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屢次預言自己將在耶路撒冷受死,並且一路定意向耶路撒冷而去,但祂並非不懼怕死亡。基督既然有完全的人性,就要接受肉體的一切限制,所以[在肉體的時候](7節)也會經歷疲倦,悲傷,失望和痛苦的掙扎,也會和人類一樣懼怕死亡(2:15) 所以[大聲哀哭,流淚禱告](7節)在客西馬尼園向神禱告:[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可14:35)。基督道成肉身,成為罪人的弟兄,應驗了詩22:22。同樣,神回應基督站在人子地位上的[大聲哀哭,流淚禱告]也應驗了詩22:24。神果然是[那能救祂免死的主](7節)不但使基督有能力順服父神的旨意(約18:11)而且最終得以復活者的身份[在會中](2:12)頌揚神。基督雖然像人一樣[大聲哀哭,流淚禱告]但卻沒有像世人那樣堅持自己的意思,而是禱告:[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可14:36)。因此,基督從父神那裡清楚知道,十字架是成就救恩的惟一道路,順服父神的旨意(太26:39 ,42,44)最終藉著復活,脫離並勝過了死亡。並不是難處被挪去才是[蒙了應允]得著勝過難處的力量更是[蒙了應允]。基督在神性裡不需要學習,但在道成肉身的人性中卻需要學習,所以[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8節)。基督從起頭就存心順從(10:7)但祂也必須用一生學習順從所帶來的後果,[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8)。[祂既得以完全](9節)指基督透過道成肉身的順服經歷,不但完成了父神的託付(約17:4)也完成了人類的救恩,有資格成為人類的救主( 9b)和大祭司(10節)。 [並蒙神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稱祂為大祭司](10節)顯示十字架就是基督舉行就職典禮的地方。5:11-6章的主題是[預備心理解麥基洗德的等次]。 (10節)這事到底美在哪裡,本信最初的讀者可能[聽不見](11節),因為他們在屬靈上還不夠成熟。因此,在開始解釋[這麥基洗德就是撒冷王](7:1)之前;5:11-6章首先從四個面向來預備讀者的心,然後才繼續談論[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6:20):1.要追求屬靈的成熟(5:11-14);2.正確的長進之路(6:1-3);3.警告退後的危險(6:4-8);4.勉勵信徒殷勤路(6:9-12);5.神的應許是可靠的(6:13-20)。11節是信徒屬靈生命的成熟程度,不是根據信主時間的長短,而是根據他們對神話語的接受能力,分辨能力和操練經驗。幼稚信徒的三個標記是:1.聽不進去:[因為你們聽不進去](11節)他們並非因為生來愚鈍,所以[聽不進去];而是因為不求上進,所以屬靈的理解力變得越來越遲鈍。2.走下坡路:12節是他們已經信主很久(10:32)早就應當對真理掌握到可以造就別人的地步,但現在卻還需要對福音的基礎(1:1;2:3)重新補課,退化[成了那需要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奶]比喻最基本的真理,[乾糧]比喻更深厚的真理。缺乏操練:[不熟練仁義的道理](13節),缺乏實踐真理的經驗(14節),就像一個初信主的屬靈[嬰孩](13節)。成熟信徒的三個標記是:1.有領悟力:他們就像[能吃乾糧](14節)的成年人,可以理解更進深的真理,例如背架,順服,得勝,成聖,不會總是停留在淺顯的恩典,慈愛和安慰上。2.勤於操練:[他們的心竅得通達](14節)也就是經常[在敬虔上操練自己](提前四7)。3.有分辨力:[就能分辨好歹了](14節)是他們因為平常常常操練,所以漸漸具備了正常的屬靈洞察力(林前2:14-15),從此[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晃,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弗4:14)。 思想:既然基督站在人子的地位上,[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服]每個跟隨祂的門徒也可以效法,也必須經歷。一個能用真理使人得自由的人,自己首先要在苦難中學習順從真理。我[順服]乃是信心的表現(約5:24)但[順服]這個動作,也顯示人要為拒絕救恩承擔責任。我們有否願意每日都順服主的旨意呢? 祈禱:親愛主耶穌,感謝你願意為我們死,我們難忘你在客西馬尼園的祈禱,明白到你的感受,明白到你的掙扎,但要讓我們要學習你的順服父神,求主將你的生命充滿我們,使我明白你,更願意學像主你。阿們!
