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 11:1-16

哥林多前書 11:1-16

【你們要效法我】緊接上一章,正是【效法基督】每個傳福音的人都應該把自己藏在基督裡,不讓自己出頭,唯一顯出讓人【效法】的榜樣,就是【效法基督】。保羅的眼目總是聚焦在基督身上,哥林多信徒身上,也能看到基督在他們身上的恩典和工作,因此能為主的工作而真誠地【稱讚】他們。【各人】原文是【每個男人】。【男人是女人的頭】現代人通常認為【頭】代表【權柄】但古人以為思想發自心。古代希臘人所說的【頭】通常並非指【權柄,控制】而是指【源頭】(弗1:22)【第一位】(太21:42)。因此【男人是女人的頭】是指【男人是女人的源頭】因為女人是用男人身上取出的肋骨造成的(創22:21-22)所以說【女人原是由男人而出】(12節)正如基督是男人的源頭,而神又是基督的源頭,即使【頭】是【權柄】的意思,本節也不表明教會中的弟兄可以用來轄制姊妹,因為屬靈的權柄不是根據人的地位,出身,而是因著人順服基督,甘心做僕人而來的 (太20:26-27)。當時猶太人在敬拜時也可能已經開始了蒙頭的習俗,現代正統派猶太男人在禱告或敬拜時,還要在頭上戴上小園帽(Kipa)披上禱告巾(Tallit)。但保羅教導男人不可蒙頭,與猶太羅馬的傳統相反,顯示這不是為了尊重習俗,而是有屬靈的理由。【基督是各人的頭】(3節)神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創11:26-27)所以男人代表【神的形象和榮耀】(7節)。因此,男人在【禱告或是講道】時不蒙頭,代表彰顯【神的形象和榮耀】完全地顯露,高舉基督。男人【羞辱自己的頭】羞辱基督,因為【基督是各人的頭】;保羅要求姊妹在聚會中守秩序,不要隨便亂說話(14:34)但並不反對姊妹在公開敬拜時【禱告或是講道】(5節),只要求她們在【禱告或是講道】時蒙頭。當時猶太婦女在敬拜和日常生活中都蒙頭,但希臘羅馬婦女並非都必須蒙頭。同時,保羅單單提到女人在【禱告或是講道】時蒙頭,卻沒有強調在別的場合要蒙頭,並且反對男人按照猶太,羅馬習俗在【禱告或是講道】時蒙頭( 4節),顯示這教導不是為了尊重習俗,而是有屬靈的理由。因此,女人在【禱告或是講道】時蒙頭,代表【男人的榮耀】不可在神面前顯露出來,承認只有神是配得榮耀的。女人【羞辱自己的頭】(5節)羞辱男人,因為【男人是女人的頭】(3節)。(6節)【就該剪了頭髮】指女人在【禱告或是講道】時若不蒙頭,就等於【剪了頭髮】一樣羞恥。 (8節)在神起初的安排裡,男人是為了完成神的計劃而被造的(創1:26),而女人是為幫助男人執行神的計劃而被造的(創22:18),所以說【男人不是為女人所造的,女人乃是為男人造的】(8節)。 (10節)指女人在【禱告或是講道】(5節)時蒙頭,代表人要接受神的權柄,在神面前隱藏自己的榮耀;這就在天使面前顯明,神已經在教會裡得著了祂所要得著的人。【頭上有服權柄的記號】(10節)當時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很低,但卻可以在教會中【禱告或是講道】(5節),所以她們需要新的權柄,而神就把蒙頭當作【權柄的記號】(10節)放在姊妹的頭上。因此,女人蒙頭是【權柄的記號】而不是順服男人的記號;女人在【禱告或是講道】時和男人一樣,都是在神的權柄之下。這記號提醒所有的弟兄姊妹;教會必須高舉神的榮耀,隱藏人的榮耀。在【主的安排】(11節)裡面,絕不是男尊女卑,乃是彼此平等,互相配搭,,不可或缺的。從被造的角度看【女人原是由男人而出】(12節);從生育的角度看【男人也是由女人而出】(12節)。但保羅提醒我們,男人女人其實【都是出乎神】(12節);因此,男人不可誇耀自己首先被造的身分,男女都應該從神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在神計劃中的角色,順服神對自己的安排。(13節)保羅再次強調【女人禱告神】時的蒙頭,顯示他不是關心風俗的問題,而是關心屬靈的問題。就【本性】(14節)而言,男人的頭髮都比女人短。古代希臘人也有男人蓄長髮的,所以保羅用【你們的本性】(14節)來向哥林多信徒論證。女有別才符合神造男造女的本意,男女不分則違反了神創造的心意,在神眼中便是【羞辱】(14節)。15節的一種理解是;長髮是女人的榮耀,因此女人應該在【禱告或是講道】(5節)時蒙頭,不要在神面前顯露自己的榮耀。另一種理解是;;神既然已賜給女人天然的【蓋頭】(15節)女人在【禱告或是講道】就應當蒙頭。雖然現代人對女人蒙頭的意義有許多不同的理解,但當時【神的眾教會】卻完全理解蒙頭的意義,意見也是一致的。 思想:如果人看不見神的心意和託付,只看見自己的才幹和條件,把人的自己放在神的心意前面,以致顛倒了神安排的屬靈次序,無論家庭或教會都會受虧損。 祈禱:親愛主,一切都是主你的創造,更是你美善的安排與設計,願我們一生都樂意順服你,效法主你。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哥林多前書 12:14-31哥林多前書 12:14-31

