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後書 哥林多後書10:1-8

哥林多後書10:1-8

十至十三章與一至九章相比,內容和語氣都有明顯的不同,因此許多解經家推測,十至十三章很可能是保羅稍後寫給哥林多教會的另外一封書信,為他即將訪問哥林多鋪路(13:1)而初期教會把兩封信抄在同一捲軸上。[與你們見面的時候是謙卑的,不在你們那裡的時候向你們是勇敢的],可能是引用某些哥林多人諷刺保羅的話,保羅在第二次訪問哥林多時並沒有像他先前所所說的[帶著刑杖](林前4:21)去,因此反對者攻擊他與哥林多人面對面時懦弱,只有保持安全距離時才顯出[勇敢](10-11節)。哥林多教會有人批評保羅[憑血氣行事]只是個貌不揚的普通人,不夠屬靈,可能包括:沒有以權威行事(11:20)沒有經歷過異象和啟示(12:1)沒有行過大能的奇事(12:12)沒有基督在他裡面說話(13:3)用詭詐佔人便宜(12:16-18)。[我也以為必須用勇敢待這等人]指保羅認為他們是假使徒,撒但的差役(11:13-15)因此必須以勇敢的態度面對他們。[求你們不要叫我在你們那裡的時候,有這樣的勇敢]指盼望哥林多信徒不再受那些假使徒的欺騙,好讓他訪問他們的時候,不必以對待敵人的勇敢來對待他們。[在血氣中行事]指保羅活在血肉之軀中,行事為人也受肉身的限制,生活起居一如常人。[憑血氣爭戰]指單靠人的方法和手段來傳福音,事奉神,而不是倚靠神的能力。在3-6節中,保羅使用了許多軍事術語來比喻屬靈爭戰的實際:[爭戰][兵器](4節)[攻破堅固的營壘](4節)[自高的事] (塔台)(5節)、[心意奪回](俘虜)(5節)[預備責罰一切不順服的人](軍事審判)(6節)。[在神面前有能力](4節)的[爭戰的兵器](4節),指十字架的福音(林前1:18)。[堅固的營壘](4節)指人心中對福音的抗拒。要[攻破堅固的營壘][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林前2:4)[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2:5)。當時的猶太哲學家斐羅(Philo)用[營壘]來比喻心靈的營壘,即用人的理論,詭辯來抵擋神的榮耀。當時的斯多亞派哲學家辛尼加(Seneca)用[營壘]來比喻以[理性的論證]所架構起來的靈魂的營壘,能使靈魂在不利命運的攻擊下,仍然牢不可破。而保羅的工作就是攻破所謂理性的論證,即一切攔阻人認識神的[各樣的計謀](5節)。[各樣的計謀]指人用各種似是而非的學問道理,辯論技巧來裝備自己,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構築了心靈的營壘來抵擋福音。[自高之事](5節)原文指古代戰場上建在高地上的塔台,比喻智慧的論證,即人所發明的各種反對福音[攔阻人認識神](5節)的理論。但神卻定意透過福音的傳講,彰顯祂的能力[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林前1:19)攻破一切人所發明的理論,使被選召的人信而得救。[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5節)指營壘被攻破,躲在其中的人被俘虜。保羅屬靈爭戰的目的不是為了駁倒各種人的道理,而是為了把人帶回基督的權柄之下。[已經預備好了]原文是軍事上準備就緒的用語。[那一切不順服的人]混淆了福音的真理(11:4)背後的假宗師是[假使徒,撒但的差役](11:13-15)。教會的紀律行為是為著建立基督的身體(8節)而不是為了就事論事,解決眼前的問題,所以必須在基督的身體裡一致行動,應該等到哥林多信徒[十分順服的時候]再進行。[你們是看眼前的嗎]原文動詞可以譯為命令式(看…)直述式(你們是看…)和疑問式(你們是看…嗎?),其他保羅書信中基本上都是命令式(林前8:9,10:12,18,16:10;加5:15;弗5:15;腓3:2;西2:8)因此這裡可能也是命令式:[你們看吧!事實擺在眼前]。[倘若有人]指欺騙哥林多信徒的假使徒(11:13)。[他如何屬基督,我們也是如何屬基督的],意思是如果是屬基督的,必然會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他們一樣(羅15:7)。但那班人不但不接納保羅,甚至攻擊他,缺乏屬基督的人所應有的表現。[屬基督的]可以指信徒或[基督的僕人](11:23)保羅在十至十三章中為自己的使徒職分辯護,所以這裡應該是指[基督的僕人](11:23)。保羅使用屬靈的權柄採取紀律行動,是經過謹慎禱告後才決定的,目的是為了造就人,把軟弱的弟兄帶回神的心意裡。既然[這權柄原是為造就人,並不是為敗壞人](13:10),所以保羅[就是為這權柄稍微誇口,也不至於慚愧]。 思想:屬地的權柄是轄管人,驅使人,支配人,甚至是對付人和踐踏人,但基督在教會中所賜的屬靈權柄,目的卻是[要造就你們,並不是要敗壞你們]。我們有否願意將教會成為只對付人的組織呢? 祈禱:親愛主,求你光照我們,除去我們世俗的心思,世俗的手段,面對主你心意的教會,使我們明白身邊信徒的生命,我們彼此的一家人的身份,使我們彼此造就,活出基督的生命。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哥林多後書9:10-15哥林多後書9:10-15

