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在別的教會曾行使這權柄,接受生活必需品的供應(腓4:15-16),惟獨在哥林多時以織帳棚維生(徒18:3)完全不接受哥林多教會的供養,以免【仍是屬肉體的】的哥林多信徒不能得造就。使用合理又合法的權利並沒有錯,但合理,合法並不表示就一定要使用。即使是合理,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如果不能叫肢體得造就,讓教會得建立,為了愛神,愛人的緣故,也寧可放棄。這是人在神面前所要接受的十字架的功課,是進入身體的見證的一個操練。】(15節)【我所稱讚的指不叫弟兄跌倒的原則(8:13)。傳福音對信徒來說並沒有甚麼可誇的,而是我們【不得已】(16節)當盡的責任(太28:19-20)。不甘心傳福音,就是無視主的託付,將來不能在主面前交帳,所以【便有禍了】(16節)。主的託付,我們【若甘心】(17)去做,便有基督裡的喜樂作為【賞賜】(17節)。【若不甘心】(17節)去做,主也會牽著我們的鼻子去做成,因為【責任已經託付】(17節)給我們了,主的話絕不會落空。但如果我們是被動地執行神的託付,就失去了基督裡的喜樂。傳福音的人只是神所使用的器皿,真正的工作都是神自己做的;但神卻樂意讓我們這些【無用的僕人】(路17:10)得著不配得的【賞賜】就是基督裡的喜樂。保羅是羅馬公民【是自由的】但卻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了福音的緣故,自由也可以放下;為了眾人能活在神的恩典裡,權利也可以放棄。【律法以下的人】(20節)指謹守猶太教規條的人,當保羅向猶太人傳福音的時候,就遵從他們行事的習慣,如吩咐提摩太受割禮(徒16:1- 3)與猶太人【一同行潔淨的禮】(徒21:24)。【沒有律法的人】(21節)指外邦人,保羅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時候,就按著他們的文化習俗接觸他們【作沒有律法的人】(21節);在加拉太人中間像加拉太人(加4:12),在雅典城從他們的【未識之神】講起(徒17:22-31)對哥林多信徒則採用他們所熟悉的建築(3:10-15)體育(24-27節)和希臘詩人的詩句(15:33)。【軟弱的人】(22節)指那些拘泥於舊約飲食潔淨條例的信徒。保羅行事的包容性和彈性很大,似乎不受任何律法的約束,但實際上【不是沒有律法】(21節)而是根據真理的原則,就是【基督的律法】(加6:2)。在真理的範圍內,傳福音的人應盡量體恤,遷就對方的立場,使人易於接受福音。遷就不是看風轉舵,也不是同流合污,更不是被世俗同化,乃是【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並且【在善上聰明,在惡上愚拙】(羅16:19)。信徒不是教條主義者,若不涉及真理原則,我們都應當【為福音的緣故】(23節)盡量遷就別人,目的是【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23節)。古代哥林多城每兩年舉行一次哥林多地峽運動會,其重要性僅次於奧林匹克運動會,所以保羅以哥林多外邦信徒所熟悉的體育競賽來作比喻。【冠冕】(25節)原文指運動會中頒給得勝者的花冠,表示快樂之情。當時每位運動員都要受十個月的嚴格訓練,其間【諸事都有節制】(25節)。他們為了地上的會朽壞的榮耀,尚且肯付出代價去【節制】自己,信徒所追求的是不能壞的【冠冕】就是天上的喜樂,如果還不能【節制】自己,那就比不信的世人還不如了。【無定向的】(26節),指跑者不知終點何在。(26節)【打空氣的】指拳擊選手打不中目標。【攻克己身】(27節)原文是鬥拳的用語,意思是【給他一個黑眼】。 【叫身服我】(27節)即【使它成為我的奴僕】。【棄絕】(27節)原文指【經不過考驗】用來指運動會中落選的人。這裡不是指失去救恩,而是指無法滿足主的心,以致失去獎賞(17節)。 思想:保羅【攻克己身】(27節)不是視肉身為邪惡,而是【為福音的緣故】(23節),不被肉身轄制,不被肉身的需要牽著鼻子走;卻能節制自己,甘心走十字架的路,限制,放棄自己的自由與權利。我們有否願意同樣為福音原固,放下自我的生命呢?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捨已使我們得到真的生命,使我們不再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你是我們生命中最美的榜樣,求主使我們每日都注目你活出主美善的生命。阿們!
