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6:1-15

使徒行傳 6:1-15

【使徒行傳】 (1節)【說希臘話的猶太人】指生長於羅馬帝國各地的猶太人,他們講希臘話,使用希臘文七十士譯本舊約聖經,生活習俗都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希伯來人】(1節)指生長於猶太行省和加利利的猶太人,他們說亞蘭話,使用希伯來文舊約聖經,保存猶太習俗。【寡婦】(1節)是古代最需要幫助的群體,但《使徒行傳》並沒有介紹這些寡婦的來歷,也沒有提到具體的問題。並非【門徒增多】(1節)才會【發怨言】有兩三個人就會【起了爭論】(路22:24);並非【凡物公用】(2:44)才會【發怨言】各人【吃自己的飯】也會【這個飢餓,那個酒醉】(林前11:21);並非飯食分配不均才會【發怨言】。【神的道】(2節)是為了拓展神國【管理飯食】(2節)是為了造就教會,兩樣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十二使徒並不打算兼顧【神的道】和【管理飯食】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神給自己的恩賜和託付是【神的道】而不是【管理飯食】。這七位候選人都是由【眾門徒】(2節)提名的,他們的名字都是希臘名字(5節)。顯示他們都是生長於外邦的【說希臘話的猶太人】(1節)其中【尼哥拉】(5節)還是一位外邦人。因為當時滯留在耶路撒冷,需要教會供應飯食的門徒,大部分都來自羅馬帝國各地(2:9-11)。【使徒禱告了,就按手在他們頭上】(6節)代表接受聖靈的管理和委派。耶路撒冷教會所有的事奉,無論是【禱告,傳道】(4節)或【管理飯食】(2節)都在聖靈的管理之下,同工都是【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人】(5節)。委派這七人的結果,不但解決了【發怨言】(1節)更堵住了使徒事務分心的破口,使肢體能按著各自的恩賜和託付。(7節)【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這也是初期教會的又一個突破,表明這些祭司承認自己所世襲委身的各樣獻祭制度,都不足以與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贖相比,因而悔改重生,成為真正【有君尊的祭司】(彼前2:9)。【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7節)聖靈沒有讓我們去學習這七人【管理飯食】(2節)的智慧,處理【怨言】(1節)的技巧,而是讓我們看見主管理;初期教會的原則祂並沒有讓門徒和教會一步到位,成為完全,而是藉著環境的變化,仇敵的逼迫和內部的破口,讓門徒在實踐中不斷體會,反省,成長,成熟,學習順從聖靈,連於元首基督; 只有在屬靈爭戰中的學習,才是最好的學習。(8節)【司提反】是希臘名字意思是【戴冠冕的】祂的恩惠,能力(8節))來自【被聖靈充滿】(5節)。【利百地拿會堂】(9節)意思是【自由人會堂】。羅馬將軍龐貝(Pompey)曾經俘虜了不少猶太人,後來又在羅馬釋放了他,【利百地拿會堂】由這些獲得自由的羅馬囚犯的後代建立的。司提反可能帶著說希臘話的門徒到這幾個會堂,向各地來守節的猶太人傳福音,所以激怒了他們【起來和司提反辯論】(9節)。信徒為主作見證的秘訣,乃是【以智慧和聖靈說話】(10節,主耶穌應許門徒,當他們因真理要為自己辯護的時候,祂就會賜下聖靈(路12:12)和智慧(路21:15)使【眾人敵擋不住】(10節)。在《使徒行傳》中,門徒曾四次被猶太議會審訊,司提反的受審是其中的第三次,這次興起逼迫的不是掌管聖殿的的猶太教領袖,而是掌管各會堂的猶太人;不是說希伯來話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而是說希臘話的外邦猶太人。他們把司提反帶到猶太公會那裡控告他(12節)。【這個人說話,不住地糟踐聖所和律法】(13節)這個罪名非常嚴重,但主卻讓司提反裡面滿有安息,所以眾人【看見祂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 15節)。 思想:從歷史來看,當教會在信仰,宣教等事上失敗時,問題通常是源自於在上的帶領者追求名利權位,還是在下的信徒不夠委身於信仰,生命,服事呢?我們又有否學像司提反願意天天定睛歸主為聖,求主榮耀,討主喜悅,被聖靈充滿跟隨耶穌委身使命?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是教會的主,縱使教會在歷世以來都面對不少的沖擊,不少的挑戰,但你仍然為我們掌權帶領,更能夠藉著我們的軟弱使我們更成長,求主教導我們更討主你喜悅。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5:13-27使徒行傳 25:13-27

