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撒羅尼迦前書 帖撒羅尼迦前書 3:1-4

帖撒羅尼迦前書 3:1-4

1-2節是延續2:17-20的思路。帖撒羅尼迦信徒向地方官出具的保狀只包括保羅和西拉(徒17:5-9)不包括提摩太,所以他們決定讓西拉留在庇哩亞,提摩太前到帖撒羅尼迦[堅固,勸勉]初信者,而保羅獨自前往雅典(徒17:14)。保羅非常清楚,人的得救取決於神的憐憫和揀選(1:4);但也正因為他相信神的預定,所以才對神所交託的使命懷有強烈的責任感。保羅不會隨口說:[如果他們真的是被預定的,神自己會負責保守他們堅忍到底。]因為真正的預定論者,不會躺倒聽天由命,而是更有信心,更加火熱地承擔起神所預定的責任(徒18:9-11)甚至[不能再忍耐](1,5節)。真正具有父母心腸的傳道者(2:7,11)必然是負責任的傳道者。他們不但會把人帶信主,也會繼續[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1:28);不但會在禱告中把人交託給神,也會積極地[堅固,勸勉]人;不但會盡責任去[堅固,勸勉]也要知道[堅固,勸勉]的果效完全在於神的道在人心中的運行(2:13)。[基督福音]也就是[神的福音](2:2,8,9)[主耶穌的福音](帖後1:8) [我們的福音]1:5)。使徒們派提摩太堅固帖撒羅尼迦人的目的,是[免得有人被諸般患難搖動](3a)。雖然這些初信者心裡早有準備(4節)但實際面臨患難的時候,又是另一件事。雖然真理是簡單的,但人心是詭詐的,生活是複雜的,仇敵是狡猾的,從知道到行道,從頭腦到心靈,還有一段漫長的距離。(3節) [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表明保羅在帶他們信主的時候,已經對[受患難]的問題有過清楚的教導(4節),現在只是提醒他們。信徒[受患難原是命定的]並非偶然的意外,而是生命成長的必經之路,所以不必奇怪驚慌(提後3:12)。信徒為義受患難,並不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也不是因為失去了神的恩典,而是證明他們是被揀選蒙恩的人,[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祂受苦](腓1:29)。信徒重生得救之後,不但不會從此生活輕鬆,一帆風順,而且往往發現自己成了世人毀謗和排斥的對象(彼前4:4),這正是我們站在神一邊、配得神國度的記號(帖後1:4-5)。當暴風雨來臨的時候,撒但是為了把我們吹走,神卻是為了讓我們站得更穩固;撒但是為了得著我們(路22:31),神卻是為了拆毀和重建我們,讓我們與基督一同受苦,也與祂一同得榮耀(羅8:17)。第4節表示是一種負責任的傳福音態度。保羅總是在宣告福音好消息的時候,也預告必有的患難(腓1:29)把真理講得清楚,全備,讓[神的道]自己運行在[信主的人心中](2:13)。他從來不會只說[積極,正面]的話,也不會把信徒的挫折患難歸咎於缺乏信心,被神管教,而是勸勉信徒為[受患難]做準備。帖撒羅尼迦人預先得知將有患難,也知道神不會每次都立刻救我們脫離苦難,但卻會在苦難中與我們同在。這樣,當患難來臨的時候,正好說明他們所領受的實在是神的道2:13),所以也能安下心來,在一切患難中仰望神、在各種難處中[靠主站立得穩] (8節)。思想:今天,或許當我們傳福音對[必受患難]的事實難以啟齒,擔心[消極、負面]的話會把初信者嚇跑,或許只是想[討人喜歡](2:4)。但這樣的傳道只會吸引追求福氣,健康,財富,成功的拜偶像者,失去了福音的能力(羅1:16)。我們有否明白信仰就是與主同甘共苦的生命,而不是趨吉避凶的信仰呢? 祈禱:親愛主,你帶給我們的是大能的福音,使我們生命能改變,更使我們生命與你結連,與你一共面對人生,是主你樂意與我們過著同甘共苦的經歷。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帖撒羅尼迦前書 5:12-22帖撒羅尼迦前書 5:12-22