希伯來書 5:7-14
Related Post
希伯來書 13:9-25希伯來書 13:9-25
[那諸般怪異的教訓](9節)都是從前的傳道者沒有教導過的,而是來自猶太教。屬靈的生命只能[靠恩得堅固](9節),讓[施恩的聖靈](10:29)來堅固,剛強。(9節) [靠飲食]就是倚靠人的獻祭和行為。[飲食]可能是指先被獻上為祭,然後由獻祭者享用的平安祭(利19:5-6)。新約的信徒[靠恩得堅固才是好的,並不是靠飲食](9節),因為我們另外有一個祭壇和祭物(10-12節):1.新約的祭壇比喻十字架,[上面的祭物](10節)比喻基督。2.這祭物[是那些在帳幕中供職的人不可同吃的](12節)。因為基督是[一次永遠的贖罪祭](10:12)[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帶入聖所作贖罪祭](11節)。舊約贖罪祭分兩種:若祭祀的血沒被帶進聖所,祭司應當吃掉祭物(利6:26);若是血被大祭司帶入聖所(利4:5)祭司就不可吃(利6:30),祭物必須[被燒在營外](11節)。3.舊約大祭司[一年一次](9:7)在贖罪日帶著血進入至聖所,為自己和百姓贖罪(利16:27),使他們[在耶和華面前得潔淨,使盡一切的罪愆](利16:30)。同樣,[耶穌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聖] [也就在城門外受苦](12節),被釘在耶路撒冷城外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太27:33),就像贖罪日的祭品[被燒在營外]。13節比喻猶太信徒脫離棄絕主的猶太教,甘心被猶太社群驅逐。14節這是信徒應當跟隨基督[出到營外]的原因和目的。當基督再來的時候,地上[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動的常存](12:27)。當年輝煌的羅馬城、亞歷山大城,耶路撒冷城,如今早已成為廢墟。在新約的祭壇上,信徒的屬靈獻祭[要靠耶穌](15節),因為祂是我們的大祭司。15-16節列舉兩種[神所喜悅的](16節)祭物,都是屬靈的平安祭,是刻意與第9節物質的平安祭作對比:1.[常以頌讚為祭獻給神](15節),這是[與神相交](約壹1:6),動機是因為愛神。神喜悅祂的百姓[以感謝為祭獻與神](詩50:14)這是[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15節)。感謝祭是一種平安祭(利7:12)人越認識神,越充滿感恩。2.[行善與捐輸](16節)這是與弟兄[彼此相交](約壹一7),動機是因為愛神而愛弟兄(約壹4:20-21)。[行善與捐輸]的對象雖然是人,但實際上是向神獻上的平安祭(利3:1-17)。17節的主題是[順服現在的教會領袖]信徒不能因為同為弟兄而輕看教會領袖,必須[遵從那些引導你們的,並且要順服](17節),這實際上是順服神。而教會領袖的首要責任,是為信徒的靈魂警醒,若只是關心教會人數的增長,各種工作的開展,卻不能照看,造就群羊的屬靈生命,將來就無法向主[交帳]。18-19節是作者請收信者代禱,顯示作者與收信者的關係密切,也顯示作者非常注重代禱的功效。雖然代禱並不能搖動神的手,但卻能使代禱者的信心更長進,與神更親近。18節代禱的原因不明,可能因為作者改變了行程(19節)。20-21節是作者為收信者祝禱。這段禱告意味深長,蘊含豐富的真理:1.[願賜平安的神](20)使人[從死裡復活的神](20節)[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穌](20節),這三個稱呼對於面臨逼迫的信徒是極大的安慰和鼓勵。2.主耶穌是獻上[永約之血](20節)的[大祭司](9:11),也是[群羊的大牧人](約10:11-18)。父神[憑永約之血](20節)使主耶穌從死裡復活,表明祂的獻祭已經蒙神悅納,也證明以祂的獻祭為基礎的新約已經確立了。3.神[在各樣善事上成全你們](21節),目的要叫我們適合[遵行祂的旨意](21節)。沒有人能靠著自己的努力[遵行祂的旨意],只有神的工作才能使人的工作成為可能:祂先用各樣美善的屬靈恩賜裝備我們(21節),藉著耶穌基督的靈在我們心裡[行祂所喜悅的事](21節)。只有神自己的工作,才能使[榮耀歸給祂,直到永永遠遠](21節)。22-25節是書信的結尾。[略略寫信](22節)指與本信所涉及主題的重要性和難度相比,本信的篇幅並不太長,省略了一些事而未詳細說明(9:5) 比《羅馬書》和《哥林多前書》都短。[勸勉的話](22節),原文為複數,指分佈在本信中的勸勉。提摩太是本信惟一提到名字的人,作者是提摩太的同工,很可能也是保羅的同工。提摩太很可能是保羅殉道後被囚(提後四6),主後68年尼祿死後被釋放的。[引導你們的各位](24節)指收信教會的長老和同工。[從義大利來的人](24節),可能是定居海外的義大利人。本信可能是寫給羅馬教會的,所以他們也一起向羅馬教會問安。 思想:主 [出到營外,就了祂去]是要我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走十字架的道路,與基督一同受苦。特別指當時的猶太信徒脫離猶太教,放棄羅馬帝國對合法宗教的保護,預備面對各種逼迫,甚至殉道。我們有否看到主的捨己使我們願意作捨己的人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為我們的罪,出到營外,為我們受苦受受死,願我們看看捨己的你,使我們作你真的門徒,使我們更明白十字架,願意為主作捨己的人。阿們!
