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 15:12-28

哥林多前書 15:12-28

哥林多外邦信徒是希臘文化背景,當時希臘哲學有三個主要學派:伊比鳩魯派的享樂主義,斯多亞派的禁慾主義和柏拉圖主義。因此,當時希臘人對待自己的身體有三種做法:第一是放縱身體,反正不管身體做了什麼,都不會影響到靈魂;第二是漠視身體,就是設法除掉生活中的慾望;第三是崇拜自己的身體,打造一些身材完美的雕像,希臘雕像都是裸體,運動員也是裸體比賽。在哥林多教會中傳異端的假師傅不敢否認基督的復活,因為當時還有很多目擊的見證人。但他們藉著否認[死人復活的事]拐彎抹角地把人帶離真理,其實是要否認基督復活。 [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若基督沒有復活,也就沒有審判,更沒有永遠的滅亡,這樣,人就可以完全不用理會神,永遠伏在撒但的手下。哥林多信徒可能受柏拉圖主義影響,相信靈魂不滅,否認身體復活,認為肉身復活只會讓靈魂再一次受到囚禁,要永生就必須拋棄身體。所有否認復活的理論,都是人的智慧的產物;人的智慧若不是向著神,就成了撒但所使用的工具,替撒但來抵擋神。 [復活]是福音的關鍵,[若基督沒有復活](14節),福音就沒有真實的內容,傳的,信的都是白忙乎,並且所有使徒都成了說謊的。(14節) [枉然]意思是空洞無物,沒有實質內容。(15節) [明顯我們]意思是[我們被發現]。 [為神妄作見證](15節)意思是[作見證與神敵對]。如果基督沒有復活,表示祂自己在死亡中不能自救,怎麼能救別人呢?怎麼證明祂是神的兒子呢?這樣信耶穌就成了信道德說教,實際上都是[徒然](17節)沒有功效的。因為不能復活的基督並沒有資格為全人類贖罪,所以信徒[仍在罪裡](17節)。對世人而言,死亡是一切的完結;對信徒而言,死亡只不過是[在基督裡睡了](18節)。但[基督若沒有復活](17節)信徒的死亡就和世人一樣,也是[滅亡](18節),與神永遠隔絕。[滅亡](18節)原義不是指不再存在,而是指不再妥當地存在,完全喪失了被造的目的。世人不必考慮永生,只管今生盡情享樂;但信徒要為著永生的緣故,忍受今生各樣的逼迫和苦難(林後六4)。因此,信徒若沒有復活的盼望,[只在今生有指望](19節),就成了一班可憐的夢幻者,不但最終和世人一樣只是一場空,並且[比眾人更可憐](19節) 。(20節) [但]字表明,信徒絕非人間的可憐蟲,復活的事實改變了一切。 [初熟的果子]是以後眾果子的保證和標本,初熟的果子熟了,就保證其餘的果子即將成熟;[初熟的果子]形色和質地如何,就表明以後也必更多地結出同樣的果子。基督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20節)祂已復活進入豐滿榮耀,就保證所有的信徒也必隨祂進入豐滿榮耀,和祂完全一樣。 [死既因一人而來](21節)指亞當的犯罪所帶來的刑罰(創2:17),包括靈性的立即死亡和隨之而來的身體死亡。 [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21節),指如果亞當的犯罪有這樣長遠的後果,基督的復活就更該如此了。死從亞當進入世界,同樣,生命透過基督來到世界。[因一人](21節)這句話,強調了基督道成肉身的真實,祂不但是神,也是和亞當一樣的人。基督是第二個亞當,在亞當裡,身體也遲早會死,所以說[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22節)。在基督裡,我們的靈性都被重生,成了新造的人,將來身體也要復活,所以說[在基督裡眾人也要復活](22節)。兩個亞當分別是舊造和新造的總代表。 (23節) [次序]原文是軍事用詞,指一隊軍人。當時凱旋誇勝的軍隊的次序是:前面是官長,其次是軍兵,最後是俘虜。同樣復活的次序是:首先是基督,其次是永恆國度的信徒。[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24)指撒但和他的使者(弗1:21)。 [基督必作王](25節),顯示這是神的定意,絕無改變的空間。世上的權勢不管有多威猛,惡勢力不管有多囂張,最終基督必然掌權。(26節) [死]是我們最後的仇敵,因為魔鬼是掌死權的。死亡倚賴撒但和罪惡而存在,當撒但和罪惡被對付盡了,死亡這最後的仇敵也必然消失。 ](27節) [祂]指基督[那叫萬物服祂的](27,28節)指父神。聖子的復活,使祂在聖父的手中得了高舉,進入永恆的國度。 [萬物](27節)包括神的一切仇敵,連死也包括在內,將來都要服在基督的腳下。復活是為了叫聖子升高,讓父神的榮耀與權柄得以彰顯:[使神在萬物之上,為萬物之主](28節)。 思想: 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裡。主的復活不只成就,更帶給我們生命的盼望,我們每日有否深信主復活,帶給我們真正的盼望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救恩,不只使我們罪得赦免,更使我們經歷復活的救主,每日都帶給我們活潑可誇的盼望。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哥林多前書 11:17-34哥林多前書 11:17-34

