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8節用十二個[因著信],列舉了十二個信心的例子。亞伯拉罕信心的頂峰,就是[獻上以撒](17節)。神命令亞伯拉罕離開吾珥,是要他放棄過去;而命令他[把以撒獻上]卻是要他放棄未來。若以撒被獻為祭,神所應許[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18節)將如何應驗呢?這樣讓人無法理解的命令,正是對亞伯拉罕的信心的[試驗](17節)。這[試驗]不是為了考倒亞伯拉罕,也不是藉此探明亞伯拉罕是否真有信心,是否愛兒子過於愛神,而是要亞伯拉罕經過[試驗],在最深之處學習對神完全的信靠,真正認識[耶和華以勒](創22:14)信心因此大大增長。以撒[指著將來的事給雅各,以掃祝福](20)是因為信心使他有把握神的應許必成就在他的後裔身上。雅各[給約瑟的兩個兒子各自祝福](21節;)是因為信心使他有把握神將會賜下應許之地,所以預先把長子的雙倍產業分給約瑟支派,並且[扶著杖頭敬拜神](創47:31感謝神的應許。以撒,雅各和約瑟的信心都持續到[臨終](22節)。真正的信心一旦開始,即使中間有高低起伏,也必能持守到底(3:14)。23節信心使摩西父母看出神在這個俊美的孩子身上有特別的旨意,所以才有勇氣違背法老殺害所有希伯來男嬰的命令(出1:22)[把他藏了三個月](出2:2 )直到神允許的時間到來(出2:5)。25節可信心使摩西確信那些卑微的希伯來奴隸是承受應許的[神的百姓],所以甘願放棄王子的身份(出2:11)[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24)。因為摩西一旦確信神對百姓的應許,如果仍留在宮廷之中,等於漠視神的應許,犯了背道之罪,所以他[不願在罪中享受片刻的歡樂]。26節摩西[和神的百姓一同受苦]與基督日後所受的是同樣的凌辱(12:3;13:13)。但信心使摩西不是注目在眼見的苦難和凌辱上,而是專心注目他[所要得的賞賜]這賞賜是從[賞賜那尋求祂的人](6節)的神而來[更美長存的家業](十34)。這正顯示[信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1節)。摩西之所以在曠野能[恆心忍耐](27節),也是因為信心的眼睛使他能[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27節)。信心使摩西能超越人的邏輯和經驗,帶領色列人守第一個逾越節(出12:1-24)人不可思議地在門楣和門框上塗灑羔羊之血,[免得那滅長子的臨近以色列人(28節)。信心不但對個人有功效,同樣也能改變團體。以色列人集體的信心,使他們在前有紅海、後有追兵的危急時刻,能夠順服神讓他們[向前走](出十四15)的命令,在可怕的水牆之間[過紅海如行乾地](29節)。埃及人憑著自信[試著要過去](29節),卻被水淹沒了。30節以色列人集體的信心,使他們確信[在神凡事都能](太19:26),因此順服地[圍繞耶利哥城七天](30節)用這種看起來不可理喻的行為使城牆倒塌了(書6:1-20)。信心不但對選民有功效,同樣也能改變外邦人。喇合是個外邦人,又是個[妓女](31節)但信心卻使她願意冒險[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31節),把探子當作神計畫的執行人(書2:9),不但因此得救,甚至因此成了大衛和主耶穌的先祖(太1:5)。而耶利哥[那些不順從的人](31節)憑著自信決定抵擋神,結果卻滅亡了。[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32節)是士師時代的代表人物,[大衛](32)是王國時代的代表人物,[撒母耳](32節)是士師時代和王國時代之間承先啟的人物,[眾先知](32節)貫穿了以色列的歷史。信心在這些人的身上,產生了兩類功效。雖然世界逼迫和排斥那些信靠神的人(35b-38節)好像他們是配不上這個世界的人;但實際上,他們[本來是世界不配的人](38節)。這個世界不配他們,他們在地上寄居的生活方式證明了一個事實:信心使他們確信自己在天上有[一個更美的家鄉](16節)。39-40節是[信心的完全]。信心不是要使人得著地上暫時的事,而是要讓我們得著[更美的事](40節),也就是新舊約聖徒一起得著[更美長存的家業](10:34 )。 思想:在神的旨意裡,信心真正的[完全],是新舊約所有被揀選的聖徒一起[得著所應許永遠的產業]。因此,只有當[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12:2)因信忍耐等候的人才能真正得著所應許,在基督裡一起進入榮耀裡。我們有否因著信每日經歷神的同在與榮耀呢? 祈禱:親愛主,你的旨意是要我們因著信接受你的救恩,因著信讓你進入我們的生命,更因著信將主你成為我們生命的主。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因著信每日經歷神的同在與榮耀。阿們!
