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5:12-26

使徒行傳 5:12-26

神對教會的第一次管教,清除了假冒為善的酵,不但引起門徒對聖靈的【懼怕】(11節)也帶來了更大的能力。【主藉使徒的手在民間行了許多神蹟奇事】(12節)使【他們都同心合意地在所羅門的廊下】(12節)無懼恐嚇,繼續宣教(4:21)。一個潔淨的教會,必然是順服的教會,也是大有能力的教會;因為使教會得潔淨的惟一力量,就是聖靈的充滿。這【懼怕】不但臨到教會,也臨到教會以外的人。所以【其餘的人沒有一個敢貼近他們】(13節)。但是【百姓卻尊重他們】(13節)【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連男帶女很多】(14節)門徒的數量第三次增添(2:41;4:4;5:14 )。因此,當這【懼怕】臨到全城的時候,很快就出現了迷信【甚至有人將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床上或褥子上,指望彼得過來的時候,或者得他的影兒照在什麼人身上】(15節)。這些人懼怕聖靈的審判,所以【沒有一個敢貼近他們】但卻想從彼得的影子得到神奇的醫治。【還有許多人帶著病人和被污鬼纏磨的,從耶路撒冷四圍的城邑來,全都得了醫治】(16節)表明福音已經從耶路撒冷傳向猶太全地(1:8)。這些人身體和靈性的疾病【全都得了醫治】既不是由於病人的信心,也不是因為家屬的虔誠,而是單單倚靠聖靈的能力和基督的主權。第二次逼迫使徒的,仍然是公會中的撒都該人(17節;4:1)。法利賽人的勢力分佈在各地的會堂,撒都該人的勢力卻集中在耶路撒冷和聖殿。因此,當他們看到使徒每天在耶路撒冷和聖殿大受歡迎(12-16節)自己卻備受冷落的時候,就【滿心忌恨】(17節)把使徒當成了爭奪權力的對手(28節)。(18節)【下手拿住使徒】原文為複數,是包括十二使徒。主允許十二使徒被一網打盡 (15節)看到教會的存在並不倚靠任何一位使徒,而是倚靠使徒們所跟從的主; (18節)【收在外監】可譯為【把他們押在公共拘留所內】這個監獄並不在聖殿的範圍內。【開了監門】(19節)原文是複數,指從牢房到外面所有的門。(20節)天使吩咐【你們去站在殿裡,把這生命的道都講給百姓聽】天使的這個命令說得非常清楚,但卻令人非常困擾:1.既然天使已經救拔使徒出了聖殿之外的公共拘留所(18節)為甚麼不趕快逃命,反而要進入聖殿,自投羅網呢?如果神的意思是讓使徒英勇殉道,又何必多此一舉,先救他們出監呢?2.官長對使徒早有警告在先(4:21),此時若是藐視公會和越獄二罪併罰,縱然不是性命堪憂(33節),也會被囚禁幾年,影響八千門徒的牧養,使徒可以逞匹夫之勇,不顧神國大業嗎?3.如果神要使徒【把這生命的道都講給百姓聽】打發彼得和約翰兩個人不就能叫五千人信主了嗎(4:4)?何必讓十二使徒都去呢?使徒們並不質疑這個奇怪的命令,而是出了狼窩,直奔虎穴,集體自投羅網,【天將亮的時候就進殿裡去教訓人】(21節)【不知這事將來如何】(24節)表示後果難料。理性主義的撒都該人不相信超自然的神蹟,所以無法理解使徒們是怎麼越獄的(23節)只能懷疑內部出了問題,所以人心惶惶。守殿官第二次【帶使徒來,並沒有用強暴,因為他們怕百姓用石頭打他們】(26節)。第一次,使徒可能是被撒都該人秘密【下手拿住】(18節);第二次,卻是十二使徒主動【站在殿裡】被守殿官客客氣氣地公開請到公會。因為在神的眼中,十二使徒不是被抓來受審,而是被請來審判。 思想: 或許今天許多人也不想【信而歸主】但卻想得著主的祝福;不想被聖靈潔淨,但卻想得著聖靈的能力;不肯仰望看不見的基督,但卻想倚靠摸得著的屬靈偉人。我們有否忽略生命中最重要的呢? 祈禱:親愛主求你赦免我們,赦免我們生命中或許只想要祝福,只想要能力,卻沒有願意只得著主你,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唯有主是我一切!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11:19-30使徒行傳 11:19-30

