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後書 哥林多後書12:1-10

哥林多後書12:1-10

[我自誇固然無益,但我是不得已的]指保羅不願[自誇],但此時若不澄清自己使徒的身份,就不能造就教會,因為使徒的教訓乃是教會的[根基](徒2:42;弗2:20)。雖然保羅說出以下一段話[是不得已的],但背後卻是神使用環境,藉著他向歷代教會說話。保羅一生經歷了許多[主的顯現和啟示]。保羅用第三人稱來談自己的經驗(2節)是刻意保持低調。他想分辨兩個保羅:一個是蒙主顯現和啟示的新造的保羅,另一個是軟弱的肉體的保羅(11:30;5節)。[前十四年](2節)是保羅寫本信14年之前,大約是主後42年,當時保羅信主約8年,正在敘利亞和基利家境內(加1:21)。新約時代的羅馬帝國流行各種各樣的宇宙論,有三層天,五層天,七層天等說法。保羅所說的[第三層天](2節)和所羅門所說的[天上的天](王上8:27)都是指非物質的天,也就是神寶座的所在。保羅[被提](2節)到第三層天和樂園裡(4節),和主再來時信徒[被提]到空中與主相遇(帖前4:17)是一樣的動詞,在當時猶太人和柏拉圖的著作中都有[被提]的概念。因此[第三層天] [樂園] [被提]都是當時的讀者可以理解的概念。[身內](3節)指包括肉身整個人被提,如以諾(創5:24)和以利亞(王上18:12);[身外](3節)指僅靈體被提,或魂遊像外(徒10:10)。[我也不知道](3節)指保羅並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提的。[人不可說(arrēta)](4節)原文在新約中只出現在此,但在古碑文中卻很普遍:當時的神秘宗教用這個詞說明某些事物太神聖了,因此天機無法洩漏。保羅在此不尋常地使用[人不可說]這個詞,表明神並不需要我們現在知道這些[隱密的言語](4節)。[這人]是在基督裡新造的保羅;[我自己]是肉體舊造裡的保羅。保羅誇口他肉體的[軟弱](11:30)顯明他與假使徒所誇口的不同。肉體裡的[剛強]並沒有什麼可誇的,反而是應該被對付的;但肉體裡的[軟弱]卻可以引導我們轉向基督。屬地的人誇耀自己的[剛強],真正有屬靈經驗的人,卻是謙卑下來,承認自己的有限和軟弱,轉而仰賴基督和祂的恩典,能力(9節)。保羅過去[禁止不說]隱藏自己的經歷,是因為他在與主面對面的[第三層天](2節)真實地經歷到神浩瀚的榮耀和人的渺小,因此羞於顯露自己。人越是認識神,越知道人算不得什麼,越是只敢高舉基督,不敢被人[看高了],以致竊取了神的榮耀。屬靈的經歷是過去的[在我身上所看見所聽見的]卻是新鮮活潑的,我們更應該用平時的生活言行去見證主,造就人。而最能造就人的見證,並不是讓人覺得高不可攀的[剛強]而是人人都有的[軟弱](5節)。人人都有軟弱,人人也都能藉著軟弱支取[基督的能力](9節)。保羅不但沒有繼續介紹他被提的細節,就像那些假使徒誇大他們的屬靈經歷一樣,反而緊接著解釋他為何不能因這事而自高。屬靈的人也是人,也有活在肉體裡的時候[啟示甚大]會提升保羅的屬靈程度,但也會叫人[過於自高]以致落到撒但驕傲自大的罪裡。所以神憐憫祂的用人,允許撒但給保羅加上[一根刺],實際上是用來保護他,使他時刻活在警醒裡,只能隨時靠主,不能倚靠自己,也不敢自高。[刺]可能是肉身的疾病(加4:15),也可能是屬靈的軟弱,性格的缺陷,弟兄的抵擋或環境的逼迫,使人覺得痛苦,困擾。同一根[刺]既可以被撒但用來[攻擊]信徒,也可以被神用來造就信徒,治死人的[自高],在人的軟弱中顯出[恩典]和[基督的能力](9節)。