希伯來書 11:18-40
Related Post
希伯來書 4:8-16希伯來書 4:8-16
[約書亞](8節)原文是[耶穌Ἰησοῦς]是希伯來文[約書亞יְהוֹשׁוּעַ]的希臘文形式,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約書亞繼承了摩西的使命,帶領以色列人進入了迦南地,神[使他們四境平安](書21:44)。但這安息並沒有持續很久,以色列人雖然進入了迦南,但卻沒能永享安息,因此,約書亞無法做到的事情,只有在[神的兒子耶穌](14節)才能做到。(8節) [別的日子]是詩95:7的[今日](7節)。(9節)[安息日的安息sabbatismos]原文是一個單詞,在新約裡只出現過一次。這個特殊的用詞,顯示神所應許的,我們當竭力進入的[那安息](11節),既不是十誡中的安息日(Sabbath,出20:8-11)也不是約書亞帶領百姓進迦南所享受的短暫安息,而是祂自己在創世的[第七日](4節)所預備好的永恆安息(10節)。這安息是[為神的子民存留]的,那些有資格享受[安息日的安息]的人被稱為[神的子民],包括相信的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樣](10節),這句話顯示:1.[神歇了祂的工]是因為對祂的工作成果完全滿意,並不是停止了工作,人[歇了自己的工]也是因為對神的工作成果完全滿意,所以不再倚靠肉體的努力,而是憑信心接受神的工作,分享祂的喜樂和滿足。2.[進入安息],就是不再倚靠人的肉體,而是憑信心接受神已經做成的工作在新約,就是不定睛於環境裡的逼迫和難處,相信基督必能使我們在神面前[得憐卹,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16節)。3這安息今生顯明在基督裡(太11:28-30),因為信徒已經[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十二28)。(11節) [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就是[存畏懼的心](1節)用[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2節),不要[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11節)。 [竭力進入那安息]不是[竭力去工作],而是[竭力認識自己的敗壞無能,竭力不靠肉體,竭力誠實倚靠神;不是將來才進入永世裡的安息,而是今生就能進入基督裡的安息12節)顯示人若不想[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只能順服[神的道]的管理。我們只要對照[神的道],就可以[辨認](12節)自己是否有真實的信心。[魂與靈](12節)代表人非物質的成分[骨節與骨髓](12節)代表人物質的成分。人自己都對自己不了解的地方,但神知道得清清楚楚。 (13節)表示我們真實的光景,包括[不信的噁心](3:12)在神面前[都是赤露敞開的]每個人都必須向祂交賬,無處可躲(詩139:1-24 )。(14節)指出人類就急迫地需要一位真正能在神面前為他們做中保的代表。[大祭司]就是人在神面前的代表,而基督這位大祭司[已經升上高天](14節),直接來到神面前,不像地上的大祭司受到各種限制(利16:2,34)。[神的兒子耶穌](14節)這個稱呼刻意把耶穌基督的人性和神性結合起來,表明祂是神與人之間的完美中保(提前2:5),有資格擔任更美的大祭司(8:6)。既然我們有這樣一位更美的大祭司,就不應該在逼迫面前離開祂,暫時脫離難處,反而[當持定所承認的道](14節),靠著這位大祭司勝過一切難處。信徒在逼迫和難中[當持定所承認的道](14節),理由是:1.[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卹我們的軟弱](15節)。雖然主耶穌超越諸天,但祂並非高高在上,遠離在地上掙扎的百姓,而是理解我們的困難和需要。祂[體卹我們的軟弱],卻要潔淨我們的罪;祂樂意幫助承認自己軟弱的人勝過試探和逼迫,但卻要管教,拆毀以為剛強的人。2.[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15節)。這不是說主耶穌經歷過人類所有的試探,祂所受的試探本質[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15節)。受試探並非犯罪,順從試探才是。主耶穌並不需要[凡事受試探]的爭戰,就能了解罪惡引誘的壓力;但祂卻以人子的身份親自勝過了試探,是為了讓受試探的人放心。(16節) [施恩的寶座]就是約櫃上的施恩座(出25:17-21)約櫃放在至聖所裡(出26:34)與外界隔離(民1:51-53)連大祭司也只能在贖罪日一年一次接近約櫃(利16:2,34)。但在新約時代,信徒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16節),直接面對神,軟弱的人可以[得憐卹](16節),不配的人可以[蒙恩惠](16節),需要的人可以得到[隨時的幫助](16節)。 思想:神恩典的供應是無限量的,惟一的條件是我們憑信心去領受。因此,我們不必想辦法倚靠自己面對試探和逼迫,這並不是基督裡的安息。我們要深信那 [凡事受過試探]能[體卹我們的軟弱的主;我們的中保也曾經和我們一樣經歷試探,這是對受苦之人莫大的安慰。 祈禱:親愛主耶穌,你是我們的救主,不但拯救我們脫離罪惡,更要進入我們生命的感受; 因主你[凡事受過試探]能[體卹我們的軟弱;求主引導我們每日都進到你施恩的寶座前得憐卹,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阿們!