【使徒行傳】 11:19-30的主題是【安提阿教會向外邦人傳道】與12:2414:28 【安提阿教會向外邦人宣教】前後呼應。【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19節)他們都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信徒,因此,很自然地就分散到猶太地以外的地區。【塞浦路斯】(19節)是地中海的第三大島塞浦路斯島,離安提阿的直線距離大約160公里。從亞歷山大大帝的時代開始,就有許多猶太人陸續移民到此。到了新約時代,島上已經建立了許多猶太會堂(13:5)。這裡是巴拿巴的家鄉(4:36)後來成為巴拿巴和保羅第一次出外宣教的第一站(13:4)。【安提阿】(19節)靠近奧龍特斯河(Orontes)的出海口,在耶路撒冷北方大約640公里,是僅次於羅馬,亞歷山大的羅馬帝國第三大城市,當時人口可能超過五十萬,居民包括希臘人,羅馬人,敘利亞人,腓尼基人,埃及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其中還有幾萬猶太人,是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地方,各種偶像也無所不在。在安提阿之前,門徒只向猶太人傳福音(19節)撒馬利亞人,衣索匹亞的太監,哥尼流都是主動尋求神,然後從門徒那裡聽到了福音。但在安提阿這個大都會,這些無名的【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20節)卻開始主動把福音傳給安提阿的希臘人,這是聖靈帶領教會主動向外邦人宣教的開始。門徒向安提阿的外邦人傳福音,不是【傳耶穌是基督】(5:42)而是【傳講主耶穌】(20)。因為這些外邦人對【基督】很陌生,對【主】的概念卻很熟悉;安提阿是一個宗教多元化的大都市,人們從各種各樣的【主】那裡尋求安慰和幫助。因此,這些福音的使者就向他們宣講【主耶穌】才是獨一的【救主】(5:31)。【信而歸主】(21節)這兩個動詞的順序表明:人要先信主,然後才能迴轉歸向主;心思先被聖靈改變,然後行為才能轉變;生命先被聖靈改變,然後生活才能改變。【主與他們同在】(21節)可譯為【主的手與他們同在】顯示神手的工作(4:28-30)伴隨著這些無名的門徒。當耶路撒冷教會的使徒和猶太門徒對接納外邦人還心存疑慮的時候(2-3節)主已經藉著無名的門徒親自開始向外邦人宣教。安提阿教會不是某個人建立的,而是聖靈親自的工作。耶路撒冷教會派遣巴拿巴的目的,是要證實腓尼基,塞浦路斯,安提阿等地教會的信仰是否真實,尤其是安提阿的外邦人對福音的接受是否真實,所以他向北一直【走到安提阿為止】(22節)。耶路撒冷教會差派巴拿巴,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決定,一方面【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24節)心胸也非常寬廣;另一方面,他是塞浦路斯人(4:36)最適合幫助從塞浦路斯來的猶太信徒(20節)應對安提阿多元文化的局面。巴拿巴看見安提阿教會的增長是神親手成就的,所以【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23節)不但沒有催逼他們遵行律法,反而【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23節)。巴拿巴知道掃羅是被主揀選向外邦人傳福音的(22:21)所以就繼續【往大數去找掃羅】(25節)。這樣,掃羅離開了學術中心大數,來到了商業中心安提阿,進一步地累積向各種人宣教的經驗。掃羅被巴拿巴帶到安提阿以後,首先是做巴拿巴的助手 (25節)。在聖經的記錄中,這是保羅在一個教會裡事奉最長的一段時間。門徒的生活方式與敗壞的環境格格不入,所以被當作一群奇特的人看待;外邦人也很快看出他們高舉基督,和猶太教並不相同,所以把他們稱作【基督徒】(26節) 。猶太人不會拿基督的名字開玩笑,所以【基督徒】是外邦人給門徒的綽號(26:28),但門徒卻藉此勉勵自己跟隨基督。用他們的生活把這個名字變成了一個榮耀的稱號(彼前4:16)。【亞迦布】(28)曾經兩次藉著聖靈說預言,都完全應驗了(21:10)。他說預言的時間可能是主後39-41年,而饑荒發生的時間可能是在主後46年。【克勞第】(28節)是羅馬帝國的第四任皇帝(主後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他在位期間發生了多次飢荒,其中耶路撒冷的飢荒有許多人餓死(《猶太古史》卷20第3章51節)。 【天下】(28節)指羅馬帝國,當時只要羅馬帝國的糧倉埃及出現災害,就會導致整個帝國出現糧食短缺,窮苦的百姓受害就更為嚴重。而信徒在財物的捐獻上,也沒有任何明文規定,都是由信徒各人自願自發【照各人的力量捐錢】(29節)。30節的聖經中首次提到教會的【長老】。這是掃羅信主後的第二次耶路撒冷之行,時間是掃羅信主之後【過了十四年】大約是主後48年。 思想:可能沒有一位教會領袖會期望透過飢荒或經濟危機來促使教會的成長,但是教會的元首基督卻會這麼做。當耶路撒冷的猶太門徒在接納外邦人的問題上猶豫不定的時候(1-3節),主卻藉著飢荒,感動千里之外安提阿教會的猶太和外邦肢體,反過來關懷猶太的弟兄,實際地顯明了門徒的彼此相愛,促進了基督身體的合一,也讓耶路撒冷的使徒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主對掃羅的託付。聖靈藉著這場飢荒,讓所有的人都體認到:【我是誰,能攔阻神呢】(17節)? 祈禱:親愛主,求你更新我們,除去我們的自我,更除去我們固有的意念,願主你引導我們行在你的心意中,活出你最心意的教會。阿們!

