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至十三章與一至九章相比,內容和語氣都有明顯的不同,因此許多解經家推測,十至十三章很可能是保羅稍後寫給哥林多教會的另外一封書信,為他即將訪問哥林多鋪路(13:1)而初期教會把兩封信抄在同一捲軸上。[與你們見面的時候是謙卑的,不在你們那裡的時候向你們是勇敢的],可能是引用某些哥林多人諷刺保羅的話,保羅在第二次訪問哥林多時並沒有像他先前所所說的[帶著刑杖](林前4:21)去,因此反對者攻擊他與哥林多人面對面時懦弱,只有保持安全距離時才顯出[勇敢](10-11節)。哥林多教會有人批評保羅[憑血氣行事]只是個貌不揚的普通人,不夠屬靈,可能包括:沒有以權威行事(11:20)沒有經歷過異象和啟示(12:1)沒有行過大能的奇事(12:12)沒有基督在他裡面說話(13:3)用詭詐佔人便宜(12:16-18)。[我也以為必須用勇敢待這等人]指保羅認為他們是假使徒,撒但的差役(11:13-15)因此必須以勇敢的態度面對他們。[求你們不要叫我在你們那裡的時候,有這樣的勇敢]指盼望哥林多信徒不再受那些假使徒的欺騙,好讓他訪問他們的時候,不必以對待敵人的勇敢來對待他們。[在血氣中行事]指保羅活在血肉之軀中,行事為人也受肉身的限制,生活起居一如常人。[憑血氣爭戰]指單靠人的方法和手段來傳福音,事奉神,而不是倚靠神的能力。在3-6節中,保羅使用了許多軍事術語來比喻屬靈爭戰的實際:[爭戰][兵器](4節)[攻破堅固的營壘](4節)[自高的事] (塔台)(5節)、[心意奪回](俘虜)(5節)[預備責罰一切不順服的人](軍事審判)(6節)。[在神面前有能力](4節)的[爭戰的兵器](4節),指十字架的福音(林前1:18)。[堅固的營壘](4節)指人心中對福音的抗拒。要[攻破堅固的營壘][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林前2:4)[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2:5)。當時的猶太哲學家斐羅(Philo)用[營壘]來比喻心靈的營壘,即用人的理論,詭辯來抵擋神的榮耀。當時的斯多亞派哲學家辛尼加(Seneca)用[營壘]來比喻以[理性的論證]所架構起來的靈魂的營壘,能使靈魂在不利命運的攻擊下,仍然牢不可破。而保羅的工作就是攻破所謂理性的論證,即一切攔阻人認識神的[各樣的計謀](5節)。[各樣的計謀]指人用各種似是而非的學問道理,辯論技巧來裝備自己,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構築了心靈的營壘來抵擋福音。[自高之事](5節)原文指古代戰場上建在高地上的塔台,比喻智慧的論證,即人所發明的各種反對福音[攔阻人認識神](5節)的理論。但神卻定意透過福音的傳講,彰顯祂的能力[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林前1:19)攻破一切人所發明的理論,使被選召的人信而得救。[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5節)指營壘被攻破,躲在其中的人被俘虜。保羅屬靈爭戰的目的不是為了駁倒各種人的道理,而是為了把人帶回基督的權柄之下。[已經預備好了]原文是軍事上準備就緒的用語。[那一切不順服的人]混淆了福音的真理(11:4)背後的假宗師是[假使徒,撒但的差役](11:13-15)。教會的紀律行為是為著建立基督的身體(8節)而不是為了就事論事,解決眼前的問題,所以必須在基督的身體裡一致行動,應該等到哥林多信徒[十分順服的時候]再進行。[你們是看眼前的嗎]原文動詞可以譯為命令式(看…)直述式(你們是看…)和疑問式(你們是看…嗎?),其他保羅書信中基本上都是命令式(林前8:9,10:12,18,16:10;加5:15;弗5:15;腓3:2;西2:8)因此這裡可能也是命令式:[你們看吧!事實擺在眼前]。[倘若有人]指欺騙哥林多信徒的假使徒(11:13)。