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法是[定罪的職事](9節),以色列人以為自己可以遵行律法,所以一口承諾[凡耶和華所說的,我們都要遵行](出19:8)結果卻無法遵守全部律法,只能被律法定罪。新約是[稱義的職事](9節)因為新約的事奉是根據主耶穌基督所做成的救贖,帶領人們接受因信稱義的恩典(羅3:21-28 )不再被定罪。神不願意叫人死,乃是願意叫人活,所以照著祂的時間,用[稱義的職事]就代替了[定罪的職事]。舊約[定罪的職事]榮光與新約[稱義的職事]榮光相比,[就算不得有榮光了](10節)。因為[稱義的職事]是神的兒子親自做成的,它的果效存到永遠,榮光永遠不會過去。[那被廢掉的](11節)不是指律法本身,而是指舊約的職事。律法的歷史任務乃是顯明罪的事實(羅7:7;5:13)從而叫人知罪(羅3:19-20)迴轉歸向基督(加3:24)尋求神赦免的恩典。律法本身雖沒有直接解決人在神面前的難處,但是卻為神救贖的恩典作了開路的工作。[這長存的](11節)指新約的職事要永遠長存,律法的義要永遠成就在那些隨從聖靈的人身上(羅8:4)。[這樣的盼望](12節)指新約職事的永存和榮耀(11節)。[大膽講說](12節)指保羅相信新約職事的永存和榮耀,所以他可以對哥林多人大膽講說,不像摩西在以色列人面前還得[將帕子蒙在臉上](13節)。摩西因為以色列人害怕挨近他,就用帕子蒙上臉(出34:30-35)以色列人才能稍為安心地聽神的話。但因此以色列人也看不見那榮光會漸漸退去[不能定睛看到那將廢者的結局](13節)以為律法的職事永遠不會過去,至今仍把自己放在被定罪的地位上,把遮蓋神榮耀的帕子留在心裡(15節),不敢[敞開臉](18節)接受神榮耀的恩典。[這帕子](14節)原來指蒙在摩西臉上的帕子,在此轉指當時仍蒙在以色列人心上的帕子(15節)也就是以色列人對舊約律法字句的誤解和成見。 [這帕子]使他們的心眼被蒙蔽,不能明白神在律法裡的啟示,看不見舊約已過去,新約已設立。[他們的心地剛硬](14節)指以色列人不能看見反照在摩西臉上的舊約的職事的榮光,不是因為摩西用帕子蒙臉,而是因為以色列人的心地剛硬。主後150年左右猶太拉比的著作中說,因為以色列人犯了造金牛犢的罪(出32:1-4)所以他們無法在恐懼中看摩西臉上的榮光。[這帕子在基督裡已經廢去了](14節),指舊約是為基督作見證的,人只要接受基督,就能明白舊約的真正意義。14節是聖經中唯一提到[舊約](14節)一詞的地方。[摩西書](15節)指摩西五經,代表希伯來聖經。信徒讀經時若堅持自己的觀念與成見,有如[帕子還在他們心上](15節)讀經的益處會大打折扣。16節是應用[但摩西進到耶和華面前與祂說話,就揭去帕子](出34:34)保羅把這個道理應用在當時的猶太人身上,表明如果有人願意轉向神,他心上的帕子就被[除去了](16節)。通常保羅說到[主]的時候,都是指基督。 [主就是那靈]並不是說基督是聖靈。這裡的[主]是繼續依照16節七十士譯本的用法,指三位一體的神。保羅在這裡使用了標準的猶太釋經法,把昔日賜律法給摩西的[主]神與今日的[聖靈]作對比。在舊約之下,以色列人只能藉著[主]神賜給摩西的律法來認識祂。當以色列人心上的帕子除去以後,就能在新約之下藉著聖靈經歷[主]神,所以就能體會[主就是那靈]。人若是活在舊約之下,想透過行律法來討神喜悅,就沒有自由,因為他們達不到律法的要求,結果卻落在律法的定罪中。律法就不再成為捆綁,所以說[主的靈在哪裡,在那裡就得以自由]。[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是再次應用出34:34-35。當我們像摩西一樣在神面前[揭去帕子](出34:34)以後,[基督榮耀福音的光](4:4)就不再向我們隱藏,我們就能看見神的榮耀,被神的榮耀所改變。[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4:6),所以當我們仰望[耶穌基督的面]時,就像[從鏡子裡返照]被[神榮耀的光]所照耀。[變成主的形狀]指信徒因著仰望基督,心意被聖靈更新而變化,越來越被恢復成由基督的生命所彰顯出來的神的形象(4:4)。[變成]原文是現在時態,表示持續的改變,我們得救以後的生命不是一瞬間[變成主的形狀],而是一生的功課。[榮上加榮]強調漸進改變的過程。 思想:新約信徒在生命中所經歷的神是聖靈,我們生命的改變完全是聖靈的工作結果,所以說[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我們有否願意每日返到神面前,被主的靈光照,改變,成為主的形狀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藉著聖靈,使我們得自由,面要光照我們,改變我們,使我們能變成主的形狀,求主使我們每日靠著你,一生學像你,活出主你。阿們!