哥林多前書 9:15-27
Related Post
哥林多前書 12:14-31哥林多前書 12:14-31
(14節)【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而應該由手,腳,耳,眼等不同的肢體組成;同樣,基督的身體也不是一幫背景相似,情投意合的人組成的俱樂部,信徒之間彼此的差異是必然的,因為神要用不同的肢體配搭成基督的身體。教會裡每個信徒各有不同的功用,正如人身上的肢體各不相同,不可或缺(17節),不可互相代替,彼此輕看。【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15節)表示正如肢體不能離開身體,信徒也不能離開教會生活。肢體一離開身體,就不能發生功用;信徒若不能活在教會中,就是偏離了蒙召的目的,,傷害了基督身體的見證。我們若不肯在真實的聚會彼此相交。肢體並不是偶然出現在身體裡,而是【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18節)。【安排】顯示肢體無論是剛強或軟弱,俊美或缺欠,都是神特意創造,並且安放在特定位置上的。 (18節)【俱各】原文是【每一個】表示神並不是只關心某些重要的,顯眼的肢體,而是關心【每一個】肢體。因此,誰都沒有權力輕看自己,推託【缺少恩賜】而不參與配搭事奉;誰也沒有資格輕看別人,動輒論斷【掛名的信徒】【沒用的肢體】。神所要得著的是基督的身體,而沒有肢體的配搭就沒有身體。哥林多信徒高舉某些大有恩賜的肢體,但一個肢體不論多重要,也無法單獨顯明身體,一個超級肢體只會變成怪物【身子在哪裡呢】(19節)?【身子卻是一個】(20節)顯示【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18節)是為了透過不同肢體的彼此配搭,顯明身體合一的見證,而不是高舉某個肢體。27節每個重生得救的信徒都屬於基督的身體,包括哥林多教會那些【仍屬肉體的】(3:3)軟弱信徒。教會中的一切職事都不是人所選擇,,安排的,而是【神在教會所設立的】(28節)為要彼此配搭(18,24節)完成神的計畫。(28節)【使徒】是屬於普世教會的職事。【先知】(28節)是屬於本地教會的職事。【教師】(28)的職事在使徒時代尤其重要,因為當時手抄本的書極其昂貴,一本蒲紙福音書值工匠一年的工資,全本新約則等於工匠八年的工資,沒有多少信徒能擁有聖經。【說方言】(28)是哥林多人最重視的恩賜,但卻被保羅排在最後,用意是讓他們不要高舉恩賜。神沒有把各樣的恩賜集中在某幾個超級肢體上,也沒有讓所有的肢體只有一種恩賜,而是把不同的恩賜安排給不同的肢體。因此,肢體都應該按著恩賜來顯出自己的功用,建造基督的身體,不可浪費所得的恩賜,更不可因恩賜的不同而抬高某些肢體,輕視某些肢體。【切切地求】原文與【切慕作先知講道】的【切慕】(14:1,39)是同一個詞,意思是【切慕】而不是【追求】(14:1) 。恩賜都是聖靈隨己意分給各人的(11節),信徒可以【切慕】但不能【追求】。【更大的恩賜】原文是複數,指那些更能造就教會的恩賜,包括【做先知講道】(28節)而不是哥林多信徒最重視的【說方言】 (30節)。【道】(31節)原文是【道路】【最妙的道】(31節)就是【愛】(13:1)。 【愛】是聖靈結出的果子(加五22),不是某些人特有的恩賜,而是運用一切恩賜的【最妙的道路】。 思想:哥林多信徒顯然都切慕屬靈的恩賜,但只有切慕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按照神的心意去運用這些恩賜,保羅向他們指出,正確運用恩賜的道路就是【愛】活出及持守主的身體。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讓我們知道你要建造的不是一個體制,不是一個機構,而是一個身體,是有感受,有成長,有軟弱,有結連,有互相供應,溝通的一個充滿愛的身體,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看到你所要更活出是一個滿有你愛的身體。阿們!