希伯來書 10:15-25希伯來書 10:15-25
15-18節的主題是[基督一次獻祭,永遠赦罪]與9:23-28[基督一次獻祭,永遠擔罪]首尾呼應。16-17節引自耶31:33-34。舊約的祭物不能除罪,但更美的祭物基督卻永遠解決了罪的問題,所以神[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愆和他們的過犯](17節),因為基督的獻祭具有永遠赦罪的功效,[就不用再為罪獻祭了](18節)。既然大祭司基督的獻祭使新約得以成全,舊約的祭司製度和獻祭也就應該停止了。19-25節的主題是[勸勉信徒坦然親近神],指出新約信徒的兩項特權和三個責任。19-21節是新約信徒的兩項特權:1.我們[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19節)。[坦然]原文就是[勇敢的心](35節)。我們[因耶穌的血](19節),良心以蒙潔淨,[得以成聖](10節),與神的關係[得以完全](14節),[罪過既赦免](18節) ,就得著了神所賜的許可,可以坦然無懼地親近祂(4:16)。[至聖所]原文是[聖所],天上的[真聖所](九24)不再有[聖所]和[至聖所]的分隔。而在舊約之下[進入至聖所的路還未顯明](9:8)。[幔子](20節),指會幕裡分隔聖所和至聖所的幔子(9:3),象徵神的榮耀和公義阻擋了罪人(創3:24)。當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斷氣的時候,[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太27:51)代表基督的身體為我們裂開。基督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20節),使我們可以藉著祂直接親近神。這是一條以前沒有的[新]路(9:8)也是一條大有功效的[活]路,能實在地把人領到神面前。2.我們[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21節)。[神的家]就是教會(提前3:15),基督不但以神兒子的身份(3:6),而且以一位偉大的祭司的身份[治理神的家]。治理神家的大祭司[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7:25)所以信徒可以放心地親近神。22-25節是信徒的三本本分。救贖的工作完全是基督成就的,但得救的信徒卻有責任,因為順服神是重生生命的自然流露(結36:27):1.信心:22節潔淨良心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可以親近神(22節),事奉神(9:14)。而人要親近神,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要[用誠心和充足的信心](22節),因著對大祭司基督救贖工作的信心,誠實無偽地全然歸向神。要有[蒙潔淨,無虧的良心],接受基督所成就的救恩(14,18節),正如神藉先知以西結所預言的:[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結36:26)。要有[清水洗淨了的身體],遠離污穢和偶像,正如神藉先知以西結所預言的:[我必用清水灑在你們身上,你們就潔淨了。我要潔淨你們,使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棄掉一切的偶像](結36:25)。2.盼望:23節信徒[所宣告的指望],就是新約所應許的[更美長存的家業](34節),也就是神所[應許]最終,完全的救恩,[進榮耀裡去](2:10)。當時有些猶太信徒面對逼迫時,退回猶太教裡躲避眼前的難處。作者勸勉他們[堅守所宣認的指望,毫不動搖]不是倚靠自己的力量,而是根據神的應許[因為應許我們的那位是信實的](23節)。3.愛心:在基督的身體裡練習愛心,[不可停止聚會](25節)。[聚會]指基督徒的各種團契生活。 [彼此相愛](約13:34)的命令不能停留在理論,也不是自然發生的,只有在教會中,才能實際地操練[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24節)。[停止聚會]是信徒冷淡退後的開始。信徒在跌倒之前,常常是先與教會疏遠,很快就從偶然停止變成[停止慣了的人](25節),最終陷入背道的試探(26-31節)。當時的逼迫(32-39節)可能已經使一些猶太信徒脫離了教會的團契生活,回到了猶太會堂之中,很快就[隨流失去](2:1)了。[倒要彼此勸勉](25節)指在聚會中用神的話[彼此勸勉]。[停止慣了的人]得不著肢體的勸勉,在靈性上陷於孤立,結果必然會失敗跌倒。[既知道那日子臨近](25節)指神很快就要施行審判和刑罰。 思想:因著主耶穌基督所作成的救恩,目的是信徒能坦然親近神;當中更警告我們背道的危險和刑罰;所以我們存勇敢的心忍耐等候應許。擺在我們生命的是美善完美的救恩,我們每日如何去選擇,如何去投入呢? 祈禱:親愛主耶穌,你最期望我們每一位每一天都能夠返到神的面前,因這是你上十字架的期望,更為我們作出很多美善的應許,美好的承諾,求主因著你的信實,慈愛使我們每日樂意坦然親近神。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