保羅是先稱讚(2節)後批判(17節);先從正面造就人,再從反面挽回人。(18節)所提的【分門別類】,是以貧富階層而分。保羅並不是完全相信,因為所傳聞的可能有誇大渲染。教會中那些【分門結黨】(19節)的人,目的是要顯明自己是神特別賞識、特別驗證的人。【主的晚餐】(20節)又稱【主的桌子】(10:21原文)不但包括現代教會的擘餅聚會或主餐,也包括愛筵(彼後2:13;猶12)。【吃的時候】(21節)指吃愛筵的時候,而不是指主餐。(21節)指信徒按貧富分成不同的群體各自吃喝,貧窮者沒有甚麼食物可吃,以致飢餓;富有者吃飽喝足,甚至酒醉。這樣的聚會沒有愛心合一的見證,失去了愛筵的意義,其實是【藐視神的教會】(22節)。【主的晚餐】(20)帶給信徒何等的能力與安慰,但竟然是始於因人性的醜惡使【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23節),因此,我們更應該在愛筵上省察自己的罪(28節)。【餅】(23),指猶太人逾越節筵席第一杯酒之後藏起來的半塊無酵餅,象徵主耶穌無罪的身體,只有聖潔無罪的主才能代替我們贖罪。【擘開】(24)象徵基督的身體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裂開,成就代贖的工作。(24節)【這是我的身體】關於這句話在教會史上有以下不同的理解;杯本身只是一個象徵性的表記,信徒藉著吃餅喝杯記念主,以激發他們裡面所原有的信心,愛心和盼望。【如此行】(24節)原文是現在進行式,表示不住地如此行。【記念】(24節) 原文是來10:3中的【想】就是思念,我們擘餅,吃餅,喝杯,都是為了思念基督為我們流血,受死。【杯】指猶太人逾越節筵席上四杯酒的第三杯【救恩之杯】。主耶穌用這杯設立主餐,杯裡的葡萄酒代表【立約的血】(太26:28)杯本身代表先知耶利米所預言的【新約】(耶31:31-34);【血】是立約的方法【杯】代表所立的新約。【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表明聖餐的杯裡面所裝的葡萄酒代表主立約的血,也是主耶穌為人的罪所流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 (太26:28)。因為【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來9:22)。【表明主的死】指餅和杯把基督的死【表明】在人面前,提醒我們,主耶穌基督已經徹底解決了我們的罪。【直等到祂來】指餅和杯不單提醒我們主為我們受死,也提醒我們預備向祂交帳;不單記念主在十字架上的救恩,也等候與主一起在神的國裡【喝新的那日子】(太26:29)。因此【主的晚餐】(20節)不是一場宴樂大餐,而是信徒省察自己,承認信仰的機會。既然主餐有如此神聖和重要的意義,如果信徒在主餐中態度隨意輕慢,不【自己省察】(28節)【不分辨是主的身體】(29節),不但不能,表明主的死(26節),反而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必然會【被主懲罰】(32節)!【省察】(28節)原文是【試驗】,常用在試驗金屬上。【吃喝自己的罪】(29節)指對主餐的輕慢態度,會使我們陷自己於罪中。並非所有的疾病都是神的管教,但哥林多教會有些信徒軟弱,,患病甚至死亡,是【被主懲罰】(32節)的結果。【分辨】(31節)原文是過去未完成式,表示習慣的動作,即時常省察自己,分辨自己的光景與神的心意的差距,調整我們的生活為人,以致能通過基督台前的審判 【就不至於受審】(31節)。雖然有時主對信徒的懲治很重,甚至是疾病,死亡,但仍然能叫我們脫離永遠的死亡,免得我們在末日審判的時候【和世人一同定罪】(32節)。【主的晚餐】(20節)雖然形式上是吃飯,但目的卻不是為了解決肉身的飢餓。若有人已經飢腸轆轆,【可以在家裡先吃】(34節),這樣聚會的時候就可以【彼此等待】(33節),免得【自己取罪】(34節)了。 思想: 主餐是主所設立的嚴肅的儀式,我們在領受主餐之前,必須【自己省察】是否真正明白了主餐的意義(24-26節)。藉著在基督身體裡的交通,連結成靈裡合一的【一個身體】(10:17)。我們若看見了基督的身體,肢體之間就不會【分門結黨】(19節)【嫉妒,,紛爭】(3:3)高舉人,破壞基督的身體教會。 祈禱:親愛主,你設立主餐為的是記念你,因我們都是善忘的人,求主使我們每次藉著餅和杯,都提醒我們,光照我們,更不忘主的深恩厚愛。阿們!

