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記 申命記 18:1-13

申命記 18:1-13

【和合本】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https://youtu.be/beCmBpVu8IY

【申命記】
神在百姓中設立的第三種權柄是【祭司】(1節);1-8節是神關於祭司和利未人的心意。(1節)【祭司利未人】的意思是【祭司】或【利未人中的祭司】。在【利未全支派】中,亞倫的後裔被分別出來擔任【祭司】(出28:1;29:29)負責在神面前獻祭;而其他的利未人被【當作搖祭奉給耶和華】(民8:13)然後被神賜給祭司作助手(民8:19)在會幕中事奉神(民1:50-51),並在各城負責教導律法(33:10)。祭司和利未人被分別出來事奉神,所以沒有分得土地,【在以色列中無分無業】(1節),而是倚靠【獻給耶和華的火祭和一切所捐的】(1節)為生。【火祭和一切所捐的】並不是百姓捐給祭司和利未人的,而是先獻給神,然後神把這些屬於自己的東西賜給祭司和利未人,所以說【耶和華是他們的產業】(2節)。【一切所捐的】(1節)原文是【祂的產業】代表一切屬於神的東西,包括【初熟之物】(18:12)和【以色列中出產的十分之一】(民18:21)。【耶和華是他們的產業】並不表明祭司和利未人得著了鐵飯碗,反而很容易叫他們沒有安全感。因為在人的眼中,看不見的神總是不如看得見的物質有把握,倚靠別人的奉獻總是不如自己田裡的出產來得可靠。(3節)【前腿】的原文是單數,傳統上認為是右前腿(利7:32-33)。在曠野裡,祭司在平安祭中所得的分是【搖的胸和舉的腿】(利7:34;民18:18);而進入迦南後,改成【前腿和兩腮並脾胃】(3節),可能因為百姓將獻上更多的平安祭,所以祭司就不再需要那麼多部分。每個利未人在事奉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權遷移到【耶和華所選擇的地方】(6節);即約櫃的所在地事奉。(8節)【祖父產業】原文是【祖先的產業】。【還要得一分祭物與他們同吃】意思是在會幕中事奉的利未人有怎樣的待遇,外來的利未人也應當相同。(10節)【使兒女經火】指迦南人把兒女焚燒,獻給偶像摩洛(12:31;利18:21;20:2-5)。10-11節所提到的都是迦南人的宗教儀式和法術,具體的細節並不能確定。但【那些國民行這可憎惡的事】(12節)目的都是想預知未來,驅使神靈做事,以掌控自己的命運,滿足自己的利益,並不是想追求【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神要祂的百姓在這些事上【作完全人】(13節),遠離【惡俗】(12:30),因為這一切【惡俗】的背後【都為耶和華所憎惡】( 12節)。
思想:許多人甚至信徒熱衷於靈媒占卜,星座運程,迷信的擺設和各種神秘宗教,用各種方法向靈界的黑暗勢力求助;以為只是無害的遊戲。但這正是撒但曾在伊甸園裡使用的伎倆,讓人對神的話語失去絕對的態度,慢慢地就失去敬畏,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最後是按著自己的道德標準行事為人,完全偏離神。
祈禱:親愛主,求祢赦免我們生命很多的無知,很多自以為的無助,內心有很多別的投靠,更不懂得全心來倚靠神,求主光照我們,除去我們內心的黑暗,更重今起不作主祢憎惡的事。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申命記 31:1-30申命記 31:1-30