這[刺]的果效是[攻擊]還是造就,取決於我們對神心意的認識和順服,是在環境面前低頭,還是退到主面前,仰望主的憐憫,接受主所允許發生的一切,靠著[基督的能力](9節)向環境誇勝。保羅和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一樣,都三次祈求挪去某些東西,而他們所求的都未蒙應允。但也正像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得著力量,保羅也得到恩典與能力,足以面對前面的苦難。 [三次求主](8節)顯示這根刺不是一點不舒服,而是非常難受。主沒有照保羅所求的把刺挪去,卻反過來要求保羅接受祂的安排,繼續讓這刺成為保羅的保護,隨時顯明他軟弱的本相。但主負責持續以恩典供應他,使他能承受得起,不至後退,因為祂既付重價將我們買贖回來,必定為我們做最好的安排。[夠你用](9節)原文是現在時態,表示持續供應的恩典。(9節)表明這刺正是神的計劃,為要[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一29),也使保羅有足夠的理由去反駁那些假使徒所自誇的事。[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9節)不是因為喜歡軟弱,而是喜歡這些軟弱使我們不能再做什麼,逼得我們不再掙扎,而是承認軟弱,迴轉取用主夠用的恩典,[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承認軟弱就能支取[基督的能力]順服神就能使難處變為造就。[覆庇]是分配、住進、棲息的意思,指在軟弱中經歷,體驗到基督的能力。保羅從[一根刺]上學到了功課,才能以喜樂的態度面對[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肉體舊造裡[什麼時候軟弱]靈性新造裡[什麼時候就剛強了]從而在根本上否定了那些假使徒所自誇的。這些[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都是神所安排,所允許的,要使我們在其中認識自己的光景,知道即便自己的經歷和認識到了[第三層天](2節) ,本相還是軟弱敗壞的,在順境中還顯不出來,在逆境中就顯露無遺。 思想:神也會安排我們像保羅被哥林多信徒對付一樣,讓我們經歷到,不管自己有多少屬靈的知識和經歷,有多少為主的忠心和擺上,面對世界的逼迫有多麼剛強,只要教會裡有人不佩服,不欣賞,不配合,我們肉體裡的苦毒,灰心,軟弱全都出來了。這時,我們才知道不但自己的肉體是軟弱和敗壞的,就是過去屬靈的認識和經歷也是不可靠的,只有靠著神每天新鮮的恩典供應,我們才能站立得住。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使我們人生一切的經歷,無論是勝利,無論是軟弱,我們都能因你誇口,因你喜樂,因有你寶貴的應許,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願我們深信你美好的應許。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哥林多後書 7:1-7哥林多後書 7:1-7

