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記 申命記 27:11-26

申命記 27:11-26

【和合本】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申命記】
【基利心山】(12節)和【以巴路山】(13節)是位於示劍城南北的兩座山峰,海拔900多米。示劍城位於兩山之間,是整個迦南地的交通中心,兩山之間的山谷是納布盧斯旱溪(Wadi Nablus),是東西貫通迦南地的主要通路。人在示劍城朝東站立,城南的【基利心山】就在右邊,林木茂盛,代表【祝福】(12節);而城北【以巴路山】在左邊,牛山濯濯,代表【咒詛】(13節)。站在南面基利心山上的【西緬,利未,猶大,以薩迦,約瑟,便雅憫六個支派】(12節)後來都定居在耶斯列平原以南;站在北面以巴路山上的【流便,迦得,亞設,西布倫,但,拿弗他利六個支派】(13節)後來都定居在耶斯列平原以北。摩西吩咐百姓在立約的同時宣告【祝福】與【咒詛】,因為【祝福】與【咒詛】是律法的兩種功用,正面的功用是引導人到神面前去享用祝福,負面的功用是成為人在神面前接受審判的依據。人對神話語的態度只有兩種:一種是順從,一種是悖逆,沒有任何中間地帶;而結果也只有兩種:一種是【祝福】一種是【咒詛】沒有任何中間地帶。人若不肯接受【祝福】就只能接受【咒詛】;只有拒絕【祝福】的人,才會活在【咒詛】裡。15-26節列出了十二條咒詛作為代表,原文每句都以【咒詛】開頭,具體的咒詛詳細記錄在28:15-68。因為人性的軟弱,需要明確地提示咒詛。但祝福的內容卻相對簡單(28:1-14),因為神自己就是祝福,順從神就是【揀選生命】(30:19)。前十一項(15-25節)通常都是【暗中】(15,24節)進行的罪惡,第十二項(26節)泛指所有的罪惡。這提醒百姓,隱藏的罪雖然不容易被人發現,但【耶和華是鑑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耶17:10),犯罪者【必受咒詛】(26節)。(15節)【阿們אָמֵן】原文是【真正地,確實地】意思是完全同意前面所說的。百姓如此回應,表示要負起自己行為的責任。進了迦南以後,【這律法言語】(26節)全部都要宣讀,【沒有一句不宣讀的】(書8:34-35)。
思想:神把福禍,生死向百姓陳明,讓我們自行選擇,給予我們自由,而並非用律法來強迫我們。今天神把福禍,生死向我們陳明,讓我們明白在過去,因著人願意把神的話銘刻於心,遵守神的旨意,經歷神的同在臨到。若我們期待看見神的同在臨到,我們的心都要願意銘刻神的話,對神的話毫無保留,全然獻上。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讓我們有選擇的恩典,這不只是一份的自由,更是主祢對我們生命中愛的尊重;求主開我們的心靈眼睛,使我們同樣懂得尊重祢愛祢。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申命記 3:1-17申命記 3:1-17

【和合本】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申命記】
【巴珊】(1節)就是現代的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西起加利利海,東至浩蘭山(Mt Hauran),南起雅木河(Yarmouk River),北至黑門山。這裡草場肥美,是【可牧放牲畜之地】(民32:1)。【以得來】(1節)建在雅木河畔陡峭的崖壁上,是巴珊地區的交通要道和兩個首都之一(1:4)。【巴珊】並不在進迦南的路上,但神卻特意引導百姓向北與巨人【巴珊王噩】交戰,是為了消除亞衲族巨人在他們心中留下的陰影,對付百姓心中的【怕】(2節)。三十八年前,摩西勸勉百姓【不要懼怕】(1:21,29),但舊世代的百姓卻仍舊害怕。現在,神先賜下對亞摩利王西宏的得勝,讓萬民在以色列人面前都【驚恐,懼怕】(2:25),然後才說【不要怕他】(2節),新世代的百姓就能在信心裡跟上。因為他們已經在得勝的經歷裡清楚地知道,只要神說將仇敵交在自己手中(2:24),祂就負責為百姓爭戰。六十座城【都有堅固的高牆,有門有閂】(5節),是擺在缺乏攻城經驗的以色列人面前的難題。但既然是神把仇敵交在百姓手中(3節)就沒有甚麼不能攻克的。百姓再一次學到了信心的功課,從此徹底不會把迦南人【又廣大又堅固】的城邑看得【高得頂天】(28節)了。以色列人【把有人煙的各城,連女人帶孩子,盡都毀滅】(6節)意思是完全獻給神。【黑門山】(8節)又稱為【西連】(詩29:6)【示尼珥】(歌4:8)和【西雲山】(4:48),位於今天以色列北部與黎巴嫩,敘利亞交界的地方,2814米,是以色列的最高峰。冬天山頂有積雪,是約旦河的發源地。【撒迦】(10節)位於巴珊地的最東面【直到撒迦】代表整個巴珊都被以色列人佔領了。【拉巴】(11節)是亞捫人的首都(撒下11:1)。【巴珊王噩】的鐵床可能只是包鐵或鑲鐵。床大約長4米,寬1.8米,表明【利乏音人】的後代巴珊王噩身材十分高大。這樣的巨人在神面前的不堪一擊,除去了百姓心中對亞衲族巨人的畏懼,徹底對付了百姓心中的【怕】(2節)。(16節)【以穀中為界】指以亞嫩谷的谷底為界,南面是摩押。亞嫩河常年有水,河谷很深,許多支流將約旦高原割裂,成為天然的分界線。【亞捫人交界的雅博河】(16節)指雅博河上游由南向北流的一段,東面是亞捫。這兩條天然界線非常清楚,有利於按著神的吩咐,不越過界線去碰摩押人和亞捫人的地。【基尼烈】的意思是【豎琴】指加利利海,因為湖面的形狀像豎琴。【亞拉巴海】【鹽海】就是死海。【毗斯迦山根】指毗斯迦山的山坡,從約旦高原向西下降到約旦河谷。迦得和流便支派要求留在約旦河東的事,摩西在回顧這事時,並沒有提到迦得和流便支派主動來【要】地(民32:5),而是一再強調是他把地【給了】(12,13,15,16,17節)他們。
思想: 經文讓我們明白要珍惜新的開始。過去經歷了許多艱難,神都會給予我們每天新的機會,雖然有新的挑戰與新的艱難,但神讓我們不要懼怕,因為神一直為我們爭戰。
祈禱:親愛主,求祢賜我們信心,幫助我們每日勇敢面對生命中的【巨人】,使我們倚靠神誇勝;更賜給我們順服的心,幫助我們明白神所賜的權柄和產業,讓一切都交在神的手中。阿們!