哥林多城位於哥林多地峽,控制了從雅典來的東、西陸路與西北、東南的兩個海灣之間的交匯口,早在主前8世紀就已經成為希臘最富庶、繁榮的商業大城。在羅馬帝國時代,城北重建城一個羅馬文化的新都市,人口大多是羅馬的退伍軍人和被釋放的自由奴隸,過往的客旅很多。興盛的商業氣氛也吸引了不少猶太人,並有足夠的人數可以在此建立會堂。第10節引自七十士譯本賽55:10。[種子](10節)指我們週濟窮人的部分,[糧](10節)指我們自己享用的部分,而[種子][糧]和收成都是神所賜的。我們若把種子當糧吃掉,將來就不能收穫[仁義的果子](10節)。我們在金錢和恩賜上越肯為主作忠心的管家,主也越肯把更多的錢財和恩賜託付給我們,[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太25:29)。神叫祂忠心的管家[凡事富足](11節)的目的,不是讓我們自我享受,自高自大,而是要使用我們做祂賜福的管道[可以多施捨](11節)[藉著我們使感謝歸給神](11節)。[富足]不是罪,罪乃是人忘記了神讓我們富足的目的,忘記了自己對神,對人該盡的責任,沒有運用這[富足]去榮神益人。神叫哥林多信徒[凡事富足],正是要藉著他們供應猶太地的猶太信徒,使猶太信徒看見神超越的恩典在外邦信徒中的工作,因此將感謝歸給神,促成教會的合一、建立基督的身體。神並非沒有能力叫猶太地的聖徒避免[缺乏](12節),祂允許猶太地出現大饑荒,是要使外邦信徒有機會參與[補聖徒的缺乏]一面叫猶太和外邦肢體學習在身體裡做彼此的供應、彼此的扶持,一面把基督身體合一的見證顯明在地上,[叫許多人越發感謝神](12節)。對外邦人加入教會還有疑慮的猶太信徒,可以[從這供給的事上得了憑據](13節)看出神在外邦肢體身上的工作[知道你們承認基督順服祂的福音](13節)。基督徒的慈善,愛心工作,如果不能讓世人因此[知道你們承認基督順服祂的福音],[便將榮耀歸與神](13節)頂多只是讓人自己得榮耀,讓心裡暫時安寧,在神眼裡卻沒有[存到永遠](9節)的價值。在身體中愛心的供給,不但使榮耀歸給神,也連結了神兒女們在靈裡的交通。猶太信徒看到[神極大的恩賜](14節)顯明在外邦信徒心裡,就接納他們為肢體,[切切地想念你們,為你們祈禱](14節),促成了基督身體的合一。神讓我們在基督的身體裡學習供應和扶持肢體,也學習接受肢體的供應和扶持。因此施恩者[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太6:3)不要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因為是做在主的身上;受惠者也當存感謝的心接受,因為這是從主而來的供應和扶持。對肢體的幫助扭扭捏捏,耿耿於懷,甚至不願接受的人,實際是因為沒有看到主,以致肉體裡的驕傲,面子妨礙了我們靈裡真實的交通。神[說不盡的恩賜](15節)都是為了使神兒女彼此相愛,彼此供應,彼此扶持,在地上顯出基督的身體。肢體在身體中彼此供應,就是活出了身體的見證。八至九章提到許多神的恩賜: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8:1)供給聖徒的恩情(8:4)這慈惠的事(8:6-7)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8:9)所託與我們的捐資(8:19原文)各樣的恩惠(8節)神極大的恩賜(14節)。 思想:保羅藉著經文要我們明白,今日信徒行善的能力和順服的心志,教會真實的合一都出於神的恩賜。不是神的恩賜,我們所擁有的都是陡然,我們有否願意在主裡活出施比受更有福的生命呢? 祈禱:親愛主,全是你的恩賜,使我們生命能夠得著,能有經歷生命,健康,陽光,天空,一切美善的事,一切讓我們受苦成長的事,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更享受明白你的賜予。阿們!