使徒對於初信者的第四個勸勉,是[全然成聖](12-22節),這些都是[警醒謹守](6節)的具體例子。12-13節是信徒對待教會領袖的態度。1.[敬重在你們中間勞苦的人,就是在主裡面治理你們,勸戒你們的](12節)。[勞苦,治理,勸戒]原文有同一個冠詞,顯示這是描述同一群人,也就是教會的長老們。但帖撒羅尼迦教會的長老和信徒幾乎是同時信主的,所以有些信徒對他們可能缺乏尊敬,使他們無法有效行使應有的權柄。[敬重oida]原文在本信中又被翻譯為[知道](1:4),[認識](4:5)意思是態度上的[尊敬]。2.[又因他們所做的工,用愛心格外尊重他們](13a)信徒尊重教會的領袖,不是因為他們的身份,地位,資歷或成就,而是[因他們所做的工];既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是神所交託的,也是為了讓他們更能完成工作。3.[你們也要彼此和睦](13b)指信徒與教會的領袖必須和睦相處,領袖的[治理]和[勸戒]工作才能按照神的旨意[在主裡面]進行。14-15節是信徒對待彼此的態度:[警戒不守規矩的人](14b)那些懈怠的人,需要被喚醒起來做工;[不守規矩]可譯為[懶惰]。[勉勵灰心的人](14c)已經灰心喪志的人,需要被勸勉,激勵,在天路上繼續前進。[扶助軟弱的人](14d),身心陷入軟弱的人,需要被扶持,守護,學習倚靠主。[要向眾人忍耐](14e),根據上下文,忍耐的對像是以上三種信徒。我們並不能分辨出哪些是神預定得救的人,哪些不是,也不知道讓自己也陷入懶散,灰心,軟弱的試探何時來到,所以不應該驕傲自誇,給人貼上標籤,而應該存心忍耐,竭力[警戒,勸勵,扶持]別人,把結果交託給神。[要謹慎,無論是誰都不可以惡報惡](15a)在原文中[謹慎]是複數,[以惡報惡]是單數,表示教會整體要監督信徒個人的行為,不但整個教會不報復,也要留意個人不報復(羅12:17-21)。[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眾人,常要追求良善](15b)不但不[以惡報惡],反而要以德報怨。16-18節是信徒對待神的態度:1.[要常常喜樂](16節),這是一道命令。信徒的喜樂是根據與神的正常關係;這種喜樂與處境無關,甚至能[在大難之中,蒙了聖靈所賜的喜樂](1:6)。而陷入憂慮和沮喪的信徒,是因為與神的關係出了問題,不能信靠神的能力,供應和赦免。因此,使徒保羅常提醒我們要喜樂(腓3:1),靠著主的恩典和能力,學習在喜樂中與憂患共存(羅5:3)。在希臘文新約聖經裡[要常常喜樂]是最短的一節。2.[不住地禱告](17節)指不但要有規律地禱告,而且要以禱告的精神從事日常一切活動,與神保持親密相交(約15:4-7)。保羅的書信中常插進禱告,表示他就是以禱告的態度來寫信。3.[凡事謝恩](18節)指在一切環境中向神謝恩,在一切大事和小事,好事和壞事上都感謝神,因為我們知道祂在掌管一切。[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這是神向每個信徒[所定的旨意](18節),是信徒在[在基督耶穌裡](18節)可以活出來的正常生活。禱告不但是信徒的責任,更是信徒的喜樂。19-22節是信徒對待聖靈的態度:1.[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19節)聖靈就像火焰(賽4:4)溫暖人心,啟迪思想,並且使人剛強。但信徒卻有可能抗拒聖靈的工作;我們若常常[順著聖靈而行](加五16),聖靈的火就越挑越旺;我們若常[體貼肉體](羅8:5-7),聖靈的火就會漸漸熄滅。2.[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20節)這是[不要熄滅聖靈]的具體例子。當時可能有許多關於基督再來的預言,許多假先知的預言落空,導致有些信徒[藐視先知的講論],結果[消滅聖靈的感動]。 [先知的講論]不是為了滿足人的好奇,而是為了[造就教會](林前14:3-4)。如果我們輕看讀經,或把任何人的意見放在與聖經同等的地位,就是在[藐視先知的講論]。3.[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做](21-22節)。信徒不可[藐視先知的講論],但不能只聽道,還要[凡事察驗],把[先知的講論]與聖經做比較,若發現是符合聖經的[善美的]事,就要[持守]。若發現是不合聖經的[各樣的惡事],就要[禁戒不做]。[善美]只有一種,就是基督,但[惡事]卻是形形色色,各式各樣。 思想:撒但會把[各樣的惡事]打扮得很屬靈,用假先知,假方言,假神醫和假冒的[聖靈的感動]來引誘我們。因此,我們每日都要[慎思明辨],根據聖經在生命中活出[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神美善的事。 祈禱:親愛主,因著你的愛使我們心裡能常常喜樂,因著對主你的信靠,我們能夠不住的禱告,因著主你賜予的盼望使我們凡事謝恩。求主使我們每日都謹守聖經,活出主你的話。阿們!