哥林多後書 3:9-18
Related Post
哥林多後書11:1-13哥林多後書11:1-13
[這一點愚妄]指保羅將提到關於他使徒的資格(21節-12:13)。他認為這是一種愚妄的行為[因為蒙悅納的,不是自己稱許的,乃是主所稱許的](10:18)。但為了不讓哥林多教會被假使徒帶偏,他不得不說。這些資格並不是他提出的,而是對反對者的回應,用愚妄人的愚妄來回答愚妄人。[神那樣的憤恨]原文[神那樣的嫉妒]。[許配]指訂婚;當時猶太人先訂婚後成婚,之間一般相隔一年,訂婚之後女子就是男子的合法妻子,只有死亡或正式離婚才可解除婚約。訂了婚的女子若有不忠,就是犯姦淫。信徒活在世上,乃像一個已經訂婚的[貞潔的童女]若是貪愛基督之外任何的人,事,物,就會惹動[神那樣的嫉妒]。保羅不是因為自己被人攻擊而[憤恨]而是因為他與神親近到一個地步,神的心意成了他的心意,神的感覺成了他的感覺。[蛇用詭詐誘惑了夏娃](創3:13)是迷惑她的心思,否認神所說的真理(創3:1-7)。哥林多信徒所面對的危險就是心思被誘惑而偏離基督,他們的心思是撒但攻擊的主要目標。無論什麼人、事、物,只要奪去我們向基督的絕對[貞潔](2節)使我們[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純一清潔的心]就會惹動神的忌恨。[心](noēmata)指思想、心思,在新約中只用了六次,又被譯為[詭計](2:11)[心地](3:14)[心眼](4:4)[心意](10:5)[意念](腓4:7)。[另傳一個耶穌]指保羅所傳的耶穌是釘十字架的主,不但有榮耀,得勝,權柄,也有十字架的苦難:而那些假使徒只傳基督的榮耀,得勝,權柄,忽略十字架的苦難。 [另得一個福音]與加拉太教會所遇到的[別的福音](加1:6)不同,哥林多的假使徒所強調的不是守律法,而是強調基督的榮耀權能,忽略十字架。另一個[耶穌,福音]很可能大部分都與原來的[耶穌,福音]相同,只在某些地方加一點或減一點,這點摻雜的結果卻已經能引誘人偏離基督,就像夏娃被蛇引誘。如果聽信了這些假使徒的話,就是[另受一個靈]不是使人能結出仁愛,喜樂,和平的果子的聖靈(加5:22)而是撒但、邪靈。[你們容讓他也就罷了]是反話[容讓]與[寬容](1節)原文相同,形成對比。[那些最大的使徒](5節)是諷刺那些混入哥林多教會的假使徒(14-15節)他們傳另一個福音(4節)。[言語雖然粗俗](6節)指保羅傳道時並未運用希臘哲學家所崇尚的演說技巧,沒有引經據典,注重修辭。[知識卻不粗俗](6節)指保羅指對福音奧蹟的真知灼見(西1:26-27;弗1:9)。[在凡事上向你們眾人顯明出來](6節)表示保羅用了十八個月在哥林多言傳身教(徒18:11)以後還寫信教導他們。當時希臘人認為,一個哲學家或宗教教師自己親手工作是一件羞恥的事,當時的哲學家和宗教教師通常都會向聽眾收費,作為對他們的報酬和敬意,稱之為[敬奉](提前5:17)。保羅在哥林多以織帳棚供應自己(徒18:3)這樣做是[自居卑微]。[虧負](8節)原文是一個很強烈的字,指掠奪、剝奪(剝去已死士兵的盔甲)。保羅要哥林多人深深了解到,他為了免費傳福音給他們,甚至於到了[剝奪]其他教會的地步。保羅在哥林多傳福音時,曾一面傳道,一面製造帳棚(徒18:1-4)直到馬其頓省的教會派人前來接濟(徒18:5),腓立比教會是其中的主要支持者(腓4:15)。[我向來凡事謹守](9節)指保羅不隨便接受別人的錢財,以免給魔鬼留出破口。[自誇](10節)是保羅起誓的口吻,宣告他在這一帶傳福音不索取任何費用。(11節) [是因我不愛你們嗎]表示保羅的反對者指責保羅拒絕哥林多教會的資助,是因為他對哥林多教會心懷不滿,並不是真愛他們。大多數使徒都接受教會的供應[靠福音吃喝](林前9:4)好專心傳福音。但那些[假使徒](13)不只是接受酬勞,而且[侵吞,擄掠,侮慢](20)信徒。如果保羅也接受哥林多教會的供應,那些假使徒就可以藉機狡辯,說他們所做的不過是和保羅一樣。為了不給魔鬼留地步,保羅寧可放棄自己合理合法的權利,也不接受哥林多教會的供應,以[斷絕那些尋機會人的機會](12節)。保羅無論是接受馬其頓教會的供應,或是拒絕哥林多教會的供應,原則都是為了造就教會,又不給魔鬼留下破口。 思想:神的工作到哪裡,撒但也跟隨到哪裡。在教會的歷史中,每一個時期都出現過許多假弟兄,假使徒[裝作基督使徒的模樣](13節)迷惑人離棄真道。[神的用人]與假使徒的分別,在於生活中所顯明的基督生命的見證。 祈禱:親愛主,你是真理,道路,生命,唯有主你引導我們走義路,求主光照走在你的旨意道路中。阿們!