[他如何屬基督,我們也是如何屬基督的],意思是如果是屬基督的,必然會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他們一樣(羅15:7)。但那班人不但不接納保羅,甚至攻擊他,缺乏屬基督的人所應有的表現。[屬基督的]可以指信徒或[基督的僕人](11:23)保羅在十至十三章中為自己的使徒職分辯護,所以這裡應該是指[基督的僕人](11:23)。保羅使用屬靈的權柄採取紀律行動,是經過謹慎禱告後才決定的,目的是為了造就人,把軟弱的弟兄帶回神的心意裡。既然[這權柄原是為造就人,並不是為敗壞人](13:10),所以保羅[就是為這權柄稍微誇口,也不至於慚愧]。 思想:屬地的權柄是轄管人,驅使人,支配人,甚至是對付人和踐踏人,但基督在教會中所賜的屬靈權柄,目的卻是[要造就你們,並不是要敗壞你們]。我們有否願意將教會成為只對付人的組織呢? 祈禱:親愛主,求你光照我們,除去我們世俗的心思,世俗的手段,面對主你心意的教會,使我們明白身邊信徒的生命,我們彼此的一家人的身份,使我們彼此造就,活出基督的生命。阿們!
哥林多後書10:1-8
Related Post
哥林多後書 5:11-21哥林多後書 5:11-21
主是可敬的,也是[可畏的]我們一生的生活和事奉都在祂的鑑察之下,必按公義施行受祂審判。我們當因主的可敬而親近祂,也當因主的可畏而敬畏祂。[所以勸人]指我們若認識到自己將來要向[可畏的]主交帳,就應照我們所承受的託付努力[勸人]使人順服真道。因為我們帶著對主的敬畏來[勸人],就不會為討好人而犧牲真理(加1:10),用人的道理摻雜福音,取悅聽眾。[但我們在神面前是顯明的],指保羅傳道的動機和方法都在神的鑑察之下,沒有詭詐。[盼望在你們的良心裡也是顯明的]指保羅希望哥林多信徒能看出他的誠實無偽,不再論斷他。[叫你們因我們有可誇之處]表示當時哥林多有些人對保羅傳道的動機和方法多有論斷,所以他在此為自己的事奉辯護,好讓他帶領信主的人可以去面對那些人的批評,以他們屬靈的父親之行事為人為傲。[憑外表]包括薦信(3:1)猶太血統(11:22)異象經驗(12:1)神蹟,奇事,異能(12:12)。[有言可答]指知道如何回覆那些背後攻擊保羅的人。[癲狂]原文exestēmen的同義名詞ekstasis(入神,忘形)被用來指保羅在耶路撒冷聖殿中見到異象的經驗(徒22: 17)。因此[我們若果顛狂,是為神]可以有兩種解釋:1.這是保羅對指責他瘋狂的人的回應(徒26:24-25),主耶穌也曾為熱心傳道被罵是癲狂了(可3:21)。13節可意譯為:[即使有人說我們癲狂了,那是因為我們傳純正福音,忠於神;但我們一向謹守,那是為你們的緣故,使你們可從我們所說的明白話中得益處。2.這是保羅對質疑他不屬靈的人的回應,他們指責保羅沒有任何超然的屬靈經驗。13節可意譯為:[如果我們經歷超然的經驗,那是我們與神之間的事,不是用來向人炫耀,以證明我們傳道工作的屬靈;但如果我們謹守,使用普通可理解的話語,那是為你們的益處。(14節) [基督的愛]與基督的死是分不開的。我們之所以能被[基督的愛]摸著,乃是因為看見基督[一人替眾人死](14節)的事實;我們若沒有看見基督的死,[基督的愛]就摸不著我們。[基督的愛]乃是我們事奉的動力,若不是被[基督的愛]摸著,沒有人能把自己完全擺上,一心一意地事奉主、討主的喜悅。(14節) [激勵]原文意思是[擠壓在一起,強制],是促發行動的壓力。[激勵]是現在式,表示這壓力是持續不斷的。[眾人就都死了](14節)指基督代替眾人死,為我們接受了神對罪人的刑罰,因此在基督裡的眾人在神眼裡就都算是死過了,不再被定罪。保羅事奉的動機有兩個:一方面他[知道主是可畏的(11節),因此對主的託付敬畏負責;另一方面他被[基督的愛激勵](14節)一生只能為替他[死而復活的主活](15節)。基督[替眾人死]不是為了叫人能繼續安穩穩地為自己而活,而是要叫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15節),凡事尋求主的旨意,遵行主的旨意,滿足主的心意。 [那些活著的人](15節)指那些因基督的死而復活得益處的人,也就是所有重生得救的信徒。