[這等應許]就是[我要作你們的父,你們要作我的兒女](6:16-18)。神既有這等應許[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賽9:7)聖靈必然會藉著在我們裡面和外面的工作,不斷改變我們,使我們的思想言行與神兒女的地位相稱,逐漸達到全然成聖的地步。因此,我們若不順從聖靈而行,人生有如逆風行舟,聖靈總是處處與我們作對;我們若順從聖靈而行,人生有如順風乘舟,聖靈就成為我們靈命長進的力量,使我們能[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讓我們在主觀經驗上[得以成聖]。靠著基督救贖的恩典,信徒在重生得救的時候,客觀上已經[在基督耶穌裡成聖](林前1:2)哥林多信徒雖然靈命幼稚[仍是屬肉體的](林前3:3)但仍被神看為分別出來歸於祂的[聖徒](1:1)。然而,真正重生得救的信徒不會只停留[在基督耶穌裡成聖]的客觀地位上,因為我們裡面的新生命必然會結出[成聖的果子](羅6:22 )。[污穢]原文在新約聖經中只出現此一次,在七十士譯本中出現三次,都與偶像崇拜有關。廟妓是哥林多城偶像崇拜的一部分(林前6:18)參與偶像崇拜就是與鬼相交(林前10:20)因此拜偶像的人[身體,靈魂]都被玷污。[得以成聖]對哥林多信徒而言,特指不與當地盛行的偶像崇拜有任何牽連。從第2節開始,保羅繼續6:11-13的話題,重新要求哥林多人向他們的使徒敞開心胸。[你們要心地寬大收納我們](2節)原文是簡單過去命令式,表示要看到具體行動,而不只是一般的勸勉。在前一次的要求中(6:11-13)保羅強調他自己的心向他們是敞開的,他們彼此之間關係所受的限制是他們的責任。在保羅過去與哥林多教會的交往中,他[未曾虧負誰](2節),而是[受人虧負](12節);[未曾敗壞誰](2節),沒有敗壞教會或引發不道德的行為;[未曾佔誰的便宜](2節)沒有利用使徒的地位謀取私利。這些告白可能針對當時有些哥林多信徒對保羅的批評。[不要定你們的罪](3節)指不是要責備你們。[同生同死](3節)是當時用來頌揚友誼的話,但在原文中,保羅把這話的次序顛倒為[同死同生],因為基督徒乃是經過死亡而得生命(約12:24-25)透過受苦預備得榮耀(4:17)。以神為樂就是[神的用人](6:4)的[快樂](4節)教會回到神的心意就是[神的用人]的[安慰](4節)。保羅聽到哥林多人順服了他之前信中的要求,以行動證明了他們對神的順服(2:9)因此他就是[在一切患難中](4節),也有[分外的快樂](4節)。保羅在2:13之前說到他的旅行計劃,現在又接著2:13繼續說他的旅行計劃,以及這計劃與哥林多人的關係。[外有爭戰](5節)可能指馬其頓教會當時所面臨的逼迫(8:2 )[內有懼怕](5節)可能指害怕哥林多教會蒙受屬靈的損失(11:3 )。無論具體內容是什麼,保羅在馬其頓等待提多時心裡都不好過。並非一帆風順才能印證我們是蒙神差遣的[神的用人](6:4)[周遭患難](5節)更是十字架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功課。但我們的苦難若是因事奉神,建造教會而有的,神必然負責介入,用恩典[安慰喪氣之人](6節)。神的恩典與憐憫顯在哥林多教會裡,使教會得以長進,就使神的用人得著[安慰]。提多平安地回來,又從哥林多信徒帶回了教會長進的好消息,使保羅得了雙重的[安慰]。 思想:剛強如保羅,也會有心情消沉的時刻,何況我們呢?我們都需要從神而來的安慰,也應當藉著神的恩典追求靈命長進,使自己成為神的安慰,不但能安慰軟弱的肢體,也能安慰[神的用人]。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恩典,更感謝你讓我經歷苦難憂愁,甚至經歷像保羅消沉的時刻,為要使我更確知我們是神的用人,更藉著一切的經歷,讓人得著安慰與你的同在。阿們!