(14節)【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而應該由手,腳,耳,眼等不同的肢體組成;同樣,基督的身體也不是一幫背景相似,情投意合的人組成的俱樂部,信徒之間彼此的差異是必然的,因為神要用不同的肢體配搭成基督的身體。教會裡每個信徒各有不同的功用,正如人身上的肢體各不相同,不可或缺(17節),不可互相代替,彼此輕看。【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15節)表示正如肢體不能離開身體,信徒也不能離開教會生活。肢體一離開身體,就不能發生功用;信徒若不能活在教會中,就是偏離了蒙召的目的,,傷害了基督身體的見證。我們若不肯在真實的聚會彼此相交。肢體並不是偶然出現在身體裡,而是【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18節)。【安排】顯示肢體無論是剛強或軟弱,俊美或缺欠,都是神特意創造,並且安放在特定位置上的。 (18節)【俱各】原文是【每一個】表示神並不是只關心某些重要的,顯眼的肢體,而是關心【每一個】肢體。因此,誰都沒有權力輕看自己,推託【缺少恩賜】而不參與配搭事奉;誰也沒有資格輕看別人,動輒論斷【掛名的信徒】【沒用的肢體】。神所要得著的是基督的身體,而沒有肢體的配搭就沒有身體。哥林多信徒高舉某些大有恩賜的肢體,但一個肢體不論多重要,也無法單獨顯明身體,一個超級肢體只會變成怪物【身子在哪裡呢】(19節)?【身子卻是一個】(20節)顯示【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18節)是為了透過不同肢體的彼此配搭,顯明身體合一的見證,而不是高舉某個肢體。27節每個重生得救的信徒都屬於基督的身體,包括哥林多教會那些【仍屬肉體的】(3:3)軟弱信徒。教會中的一切職事都不是人所選擇,,安排的,而是【神在教會所設立的】(28節)為要彼此配搭(18,24節)完成神的計畫。(28節)【使徒】是屬於普世教會的職事。【先知】(28節)是屬於本地教會的職事。【教師】(28)的職事在使徒時代尤其重要,因為當時手抄本的書極其昂貴,一本蒲紙福音書值工匠一年的工資,全本新約則等於工匠八年的工資,沒有多少信徒能擁有聖經。【說方言】(28)是哥林多人最重視的恩賜,但卻被保羅排在最後,用意是讓他們不要高舉恩賜。神沒有把各樣的恩賜集中在某幾個超級肢體上,也沒有讓所有的肢體只有一種恩賜,而是把不同的恩賜安排給不同的肢體。因此,肢體都應該按著恩賜來顯出自己的功用,建造基督的身體,不可浪費所得的恩賜,更不可因恩賜的不同而抬高某些肢體,輕視某些肢體。【切切地求】原文與【切慕作先知講道】的【切慕】(14:1,39)是同一個詞,意思是【切慕】而不是【追求】(14:1) 。恩賜都是聖靈隨己意分給各人的(11節),信徒可以【切慕】但不能【追求】。【更大的恩賜】原文是複數,指那些更能造就教會的恩賜,包括【做先知講道】(28節)而不是哥林多信徒最重視的【說方言】 (30節)。【道】(31節)原文是【道路】【最妙的道】(31節)就是【愛】(13:1)。 【愛】是聖靈結出的果子(加五22),不是某些人特有的恩賜,而是運用一切恩賜的【最妙的道路】。 思想:哥林多信徒顯然都切慕屬靈的恩賜,但只有切慕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按照神的心意去運用這些恩賜,保羅向他們指出,正確運用恩賜的道路就是【愛】活出及持守主的身體。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讓我們知道你要建造的不是一個體制,不是一個機構,而是一個身體,是有感受,有成長,有軟弱,有結連,有互相供應,溝通的一個充滿愛的身體,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看到你所要更活出是一個滿有你愛的身體。阿們!

