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44-50節)在這段建造會幕和聖殿的歷史中,司提反指出了兩個重點:1.雖然猶太人以聖殿為敬拜中心,但是,【至高者不住人手所造的】(48節)神不會把自己侷限在聖殿裡。2.人手所造的殿宇並不能讓神得著安息。在神面前完全降卑的人,才能讓祂在地上得著【安息的地方】(賽66:1)。51-53節是司提反的結論。他並沒有謾罵對手,而是引用了他們所捍衛的摩西律法。因為【硬著頸項】(51節)正是神對以色列人的評語(出32:9)也是摩西對百姓的總結(出34:9 )。【耳未受割禮】(51節)是先知耶利米對以色列人的評語,比喻百姓【有耳不聽】(耶五21)所以不肯【受教】(耶6:8)【不受懲罰】(耶二30)。【常時抗拒聖靈】 (51節)的人,就是【心與耳未受割禮的人】(51節)誰的好話都聽,就是不聽聖靈的話。猶太教傳統認為,猶太人在殺害先知上有分,所以司提反說:【哪一個先知不是你們祖宗逼迫呢】(52節)。他也進一步指出就是那些【預先傳說那義者要來的人】(52節)而他們更是變本加厲,把【義者】彌賽亞本人也【賣了,殺了】(52節)。司提反拒絕接受原告的指控(6:11,13-14)反過來指控原告【竟不遵守】(53節)摩西律法。司提反的答辯精彩犀利、讓人無法反駁,所以眾人【極度惱怒】(54節)。雖然司提反早已被聖靈充滿(6:5)但此時卻再次【被聖靈充滿】(55節)這是因為聖靈要使他得見天上的異象(55節)。(56節)【我看見天開了,人子站在神的右邊】這句話綜合了預言彌賽亞的但7:13-14和詩110:1,等於在公會面前宣告耶穌就是彌賽亞基督,也宣告世人從此不必再透過聖殿和祭司,而是藉著唯一中保基督耶穌就能來到神的面前(提前2:5)。【我看見天開了】正如主耶穌受洗(路3:21)時一樣。主耶穌升天之後,已經成就了救恩、敗壞了魔鬼,所以【坐在神權能的右邊】(2:34)等待神使仇敵作自己的腳凳(2:35)。但這裡卻說主耶穌【站在神的右邊】(55節)顯示祂是作為權能的審判者(路22:69)站起來證明司提反無罪,並且準備接收教會史上第一位殉道者的靈魂(59節)。(57節)【眾人大聲喊叫,摀著耳朵】這是表示不聽司提反褻瀆的話。現在眾人【齊心擁上前去】(57節),既沒有經過公會的合法判決,也沒有獲得羅馬政府的批准(約18:31)而是知法犯法,動用私刑,把司提反當作咒詛神的人用石頭打死了(利24:14-16)。因為臨時聚集在耶路撒冷的門徒已經畢業了,聖靈要藉著逼迫,把他們分散到猶太,撒馬利亞(8:1,5)和外邦(11:19-21)去作見證(1:8)。【作見證的人把衣裳放在一個少年人名叫掃羅的腳前】(58節)顯示【掃羅/保羅】不但是作假見證者的幫兇(6:13)而且得到他們的信任。司提反臨死前的兩個禱告,見證了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禱告:【求主耶穌領受我的靈魂】(59節)正如主耶穌的禱告:【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祢手中】(路23:46)。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把自己的靈魂交給了父神(路23:46)司提反則把自己的靈魂交給了主耶穌。(60節)【主啊,不要將這罪歸給他們】正如主耶穌的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司提反一面責備這些人【受了天使所傳的律法,竟不遵守】(53節)一面求神赦免害死自己的人(60節)。在這兩個禱告面前,掃羅卻毫不動容,反而【喜悅他被害】(60節)。這樣一個鐵石心腸,熱心逼迫門徒的人信主,完全是神的揀選和主耶穌親自的作為(9:4-6)。思想:神的意念非同我們的意念,祂讓司提反殉道,因為祂有計劃,司提反像耶穌成為美好的丹見證,帶來神國的榮耀,這是他生命的價值。今日或許我們處於非常的時代,讓我們都願意成為榮耀的器皿,緊緊與神相連,跟隨祂,相信祂。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讓我們能夠跟隨,更能夠學像你,不是因為我們頭腦的認知,更不是環境讓我們的改變,而是主你在我們裡面的彰顯,讓我們每日活著的不再是我,而是主基督在我們活著,使我們每日都被主你充滿,彰顯主的榮美。阿們!
