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記 申命記 7:1-11

申命記 7:1-11

【和合本】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申命記】
百姓進入迦南地之後,他們將遇到的最大仇敵是【偶像】(5節)。【不可隨從別神】(6:14)徹底拒絕偶像,是人最難學習的功課(6:13-15),因此摩西在本章特別提醒百姓要拒絕偶像,不被【隨從別神】的惡俗所摻雜。(2節)【不可和他們立約】是要徹底拒絕偶像。當時的立約雙方要在雙方的神面前起誓,與某一民族立約,也就是【和他們並他們的神立約】(出23:32)等於承認他們所敬拜的偶像。【不可憐恤他們】(2節)是要徹底對付罪惡。【憐恤】的標準是神,只有神的【憐恤】才是【行公義,好憐憫】(彌6:8),而人的【憐恤】常常是沒有公義的放縱和溺愛。(3節)【不可與他們結親】是為了防止被惡俗摻雜。【聖】不能傳染,但【污穢】卻會傳染(該2:12-13)百姓與迦南人通婚,通常不是迦南人被百姓的帶上來,而是百姓的被迦南人帶下去【轉離不跟從主】(4節)。神的百姓是被神分別出來的【聖潔的民】(6節)被神揀選【做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19:6)要成為【地上的萬族】的祝福(創12:3)。因此,已經從世界分別出來的百姓,就不能再與世界,偶像摻雜。耶和華神【專愛】(7節)以色列,揀選他們分別出來歸自己,不是因為他們人數多,或者有甚麼可誇之處,而是因為神自己的【愛】(8節)和【信實】(9節)。因此,神的百姓更應當珍惜自己的特殊身分,正如妻子忠於自己的丈夫,【信實】地歸神,愛神,與偶像斷絕一切關係(5,16節)。在神的眼裡,人對祂的態度不是【愛】就是【恨】不是【愛祂】(9節)就是【恨祂】(10節)黑白分明。但百姓卻常常自欺欺人地以為,在【愛神】與【恨神】之間有個【也不冷也不熱】(啟3:15)的中間地帶,可以一面愛世界,一面愛神,愛神並不只是情感上的愛,而是要【守祂誡命】(9節)。
思想:每個信徒都是被神所揀選的,這揀選完全是出於神的恩典,而不是因為我們有甚麼能被神看中的行為或優點。雖然我們都是不配的,因此,我們也要珍惜自己蒙揀選的身分,與世界和偶像徹底斷絕關係,願意【聖潔沒有瑕疵】獻給上主。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再次讓我們知道祢願意專愛我們,更願意我們單單歸祢,屬於祢,求主引導我們讓我們每日在意神的話,願意愛主祢,並不只是情感上的愛,而是要【守祢的誡命】,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申命記 2:1-15申命記 2:1-15

【和合本】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申命記】
百姓經歷了【何珥瑪】的慘敗之後,並不是立刻【轉回,從紅海的路往曠野去】而是又【在加低斯住了許多日子】(1:46),因百姓總是喜歡停留在【加低斯】綠洲,不願意【往曠野去】。經過了許多掙扎,最後才【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到曠野去接受拆毀和建立。三十八年後,神又說【你們繞行這山的日子夠了】(3節)。無論是在西奈山停留的一年,還是【繞行這山】的【三十八年】都在神的管理之中,百姓所當做的,就是緊緊跟隨火柱,雲柱,不要走在前面,也不要落在後面。只有神才知道甚麼對百姓算是【夠了】。當百姓對神的話語明白得【夠了】神就會讓百姓【起行】離開西奈山,在行走中把神的話語轉化成生命;百姓【繞行這山】的三十八年,是【照耶和華所吩咐】的(1節)。神並不是消極的神,祂的每一次拆毀,都是為了建立;火柱,雲柱所帶領的每一次【繞行】,都是為了將來【轉向北去】時走得更穩。因此,雖然以東王因為【懼怕】(4節)以色列人的強盛,很不友好地拒絕以色列人過境(民20:18),但神還是命令百姓【不可與他們爭戰】(5節),並且【不可憎惡以東人,因為他是你的弟兄】(申23:7)。既然神【已將西珥山賜給以掃為業】(5節)百姓就不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越過神的界線去【爭戰】。神讓百姓學習不體貼自己的需要,並不是要人裝作看不見需要,而是要人相信神【都知道了】(7節),祂必負責供應需要;神也不是要人倚靠自己的毅力忍飢挨餓,而是用恩典來激發人的信心。雖然【這四十年】來,百姓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繞行】(1節),但只要是跟隨火柱,雲柱,即使在【繞行】中,神仍然與他們同在,使他們【一無所缺】。以東王不肯讓以色列人走南北橫貫約旦高原的【王道】(民20:17),所以百姓只好繞行比較難走的【亞拉巴的路】,沿著約旦河裂谷經過【以拉他,以旬·迦別】向北前往摩押。死海東面的【亞珥】(9節)是摩押人的首都,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的侄子羅得之子摩押。既然神【已將亞珥賜給羅得的子孫為業】(9節)百姓就不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越過神的界線去【爭戰】(9節)。【以米人】(10節)又稱為【利乏音人】(11節),他們和迦南地【亞衲族的人】一樣,都是【民數眾多,身體高大】(10節)但卻被基大老馬擊敗(創14:5),現在已經消失無踪,他們的地就成為摩押人的地。同樣,原來住在【西珥】的【何利人】(創36:20),現在也被以東人所除滅(12節),他們的地就成為以東人的地。【撒烈】的意思是【杞柳小溪】從約旦高原向西流入死海南部,是摩押的南界。撒烈溪的南面是以東,北面是摩押。過了撒烈溪,【那世代的兵丁都從營中滅盡】(14節)。這是曠野飄流三十八年的一個分水嶺,神對舊世代的審判結束了,從此新世代不再受舊世代的攪擾,百姓中再也沒有怨言出現,已經預備好憑信心進入迦南地。
思想:有些人又誤以為通過刻苦己身,主動到【曠野】自討苦吃就可以蒙神悅納;但人自己所去的,其實都算不得【曠野】最多只是曠野裡的綠洲【加低斯】。我們生命中的曠野並不是自己能決定的,而是神為我們量身定做,藉著環境所興起的,可能在家中,可能在職場,也可能在我們的教會事奉中。
祈禱:親愛主,感謝主祢的帶領,祢的引導,讓我們深信人生每一步都在祢帶領中。每天享受主的手的拖帶,主的看顧。阿們!

