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後書 哥林多後書 3:1-8

哥林多後書 3:1-8

[薦信]即介紹信。當時猶太人出門旅行常攜帶[薦信],而眾教會之間寫[薦信]也很普遍(林前16:3)。有些[假使徒](11:13)自我舉薦[自稱為使徒](啟2:2)或利用[薦信]到處招搖撞騙[為利混亂神的道](2:17)。而教會也用[薦信]的方式來證明所差派使者的身份(徒15:23)保羅自己也寫過薦信(羅16:1-2)。或許哥林多教會有人批評保羅到哥林多時沒有帶著薦信,就像亞波羅帶著薦信到哥林多教會一樣(徒18:27)。但保羅根本用不著給他們薦信,也不用他們推薦,因為他是創立哥林多教會的使徒。保羅在本信中多面向講到推薦神僕的問題(4:2;5:12)。保羅是創立哥林多教會的使徒(林前9:1-2)曾在那裡教導他們[一年六個月](徒18:11)哥林多教會的存在就是保羅的使徒職分和工作果效的明證,因此說[你們就是我們的薦信]。我們看待神的僕人,不是根據學歷,資歷,頭銜或其他名人的推薦,神會透過他們在人心中動工,改變生命,來顯明神所託付的職事。基督徒[明顯是基督的信]是基督給世人看的。因此,信徒要讓人在自己身上看出基督來,而不是只會說[要看神,不看人]。保羅將哥林多人比喻為[基督的信]是保羅透過他的福音的職事[修成的]。任何人因聽保羅的道而生命而改變,都是聖靈工作的果效(羅15:17-19;林前2:4-5);因此,真實的[基督的信],乃是用永生神的靈寫的,是聖靈透過人做工的記錄。[不是寫在石版上,乃是寫在心版上]引自先知書中對新約的描述(耶31:31-34;結36:24-32)指新約時代神要把律法寫在人的心上,聖靈用事奉人心中的實際變化來作薦信。因著這個引述,保羅繼續介紹自己和同工是[新約的執事](6節)引出了舊約和新約的職事的分別(7-18節)。基督徒[明顯是基督的信]是基督給世人看的。因此,信徒要讓人在自己身上看出基督來,而不是只會說[要看神,不看人]。保羅將哥林多人比喻為[基督的信]是保羅透過他的福音的職事[修成的]。任何人因聽保羅的道而生命而改變,都是聖靈工作的果效(羅15:17-19;林前2:4-5);因此,真實的[基督的信]乃是用永生神的靈寫的,是聖靈透過人做工的記錄。 [精意]原文是[靈]可譯為[聖靈][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並非是在談論字面解經或靈意解經,而是談論律法的職事和福音的職事,也就是舊約[屬死的職事](7節) [定罪的職事](9節)與新約[屬靈的職事](8節)[稱義的職事](9節)的區別。舊約和新約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有實行法則的不同:舊約的職事是根據律法[字句]的管治,而新約的職事是根據聖靈的帶領。人若倚靠自己來遵守律法,就是[要立自己的義](羅3:20;10:13)結果沒人能滿足律法的要求,最後都會落在律法的定罪之下,所以說[字句是叫人死];人若倚靠聖靈所賜的生命和能力,[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羅8:4)讓基督的生命從自己裡面活出律法的要求(耶31:33;結36:26-27;羅8:4)就不會再被定罪(羅8:3-4)所以說[精意是叫人活]。[新約]這個詞在保羅書信中只在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出現過(林後3:6;林前11:25)。新約完全是聖靈的工作,無論是信道或行道,一切都是[因基督](4節)[出於神](5節)憑著聖靈,為要[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1:29)。所以保羅[在神面前才有這樣的信心](4節)[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 思想: 人若是靠著自己來信道,行道,新約也會成為叫人死的[字句];反而會成為比舊約律法更重的軛。我們來到神面有否願意藉著神的靈被祂光照,被祂引導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光照,更要藉著聖靈光照我們,使我們能活在神面前,求主使我們靠著你信道,行出道。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哥林多後書10:1-8哥林多後書10:1-8