哥林多前書 2:1-16哥林多前書 2:1-16

福音的內容是【愚拙】的(1:18),福音的方式也不是依靠了不起的【高言大智】而是誠實地見證基督為我們成就的救恩。【高言大智】指高超的口才和哲理,是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哥林多人所重視的。保羅【沒有用高言大智】因為他第一次去哥林多之前在雅典的經歷(徒17:32)使他明白,不能用理性碰理性的方法來傳揚福音。因為【神的奧秘】不是靠著人的口才,哲理就能講明的,而要藉著聖靈的感動。哥林多的物質和文化水準都很高,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如果不把自己學問,本事,頭銜,資歷都搬出來,似乎就鎮不住場面。但保羅卻知道,福音的果效並非靠人自己的所有,而是靠【神的大能】(5節)。傳福音不能在屬靈的外衣下用人的口才,哲學,科學,經濟學等來代替【聖靈和大能的明證】(4節)而要單單傳講【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是福音的核心:基督是神工作的目標,十字架是神工作的手段;基督是我們的生命,十字架是我們的道路。神要藉著人做工,但是神不要人覺得能靠自己為神做甚麼。當他孤身一人初次來到物質豐富,道德敗壞,文化發達的哥林多時【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而當保羅經歷了十字架的對付,承認自己的無有的時候,主耶穌就特別在異像中向他顯現,鼓勵他【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因為【有我與你同在】(徒18:9-10)。人【智慧委婉的言語】(4節)說不清楚神的愛和基督的寶貴,只有聖靈才能軟化罪人剛硬的內心,使人真正迴轉歸向神。(4節)【明證】指極有力的證據;建立在【人的智慧】(5節)上的冒牌信心,如果遇見更高超的智慧,或者建造的人倒了,就會跟著倒塌,只有建立在【神的大能】(5節)的真實信心才會永不倒塌。所以要叫人得著真實的信心,就不能依靠【人的智慧】,必須根據【神的大能】。福音不是【人的智慧】(5節)也不在乎【人的智慧】福音的內容和傳福音的方式都是【神奧秘的智慧】(7節)這真智慧與哥林多人熱愛的【世上的智慧】【這世上有權有位、將要敗亡之人的智慧】(6節)完全是背道而馳的。【從前所隱藏的】(7節)原文是現在完成式,表示連續不斷的情況。【萬世以前】(7節)顯示救恩不是神臨時想出來的辦法,而是【預定】(7節)即【預先註定】顯示救恩完全是出於神的計畫和主權。神既【在萬世以前】就揀選了這些哥林多信徒,也【在萬世以前】就知道這些哥林多信徒此時【仍是屬肉體的】(3:3)有【分黨】(1:10)【嫉妒,紛爭】(3:3),但這一切都無法阻擋神使他們最終【得榮耀】的旨意成就。第9節部分引自賽64:4和52:15。(10)【聖靈參透萬事】指聖靈透察一切,沒有任何事物是祂不知道的。 【深】(10)原文常指大海的深淵,有【深不可測】之意。正如只有人的靈才能知道自己的心思意念(11節)也只有【神的靈】才能知道【神的事】(11節)。因此,【神奧祕的智慧】(7節)不是【人的智慧】(5節)所能理解和接受的(8節)人憑著自己無法明白【神的事】只能由神自己【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10節)。【世上的靈】(12節)指屬世智慧的靈,人自己的靈。【從神來的靈】(12節)指聖靈。【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語】(13節)是【聖靈所指教的言語】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4節)。我們傳福音的時候,只有靠著聖靈所指教的【屬靈的話】(13節)才能向人【解釋屬靈的事】(13節)。(14節)【屬血氣的人】就是還沒有被聖靈所改變的人。他們只活在眼前的世界裡,不肯追求永恆;他們沒有能力【領會神聖靈的事】(14節),反而看為【愚拙】而拒絕,排斥。【屬靈的人】(15節)就是被聖靈所改變的人。他們【隨從聖靈】生活行動,有屬靈的判斷力,因為聖靈會引導他們【看透萬事】(15節)的真理和結局。 【誰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導祂呢】引自賽40:13,表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沒有人知道神的事】(11節)只有聖靈能參透【神奧秘的事】(10節)。【我們是有基督的心了】不是說所有的重生得救的信徒都能完全明白基督的心意,而是說信徒裡面既然有了基督的生命,聖靈就會在人心中啟示基督自己的心意,讓我們能越來越認識神和祂的工作,因此越來越知道【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1:29)。 思想:今天,我們傳福音時常常用自己的道理,言語來代替【聖靈和大能的明證】,表面上是說服人信主了,實際上並沒有帶人真正經歷主,認罪悔改,或許只是出於肉體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來冒充得救的信心。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人大能,讓我們明白【聖靈和大能的明證】才能真正使人認識主經歷主,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作屬靈的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