【和合本】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申命記】
31章到最後記敘了神的僕人摩西的最後階段。首先是向百姓(1-6節)約書亞(7-8節)和祭司(9-13節)吩咐一系列指示,好維持以色列人立約百姓的地位。對岸就是應許之地,陪伴百姓走了四十年曠野路的摩西,卻【不得過這約旦河】(2節)去承受應許。但摩西單單注意神自己,所以並不再計較這些地上的榮辱得失,而是鼓勵百姓前往承受應許,因為【神必引導你們過去】(3節)。真正【引導】百姓的是神自己,所以摩西在臨終前要叫百姓認定,他們所跟隨的不是人,乃是神:【耶和華,你的神和你同去。祂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6節)。信實的神必定會成就祂的應許,而人所當做的本分,就是【剛強壯膽,不要害怕】(6節),專一跟定神。約書亞已經被當眾任命為摩西的繼承人(民27:18-23),現在摩西又當眾向他重申神【必與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8節) 不但是為了讓約書亞【剛強壯膽】(7節),也是為幫助百姓【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8節)。因為【耶和華必在你前面行】(8節)是他們真正的元帥,神的應許與同在才是百姓【承受那地為業】(7節)的根據和把握。古代律法書由祭司保存【祭司利未子孫和以色列的眾長老】(9節)是律法書的守護者。一般人學習律法,是倚靠祭司【將這律法念給他們聽】(11節)並在家中背誦,口傳。【每逢七年的末一年】(10節)是地的【安息年】(25:4-6)也是人的【豁免年】(15:1-2)。在這一年的住棚節重讀律法,是讓人在享用安息和豁免的時候,再一次學習,認識律法,神的百姓每七年要宣讀一次神的律法,凡是活在應許之地裡的人,包括【男,女,孩子,並城裡寄居的】(12節),都要聆聽,學習。不管他們經過了多少個七年,神都要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聆聽律法,才能保持【敬畏】的心(12節)這是神最後一次在地上面對面與摩西說話,由神親自主持摩西與約書亞的交接,親自【囑咐】(14節)約書亞。【你的死期臨近了】(14節),也可以理解為【你向神交帳的時間臨近了】。【雲柱停在會幕門以上】(15節)是向百姓表明神自己在作安排,好讓他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在跟從神,而不是跟從人。在神管教悖逆的百姓、【掩面不顧他們】(17節)之前,先為他們存留了憐憫。神吩咐摩西預先【寫一篇歌,教導以色列人】(19節)目的是作為【見證】(19節),挽回將來墮落的百姓,給失敗中的百姓存留復興的盼望。百姓只要世世代代流傳這篇歌,當他們遇到【禍患災難】(17,21節)的時候,就能意識到【我們的神不在我們中間】(17節),因此回轉到神的話語面前。(19節)【你要寫一篇歌】原文是【你們要為自己寫下這篇歌】,表明這首歌的作者是神自己,摩西和約書亞是執筆者。古人不可能人人都擁有律法書,但人人都可以【念誦不忘】(22節)這首【流行歌曲】世世代代流傳下去。神親自向約書亞應許【我必與你同在】(23節)讓他能【剛強壯膽】(23節)不讓他心存疑慮。【約櫃】(25節)的里面放著刻有十誡的兩塊石版(十5),旁邊放著律法書作為十誡的註釋(5節),裡外都有神的【見證】 (26節),向將來那些【硬著頸項的】(27節)百姓【見證以色列人的不是】(26節),宣告順服的結果是蒙福,悖逆的結果是【禍患】(29節) 。在文字資料並不普遍的古代,有韻律的【歌】(30節)可以幫助人【念誦不忘】(21節)、代代相傳。
思想: 神的救贖正是要拯救這樣頑梗的罪人,所以不管百姓今後如何,神依然會照祂的應許去成就。今天,我們並不比當年的以色列人更屬靈,但神的救贖也不是看我們的行為,而是看我們有沒有接受主的話語。凡接受主的話語的人,神該管教的時候就管教,該施恩的時候就施恩,但主必然拯救到底。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留下祢的話語給我們,求主使我們每天來到神的話語面前,讓神的話語來見證我們的【不是】,光照我們走在祢同在中。阿們!

申命記 22:1-11申命記 22:1-11

22:1-11)【和合本】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申命記】
1-4節的原則是【愛人如己】(利19:18)。因為神【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出34:6)【弟兄】指以色列人,但神百姓憐恤的對像不但是弟兄,也包括仇敵(出23:4-5)。第5節的原則是【分別】(利21:26)。神的百姓當存憐恤的心,但沒有【分別】的憐恤,包容罪惡的愛心,卻不是神的性情,而是人對肉體的縱容。所以神又強調【分別】只要是故意混淆神所分別的,就是【神所憎惡的】(5節)。男人和女人的衣服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樣式,但都應當有所分別。男女在神面前的地位是平等的(創一27)但【平等】【合一】並不是【相同】男人和女人在神的創造中各有不同的功用,所以必須有分別,一切混淆男女性別角色的行為,都是【神所憎惡的】。男女互換服裝的例子在古代中東的一些文獻中出現過,都與偶像崇拜有關。6-7節的原則是要作神忠心的管家,讓恩典可以延續,而不是高舉動物福利或人道主義。神的百姓在應許之地要學習以神管家的心態,而不是掠奪者的心態來管理環境,才能不濫用恩典,維持自己長久地活在恩典之中。【不可連母帶雛一併取去】(6節)可以維持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使百姓在神的恩典中【日子得以長久】(7節)。這些都很難靠人的監督來強迫執行,人裡面有了敬畏神的心,才能謹守遵行。第8節的原則是;人的裡面若有神的憐恤,就一定會在生活裡大大小小的事上為別人著想,而不是只想到自己。古代以色列人的屋頂是平的,在溫暖的天氣可以用作額外的吃飯,工作,睡覺的場所(撒下11:2;王下4:10)所以應當【在房上的四圍安欄杆】( 8節)免得客人掉下來。9-11節的原則也是【分別】(利21:26)。【不可把兩樣種子種在你的葡萄園裡】(9節)並不是禁止混合兩種作物,而是指將兩樣完全不同的【異類】(利19:19)強行雜交,實質是認為神的創造不夠完美,所以需要人來幫忙創造新的【類】破壞神創造時所定下的【各從其類】(創1:11)。【充公】原文是【被成為聖,被獻】指歸到聖所。【不可並用牛,驢耕地】(10節)並非因為效果不好,而是要顯明神【分別】的心意。【不可穿羊毛,細麻兩樣攙雜料做的衣服】(10節)是因為祭司事奉時的聖衣是用羊毛和細麻做成的(《密西拿Mishnah》 Kilayim 9.1),大祭司的以弗得是羊毛染成的【藍色、紫色、朱紅色線】(出28:6)和細麻做成的,所以普通人不可穿。
思想:【愛人如己】的律法很難倚靠表面的指標,別人的監督來強迫執行,因此,神並不是只看外面的行為,而是看人裡面敬畏神的心。或許今天世人傾向於把不同的信仰混在一起,互相【包容,諒解】。但真理與謬誤之間若失去了【分別】結果不是彼此共存,而是真理被謬誤所吞滅。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讓我們的生命能夠先經歷祢的愛,能教導我們如何去愛,求主教導我們,無論大事小事從愛中都能夠去敬畏祢愛祢。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