哥林多前書 15:12-28哥林多前書 15:12-28

哥林多外邦信徒是希臘文化背景,當時希臘哲學有三個主要學派:伊比鳩魯派的享樂主義,斯多亞派的禁慾主義和柏拉圖主義。因此,當時希臘人對待自己的身體有三種做法:第一是放縱身體,反正不管身體做了什麼,都不會影響到靈魂;第二是漠視身體,就是設法除掉生活中的慾望;第三是崇拜自己的身體,打造一些身材完美的雕像,希臘雕像都是裸體,運動員也是裸體比賽。在哥林多教會中傳異端的假師傅不敢否認基督的復活,因為當時還有很多目擊的見證人。但他們藉著否認[死人復活的事]拐彎抹角地把人帶離真理,其實是要否認基督復活。 [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若基督沒有復活,也就沒有審判,更沒有永遠的滅亡,這樣,人就可以完全不用理會神,永遠伏在撒但的手下。哥林多信徒可能受柏拉圖主義影響,相信靈魂不滅,否認身體復活,認為肉身復活只會讓靈魂再一次受到囚禁,要永生就必須拋棄身體。所有否認復活的理論,都是人的智慧的產物;人的智慧若不是向著神,就成了撒但所使用的工具,替撒但來抵擋神。 [復活]是福音的關鍵,[若基督沒有復活](14節),福音就沒有真實的內容,傳的,信的都是白忙乎,並且所有使徒都成了說謊的。(14節) [枉然]意思是空洞無物,沒有實質內容。(15節) [明顯我們]意思是[我們被發現]。 [為神妄作見證](15節)意思是[作見證與神敵對]。如果基督沒有復活,表示祂自己在死亡中不能自救,怎麼能救別人呢?怎麼證明祂是神的兒子呢?這樣信耶穌就成了信道德說教,實際上都是[徒然](17節)沒有功效的。因為不能復活的基督並沒有資格為全人類贖罪,所以信徒[仍在罪裡](17節)。對世人而言,死亡是一切的完結;對信徒而言,死亡只不過是[在基督裡睡了](18節)。但[基督若沒有復活](17節)信徒的死亡就和世人一樣,也是[滅亡](18節),與神永遠隔絕。[滅亡](18節)原義不是指不再存在,而是指不再妥當地存在,完全喪失了被造的目的。世人不必考慮永生,只管今生盡情享樂;但信徒要為著永生的緣故,忍受今生各樣的逼迫和苦難(林後六4)。因此,信徒若沒有復活的盼望,[只在今生有指望](19節),就成了一班可憐的夢幻者,不但最終和世人一樣只是一場空,並且[比眾人更可憐](19節) 。(20節) [但]字表明,信徒絕非人間的可憐蟲,復活的事實改變了一切。 [初熟的果子]是以後眾果子的保證和標本,初熟的果子熟了,就保證其餘的果子即將成熟;[初熟的果子]形色和質地如何,就表明以後也必更多地結出同樣的果子。基督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20節)祂已復活進入豐滿榮耀,就保證所有的信徒也必隨祂進入豐滿榮耀,和祂完全一樣。 [死既因一人而來](21節)指亞當的犯罪所帶來的刑罰(創2:17),包括靈性的立即死亡和隨之而來的身體死亡。 [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21節),指如果亞當的犯罪有這樣長遠的後果,基督的復活就更該如此了。死從亞當進入世界,同樣,生命透過基督來到世界。[因一人](21節)這句話,強調了基督道成肉身的真實,祂不但是神,也是和亞當一樣的人。基督是第二個亞當,在亞當裡,身體也遲早會死,所以說[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22節)。在基督裡,我們的靈性都被重生,成了新造的人,將來身體也要復活,所以說[在基督裡眾人也要復活](22節)。兩個亞當分別是舊造和新造的總代表。 (23節) [次序]原文是軍事用詞,指一隊軍人。當時凱旋誇勝的軍隊的次序是:前面是官長,其次是軍兵,最後是俘虜。同樣復活的次序是:首先是基督,其次是永恆國度的信徒。[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24)指撒但和他的使者(弗1:21)。 [基督必作王](25節),顯示這是神的定意,絕無改變的空間。世上的權勢不管有多威猛,惡勢力不管有多囂張,最終基督必然掌權。(26節) [死]是我們最後的仇敵,因為魔鬼是掌死權的。死亡倚賴撒但和罪惡而存在,當撒但和罪惡被對付盡了,死亡這最後的仇敵也必然消失。 ](27節) [祂]指基督[那叫萬物服祂的](27,28節)指父神。聖子的復活,使祂在聖父的手中得了高舉,進入永恆的國度。 [萬物](27節)包括神的一切仇敵,連死也包括在內,將來都要服在基督的腳下。復活是為了叫聖子升高,讓父神的榮耀與權柄得以彰顯:[使神在萬物之上,為萬物之主](28節)。 思想: 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裡。主的復活不只成就,更帶給我們生命的盼望,我們每日有否深信主復活,帶給我們真正的盼望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救恩,不只使我們罪得赦免,更使我們經歷復活的救主,每日都帶給我們活潑可誇的盼望。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