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後書 哥林多後書 5:11-21

哥林多後書 5:11-21

主是可敬的,也是[可畏的]我們一生的生活和事奉都在祂的鑑察之下,必按公義施行受祂審判。我們當因主的可敬而親近祂,也當因主的可畏而敬畏祂。[所以勸人]指我們若認識到自己將來要向[可畏的]主交帳,就應照我們所承受的託付努力[勸人]使人順服真道。因為我們帶著對主的敬畏來[勸人],就不會為討好人而犧牲真理(加1:10),用人的道理摻雜福音,取悅聽眾。[但我們在神面前是顯明的],指保羅傳道的動機和方法都在神的鑑察之下,沒有詭詐。[盼望在你們的良心裡也是顯明的]指保羅希望哥林多信徒能看出他的誠實無偽,不再論斷他。[叫你們因我們有可誇之處]表示當時哥林多有些人對保羅傳道的動機和方法多有論斷,所以他在此為自己的事奉辯護,好讓他帶領信主的人可以去面對那些人的批評,以他們屬靈的父親之行事為人為傲。[憑外表]包括薦信(3:1)猶太血統(11:22)異象經驗(12:1)神蹟,奇事,異能(12:12)。[有言可答]指知道如何回覆那些背後攻擊保羅的人。[癲狂]原文exestēmen的同義名詞ekstasis(入神,忘形)被用來指保羅在耶路撒冷聖殿中見到異象的經驗(徒22: 17)。因此[我們若果顛狂,是為神]可以有兩種解釋:1.這是保羅對指責他瘋狂的人的回應(徒26:24-25),主耶穌也曾為熱心傳道被罵是癲狂了(可3:21)。13節可意譯為:[即使有人說我們癲狂了,那是因為我們傳純正福音,忠於神;但我們一向謹守,那是為你們的緣故,使你們可從我們所說的明白話中得益處。2.這是保羅對質疑他不屬靈的人的回應,他們指責保羅沒有任何超然的屬靈經驗。13節可意譯為:[如果我們經歷超然的經驗,那是我們與神之間的事,不是用來向人炫耀,以證明我們傳道工作的屬靈;但如果我們謹守,使用普通可理解的話語,那是為你們的益處。(14節) [基督的愛]與基督的死是分不開的。我們之所以能被[基督的愛]摸著,乃是因為看見基督[一人替眾人死](14節)的事實;我們若沒有看見基督的死,[基督的愛]就摸不著我們。[基督的愛]乃是我們事奉的動力,若不是被[基督的愛]摸著,沒有人能把自己完全擺上,一心一意地事奉主、討主的喜悅。(14節) [激勵]原文意思是[擠壓在一起,強制],是促發行動的壓力。[激勵]是現在式,表示這壓力是持續不斷的。[眾人就都死了](14節)指基督代替眾人死,為我們接受了神對罪人的刑罰,因此在基督裡的眾人在神眼裡就都算是死過了,不再被定罪。保羅事奉的動機有兩個:一方面他[知道主是可畏的(11節),因此對主的託付敬畏負責;另一方面他被[基督的愛激勵](14節)一生只能為替他[死而復活的主活](15節)。基督[替眾人死]不是為了叫人能繼續安穩穩地為自己而活,而是要叫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15節),凡事尋求主的旨意,遵行主的旨意,滿足主的心意。 [那些活著的人](15節)指那些因基督的死而復活得益處的人,也就是所有重生得救的信徒。[基督的愛](14節)不僅成為激勵我們事奉的動力,也改變了我們的眼光,使我們不再按照人的標準,憑外表來認人,以前認為重要的事情現在看起來已無甚價值了(腓3:4-8)。[憑著外表認過基督]指保羅悔改信主之前用人的標準來評斷基督,根據外表把主耶穌看作假基督,自以為是向神發熱心,卻成了抵擋神的愚昧人。[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表示保羅不再從人錯誤的觀點來看基督,因為保羅已經知道主耶穌就是神所立的基督,也就是萬人都當信而順從的主。[在基督裡]指接受基督為主,以基督為生命(西3:4)與基督結合,透過基督看一切的事物。[新造的人]是一個人若在基督裡,就已經成為神新創造的一部分[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也不再停留在人自己裡面認識事物。