【亞基帕王】(13節)指希律·亞基帕二世(Herod Agrippa II,主後27-92年)。【百妮基】(13節)是亞基帕王的妹妹,前任巡撫腓力斯之妻土西拉的姐姐,常以王后的姿態與亞基帕王一同出入。亞基帕王定都於凱撒利亞·腓立比,離凱撒利亞約145公里。他與猶太巡撫是平級的,之所以遠道前來拜訪,是為了與新任羅馬巡撫搞好關係。這時,巡撫卻意外地向他提到一個叫做保羅的人。非斯都諮詢亞基帕王的意見,是因為亞基帕王是猶太宗教問題專家,有權委任大祭司,管理耶路撒冷聖殿(《猶太古史記》卷20第9章213、222節)。【又為一個人名叫耶穌,是已經死了,保羅卻說他是活著的】(19節)非斯都用這句話來介紹將來那位萬膝都當跪拜的耶穌(羅14:11)大概是歷史上最愚不可及的話,卻讓我們真實地看見保羅用生命所見證的到底是什麼。【皇上sebastos】(21節)原文意思是【值得崇敬的】是羅馬凱撒的頭銜之一,又被譯為【皇帝】(25節)。非斯都雷厲風行,立刻聆訊(22節)與前任腓力斯的故意拖延截然不同(24:22)一切節奏都在主的管理之中。保羅在亞基帕和百妮基面前的自辯,並非一場審判,因為不但亞基帕對他沒有司法權,非斯都也放棄了對他的審判權。這是一場聽證會,為要給保羅擬定一份恰如其分的奏章(26節)。因此,這個聽證會一面顯出羅馬人的秉公執法,一面反襯出撒都該人的徇私枉法。無論是羅馬人的律法還是猶太人的律法,秉公執法都比徇私枉法好。人間的律法不能使人得救。羅馬巡撫非斯都三次宣告保羅並沒有違反羅馬律法(18,25節)。當初撒都該人指控保羅污穢聖殿的罪名已經站不住腳了,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對復活的爭議(23:6)。這在非斯都眼中並非可以立案的民事或刑事罪名(18節)但卻正是問題的核心。因為保羅被指控的真正原因既不是觸犯了羅馬律法,也不是污穢了聖殿,而是傳講耶穌復活的真理(19節)。忽然有一天,有人對亞基帕和百妮基說:【你們願意幫我聽聽一個叫保羅的人所講的話嗎?】但他所不知道的是,這可能是他們有生以來離救恩最近的一刻,他們正在面對生命中最大的恩典,最好的機會。在五十多歲的保羅出場之前,三十二歲的亞基帕王【大張威勢而來】(23節)在座還有巡撫,軍方人士和社會名流,大都是外邦人。但他們無形中都成了跑龍套的配角,把那位渺小【被囚的保羅】(23:18)襯托成了這個大場面中的真正主角。【公廳】(23節)不是審判的公堂(6節)而是會客廳。這不是正式開庭審訊,而是為了評估案情(26-27節)而舉行的聽證會。【但我查明他沒有犯什麼該死的罪】(25節)這是非斯都當眾宣布保羅並沒有違反羅馬法律(18節)。一心想要殺害保羅的不是敬拜偶像的羅馬人,而是那些自稱事奉真神,裡面堅持理性主義的撒都該人。【論到這人,我沒有確實的事可以奏明主上】(25節)表明非斯都此時進退維谷,一方面,他要安撫撒都該人,所以不能釋放保羅(20節);另一方面,保羅堅持上訴凱撒,但非斯都又寫不出有確鑿事實的案情報告(26節)。【主上kurios】,原文意思就是【主】是羅馬皇帝的頭銜之一。(26節)【特意帶他到你亞基帕王面前】並非因為亞基帕王有司法管轄權,而是因為他熟悉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的分歧、猶太教與基督信仰的分歧,以及猶太人的習俗,慣例,這也是希律家族對羅馬的價值。亞基帕沒有司法權,非斯都也喪失了對保羅的審判權。但是【解送囚犯,不指明他的罪案是不合理的】(27節)凡是向凱撒上訴的案件,省級官員不但要將涉案之人送去羅馬,並且也要附送一份案情報告( 27節)。在保羅的三篇自辯詞中(22:3-21;24:10-21;26:2-23)這篇最長,最深刻。 思想:保羅將向亞基帕王見證自己生命的改變,但是,亞基帕和百妮基願意勇敢面對自己生命的真相嗎?同樣我們又願望勇敢為主作我們生命的見證呢?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愛與捨已,使我們能夠從主你生命中得著改變,更得著見證主你的恩典,求主充滿我們,使我們勇敢為你主作生命的見證。阿們!