帖撒羅尼迦前書 2:11-20帖撒羅尼迦前書 2:11-20

傳道人的工作,不但要像溫柔的母親那樣乳養孩子,無私地用福音和生命供應信徒(7-8節);還要像嚴格的父親那樣管教兒女[勸勉,安慰,囑咐](11節)信徒,使他們[行事對得起](12節)神,符合神兒女的形象。神對信徒的最高要求,是要我們[行事對得起]祂。[對得起]神,不是傳一點福音,搞一點活動,為神做一點什麼,這些只能彌補自己的愧疚感,並不能[對得起]神。真正的[行事對得起]神,是[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腓1:27)。[進祂國,得祂榮耀](12節)是神呼召人的目的;[得祂榮耀]就是在基督的身上得榮耀(帖後1:12)。13節這是保羅在本信中第二次為帖撒羅尼迦教會感謝神1:2;2:13;3:9)。在多元宗教,哲學流行的帖撒羅尼迦,人若能[不以為這是人的道,而以為這確實是神的道],證明他們已經體會到[神的道]在自己心中運行,產生了改變生命的果效。這再一次駁斥了反對者的攻擊(3節)。改變生命的果效,不是根據傳道者的努力,口才和學問,也不是根據聽道者的聰明,感動和決定,而是根據神自己的[揀選](1:4)。14節表示信徒[受患難原是命定的](3:3),並非偶然的意外事件,而是生命成長的必經之路,所以不必奇怪驚慌(約16:33)。信徒為義受患難,並不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也不是因為失去了神的恩典,而是證明他們是被揀選蒙恩的人。14-15節中的[猶太人],並不是指猶太民族,而是指不信的猶太人。保羅並非反猶太主義者,他自己就是猶太人[猶太地區神的各教會]也都是猶太人。15-16節表示動手釘死主耶穌的是羅馬人,但卻是出於猶太教領袖們的堅持(約19:10-15)。他們的祖先也殺害了許多[先知](太23:29-31,35,37)整個舊約歷史中的先知都是抵擋神的以色列人所逼迫的(徒7:52)。不信的猶太人[與眾人為敵]也就是阻撓使徒[傳道給外邦人,使他們得救]。不信者最大的危害不是自己下地獄,而是阻擋別人得救(彼前4:4)。不信的猶太人阻擋福音的後果,是害人害己,[常惡貫滿盈],直到[神的憤怒終於臨到他們身上]。[離別aporphanizo](17節),直譯是[使成為孤兒]。保羅將自己比喻為母親(7節)和父親(11節),又把帖撒羅尼迦教會比喻為孤兒,把被迫分離比喻成家庭被拆散。他詳細地解釋為何未能回到帖撒羅尼迦,很可能因為帖撒羅尼迦的反對者質疑保羅一走了之,不再關心那些初信者。[一兩次](18節)意思是[一次又一次]。[撒但阻擋了我們](18節)指保羅多次想找機會回到帖撒羅尼迦,但卻被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追趕而至;也可能是因為帖撒羅尼迦迦信徒交了保狀(徒17:9)擔保保羅和西拉不會再回來。撒但的阻擋最終並沒有阻止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成長,反而促使保羅寫下《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成為歷世歷代眾教會的寶貴財富。大約六年後,保羅也親自回到馬其頓(徒二十1-3)。[冠冕](19節)原文可以指運動會中頒給得勝者的花冠,也可以指在筵席中給客人戴上的花冠,表示快樂之情。所以此處的[冠冕]不是指保羅所得的獎賞,而是指保羅[盼望]將來[我們主耶穌來的時候](19節),因著帖撒羅尼迦信徒成熟到[在祂面前站立得住](19節)的地步,因此滿有[榮耀,喜樂](20節)。19節清楚說明,保羅期待在主再來以後認出帖撒羅尼迦信徒;同樣,我們也可以期待在天上認出得救的家人朋友。 思想:今天,信徒願意作傳道者時有否只數算自己建立了多少教會的事工?帶領了多少人信主?還是願意該關心的是基督再來的時候,教會的信徒有否[在祂面前站立得住](19節),我們有否為他們作為父為母心腸的人呢? 祈禱:親愛主,你願意我們明白你的旨意就是教會,為主你建造成全每個信徒,你要的不只是他們口裡相信,而是要他們一同進到基督的身體,求主興起我們願意為主作為父為母心腸的人,愛你所愛,緊張每一個你緊張的信徒。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