這[新造]包括新的生命(西3:4),新的眼光(16節)和新的生活(林前6:11)。保羅福音信息的中心,是基督是釘十字架的主,但這福音的[一切都是出於神]。因著神奇妙的恩典,才有和好的福音,使人蒙召來與神和好。救恩不是基督到滿心不樂意的父神面前為我們求情,整個救恩的計劃都是出於父神的計劃和安排,是神主動[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在神那一方,因著基督已經[替眾人死](15節)人與神和好的障礙已經除去了。但在人那一方的障礙還沒有除去,人必須接受呼召與神和好,所以神又主動[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就是傳揚神在基督裡已經成就的工作,一切工作都是圍繞勸人與神和好這一個中心,而不是為了提升人的道德水準,解決人的精神寄託。[神在基督裡,使世人與自己和好]是藉著[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不再算因信稱義者為有罪,從而除去這障礙。[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表示神不但主動要叫世人與自己和好,祂也主動差遣使者出去傳揚這和好的福音。[使者]原文有兩種意義:1.羅馬帝國有兩種省份,凡是安全而無軍隊駐紮的省份,由元老院管轄;凡是有騷擾而駐有軍隊的省份,由凱撒皇帝管轄。而直接受凱撒差遣治理省份的長官就是[使者]。2.當羅馬的元老院決定把一個戰敗國變成省份時,就選派十位老為[使者]與戰勝的將軍和戰敗國代表安排和平的條件,然後呈交元老院批准,把戰敗國歸入羅馬帝國。因此[基督的使者]是直接受耶穌基督差遣的人,工作內容是帶領人與神和好,使他們能成為神國的子民,作為祂家庭中的一份子;工作方式是[勸]人;工作態度是[求]人。[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這句話是對哥林多教會說的。哥林多信徒已經接受福音,但仍有人質疑保羅的使徒權柄和所傳的福音。[替我們成為罪]指基督承擔我們罪的後果。[成為神的義]是神宣告我們無罪開釋。[無罪]是基督的所是;[替我們成為罪]和[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是基督的所作所為。基督的所是和所作,是神使我們與祂[和好](20)的根據;[基督的使者](20)的工作,是為了顯明基督的所是和所作所為,而不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 思想:真實愛主,渴慕為主而活的人,不是因為人的教導,催促,而是因為我們真正體驗到了[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因此[基督的愛激勵我們]為祂而活。我們有否願意明白基督對我們的愛呢?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恩典,是你的慈愛使我們成為新造的人,更因著你的愛能激勵我們,求主使我們因著基督的大愛,每日都因你而活,活出新造的人。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哥林多後書 3:9-18哥林多後書 3:9-18

律法是[定罪的職事](9節),以色列人以為自己可以遵行律法,所以一口承諾[凡耶和華所說的,我們都要遵行](出19:8)結果卻無法遵守全部律法,只能被律法定罪。新約是[稱義的職事](9節)因為新約的事奉是根據主耶穌基督所做成的救贖,帶領人們接受因信稱義的恩典(羅3:21-28 )不再被定罪。神不願意叫人死,乃是願意叫人活,所以照著祂的時間,用[稱義的職事]就代替了[定罪的職事]。舊約[定罪的職事]榮光與新約[稱義的職事]榮光相比,[就算不得有榮光了](10節)。因為[稱義的職事]是神的兒子親自做成的,它的果效存到永遠,榮光永遠不會過去。[那被廢掉的](11節)不是指律法本身,而是指舊約的職事。