申命記 26:1-19申命記 26:1-19

【和合本】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申命記】
1-15節是重申律法(12:1-26:15)的最後部分,包括奉獻【初熟的土產】(1-11節)和每逢三年奉獻第三個十分之一( 12-15節)。百姓【進去得了】(1節)應許之地,從此就活在神的應許之中,享用豐富的恩典。百姓每次收穫【初熟的土產】(2節)的時候,都要到神面前重新【明認】(3節)自己所領受的恩典。而奉獻【初熟的土產】(18:4)就是向神承認一切地裡的出產都是神的恩典,而不是歸功於巴力或自己。5-10節概括了以色列人下埃及,在埃及受苦,出埃及,進迦南的事實,與6:20-25一樣,成為以色列人的信仰宣言,提醒百姓世世代代謹記神的恩典,保守自己長久地活在恩典裡。百姓與利未人和寄居者一起【 歡樂】(11節),指一起享用筵席,分享神所賜的【一切福分】(11節),用分享恩典的實際行動,來承認自己所領受的一切都是神白白的恩典。【十分取一之年】(12節)就是【每逢三年的末一年】(14;28)指七年安息年週期中的第三年和第六年。這一年要額外取出【一切土產的十分之一】(12節),分給本城的【利未人和寄居的,與孤兒寡婦】(12節)。而第七年是安息年,全年的土產都要給【僕人,婢女,僱工人,並寄居的外人當食物】(利25:6)。第三個【十分之一】(12節)不用送到【神所選擇要立為祂名的居所】(2節),而是留在本城幫助有需要的人。雖然這【十分之一】是神的【命令】(13節)但神並沒有安排人來監督,而是讓百姓自己宣誓已經【將聖物從我家裡拿出來】(13節),並且照著神的心意使用了。因為神的心意是讓百姓認識並承認神的恩典,因著愛神而愛人,甘心樂意地與別人分享恩典,這樣才能坦然地求神【垂看】並【賜福】(15節),承受更加豐富的恩典。【我守喪的時候,沒有吃這聖物;不潔淨的時候,也沒有拿出來】(14節),意思是遵守了潔淨的條例。因為這【十分之一】雖然是分給了有需要的人,但實際上是分別為聖獻給神的【聖物】。【為死人送去】(14節)指敬拜巴力(詩106:28)。在迦南神話中,巴力每年死而復活一次,帶來旱季和雨季的更替。16-19節是重申律法(12:1-26:15)之後的勸勉,表明人承受祝福的關鍵,就是以順服來【認耶和華為你的神】(17節)而神就以祝福來【認你為祂的子民】(18節)。17-18節原文的語氣,是訂立盟約的雙方公開宣認彼此的關係。人並不能倚靠自己的能力來遵行神的律例典章,而是因為【認耶和華為你的神,應許遵行祂的道】(17節),所以神就【照祂所應許你的,也認你為祂的子民】(18節),因此賜下能力,【使你謹守祂的一切誡命】(18節),使百姓不僅在地位上,也在屬靈的實際上【歸耶和華,你神為聖潔的民】(19節)。這一切都不是根據人的努力,而是神根據祂自己的【應許】(18-19節)白白地賜給了祂所揀選的人。
思想: 人不管在今生是亨通還是受苦,本質上都是【將亡】(5節)的人,因為亨通或受苦都只是轉眼之間,結局都是永遠的滅亡。我們只有認識自己是【將亡】的人,才能真正認識恩典。當一個人活在神的心意中的時候,就成為神在百姓中間得著恩典的管道;當我們行在神的心意中的時候【我們】全體都會蒙神賜福。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讓我們認識祢的恩典,更能夠經歷祢恩典,求主使我們珍視看重祢的恩典,更愛賜恩典的神。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