇敵。23-30節是教會史上記錄的第一篇公禱那【聚會的地方震動】(31節)的禱告會。這禱告是同心合意的門徒 (24節)。門徒在五旬節第一次被聖靈充滿(2:1-4),彼得在公會第二次被聖靈充滿(4:8)現在門徒在禱告會後第三次被聖靈充滿。這次被聖靈充滿的表現不是說方言,而是【放膽講論神的道】。公會禁止他們【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18節),聖靈卻讓他們不斷地放膽講論。4:32–5:11的主題是【堵住假冒為善的破口】與6:1-7【堵住事務分心的破口】前後呼應。當教會開始得勝,福音開始廣傳的時候,撒但也不會停止工作。耶路撒冷教會的門徒【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32節),這既不是人為的規條,也不是周圍的壓力,而是被聖靈充滿的結果。信徒的身心才智力量,財寶時間生命,,沒有一樣【是自己的】(32節)。(33節)【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復活】包括放膽講道和神蹟奇事。【眾人也都蒙大恩】(33節)包括【得眾民的喜愛】。耶路撒冷教會【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34節)教會中若不缺少愛,就不會缺乏物質。【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34節)並非賣掉了所有家業,至少留下了自己家人居住的房屋,否則初期教會也不可能【在家中擘餅】(2:46)。【放在使徒的腳前】(34節)意思是請使徒決定如何分配。這些奉獻出來的錢財不是用來平均分配,實現共產,也不是用來扶貧濟困、施捨行善,而是由【被聖靈充滿】(六3)的人【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35節)。(36節)【巴拿巴】,意思是【勸慰之子】。他本名約瑟,因【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11:24),以良善忠厚聞名,所以使徒給他一個別名【勸慰子】(36節)。巴拿巴是安慰人的榜樣,他並不是用溫馨的話語來安慰人,而是付出了愛心,包容、勉勵和錢財的真實代價(9:27;11:23;15:37)。後來被神使用呼召保羅(11:25)並且成為使徒保羅的宣教同工(13:2)同作外邦人的使徒(14:14)。 思想:公會領袖與官府政要都是知識淵博,經驗老到,大權在握的人。他們看彼得約翰竟在他們名言禁止的壓力下,不怕恐嚇,不怕苦難,不怕犧牲,仍舊壯膽宣揚耶穌的復活,就都很覺希奇,認明一定是因為他們都跟過耶穌的緣故。顯然,在主的眼中,在主的國裡,或許我們是那樣沒學問,沒地位的人,反而是更能憑藉聖靈而軟弱變剛強,愚拙化智慧,讓主名大得榮耀的人。 祈禱:親愛主,因著你的能力,你的慈愛讓我們生命得到力量,得到引導,儘管我們生命好渺少,我們沒有甚麼的地位,權勢,是好普通的人,但因著主你讓我們生命是多麼精彩,感謝你。阿們!
使徒行傳 4:18-37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7:9-43使徒行傳 7:9-43
【使徒行傳】 (9-16節)神藉著約瑟在埃及保存百姓:【全家七十五個人】(14節)與【創世記】中的【雅各家來到埃及的共有七十人】(創四十六27)不同,因為司提反使用的是希臘文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計算人數的方法不同。 (16節)這句話其實濃縮了幾段歷史,符合猶太人的敘述習慣:1.亞伯拉罕在希伯崙向赫人以弗崙買了麥比拉洞作家族墳地(創23:16-17,20)後來雅各被葬在那裡(創50:13);2.雅各在示劍向哈抹子孫買了田地(創33:19)後來約瑟被葬在那裡(書24:32);3.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的記載,約瑟的兄弟們都被葬在希伯崙。司提反可能是刻意強調猶太人的祖宗被葬在【示劍】也就是被猶太人看不起的撒馬利亞,所以地方本身並沒有特殊的神聖意義。9-16節的歷史具體記錄在創37:1-50:26裡。在這段約瑟的歷史中,司提反指出了兩個重點:1.猶太人的【先祖嫉妒約瑟,把他賣到埃及去】(9節)現在他們也嫉妒來拯救自己的耶穌,把祂【賣了,殺了】(52節)。神給了他們的先祖第二次與約瑟相認的機會(13節),現在也給了他們第二次接受耶穌的機會。因此,起初犯罪不要緊,最重要的是抓住第二次機會悔改。2.約瑟被賣到埃及,【神卻與他同在】(9節)。約瑟的弟兄們身在應許之地,反而【大受艱難】(11節)。因此,人在哪裡,有沒有聖殿不要緊,最重要的是神的同在。約瑟任職於古埃及第十二王朝。 【不曉得約瑟的新王】(18節)地上的君王會改朝換代,天上的神卻永遠都是信守應許的【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32節)。主耶穌曾經引用這句話證明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路20:37)。17-34節的歷史具體記錄在出1:1-4:17裡。在這段神揀選摩西的歷史中,司提反提出了三個重點:1.神藉著摩西的手搭救猶太人的祖宗,他們卻【不明白】(25節)。正如猶太人把基督釘上十字架,也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3:17)。2.神在埃及拯救和預備摩西(19-22節),在米甸賜給摩西兩個兒子(29節)。因此,神的拯救和賜福並不限於應許之地(34節)。3.神在米甸自我顯現,差遣摩西(30-34節)。(37節)這預言已經應驗在主耶穌身上(3:22)。摩西是神差遣到自己的百姓中【作救贖的】(35節)卻被百姓所【棄絕】(35,39節)。耶穌也被神差遣到自己的百姓中【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1:21)但也被百姓【棄絕】(3:14)。42-43節引自摩五25-27的七十士譯本。 【摩洛】(43節)可能是迦南各種假神的通稱,獻祭儀式包括焚燒嬰兒(利18:21)。在35-43節的歷史具體記錄在出4:18-32:35裡。在這段出埃及的歷史中,司提反提出了三個重點:1.儘管猶太人聲稱要捍衛摩西和神(6:11)但正是他們的祖宗【棄絕】了神所差派的拯救者摩西。現在,他們也拒絕主耶穌為救主,與他們的祖宗拒絕摩西如出一轍(52節)。2.儘管猶太人聲稱要捍衛聖殿,但正是他們的祖先從一開頭就敬拜各種偶像(40-43節)。現在,他們也把聖殿當作偶像來代替神。3.儘管猶太人聲稱要捍衛律法,但正是他們的祖宗從一開頭就不肯聽從中保摩西所傳達的神的聖言(38-39節)。現在,他們也把傳統的教條當作律法來取代神的話。 思想: 神的顯現並不限於耶路撒冷或聖殿。只要有神的同在,無論是在家中,在辦公室裡,還是在牧羊的野外,哪裡都是【聖地】(33節);若是失去了神的榮耀,無論是神聖的聖殿,還是莊嚴的教堂,都與俗地毫無兩樣。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同在,你的榮耀,使我們能夠經歷你,能夠見證你,你的同在真的不在於地方,時間,而是我們對主你的敬畏,對主的渴望的態度,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更懂得敬畏你,每日都渴望你的榮耀的同在;無論任何的時間,空間中都經歷你,愛你。阿們!