哥林多後書 1:1-19哥林多後書 1:1-19

本信開頭的話是第一世紀書信的慣例:先是寫信人的名字,然後是收信人的名字,接著是禱告。保羅強調自己[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1節)的身份,因為哥林多教會有人對此有疑問。[提摩太](1節)是保羅從路司得帶起來的年輕同工(徒16:1-3)他是哥林多後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及腓利門書的聯名作者。保羅把[提摩太]的名字放在發信人的位置,不一定表示他參與了實際寫作,但表明他是贊同這幾封信的內容的。[神的教會](1節)在新約聖經中只出現三次(徒20:28;林前1:2),保羅特地向哥林多信徒強調教會是[神的],強調教會對基督的委身(11:2)。[亞該亞](1節)指希臘的南部地區。當時希臘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北部為馬其頓省,南部為亞該亞省,包括哥林多,堅革哩和雅典等城鎮。[聖徒](1節)指蒙恩得救,分別為聖歸給神的信徒。保羅的問安語結合了希臘式的[恩惠](2節)和希伯來式的[平安](2節)。保羅的問候總是先[恩惠]後[平安],因為除非神的[恩惠]已把罪對付清楚,否則就不會有真正的[平安]。在保羅心目中[恩惠](Charis)幾乎就是[基督](Christos)的同義詞,因為除基督之外沒有任何事物可以給人恩惠,神的平安也是藉著基督來的。哥林多教會給保羅的屬靈難處很多,叫保羅不容易忍受,但他還是照樣地愛他們,服事他們,為哥林多教會祝福。保羅的問安絕不是[屬靈的口頭禪],而是實實在在地根據神的旨意,在這樣的遭遇裡所宣告的祝福,實在是太美了。保羅稱神為[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因為他在難處中經歷,體會過神的憐憫和安慰。因著我們與基督聯合[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也做了我們的[發慈悲的父]祂必不讓我們受過重的苦,也不讓我們白白受苦;祂要叫一切的患難成就祂的心意;祂不允許在祂心意以外的苦難發生在我們身上。因此,保羅學會了在一切難處面前,首先不是注意難處有多大,多重,而是注意[發慈悲的父]要藉著難處做成在我們身上的旨意。我們安慰人,造就人的能力,是從我們自己先經歷[神所賜的安慰]而來的。保羅為主經歷的患難越多,就越多經歷[神所賜的安慰]鼓勵和堅固,越認識神的恩典,能力和美意,也越有[神所賜的安慰]可以與人分享,用恩典的見證去安慰人,鼓勵人,堅固人,而不是只有同情或道理。因此,我們不必為主自找苦吃,但我們在難處中也不必急著逃避、脫離,而應該好好尋求,體會[神所賜的安慰],經歷[神所賜的安慰],好讓我們這個人成為[神所賜的安慰]。[基督的苦楚](5節),指為基督的緣故所受的苦楚。若我們是活在基督裡面,為基督的緣故受苦,基督必負責使我們在難中能靠著祂得著安慰,勝過難處,進入神要把我們帶進的結局裡。因此,每一樣[基督的苦楚],都會變成我們的裝備,幫助我們去安慰人,造就人,供應基督的豐盛。活在基督裡的人,無論是[受患難](6節)的經歷,或是[得安慰](6節)的見證,都能叫別人[得安慰],使人的靈魂甦醒,在苦楚中仍能堅持走十字架的路。[同受苦楚](7節)指[同受基督的苦楚]。哥林多信徒在異教的環境裡,也為信仰的緣故同受[基督的苦楚]。[在亞細亞遭遇苦難](8節)可能指保羅在以弗所被猶太人謀害(徒19:23-41),不但有生命的威脅,而且為主傳道的種種計劃看起來也都將歸於無有。連使徒保羅都會被神帶到[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8節)的地步!掌管環境的神常常讓我們遇上難處,目的是要把我們帶到無路可走的人的盡頭,以致不再對自己有把握,不再對地上有盼望,不再走自己的路。靈藉著環境的重壓,把我們帶到在人看來[必死](9節)的絕境,逼我們[不靠自己](9節),放棄對肉體生命的倚靠,然後才能[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9節);從此不只是不絕望,而且是大有盼望。 思想:地上到處都充滿難處,環境給我們難處,撒但給我們難處,我們的肉體也製造難處。神不但允許我們遭遇這[一切患難],也陪伴我們一同經過[一切患難],因為在神的手裡沒有難成的事,難處不是在神能不能做,而是人肯不肯信。神要藉著難處,讓我們學習脫離一切眼見,在任何環境中都單單倚靠祂,祂的信實就成為我們的盼望。 祈禱:親愛主,我們或有行在[死蔭的幽谷]但我們更能夠經歷神[各樣安慰](3節),享受神更深的同在,在恩典中被造就成神合用的器皿,求主使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