[基督的愛](14節)不僅成為激勵我們事奉的動力,也改變了我們的眼光,使我們不再按照人的標準,憑外表來認人,以前認為重要的事情現在看起來已無甚價值了(腓3:4-8)。[憑著外表認過基督]指保羅悔改信主之前用人的標準來評斷基督,根據外表把主耶穌看作假基督,自以為是向神發熱心,卻成了抵擋神的愚昧人。[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表示保羅不再從人錯誤的觀點來看基督,因為保羅已經知道主耶穌就是神所立的基督,也就是萬人都當信而順從的主。[在基督裡]指接受基督為主,以基督為生命(西3:4)與基督結合,透過基督看一切的事物。[新造的人]是一個人若在基督裡,就已經成為神新創造的一部分[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也不再停留在人自己裡面認識事物。這[新造]包括新的生命(西3:4),新的眼光(16節)和新的生活(林前6:11)。保羅福音信息的中心,是基督是釘十字架的主,但這福音的[一切都是出於神]。因著神奇妙的恩典,才有和好的福音,使人蒙召來與神和好。救恩不是基督到滿心不樂意的父神面前為我們求情,整個救恩的計劃都是出於父神的計劃和安排,是神主動[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在神那一方,因著基督已經[替眾人死](15節)人與神和好的障礙已經除去了。但在人那一方的障礙還沒有除去,人必須接受呼召與神和好,所以神又主動[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就是傳揚神在基督裡已經成就的工作,一切工作都是圍繞勸人與神和好這一個中心,而不是為了提升人的道德水準,解決人的精神寄託。[神在基督裡,使世人與自己和好]是藉著[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不再算因信稱義者為有罪,從而除去這障礙。[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表示神不但主動要叫世人與自己和好,祂也主動差遣使者出去傳揚這和好的福音。[使者]原文有兩種意義:1.羅馬帝國有兩種省份,凡是安全而無軍隊駐紮的省份,由元老院管轄;凡是有騷擾而駐有軍隊的省份,由凱撒皇帝管轄。而直接受凱撒差遣治理省份的長官就是[使者]。2.當羅馬的元老院決定把一個戰敗國變成省份時,就選派十位老為[使者]與戰勝的將軍和戰敗國代表安排和平的條件,然後呈交元老院批准,把戰敗國歸入羅馬帝國。因此[基督的使者]是直接受耶穌基督差遣的人,工作內容是帶領人與神和好,使他們能成為神國的子民,作為祂家庭中的一份子;工作方式是[勸]人;工作態度是[求]人。[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這句話是對哥林多教會說的。哥林多信徒已經接受福音,但仍有人質疑保羅的使徒權柄和所傳的福音。[替我們成為罪]指基督承擔我們罪的後果。[成為神的義]是神宣告我們無罪開釋。[無罪]是基督的所是;[替我們成為罪]和[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是基督的所作所為。基督的所是和所作,是神使我們與祂[和好](20)的根據;[基督的使者](20)的工作,是為了顯明基督的所是和所作所為,而不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 思想:真實愛主,渴慕為主而活的人,不是因為人的教導,催促,而是因為我們真正體驗到了[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因此[基督的愛激勵我們]為祂而活。我們有否願意明白基督對我們的愛呢? 祈禱:親愛主,是你的恩典,是你的慈愛使我們成為新造的人,更因著你的愛能激勵我們,求主使我們因著基督的大愛,每日都因你而活,活出新造的人。阿們!