使徒行傳 18:1-11使徒行傳 18:1-11
【哥林多Corinth】(1節)是亞該亞省的省會,位於雅典西邊約90公里,扼守希臘本土與伯羅奔尼撒半島(Peloponnesus Peninsula)之間的哥林多地峽(Isthmus of Corinth )西岸。哥林多商業繁榮,所以人口流動頻繁,到處都是尋找機會的各族僑民。城內廟宇林立,偶像眾多,山上衛城(Acrocorinth)裡愛神阿芙洛狄蒂(Aphrodite)廟中有上千廟妓(Hetaira)許多船員和商人都在此揮霍金錢。因此,哥林多既是一個經濟繁榮,道德敗壞,文化多,思想活躍的大都會,也是一個有利於福音廣傳的中心城市。(2節)【亞居拉】是羅馬名字,意思是【鷹】。【百基拉】(2節)是羅馬名字意思是【古代】。【本都】(2節)是小亞細亞北部黑海沿岸的羅馬藩屬國。凱撒征服本都之後,用【我來,我見,我征服VENI VIDI VICI】作為寫給羅馬元老院的捷報。雖然哥林多暫時還沒有出現逼迫,屬靈的黑暗卻令保羅更加擔憂,所以他【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林前2:3)。但神卻始終與他同在,及時差來了與保羅【同業】的同工(3節)。保羅到達哥林多的時間,最晚可能是主後50年5月初。大約半年前【克勞第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1節)結果卻是把亞居拉和百基拉這兩位好同工提前安排到哥林多等候保羅。在希臘羅馬文化中,能公開演講的人備受尊敬,體力勞動者卻被藐視,許多巡遊教師都靠教導獲利。但猶太拉比教導聖經卻是免費的,他們都有一門自食其力的養生手藝。因此,保羅親手工作(二十34-35;林前四12;九14-18;帖前二9;帖後三8),他的祖傳工藝是製造帳棚,原料是山羊毛的布料;保羅的家鄉基利家盛產山羊毛,這種羊毛布料的拉丁名字就是基利深(Cilicium)。保羅可能在哥林多市集上尋找工作機會的時候,看到了亞居拉和百基拉的攤位,發現他們不但是同行,而且已經信主,就和他們平時一起【同住做工】(3節)安息日一起到會堂【勸化猶太人和希臘人】(4節)自給自足,團契相交。聖靈第二次顯明了祂的同在。【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5節)。提摩太從帖撒羅尼迦教會帶回的好消息也大大鼓舞了保羅(帖前3:6-10),以致他寫了《帖撒羅尼迦前書》成為新約聖經中的第一封書信。(6節)【抖著衣裳】是猶太人像徵與外邦人斷絕往來的動作(尼5:13)。【你們的罪歸到你們自己頭上,與我無幹】(6節)這是引用神對先知以西結的吩咐(結三十三5)。保羅藉此向那些不信的猶太人表示,【他們既抗拒,毀謗】(6節)就必須自己承擔其後果。【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裡去】(6節)並不是說保羅從此不再向猶太人傳福音,而是說他不再進入這個會堂。【提多.猶士都】(7節)是羅馬名字,他的家【靠近會堂】(7節)有利於在會堂外給進出會堂的猶太人傳福音。他【是敬拜神的】(7節)也就是一位參與猶太會堂的敬拜,但未受割禮的外邦人。(8節)是【基利司布】羅馬名字,他是管會堂的猶太領袖,是保羅施洗的(林前1:14)。他的全家信主,必然會震動整個猶太會堂,導致他們【抗拒、毀謗】。 思想:經文中讓我們明白無論是職場的工作或教會的事奉,都可以是事奉神,也都可能是事奉瑪門,取決於事奉的人是否接受聖靈的管理。我們若是忠心地傳了,就不再欠債,責任卻歸到頑梗不信的人身上。因此,人若拒絕接受福音,傷害的只是自己,並不是傳福音的人。 祈禱:親愛主,感謝帶領你的教會,更帶領我們的人生,求主使我們將生命交託,更願意信任你,被你充滿管理。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