哥林多後書 8:1-9哥林多後書 8:1-9

[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1節),就是指[他們樂捐的厚恩](2節)。供應有需要的弟兄,不是我們慷慨賜恩給別人,而是神用恩典把我們帶進身體的見證裡。人只有真正經歷神的恩典和愛,才能勝過那[無定的錢財](提前6:17)在肢體之間活出[彼此相愛]的實際(約壹四10-11)。耶路撒冷的猶太信徒可能受猶太人特別的敵視與迫害(帖前2:14),被棄絕於當地社會經濟圈之外,加上克勞第統治年間(主後41-51年)的大饑荒(徒11:28),因而落在極度貧乏之中。在安提阿的外邦人教會曾差派巴拿巴和保羅送救濟品到耶路撒冷(徒11:27-30)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鼓勵保羅要常常[記念窮人](加2:10)。外邦教會在福音上受惠於猶太教會,在物質上回饋幫助是理所當然的(羅15:26-27)顯明了外邦肢體和猶太肢體在基督身體裡的合一見證。保羅寫哥林多前書時(約主後55年)他已經開始在加拉太和哥林多教會募款(林前16:1-4)。寫哥林多後書時(約主後56年)保羅正在馬其頓[馬其頓眾教會]也要求[準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4節)。現在保羅就用馬其頓教會的榜樣來激勵哥林多人完成他們先前的承諾,就像他也用哥林多人的榜樣勉勵馬其頓人一樣(9:1-5)。馬其頓信徒在大試煉中[仍有滿足的快樂](2節)在窮困中仍對肢體有[樂捐的厚恩](2節),是因為他們[患難中](2節)和[極窮之間](2節)真實地經歷了神在他們身上的恩典。雖然他們仍在[極窮之間]能捐出的財物不多,但神藉著他們所供應的生命裡的恩典和喜樂,比外面的物質更加豐富。他們外面的[樂捐]是因為裡面恩典的豐富。[在患難中受大試煉](2節)指馬其頓眾教會是在逼迫中建立的(徒16:11-17:15)保羅在寫信給帖撒羅尼迦和腓立比教會一再提到這一點(帖前1:6;帖後1:4;腓1:30)。當保羅在馬其頓寫哥林多後書時,馬其頓的眾教會仍在受逼迫中(7:5)。當時希臘的北部是羅馬帝國的馬其頓省,保羅在那裡建立了腓立比和帖撒羅尼迦教會,可能庇哩亞也有教會(徒20:4 )。哥林多和雅典則位於希臘南部的亞該亞省。[按著力量](3節)原文是當時的常用語,指盡自己所能。[過了力量](3節)指遠超過他們所該做的。馬其頓信徒能[過了力量]並非憑著自己的力量,而是憑著從上頭來的能力。他們認識了神的恩典,所以能活在基督的身體裡;看見了身體,就不再看自己,不再計較自己的得失。保羅可能鑑於馬其頓的經濟狀況,沒有要求那裡的教會捐獻,所以馬其頓信徒[再三地求我們](4節)表明他們的[甘心樂意](3節)。因為他們深知做在身體中最小的一個肢體身上,就是做在主自己身上(太25:40)。[有分](4節)表示他們是加入了基督的身體。(4節) [恩情]顯示馬其頓人認為有機會[供給聖徒]乃是領受神賜的特權和恩典,不是因為施捨人就高人一等,而是因為[施比受更為有福] (徒20:35)。馬其頓信徒捐贈猶太弟兄,不只是出於人的同情[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5節),並且[又被歸了我們](5節),承認神在使徒身上所顯明的權柄。神所要得著的不是人的財物,因為這一切都是神先給人的;神所要得著的是順服祂旨意的人。因此[先將自己獻給主][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羅12:1)乃是信徒一切事奉,捐獻的屬靈前提。我們把財物供給有需要的肢體,把自己獻給基督,這樣做在基督的身體上,才是做在主自己身上(太25:40)。第5節是引用舊約的平安祭(利3:1-17)來做比喻。[這慈惠的事](6節)在一年前就開始了(10節)。哥林多是當時繁華的商業城市,比馬其頓富庶。哥林多信徒有[信心、口才、知識、熱心](6節)和對待使徒的愛心,也需要肢體之間切實的彼此相愛。[別人的熱心]指馬其頓眾教會的美好榜樣。[試驗你們]指給哥林多教會一個機會,證明他們在基督裡的[愛心的實在]。 [祂本來富足]指主耶穌道成肉身以前在天上的榮耀,尊貴(腓2:6)。[成了貧窮]指基督倒空自己,取了奴僕的形象,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7-8)。[成為富足]指我們在基督裡得著的福氣。 思想:神允許信徒遇到困難,缺乏,正是給我們機會學習彼此相愛,彼此供應和彼此扶持,顯明肢體的功用,在愛中建立基督的身體。[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就是祂讓自己有所損失,叫不配的人有所得著。我們若只是將自己多餘或不要的給人,就不是恩典,乃是施捨。我們有否真的明白[主耶穌基督的恩典]? 祈禱:親愛主,是你使我們知道一切都是你的恩典,是你的愛,是你的恩使你甘心為我們成為貧窮,從來不會有人揀選成為貧窮,唯有你使我們明白主你[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就是真正的愛,願我們一生都樂意明白你的愛。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