使徒行傳 7:44-60
Related Post
使徒行傳 23:16-35使徒行傳 23:16-35
羅馬是法治國家,保羅擁有羅馬公民的合法權利,沒有被定罪(29節),因此有權接見訪客(16節)也有權求見千夫長(17節)。百夫長向千夫長報告時,稱保羅為【被囚的保羅】(18節)。從此,這個稱呼就成了使徒保羅的榮耀標誌【千夫長就拉著他的手】(19節,表示親切,因為他已經意識到事態嚴重。羅馬政府最重視的是社會能穩定,稅收有保障,這位好不容易獲得提拔(22:28)的千夫長最怕耶路撒冷在他管理的期間出亂子。千夫長心思縝密,吩咐少年【不要告訴人你將這事報給我了】(22節)是怕驚動猶太激進份子提前行動。千夫長的安排非常謹慎,要確保萬無一失。這支護送部隊共有四百七十人(23節)耶路撒冷軍營出動了一半以上,目的是要保持絕對優勢,嚇阻可能的埋伏者,不但保羅不能被殺,羅馬士兵也不能因此犧牲。但耶路撒冷軍營不能空虛太久,所以護送的步兵走完最危險的前半段路,就返回耶路撒冷了(32節)。【巡撫腓力斯】(24節)原來是羅馬皇帝克勞第母親的奴隸,因為哥哥被皇帝倚重,得以擔任猶太巡撫(Antonius Felix,主後52-59年在位)為人殘暴貪財,羅馬歷史學家塔西陀(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主後56-120年)評論他說:【他以奴隸的心態來行使君尊的權力】。26節是當時一般公函的開頭格式,先列出寫信人,收信人和問候語。【克勞第】(26節)是千夫長成為公民時取的羅馬名字,【呂西亞】(26節)是他原來的希臘名字,顯示他來自希臘語地區。【我得知他是羅馬人,就帶兵丁下去救他出來】(27節)這是千夫長順便美化一下自己保衛羅馬公民的英勇形象,其實他是在準備動手拷問保羅時才知道他是羅馬人(22:25-29)。千夫長看到公會【大起爭吵】(10節)就知道他們對保羅的指控不實(29節),所以說【他被告是因他們律法的辯論,並沒有什麼該死該綁的罪名】(29節)。【安提帕第Antipatris】(31節)位於猶大與撒馬利亞的邊界,離耶路撒冷約60公里。從耶路撒冷到安提帕底,居民大都是猶太人,最有可能被伏擊。從安提帕底到凱撒利亞是平原地帶,居民大多為外邦人,相對較安全,不需要有那麼多兵力【讓馬兵護送】(32節)也會更快。【凱撒利亞】(33節)是羅馬管轄撒馬利亞與猶太地的總部,離安提帕底約50公里。巡撫腓力斯先按程序查明保羅是否在他的司法權限之內,按照當時的羅馬法律,犯人通常在犯事的省分受審,但也有可能被解返原籍受審。【希律的衙門】(35節)指大希律在凱撒利亞為自己建造的宮殿,現在被羅馬改為行政官邸。殘暴的腓力斯竟然沒有把保羅囚在監獄裡,而是將他看守在官邸中,可謂非常優待了。保羅在耶路撒冷備受毒打,在凱撒利亞卻安然無恙;猶太人偏執狂熱,知法犯法,羅馬人卻公平冷靜,依法審判。保羅在【希律的衙門裡】(35節),心中可能百感交集,但卻不會後悔來了耶路撒冷(20:22)因為他已經清楚地知道【主的旨意】(21:14 )乃是要帶領自己到羅馬作見證(11節)。 思想:在保羅被送往凱撒利亞的整個過程中,主一路保守他,千夫長尊重法律(29節),反應及時(30節)安排周密(23-24節),不但使惡人的計謀落空(12-15節)而且使保羅向羅馬(11節)更近了一步。人生在主的旨意不是無風無浪,而是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
使徒行傳 13:1-25使徒行傳 13:1-25