哥林多後書9:1-9哥林多後書9:1-9
[我不必寫信給你們](1節),意思是再談這事其實是多餘的,因為這事本來就是哥林多教會主動參與的。[馬其頓人](2節)指馬其頓眾教會的信徒(8:1)[亞該亞人](2節)主要指哥林多信徒。哥林多是羅馬帝國亞該亞省的首都。[那幾位弟兄](3節)指提多和另兩位馬其頓眾教會的代表(8:16-24)。保羅的話並沒有落空,後來他離開亞該亞赴耶路撒冷之前,已經收齊了亞該亞的捐項(羅15:25-26)。保羅一面憑信心募捐,一面也盡心落實捐項,而不是只講交託,卻沒有忠心,只講屬靈的話,卻沒有屬靈的實際。[你們羞愧](4節)不只是因為失去面子。失去面子是小事,失去見證和神的[喜愛](7節)才是[成了羞愧](4節)的大事。保羅預料[萬一有馬其頓人與我們同去](4節)後來果然有幾位馬其頓人伴隨保羅到達哥林多,然後又一起上耶路撒冷去(徒20:2-6)。愛心不是被逼出來的,而是自然流露出來的。肢體之間在身體裡的彼此供應[是出於樂意,不是出於勉強](9:5)。按時兌現[所應許的捐資](5節)顯示此捐贈是[出於樂意](5節)的真實見證。若是再三拖延[出於勉強](5節)就不是真實的見證。所以保羅教導[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林前16:2)。能為供應肢體先[留著]表示我們已經真實地進入基督的身體裡,因為有了肢體的感覺,我們才會[留著],不是[現湊]。保羅盼望哥林多信徒的捐獻是[出於樂意,不是出於勉強](1-5節)[出於樂意]的捐獻將帶來的結果是[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種]的是哥林多信徒的捐獻[收]的是7-14節所提到的結果,也就是神的愛(7節)和各樣恩惠(8節)叫我們可以擴充我們的服事,榮神益人。供應有缺乏的肢體,是各人[隨本心所酌的](7節)來自裡面同為肢體的感覺,並非來自外面的壓力。[先將自己獻給主](8:5)的人,所有的都是主的,自然會順服聖靈在裡面的調度和管理。聖靈不會勉強我們,也不會使我們作難,只會把我們帶到主面前,叫我們看見[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7節),因此能活出身體的見證。這裡所提的捐獻並非指平時教會的奉獻,而是指[週濟貧窮](9節),供應耶路撒冷貧窮聖徒。有人根據第7節認為,平時教會的奉獻[不要作難,不要勉強](7節),高興就奉獻一點,不高興就不要奉獻。實際上,教會奉獻的原則是[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羅12:1)而不僅僅是什一奉獻。神不是看我們獻上多少,只看我們給自己留下多少,所以完全獻上兩個小錢的窮寡婦是主耶穌最稱讚的(路21:1-4)。[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7節),引自七十士譯本中箴言22:8,希伯來文聖經沒有此句。當時哥林多信徒比較富有(8:14)這是神在他們身上的[恩惠](8)。蒙神物質或屬靈[恩惠]多的人,神所交託的責任也大[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12:48) 。[充足](8節)原文autarkeia在蘇格拉底的時代被用以討論倫理問題,在犬儒(Cynic)和斯多亞(Stoic)的哲學中[充足]指自我滿足的人。保羅同時代的斯多亞哲學家辛尼加(Seneca)認為[充足]是不假於外在的人、事、物而存在的傲然獨立的人,這種人有真正的幸福。但保羅卻指出,[充足]不是指自滿自足,而是靠著神恩典的供應而得到滿足;因此,[充足]的人不能獨立於他人存在,神賜我們[各樣的恩惠](8節),目的不是叫我們獨自享受,自我陶醉,而是要叫我們[能多行各樣的善事](8節)成為神賜福其他肢體的管道。第9節引自七十士譯本詩112:9。詩篇112篇是稱讚那些敬畏耶和華、喜愛祂命令之人所得的祝福,他的錢財來自神的祝福,因此他也照神的旨意施捨從神而來的錢財[週濟貧窮](9節)的弟兄。結果他的錢財並不減少,只不過是從地上轉到天上,從必朽壞的變成永不朽壞的,因為這錢財其實是用在主自己身上。
思想:只有認識到供應我們的是主,我們才能把主所供應的用在主身上,做在主身上的才能蒙主記念,使[祂的仁義存到永遠](9節)。我們有否明白神對我們的給予呢?如何運用神賜予我們的金錢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在我們生命的賜予,若不是真正明白恩典,我們或許只會自我地生活,求主光照我們使們明白你的賜予,你的恩典,好讓我們懂得給予,懂得分享。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