哥林多前書 10:1-13哥林多前書 10:1-13
第1節原文用【因為】開頭,表示繼續上一章【自己反被棄絕了】(9:27)要證明在屬靈的運動會中落選的危險是千真萬確的,正如以色列人出埃及,過曠野時的遭遇一樣。【都】(1節)字在1-4節出現了五次,顯示以色列人全部沒有一人例外【都】接受了神在他們身上的恩福,但他們竟大部分都【在曠野倒斃】 (5節)。【我們的祖宗】(1節)指出埃及時的以色列人,他們也是哥林多外邦信徒的屬靈祖先。【在雲下】(1節)表示以色列人在雲柱和火柱的帶領之下走曠野的道路(出13:21-22)。【都從海中經過】(1節)指以色列人過紅海,走乾地(出14:21-22)。【歸了摩西】(2節)指歸入摩西的領導之下。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歷預表新約信徒的經歷,以色列人如何在雲裡,海裡受洗歸了摩西,信徒也照樣是在聖靈裡並在水裡【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羅6:3 )。(3節)【靈食】指從天降下的嗎哪(出16:4)預表基督是從天降下來的【生命的糧】(約6:31-35)。(4節)【靈水】指從磐石流出來的活水(出17:6)預表基督是生命的活水。【隨著他們的靈磐石】(4節)指兩次流出活水的磐石,分別在利非訂(出17:1)和加低斯(民21:1)。猶太傳統認為這兩處的磐石就是同一個磐石,一直隨著以色列人移動。【磐石】(4節)是神的稱號之一(申32:15)。以色列人因聽信十名探子的惡信而發怨言,引起神的憤怒,命定他們不得進入迦南地(民14:1-35)。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的成年人在曠野飄流四十年期間都先後倒斃,惟有迦勒和約書亞例外(民14:26-30)。第7節引自出32:1-6以色列人拜金牛犢的事件。第8節指以色列人與摩押女子行淫亂的事(民25:1-9)。當時一場瘟疫導致二萬四千人死亡(民25:9)保羅卻說【二萬三千人】其實兩者都是取其整數,保羅很可能減去了被審判官殺掉的人數(民25:5)。第9節指以色列人【從何珥山起行,往紅海那條路走,要繞過以東地】時(民21:4)因路難行而怨訌神和摩西(民21:5)結果被火蛇咬死許多人(民21:6)。第10節指以色列人常在曠野中【發怨言】(出15:24;16:2;17:3;民11:1-3;14:2;16:41等)每次發怨言都帶來神的刑罰。(6,11節)【鑑戒】顯示以色列人歷史中某些事件是彌賽亞時代屬靈真意的預表:【雲裡,海裡】(2節)對應洗禮【靈食,靈水】(3-4節)對應主餐,兩種聖禮都與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驗相呼應。因為那些以色列人放縱自己【貪戀惡事】【拜偶像】(7節)【行姦淫】(8節)【試探主】(9節)【發怨言】(10節),結果幾乎全部葬身曠野。在舊約時代,神允許以色列人不斷地犯罪,又詳細地記錄了他們的歷史,目的正是要【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11節)。【末世】並非指將來的世代,而是現在正處於的世代(提後3:1),原文是諸世代的終局,指從基督第一次降世到祂再來之間的新約恩典時代(來9:26)又稱為【末後的日子】(徒2:17)乃是舊約聖經中已過諸世代的終局。在猶太人的觀念中,歷史可分為現今的世代和彌賽亞來臨之後的未來的世代,即【今世,來世】(太12:32)但新約進一步教導【來世】因主耶穌已經臨到了。現在是兩個世代互相重疊的【末世】信徒已經被拯救脫離了現今【罪惡的世代】(加1:4)並且已經開始嚐到【來世權能】(來6:5)。出埃及時的以色列人都很有自信【百姓都同聲回答說:凡耶和華所說的,我們都要遵行】(出19:8)。但知道了【耶和華所說的】並不能保證他們能脫離偶像的吸引,以色列人都是帶著屬靈的知識被神擊打的。同樣,哥林多信徒也十分自信,認為自己有足夠的屬靈知識,因此【自高自大】(8:1)。但他們也不可以為認識了偶像的虛無,就可以【站得穩】(12節)。因為在屬靈的道路上跌倒的,常常是那些【自己以為站得穩的】(12節)而不是那些戰戰兢兢,承認自己軟弱的人。哥林多信徒所面臨的【試探】(13節)並非很不尋常的事,【無非是人所能受的】(13節)。神允許信徒面臨各種人生際遇,目的是造就我們,而不是敗壞我們,所以必然會給我們【開一條出路】(13節)。【出路】(13節)原文指峽谷,比喻行軍被困於荒山僻野,從絕境中尋得山峽而脫險。 思想:今天的信徒也要認真思想神怎樣對付犯罪的以色列人,不要以為有了洗禮和主餐,不管做什麼都不會失去救恩。我們有否明白神過往權能的日子,成為我們的【鑑戒】呢?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大能,是你的恩典使我們能夠經歷你的櫂能,更能經歷主你凡同在,願主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深信主的櫂能,使我們不先滿,不自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