使徒行傳 11:1-18使徒行傳 11:1-18

【使徒行傳】 這些猶太門徒並沒有反對彼得向外邦人傳道,所以主張【你們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吃飯了】(3節)。他們一面做主門徒,一面謹守律法,有些人也認為外邦人信徒必須受過割禮才能得救(15:1)也要遵守律法的食物條例(加2:12)。律法禁止以色列人吃不潔淨的食物(利11:2-47)所以猶太人為避免誤食不潔之物,從來不和外邦人一起吃飯、更不會進入外邦人的家。對猶太人來說,這並非簡單的文化差異,也不只是對真理的不同理解,更關係到幾百年來所建立的民族自尊。只是對真理的不同理解,更關係到幾百年來所建立的民族自尊。在歷史上,猶太人多次激烈反抗希臘羅馬人的統治,就是為了獲得保持潔淨的權力,所以連羅馬帝國也不得不有所顧忌。現在,彼得竟然輕易放棄了前輩抗爭了幾百年所得的尊重,不能不讓猶太門徒震驚。5-17節是彼得簡略重述10:1-47的事件。古代的書記寫在笨重的蒲草紙書卷上,最長大約三十五尺,差不多正是整捲《使徒行傳》所需的長度。因此,路加必須非常小心地在有限的篇幅中放進最重要的資料,但他竟然奢侈地把哥尼流的事件記錄了兩次,表明這些細節都非常重要。彼得加上【六位弟兄】(12節)共七個人,代表完全的見證。按照當時埃及的法律,要完全證明一個案件,必須有七個證人;而按照當時羅馬的法律,要證明一個重要的文件,必須有七個印章(啟5:1)。因此,彼得其實不是在講理,爭辯,而是用七個見證人來見證聖靈自己的工作。【他有話告訴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14節)表明即使哥尼流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濟百姓,常常禱告神】(10:2)仍然需要接受福音才能得救。因為天然人的行為都是不可靠的,時間會改變一切,環境會改變內心。【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15節)表明這是聖靈主動的揀選,也證明這些外邦人所領受的聖靈恩賜,與猶太門徒在五旬節所領受的完全相同(17節)。因此,外邦人在聖靈面前和猶太人的地位是完全一樣的。既然這些外邦人已經受了主耶穌應許的【受聖靈的洗】(16節)聖靈的恩賜已經印證了他們的信心,當然也可以接受水洗(10:47)當眾承認信仰。彼得知道哥尼流一家整個得救的過程都是聖靈自己的工作,所以他既不能要求他們行割禮,再受洗禮,也不敢要求他們先做猶太人,再做門徒,只能說:【我是誰,能攔阻神呢】(17節)?眾人【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18節)面對聖靈的作為無話可說。對其他猶太門徒來說,這個觀念實在太令人震驚了,所以還是有人並沒有完全放棄猶太教的傳統,以後還會要求外邦人信徒【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15:1)【遵守摩西的律法】(15:5)認為否則就【不能得救】(15:1)。這並非文化的差異,而是對真理還不夠認識。所以聖靈還要繼續在教會工作,顯明基督已經【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弗2:14)讓猶太人和外邦人都【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弗2:16)。【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18節)這句話表明,門徒們都很清楚一個真理:不但救恩是恩典,悔改也是恩典,信心是神藉著聖道和聖靈賜下的禮物。不是外邦人主動要求悔改,而是神主動【賜恩給外邦人】所以他們才能【悔改得生命】。 思想: 被聖靈充滿的教會,不一定在真理上沒有疑問,在配搭中沒有分歧,但卻會完全順服聖靈的管理。我們有否願意我們的教會,我們的生命每日都被聖靈充滿呢? 祈禱:親愛主,求你開我們眼睛,使我們不單只明白你的旨意,更明白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教會都必須被主你,被聖靈充滿,,更願意順服聖靈每日的管理。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