使徒行傳 3:11-26使徒行傳 3:11-26

11節表示他們已經從聖殿出來,到來了外邦人院。這裡有男人,女人和外邦人,最適合向眾人講道。12-26節是彼得的第二篇講道:第1篇講道對主耶穌的身份有了更深入的教導:祂不但是【主,基督】(2:36)也是神受苦的僕人(13節)【聖潔公義者】(14) 【生命的主】(15節)像摩西的先知(22節)神的兒子(26節)。第2篇講道對罪進行了更猛烈的攻擊:第一篇講道兩次指出了百姓的罪2:23,36)第二篇講道卻四次指出【你們卻把祂交給彼拉多】(13)【你們竟在彼拉多面前棄絕了祂】(13節)【你們棄絕了那聖潔公義者】(14節)【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 (15節)。這是使徒彼得所行的第一個神蹟,但他卻沒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悅裡,而是立刻澄清不是「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12節)把眾人的注意力量從殘疾人和自己轉移到復活的耶穌(13節)。(13節)【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這是提醒在場的猶太人明白自己是承受神聖約的子孫(25-26節)。(16節)【我們因信祂的名,祂的名便叫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健壯了】這句話有兩層意思1.這是高舉生命之主,彼得是【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6節)施行醫治,既不是倚靠法術,也不能自己隨心所欲。2.這是對罪毫不妥協,因為這句話的背景,是彼得四次指控百姓的罪(13,14,15節)。(16節)【正是祂所賜的信心,叫這人在你們眾人面前全然好了】這【信心】既包括彼得的信心,也包括這位殘疾人的信心,因為他願意被彼得扶起來(7節)顯示了他相信【拿撒勒人耶穌】(6節)是基督。百姓【做這事是出於不知】(17節)不但不知耶穌是基督,反而把釘死祂當作事奉神。當時,許多猶太人認為耶穌被釘十字架,就是死於律法的咒詛之下(申21:23)所以不是彌賽亞。因此,彼得向他們澄清,眾先知早已【預言基督將要受害】(賽53:7-8;詩2:1-2)。(19節)【歸正】原文又被譯為【轉身】(9:40)【歸向】(14:15)【迴轉】(28:27)也就是【歸向神】(26:20)心思的【悔改】一定會伴隨著行動的【歸正】。雖然猶太人是因無知而釘死了自己的彌賽亞,也【應驗了】(18節)神的計劃,但他們必須在知道後立刻悔改,這是神的恩典呼召、更是他們的唯一的出路。(19節)【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比喻赦罪。古人用蒲草紙書寫,所用的墨中沒有酸質,不會蝕進紙裡,只是留在表面,若用濕海綿擦拭,就可以【塗抹】所寫的字。公義之神的判決書,居然可以被【塗抹】這對罪人來說,實在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安舒的日子】(19節)指基督再來【復興以色列國】的日子,也就是猶太人盼望的彌賽亞時代。已經升天的耶穌基督,要等到神預定的時候才會再來建立國度,使萬物恢復神起初創造的光景。22節引自申18:15,23節引自申18:19,顯示主耶穌是新約的摩西,應驗了摩西對彌賽亞的預言。 (24節)顯示摩西吩咐百姓【都要聽從】【撒母耳】是摩西之後的第一位先知(撒上3:19-21)是眾先知的代表(來11:32)。(25節)【地上萬族都要因你的後裔得福】這是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創12:3;18:18)。【地上萬族】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你的後裔】原文是單數,特別指基督(加3:16)。猶太人是【先知的子孫】(25節)是亞伯拉罕之約的繼承人,理當先得著神所應許的福分。但是,選民的特權也伴隨著特殊的義務,特殊的榮譽是為了特殊的事奉。 (26節)這是《使徒行傳》中第一次指出福音要【先】傳給猶太人。 思想:事奉神的人只是能力的管道,並非能力的來源,更不能用自己的【虔誠】來操縱神,催逼神做事。我們若是誠實地面對自己,就不敢自誇【能力】和【虔誠】,因為一切的事奉都只是讓人到我們的主的面前。 祈禱:親愛主,我們感謝你的大能,更感謝你的同在,讓我們生命能帶著你的同在去事奉你,見證,求主讓我們知道我們只是你能力的管道,並非能力的來源,每日都需要歸到我們的源頭,就是主你的同在中。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