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 啟示錄 13:1-4

啟示錄 13:1-4


1-10節是第三個異象。龍[站在海邊的沙上](12:18),召出了海中上來的[獸](1節)和地中上來的[獸](11節),也就是[敵基督](約壹2:18)和[假先知](太24:24),透過世上的代理人來攻擊教會。當他們都露出了[獸]的真面目以後,先知但以理所預言的[一七之半](但九27)就開始了(5節)。大紅龍有[七頭十角](12:3)而從海中上來的獸則[有十角七頭](1節),象徵敵基督擁有撒但的能力(3節)。先知但以理在異像中看到[有四個大獸從海中上來](但七3),四獸一共有七個頭(但7:4-6),而這隻獸自己就有[七頭]。大紅龍的[七頭上戴著七個冠冕](12:3),而海獸卻是[十角上戴著十個冠冕](1節),七頭指羅馬的七個皇帝:Augustus.Tiberius(14-37A.D)Caligula(37-41A.D)Claudius(41-54A.D)Nero(55-68A.D)Vespasian(69-79A.D)Titus(79-81A.D.) Domitian(81-96A.D.)。十角是指七個羅馬皇帝加上尼祿(Nero)死後的十八個月,先後有三個皇帝,即加爾巴(Galba);奧托(Otho)及維特里烏斯(Vitellius )統治羅馬一段短的時期,故共有十角。[七頭上有褻瀆的名號](1節)象徵敵基督高舉自己,抵擋神,藐視神。第一,二世紀羅馬皇帝的尊號常自稱為神或神的兒子,就是[褻瀆的名號]。而[從海中上來](1節)會使最初的讀者自然聯想到,當時小亞細亞省的羅馬總督都是從海上乘船而來的。因此,敵基督很可能是與羅馬帝國一脈相承的強權(17:9)。這獸的[形狀像豹,腳像熊的腳,口像獅子的口](2節)集中了但以理異像中前三獸的特徵(但7:4-6)正如羅馬帝國綜合了巴比倫,瑪代波斯和希臘帝國的強盛與殘忍一樣。因此,這隻獸與先知但以理所看見的[第四獸](但7:23)很有淵源,具有史上世界強權的一切邪惡特徵。但[那龍將自己的能力,座位,和大權柄都給了它](2節這是一種否認真神的能力; 因此會顛覆神最初對國家state的意圖。這樣的統治者之所以被描述為【獸】是因為它們沒有達到神為他們命定的人類統治標準。[受了死傷ἐσφαγμένην](3節)原文與[被殺過ἐσφαγμένην](5:6)是同一個字。羔羊[像是被殺的](5:6),但已經復活了;而[獸的七頭中,有一個似乎受了死傷,那死傷卻醫好了](3節),這是模仿基督死而復活的神蹟。可能性包括:1.最初的讀者自然會聯想到民間傳說尼祿皇帝將會復活,並帶領東方的帕提亞人來攻打羅馬,但實際上並沒有發生。因此,敵基督所模仿的復活,也和尼祿復活的傳說一樣是假的。2.指羅馬帝國的崩潰和復興。今天,羅馬帝國雖然滅亡了,但文化並沒有消失,只是一個頭傷。在歷史上,查理曼大帝,神聖羅馬帝國,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以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歐盟和北約都在試圖恢復古代希臘,羅馬的世俗文化和榮耀。從[羅馬和平Pax Romana],到[不列顛和平Pax Britannica][美利堅和平 Pax Americana],連所用的政治術語都刻意模仿羅馬帝國的拉丁文,好讓[全地的人都希奇跟隨那獸](3節)。3.指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得勝使那獸[受了死傷],好讓[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那死傷卻醫好了]指到了末期,[等到那攔阻的被除去,那時這不法的人必顯露出來](帖後2:7-9),重新獲得權柄(17:8)。以色列人用[耶和華啊,誰能像祢](詩35:10)來敬拜真神,世人卻用[誰能比這獸](4節)來敬拜撒但和敵基督。把撒但摔到地上的天使長[米迦勒](12:7-9)的名字意思就是[誰能與神相比],世人卻用[誰能比這隻獸]來訌笑米迦勒的名字。誰有能力就拜誰,誰給好處就跟誰,這正是今天世人最崇尚的實用主義哲學。敵基督的勢力無人能敵,但也只是撒但的代理,所以[拜獸](4節)就是[拜那龍](4節)。 思想:今天,撒但的詭計就是躲在許多無形的偶像背後,把魔鬼的主張變成人的主義,時尚,竊取人們對真神的敬拜。世人自以為科學昌明,不再迷信,所以不必求助於神,可以倚靠科技,財富,文化,教育,政治和軍事等手段來解決一切問題,實際上都是在[拜那龍]、[拜獸]。 祈禱:親愛主,你是全地真正主,真正的王;或許我們都會崇尚世界很多的理念,學識,權勢去代替主你;更以罪惡,自我,敵對你成為我們生活方式;求主保守我們,使我們分辨惡與善;使我們不再活在敵對主你的生命中。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啟示錄 3:1-6啟示錄 3:1-6