哥林多後書 2:1-17哥林多後書 2:1-17
保羅寫哥林多前書的時候,準備沿著陸路從以弗所經過馬其頓,然後再去探望哥林多教會(林前16:5-7)。但後來他改變行程,可能直接從以弗所坐船去了哥林多,然後再回到以弗所。那次訪問不太愉快(13:2)給哥林多人和保羅都帶來了[憂愁]。[再到你們那裡去]指保羅後來按原計劃的行程,沿陸路從以弗所來到馬其頓,在馬其頓寫完本信後(徒20:1)沿陸路第三次訪問哥林多(徒20:2)結果十分愉快[大家沒有憂愁]。保羅在哥林多住了三個月,在那裡寫了加拉太書和羅馬書,然後一路回到耶路撒冷,被捕受審。[我叫你們憂愁]表示保羅在上次的訪問中責備哥林多信徒的過錯,使得哥林多會眾都很[憂愁]。[我叫那憂愁的人]是單數,特別指某位需要悔改的哥林多信徒(5-8節),只有他的悔改才能讓保羅完全快樂。[我曾經把這事寫給你們](3節)指保羅從上次不愉快的哥林多之行以後,曾寫了一份措辭嚴厲的信給哥林多教會(6,9節)這封信並沒有留傳下來。[應該叫我快樂的人,反倒叫我憂愁](3節)表示在保羅上次的訪問中,那些應當支持他的哥林多信徒袖手旁觀。保羅盼望他們能主動地在神的光照中轉回,因為沒有人能代替他們選擇歸向神。 [以我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3節)指為軟弱的肢體悔改而快樂,為神的權柄被高舉而快樂。彼此相愛不是對壞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是憑愛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當我們對弟兄[格外疼愛](4節)甚至會[心裡難過痛苦,多多流淚](4節)的時候,才有資格[用愛心說誠實話](弗4:15)造就,挽回弟兄。從血氣裡出來的責備不能讓人感受到愛,只會讓人感受到論斷和棄絕,結果是敗壞弟兄。[若有叫人憂愁的]保羅沒有在信中指名道姓,給軟弱的弟兄留下餘地。[不但叫我憂愁,也叫你們眾人有幾分憂愁]顯示那人不只傷害了保羅,也傷害了整個哥林多教會。[責罰](6節)指教會的紀律處分。哥林多教會接納了保羅上一封信的勸告,對犯罪者採取了紀律處分。消息傳來,保羅一面得著了安慰(7:6-13)一面也擔心如果這位軟弱的弟兄[憂愁太過](7節)會讓撒但趁虛而入。教會中紀律處分的目的是要挽回弟兄,而不是敗壞弟兄,要適可而止。信徒只要肯悔改認罪,就應予赦免並接納,以免對方[憂愁太過,甚至沉淪了](7節)。如果我們只會對弟兄定罪,棄絕,卻絲毫不曾為對方的靈魂著想,就不夠資格定罪別人,因為這樣就反而證明我們沒有肢體之間應有的愛。(7節) [沉淪]原文指動物吞滅獵物,或大水淹沒東西,憂愁也會[吞滅]人,[淹死]人。愛是[最妙的道](林前12:31)只有愛能讓別人確實知道我們之間不再有隔閡。(8節) [顯出堅定不移]原文常用作交易的成交[顯出堅定不移的愛心](8節)指教會要採取正式的行動。[凡事順從](9節),不是指順從保羅個人,而是指順從神的權柄,按照神的旨意而行。保羅書信從來都是根據福音的真理作出要求,而不是根據個人權威。 思想:人的責備是需要的,但是責備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人甘願向神降服下來,人裡面的難處才能得到解決。主所要的仍然都是我們彼此相愛,彼此接納,讓我們一同彼此分憂,一同成長建立。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愛,你的接納,是你的愛的接納,讓我們軟弱敗壞的人得著你的愛,更讓我們能彼此相愛,彼此接納,求主光照引導我們,使我們活在彼此接納的愛中。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