律法的歷史任務乃是顯明罪的事實(羅7:7;5:13)從而叫人知罪(羅3:19-20)迴轉歸向基督(加3:24)尋求神赦免的恩典。律法本身雖沒有直接解決人在神面前的難處,但是卻為神救贖的恩典作了開路的工作。[這長存的](11節)指新約的職事要永遠長存,律法的義要永遠成就在那些隨從聖靈的人身上(羅8:4)。[這樣的盼望](12節)指新約職事的永存和榮耀(11節)。[大膽講說](12節)指保羅相信新約職事的永存和榮耀,所以他可以對哥林多人大膽講說,不像摩西在以色列人面前還得[將帕子蒙在臉上](13節)。摩西因為以色列人害怕挨近他,就用帕子蒙上臉(出34:30-35)以色列人才能稍為安心地聽神的話。但因此以色列人也看不見那榮光會漸漸退去[不能定睛看到那將廢者的結局](13節)以為律法的職事永遠不會過去,至今仍把自己放在被定罪的地位上,把遮蓋神榮耀的帕子留在心裡(15節),不敢[敞開臉](18節)接受神榮耀的恩典。[這帕子](14節)原來指蒙在摩西臉上的帕子,在此轉指當時仍蒙在以色列人心上的帕子(15節)也就是以色列人對舊約律法字句的誤解和成見。 [這帕子]使他們的心眼被蒙蔽,不能明白神在律法裡的啟示,看不見舊約已過去,新約已設立。[他們的心地剛硬](14節)指以色列人不能看見反照在摩西臉上的舊約的職事的榮光,不是因為摩西用帕子蒙臉,而是因為以色列人的心地剛硬。主後150年左右猶太拉比的著作中說,因為以色列人犯了造金牛犢的罪(出32:1-4)所以他們無法在恐懼中看摩西臉上的榮光。[這帕子在基督裡已經廢去了](14節),指舊約是為基督作見證的,人只要接受基督,就能明白舊約的真正意義。14節是聖經中唯一提到[舊約](14節)一詞的地方。[摩西書](15節)指摩西五經,代表希伯來聖經。信徒讀經時若堅持自己的觀念與成見,有如[帕子還在他們心上](15節)讀經的益處會大打折扣。16節是應用[但摩西進到耶和華面前與祂說話,就揭去帕子](出34:34)保羅把這個道理應用在當時的猶太人身上,表明如果有人願意轉向神,他心上的帕子就被[除去了](16節)。通常保羅說到[主]的時候,都是指基督。 [主就是那靈]並不是說基督是聖靈。這裡的[主]是繼續依照16節七十士譯本的用法,指三位一體的神。保羅在這裡使用了標準的猶太釋經法,把昔日賜律法給摩西的[主]神與今日的[聖靈]作對比。在舊約之下,以色列人只能藉著[主]神賜給摩西的律法來認識祂。當以色列人心上的帕子除去以後,就能在新約之下藉著聖靈經歷[主]神,所以就能體會[主就是那靈]。人若是活在舊約之下,想透過行律法來討神喜悅,就沒有自由,因為他們達不到律法的要求,結果卻落在律法的定罪中。律法就不再成為捆綁,所以說[主的靈在哪裡,在那裡就得以自由]。[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是再次應用出34:34-35。當我們像摩西一樣在神面前[揭去帕子](出34:34)以後,[基督榮耀福音的光](4:4)就不再向我們隱藏,我們就能看見神的榮耀,被神的榮耀所改變。[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4:6),所以當我們仰望[耶穌基督的面]時,就像[從鏡子裡返照]被[神榮耀的光]所照耀。[變成主的形狀]指信徒因著仰望基督,心意被聖靈更新而變化,越來越被恢復成由基督的生命所彰顯出來的神的形象(4:4)。[變成]原文是現在時態,表示持續的改變,我們得救以後的生命不是一瞬間[變成主的形狀],而是一生的功課。[榮上加榮]強調漸進改變的過程。 思想:新約信徒在生命中所經歷的神是聖靈,我們生命的改變完全是聖靈的工作結果,所以說[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我們有否願意每日返到神面前,被主的靈光照,改變,成為主的形狀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藉著聖靈,使我們得自由,面要光照我們,改變我們,使我們能變成主的形狀,求主使我們每日靠著你,一生學像你,活出主你。阿們!