[撒狄](1節)是古代的著名城市,原來是呂底亞王國(Lydia)的首都,位於傳說盛產金沙的帕克托羅斯河(Pactolus)岸邊,有五條大路匯聚於此,商業發達,經濟繁榮,所以財富來得容易,市民懶散自信,君王(克羅蘇斯Croesus,主前596-547年)不聽警告(梭倫Solon,主前630-560年)。撒狄分為上下兩城,衛城建於險峻的山上,易守難攻。但山崖上有許多裂縫,曾經兩次因為守夜的疏忽,分別被波斯帝國古列王和塞琉古帝國安提阿古三世的軍隊攀岩而上、偷襲攻陷。該城於主後17年發生大地震,但因為提庇留皇帝的經濟援助,很快又被重建。主耶穌在對七教會說話之前,總是針對各教會的不同光景,先啟示祂自己是怎樣一位主,接著稱讚教會的優點,責備她的缺欠,最後是勸勉和對得勝者的呼召。除了給老底嘉教會的信,主耶穌的自稱都來自1:14-18對復活,榮耀基督的描述。(1節) [有神的七靈和七星]顯示撒狄教會雖然懶散懈怠,但仍在聖靈的管理之中。這七封信的受信者是各教會的[使者](2:1,8,12,18;3:1,7,14)而不是教會本身。(1節) [按名你是活的,其實是死的]指撒狄教會雖然是處境最好的教會,沒有其他教會所面臨的壓力,逼迫和試探,似乎也有[行為](1節),其實並不是屬靈生命的表現;好像是活得好好的,其實已經有名無實,奄奄一息。(2節) [你要警醒]這個警告對於一個曾經因懶散而兩次被攻破的城市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 [將衰微的](2節)原文是[將要死的]。雖然撒狄教會還有一線希望,但這希望是[將要衰微的]。這個教會既沒有搞異端的熱心,也沒有興趣為真理爭辯,與世俗並無分別(4節),所以假先知,猶太人和羅馬人都懶得碰他們,生活毫無壓力。(3節) [要回想]可譯為[要記得](和合本修訂版)。[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3節)指起初所領受的福音。[遵守](3節)原文是現在式主動語態,表示持續遵守。[悔改](3節)原文是簡單過去式,表示立刻悔改。[我必臨到你那裡](3節),指主的管教臨到。[如同賊](3節),比喻出乎意料(16:15;路12:39-40)。這個比喻對於在史上兩次被晚上偷襲成功的撒狄城的信徒,是特別的提醒。主兩次強調,對於這樣的教會,唯一的希望就是[警醒](2,3節)。而[警醒]的方法,就是不斷向自己宣講起初[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福音。撒狄教會,只剩下[幾名是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4節)。信徒是蒙恩的罪人,但亞當的罪性並沒有根除。因此,教會若不分別為聖、持守真道,只要在真理之堤出現任何一個蟻穴,都會在行為上一瀉千里。[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指分別為聖,未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信徒。雖然撒狄教會只剩下[幾個]分別為聖的信徒,但這個教會仍是主手中的[七星](1節)。[他們要穿白衣與我同行](4節),可能指與基督一同誇勝(7:9)當時的羅馬市民穿著白色的託加長袍(Toga)參加凱旋儀式。 [配得過的](4節)顯示他們的行為與新耶路撒冷居民的地位相稱,所以配得參加基督的凱旋。當時所有希臘羅馬的城市都有正式的居民名冊,被驅逐的人將被除名。 [生命冊](5節),可能比喻新耶路撒冷的居民名冊。[認他的名](5節),指主耶穌將承認他們新耶路撒冷居民的身分。[得勝](5節)就是對主忠心,是重生的記號。聖靈呼召七個教會中[得勝的](2:7,11,17,26;3:5,12,21)原文都是現在分詞,表明忠心的信徒應當持續得勝,而不是得勝幾次就夠了;即使偶有失敗,也當屢敗屢戰,因為在裡面引導我們的不是自己,而是聖靈。[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2:7,11,17,29;3:6,13,22)就是主耶穌向眾教會所說的話。主耶穌向七教會所說的話,既針對每個教會的特點,也針對歷代所有的教會。主耶穌對七教會的稱讚,責備和要求,都是祂對眾教會的心意,也是祂對每個信徒的要求。[凡有耳的,就應當聽](6節)顯示許多人有耳卻聽不見,聽見卻不明白(賽6:9)。這句話在每封信中都出現(2:7,11,17,29;3:6,13,22),主耶穌傳福音時也常這樣提醒人。但主耶穌說[有耳可聽的](太11:15)是複數,是向著眾人說的;而這七封信中的[耳]卻是單數,是聖靈對歷世歷代每個信徒的個別提醒。 思想:或許今天也有不少這樣的教會,也許講起道來四平八穩,安慰勵志,社會名聲很好,信徒也很安逸。但正如主所警告的;因為這樣的教會在神面前[沒有一樣是完全的](2節) ,找不到主想看見的生命記號,乃是[將要死的]。 祈禱:親愛主,求你光照我們,面世界的衝擊,誘惑,使我們警醒,使我更倚靠主你,引導我們每日都活在主你的面前。阿們!