十至十三章與一至九章相比,內容和語氣都有明顯的不同,因此許多解經家推測,十至十三章很可能是保羅稍後寫給哥林多教會的另外一封書信,為他即將訪問哥林多鋪路(13:1)而初期教會把兩封信抄在同一捲軸上。[與你們見面的時候是謙卑的,不在你們那裡的時候向你們是勇敢的],可能是引用某些哥林多人諷刺保羅的話,保羅在第二次訪問哥林多時並沒有像他先前所所說的[帶著刑杖](林前4:21)去,因此反對者攻擊他與哥林多人面對面時懦弱,只有保持安全距離時才顯出[勇敢](10-11節)。哥林多教會有人批評保羅[憑血氣行事]只是個貌不揚的普通人,不夠屬靈,可能包括:沒有以權威行事(11:20)沒有經歷過異象和啟示(12:1)沒有行過大能的奇事(12:12)沒有基督在他裡面說話(13:3)用詭詐佔人便宜(12:16-18)。[我也以為必須用勇敢待這等人]指保羅認為他們是假使徒,撒但的差役(11:13-15)因此必須以勇敢的態度面對他們。[求你們不要叫我在你們那裡的時候,有這樣的勇敢]指盼望哥林多信徒不再受那些假使徒的欺騙,好讓他訪問他們的時候,不必以對待敵人的勇敢來對待他們。[在血氣中行事]指保羅活在血肉之軀中,行事為人也受肉身的限制,生活起居一如常人。[憑血氣爭戰]指單靠人的方法和手段來傳福音,事奉神,而不是倚靠神的能力。在3-6節中,保羅使用了許多軍事術語來比喻屬靈爭戰的實際:[爭戰][兵器](4節)[攻破堅固的營壘](4節)[自高的事] (塔台)(5節)、[心意奪回](俘虜)(5節)[預備責罰一切不順服的人](軍事審判)(6節)。[在神面前有能力](4節)的[爭戰的兵器](4節),指十字架的福音(林前1:18)。[堅固的營壘](4節)指人心中對福音的抗拒。要[攻破堅固的營壘][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林前2:4)[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2:5)。當時的猶太哲學家斐羅(Philo)用[營壘]來比喻心靈的營壘,即用人的理論,詭辯來抵擋神的榮耀。當時的斯多亞派哲學家辛尼加(Seneca)用[營壘]來比喻以[理性的論證]所架構起來的靈魂的營壘,能使靈魂在不利命運的攻擊下,仍然牢不可破。而保羅的工作就是攻破所謂理性的論證,即一切攔阻人認識神的[各樣的計謀](5節)。[各樣的計謀]指人用各種似是而非的學問道理,辯論技巧來裝備自己,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構築了心靈的營壘來抵擋福音。[自高之事](5節)原文指古代戰場上建在高地上的塔台,比喻智慧的論證,即人所發明的各種反對福音[攔阻人認識神](5節)的理論。但神卻定意透過福音的傳講,彰顯祂的能力[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林前1:19)攻破一切人所發明的理論,使被選召的人信而得救。[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5節)指營壘被攻破,躲在其中的人被俘虜。保羅屬靈爭戰的目的不是為了駁倒各種人的道理,而是為了把人帶回基督的權柄之下。[已經預備好了]原文是軍事上準備就緒的用語。[那一切不順服的人]混淆了福音的真理(11:4)背後的假宗師是[假使徒,撒但的差役](11:13-15)。教會的紀律行為是為著建立基督的身體(8節)而不是為了就事論事,解決眼前的問題,所以必須在基督的身體裡一致行動,應該等到哥林多信徒[十分順服的時候]再進行。[你們是看眼前的嗎]原文動詞可以譯為命令式(看…)直述式(你們是看…)和疑問式(你們是看…嗎?),其他保羅書信中基本上都是命令式(林前8:9,10:12,18,16:10;加5:15;弗5:15;腓3:2;西2:8)因此這裡可能也是命令式:[你們看吧!事實擺在眼前]。[倘若有人]指欺騙哥林多信徒的假使徒(11:13)。[他如何屬基督,我們也是如何屬基督的],意思是如果是屬基督的,必然會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他們一樣(羅15:7)。但那班人不但不接納保羅,甚至攻擊他,缺乏屬基督的人所應有的表現。[屬基督的]可以指信徒或[基督的僕人](11:23)保羅在十至十三章中為自己的使徒職分辯護,所以這裡應該是指[基督的僕人](11:23)。保羅使用屬靈的權柄採取紀律行動,是經過謹慎禱告後才決定的,目的是為了造就人,把軟弱的弟兄帶回神的心意裡。既然[這權柄原是為造就人,並不是為敗壞人](13:10),所以保羅[就是為這權柄稍微誇口,也不至於慚愧]。 思想:屬地的權柄是轄管人,驅使人,支配人,甚至是對付人和踐踏人,但基督在教會中所賜的屬靈權柄,目的卻是[要造就你們,並不是要敗壞你們]。我們有否願意將教會成為只對付人的組織呢? 祈禱:親愛主,求你光照我們,除去我們世俗的心思,世俗的手段,面對主你心意的教會,使我們明白身邊信徒的生命,我們彼此的一家人的身份,使我們彼此造就,活出基督的生命。阿們!