希伯來書 6:9-20希伯來書 6:9-20
9-12節的主題是[勉勵信徒殷勤行道]。第9節這顯示4-8節只是警告,並非讀者實際的光景。[屬於救恩]意思是從他們的行為可以看出,他們的救恩是真實的(10節)。雖然他們現在的情況並不能代表將來也能堅持,但只要得救的經歷是真實的[凡靠著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7:25)。公義的神不會[忘記你們所做的工和你們為祂名所顯的愛心](10節),因為信徒遵行神的旨意[所做的工],反映了[為祂名所顯的愛心]。11節表示因為信徒基於愛心的殷勤服事,動機是因為愛神;工作和愛心的見證,正是他們得救的確據(10節)。12節可[懈怠]原文與[聽不進去](5:11)是同一個詞,那裡是說在聽道上不要懈怠,這裡是說在行道上不要懈怠,兩者都會使屬靈的生命停滯不前。相反,一個[藉著信和忍耐]殷勤行道的人,必能[承受應許]。13-20節的主題,是[神的應許是可靠的]。13-14節引自創22:16-17神應許賜福給亞伯拉罕,使他和他的後裔必得承受世界(羅4:13),即神永遠的產業(11:10,16)。(16節)指當時的人必須找比自己更大的人確認所起的誓,否則這個誓言就毫無價值。但是神[沒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著起誓的](13節)所以祂自己所說的話就夠了。神[指著自己起誓](13節)指神的誓言就像祂自己的存在一樣確定。神[起誓]的事實本身,暗示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不會立即實現,否則神就不必以誓言來保證祂的應許了。因此,亞伯拉罕從得著應許開始,就成了一個[憑信心和忍耐承受應許的](12節)最好榜樣。15節指亞伯拉罕等候了15年,才生下神所應許的後裔以撒(創15:4);而從他生下以撒到[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創22:17),又過了約四百年(創15:13)。17節表明神降卑自己,照人的習俗[以起誓作保證]。18節[這兩件不可更改的事]指神的應許和誓言,就像舊約裡的兩個見證人(申19:15)。這兩件事是完全可以信賴的,因為它們都是來自絕不說謊的神。因此,信徒的指望不在於自己的信仰有多穩固,而在於神的應許和誓言絕對可靠。[幔內](19、20節),指至聖所。在會幕裡,用幔子分隔聖所與至聖所,代表神同在的約櫃在幔內的至聖所(出26:33)。18-19節用三個比喻來形容耶穌基督。1.基督是我們的[避難所]。舊約的百姓若是誤殺了人,可以逃到逃城裡(民35:6,9-32)或抓住祭壇的角(出21:14)尋求庇護。信徒就像[逃往避難所]的人,而[擺在我們前頭的指望]就是基督。我們只要躲在基督裡,抓緊基督,就有得救的盼望。2.基督是我們[靈魂的錨](19節)當時航海的船隻若因低潮或其他原因無法及時入港,水手就會在港口外將錨拋越過沙灘,固定在港口內的海床上,船才能忍受大海浪的衝擊。等潮水漲高後,船隻再安全駛入港口。信徒的[指望](19節)像[靈魂的錨],直接[通入幔內](20節),也就是天上的至聖所,能確保信徒屬靈生命的安全。初期教會的信徒常以錨的圖案作為他們的象徵,並且和魚的圖案連結在一起。3.基督是我們的[先鋒](20節) [作先鋒的耶穌](20節)是我們的代表,祂進入了天上的至聖所,是[為我們進入幔內](20),不但為我們在神面前代贖,也使[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太27:51)為跟隨祂的人開通了來到神面前的路,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卹,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4:16)。19-20節預告了7-11章的主要內容,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 思想:經文讓我們一再明白神對這救恩一再的保證;更因耶穌基督[照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20節)與人間的大祭司不同,既是我們的[避難所],也是我們[靈魂的錨],更是我們的[先鋒]。只有基督,才是每個信徒得救的指望和確據。我們有否確認主為我們作成的救恩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為我們成就的救恩,更要藉著神的起誓,你成為我們的[避難所],也是我們[靈魂的錨],更是我們的[先鋒];求主使我們確認你救恩的果效,使我們一生單單信靠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