啟示錄 10:8-11啟示錄 10:8-11


約翰吃書卷的經歷和先知以西結的經歷(結2-3章)相似。約翰領受了使命(8:11)要在末世為主向普天下講預言,作見證。書卷在約翰口中甜如蜜,在他肚中發苦;這救恩的信息,既帶來安慰拯救,又包含警告和審判。[那聲音](8節)就是吩咐約翰不可寫下七雷發聲的聲音(4節)。(9節)請他把小書卷給我書卷是從神手裏轉移到基督手裏,祂就開啟七印,小書卷是從大力天使手裏,轉移到約翰手裏表明;他參與並認同identifies with 耶穌在執行審判和救贖方面的權柄(受苦甚至捨命) [吃盡了]比喻用心領悟。[叫你肚子發苦](9節)指教會在國度降臨前將要面臨大逼迫,也就是兩個見證人的異象(11:1-13)。這逼迫只是黎明之前的黑暗,正如先知但以理所預言的:[並且有大艱難,從有國以來直到此時,沒有這樣的](但12:1)。[然而在你口中要甜如蜜](9節)是指這預言對受苦的教會將是極大的安慰和鼓舞。這也如先知但以理所預言的:[你本國的百姓中,凡名錄在冊上的,必得拯救](但12:1)。先知以西結也曾奉命吃過書卷,吃過後也[口中覺得其甜如蜜](結3:3)但卻沒有肚子發苦。這卷[小書卷](10節)裡的信息是先甜後苦,吃時[果然甜如蜜](10節;詩119:103;耶15:16),[吃了以後,肚子覺得發苦了](10節);前景是甜蜜的,過程卻需要憑信心忍耐。啟示錄中唯一出現「苦」的時間是在第三號瘟疫中(8:11)許多人因苦水而死,這表明苦的時期就是世界拒絕教會的信息。「再」表示是重新任命。他在之前至少有兩次(1:10–20和4:1-2)被任命;儘管第一次任命,包括整本書;第二次任命,也包括本書的其餘部分。在這裡的「再」,表示延續從11章到16章,甚至一直到 22章。使徒約翰被吩咐[再說預言](11節)這預言的內容是關於[多民,多國,多方,多王](11節)的,也就是第七號之後,天上的大聲音所宣告的:[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祂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11:15)。天使用[多民,多國,多方,多王]提醒我們,為神說話的先知[在列邦列國之上](耶1:10),超越了人類最高的權威,地上的國將成為神的國。本書在這之前所說的七印和六號的預言,大都是關於對世界的審判;而在這之後[再說預言],大都是關於國度的成就。 思想:約翰在他說預言的任命中也感到喜悅和痛苦。約翰不是警告舊約時期的以色列,而是警告教會,新以色列人的團體,不要不信以及向偶像崇拜的世界妥協,並警告世上的不信者(10:11節)。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讓我們也有我們生命的【書卷】;這好像著我們生命的目的:因我們要像主你;能為神的旨意受苦,學習主你的面對甜與苦生命的經歷;願我們生命面對的甜與苦都明白主你的旨意,更經歷主你的同在。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