哥林多後書9:1-9哥林多後書9:1-9

[我不必寫信給你們](1節),意思是再談這事其實是多餘的,因為這事本來就是哥林多教會主動參與的。[馬其頓人](2節)指馬其頓眾教會的信徒(8:1)[亞該亞人](2節)主要指哥林多信徒。哥林多是羅馬帝國亞該亞省的首都。[那幾位弟兄](3節)指提多和另兩位馬其頓眾教會的代表(8:16-24)。保羅的話並沒有落空,後來他離開亞該亞赴耶路撒冷之前,已經收齊了亞該亞的捐項(羅15:25-26)。保羅一面憑信心募捐,一面也盡心落實捐項,而不是只講交託,卻沒有忠心,只講屬靈的話,卻沒有屬靈的實際。[你們羞愧](4節)不只是因為失去面子。失去面子是小事,失去見證和神的[喜愛](7節)才是[成了羞愧](4節)的大事。保羅預料[萬一有馬其頓人與我們同去](4節)後來果然有幾位馬其頓人伴隨保羅到達哥林多,然後又一起上耶路撒冷去(徒20:2-6)。愛心不是被逼出來的,而是自然流露出來的。肢體之間在身體裡的彼此供應[是出於樂意,不是出於勉強](9:5)。按時兌現[所應許的捐資](5節)顯示此捐贈是[出於樂意](5節)的真實見證。若是再三拖延[出於勉強](5節)就不是真實的見證。所以保羅教導[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林前16:2)。能為供應肢體先[留著]表示我們已經真實地進入基督的身體裡,因為有了肢體的感覺,我們才會[留著],不是[現湊]。保羅盼望哥林多信徒的捐獻是[出於樂意,不是出於勉強](1-5節)[出於樂意]的捐獻將帶來的結果是[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種]的是哥林多信徒的捐獻[收]的是7-14節所提到的結果,也就是神的愛(7節)和各樣恩惠(8節)叫我們可以擴充我們的服事,榮神益人。供應有缺乏的肢體,是各人[隨本心所酌的](7節)來自裡面同為肢體的感覺,並非來自外面的壓力。[先將自己獻給主](8:5)的人,所有的都是主的,自然會順服聖靈在裡面的調度和管理。聖靈不會勉強我們,也不會使我們作難,只會把我們帶到主面前,叫我們看見[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7節),因此能活出身體的見證。這裡所提的捐獻並非指平時教會的奉獻,而是指[週濟貧窮](9節),供應耶路撒冷貧窮聖徒。有人根據第7節認為,平時教會的奉獻[不要作難,不要勉強](7節),高興就奉獻一點,不高興就不要奉獻。實際上,教會奉獻的原則是[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羅12:1)而不僅僅是什一奉獻。神不是看我們獻上多少,只看我們給自己留下多少,所以完全獻上兩個小錢的窮寡婦是主耶穌最稱讚的(路21:1-4)。[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7節),引自七十士譯本中箴言22:8,希伯來文聖經沒有此句。當時哥林多信徒比較富有(8:14)這是神在他們身上的[恩惠](8)。蒙神物質或屬靈[恩惠]多的人,神所交託的責任也大[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12:48) 。[充足](8節)原文autarkeia在蘇格拉底的時代被用以討論倫理問題,在犬儒(Cynic)和斯多亞(Stoic)的哲學中[充足]指自我滿足的人。保羅同時代的斯多亞哲學家辛尼加(Seneca)認為[充足]是不假於外在的人、事、物而存在的傲然獨立的人,這種人有真正的幸福。但保羅卻指出,[充足]不是指自滿自足,而是靠著神恩典的供應而得到滿足;因此,[充足]的人不能獨立於他人存在,神賜我們[各樣的恩惠](8節),目的不是叫我們獨自享受,自我陶醉,而是要叫我們[能多行各樣的善事](8節)成為神賜福其他肢體的管道。第9節引自七十士譯本詩112:9。詩篇112篇是稱讚那些敬畏耶和華、喜愛祂命令之人所得的祝福,他的錢財來自神的祝福,因此他也照神的旨意施捨從神而來的錢財[週濟貧窮](9節)的弟兄。結果他的錢財並不減少,只不過是從地上轉到天上,從必朽壞的變成永不朽壞的,因為這錢財其實是用在主自己身上。
思想:只有認識到供應我們的是主,我們才能把主所供應的用在主身上,做在主身上的才能蒙主記念,使[祂的仁義存到永遠](9節)。我們有否明白神對我們的給予呢?如何運用神賜予我們的金錢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在我們生命的賜予,若不是真正明白恩典,我們或許只會自我地生活,求主光照我們使們明白你的賜予,你的恩典,好讓我們懂得給予,懂得分享。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