哥林多後書 7:8-16哥林多後書 7:8-16

保羅之前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可能責備過於勸勉,所以說是[你們要憂愁]。保羅在那封信送出去之後,心裡不安,有點[懊悔]寫那封信;但如今從提多得知,[那信叫你們憂愁不過是暫時的]最後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哥林多信徒有了順服神的反應(6-7節)所以保羅[如今卻不懊悔]。保羅的歡喜不是因為那封信使哥林多信徒[憂愁],而是因為他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使教會回轉到神的心意中,這正是神的用人的喜樂與安慰。[懊悔]指心思意念的轉變,願意改變行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是在神面前悔改,這樣的[憂愁]就不是無益的悲哀。[因我們受虧損]指他們沒有因保羅嚴厲的信而跌倒。我們對肢體的責備,若只是叫人[憂愁]卻不能叫人[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沒有把人帶回到神面前,不管道理再正確,也不是出於神,而是出於肉體。這樣的責備沒有經過十字架的死,所以不能供應生命,只會[叫人死]。因此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向被責罰的人[顯出堅定不移的愛心來](2:8)免得他[憂愁太過](2:7),落入[世俗的憂愁]。[沒有後悔的懊悔]如大衛(撒下12:13)和彼得(可14:72),不僅有後悔,而且有心思意念的轉變,願意脫離人的愚昧,迴轉歸向神,神必不輕看[憂傷痛悔的心](詩51:17),所以能[以致得救] [沒有後悔]。[世俗的憂愁]如以掃(來12:16-17)和賣主的猶大(太27:3-5)只是有後悔,卻沒有心思意念的轉變,不肯脫離人的愚昧,迴轉歸向神,所以結果落在屬靈的死亡中。[依著神的意思憂愁]能使我們的肉體被對付,裡面被潔淨,事奉更加殷勤,熱心,而不是叫人灰心,沮喪,自暴自棄。我們可以從憂愁之後的結果,分辨出一個人是否[依神的意思憂愁]。保羅寫信的動機不是為了要管教[那虧負人的](12節),也不是為了辨別自己如何[受人虧負](12節),而是為了造就哥林多教會,希望他們能[依著神的意思憂愁](11節),回到神的心意中,因此恢復與使徒們在基督裡的交通,從而[在神面前把你們顧念我們的熱心表明出來](12節)。[你們眾人使提多心裡暢快歡喜](13節)指哥林多教會順服保羅信中的要求,尊敬保羅的使者提多。哥林多教會為保羅製造了很大的難處,但保羅仍能[誇獎](14節)他們。因為不管弟兄有多軟弱,保羅總是能從肢體身上看見基督的成分。要建造教會,應該造就多於責備,鼓勵多於批評;多看別人身上的新人,警惕自己身上的舊人。提多前往哥林多轉達保羅的書信,並當面勸告他們要悔改。哥林多教會順服保羅的忠告,所以[恐懼戰兢地接待他](15節)。[在凡事上為你們放心](16節),表示保羅相信哥林多信徒因著這些難處已經掌握了屬靈的原則,今後雖然可能還會有軟弱,但也必然從軟弱失敗中迴轉。 思想:神允許我們經歷軟弱,失敗,難處,就是要叫我們能[依著神的意思憂愁](11節),因此認識自己的肉體,對付自己的肉體,學到屬靈的原則,生命有所成長。我們有否願意從神認識自己的軟弱呢?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愛與恩典,使我們不再懼怕經歷軟弱,失敗,難處,因為我們能夠知道一切都是主你允許,沒有主你的允許我們的生命都不會經歷,求主使我更深信靠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