【使徒行傳】 (1節)這五個領袖是一個特殊的組合,只有在基督裡,才能有這樣的合一:(2節)原文【事奉】與【禁食】是並列的,表示他們是以禁食禱告來事奉主。【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2節)這是聖靈第一次向教會發布命令。聖靈【召他們所做的工】不是改良社會,週濟窮人,而是傳講福音,解決這個世界最根本的難處。【分派ἀφορίζω】原文的意思是【分開,選出】又被譯為【分別】(加1:15)【特派】(羅1:1)。時候到了,聖靈就讓教會為祂【分派巴拿巴和掃羅】(2節)讓眾肢體一起印證主的帶領,一同進入彼此配搭。雖然安提阿教會已經清楚了解聖靈的旨意,但仍【禁食禱告】(3節),盡力向神祈求能力。【按手在他們頭上】(3節)表示按手的人和被按手的人在靈裡合一。(3節)【打發】他們的是教會【差遣】(4節)他們的卻是聖靈。宣教士最重要的是,就是【被聖靈差遣】(4節)。【撒拉米Salamis】(5節)是位於塞浦路斯島東岸的港口,距離【西流基】港210公里。這是一個希臘化的城市,猶太人很多,不只一間會堂(5節)。保羅雖然是外邦人的使徒,但他每到各地,通常都是先到猶太人的會堂講道。(7節)【方伯】是羅馬省長的頭銜,民事權力與巡撫相同,但沒有軍權。(8節)面對【行法術的以呂馬】掃羅走到前面,靠著聖靈施行神蹟反擊。從這時候起,掃羅就成了這個宣教團隊的領袖,並且改稱【掃羅】(9節)為【保羅】(9節)。保羅是羅馬公民,羅馬公民可以有三個名字,他的姓,也就是第三個名字是【保羅】(Paullus)意思是【小的】。羅馬公民又可以有第四個名字,也就是出生時取的暱稱,猶太名字【掃羅】可能就是保羅的暱稱,意思是【渴望】。過去,他在猶太人中使用【掃羅】一名,而現在他開始進入以外邦人為主的環境中,就使用【保羅】一名,而猶太名字【掃羅】只在向猶太人作見證時才使用(22:7;26:14)。(11節)這是保羅所行的第一個神蹟;他所行的第一個神蹟,卻是叫人【眼睛立刻昏蒙黑暗】(11節)。在帕弗的神蹟(9-12節)之前,當提到掃羅和巴拿巴的時候,都是先提巴拿巴,再提掃羅(1,2,7節)。但從帕弗之後,除了三段經文之外(14:14;15:12,25)都是先提保羅,再提巴拿巴(43,50節:15: 2,22,35) 甚至不提巴拿巴的名字(13節)。巴拿巴甘作助手,即使默默無聞,也不以為意,他的偉大就在於此。保羅和巴拿巴從訪問別加以後,所要到訪的城市都位於小亞細亞半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沿著羅馬公路都可以到達。馬可此時退出了宣教旅程,可能是畏懼遠方托羅斯山脈(Taurus Mountains)的崇山峻嶺。【彼西底的安提阿】(14節)是一個羅馬直轄的殖民地,城裡集中了希臘的哲學,羅馬的法律和猶太的宗教,而保羅這位全新的宣教士生在希臘文化之中,長於猶太宗教之下,又是羅馬公民。16-25節是闡述神對歷史的管理:保羅首先回顧了選民從亞伯拉罕(17節)到施洗約翰(25節)的歷史,證明歷史並非循環,也非隨機,而是在神主權的管理之下,成就神的救贖計劃,整個人類的歷史都是指向【救主】(23節)耶穌。 思想:【事奉】就是侍立在主面前,等候主的吩咐;人若不肯安靜等候主的吩咐,只顧自己忙個不停,表面熱心擺上,其實只是滿足自己的屬靈感覺,並不是在事奉主。今天,我們有否明【事奉】真正的意義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揀選,感謝你的呼召,讓我們能夠在你榮耀的工作中,更能夠事奉你,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更懂得用心靈去事奉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