申命記 15:1-23申命記 15:1-23

【和合本】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

【申命記】
(1節)【豁免】原文是【免除債務】字根是【鬆開,放下שָׁמַט】;【不耕不種】原文就是【豁免שְׁמִטָּה】的字根【鬆開,放下שָׁמַט】表明地是屬神的(利25:23)而百姓一切的所有也是屬神的。每逢七年的最後一天是【耶和華的豁免】神讓祂的百姓此時彼此免除債務,是要讓所有的人都能體會到,神的心意是【豁免】人,使人可以長久地享用恩典;既然神已經給弟兄鬆開了生命的捆綁,百姓也應當學習幫助弟兄鬆開生活的捆綁,與他們同享安息。因此【借給你弟兄,無論是什麼,你要鬆手豁免了】(3節)。不肯【鬆手豁免】弟兄的人,是不懂得恩典的人,也就沒有條件長久地享用恩典。神的百姓接受神的權柄,才有條件接受神的祝福;百姓若【謹守遵行】(4節)豁免年的命令【就必在你們中間沒有窮人了】(4節)。這不是因為百姓彼此豁免債務,就可以均貧富,實現福利社會;而是因為百姓若肯【鬆手豁免】(3節),表明他們已經學會了享用恩典,所以神【必大大賜福】( 5節)於他們,讓他們能享用更多的恩典。神的百姓借貸給弟兄,目的不是為了投資,也不是為了錦上添花,而是為了【幫補你窮乏的弟兄】(7節)學習分享神的恩典,所以不可收取利息(23:19-20)。即使【第七年的豁免年快到了】(9節)借出去的收不回來,也要甘心樂意地給他【給他的時候心裡不可愁煩】(10節)。【困苦窮乏】(11節)是人離棄神的產物。神的百姓若肯接受神的權柄【向你地上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11節),神也就向人鬆手,讓百姓中間不再有【窮乏的弟兄】(7節)。【若有一個希伯來男人或希伯來女人被賣給你】(12節)實際上是簽訂【六年】的僱工合同(12節)【到第七年】便可重獲自由。希伯來人賣身為奴,大都是因為債務問題;如果奴隸空手得自由,可能很快又會因為貧困而再次欠債淪為奴隸。因此,神要求主人從自己的【羊群,禾場,酒榨之中,多多地給他】(14節)讓得自由的奴隸豐豐富富地出去,能脫離貧困,不再繼續為奴。神要百姓記念自己【在埃及地作過奴僕】(15節)的經歷,體會作奴僕的痛苦,也體會恩典和救贖的寶貴。(17節)將耳朵【在門上刺透】象徵放棄自由,永遠留在主人的家中。這位奴僕經歷了恩典以後,卻願意選擇用自由去換取恩典,原因是因為【愛】:【因他愛你和你的家,且因在你那裡很好】(16節)神對主人的旨意是:當主人甘心樂意地【任他自由的時候】(18節);當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擊殺了埃及地所有頭生的人和牲畜,卻以羔羊的血保護了以色列人一切頭生的,所以以色列人應當把【一切頭生的公牲畜獻給耶和華為祭】(出13:11-15),【分別為聖】(19節)歸給神,不可做任何其它的用途。進入應許之地以後,百姓居住的地點可能離【耶和華所選擇的地方】(20節)比較遠,所以改成一年之內都可以去,那時頭生公牲畜長大了,祭肉可以【和兒女,僕婢,並住在你城裡的利未人】(12:18)一起分享。有殘疾的頭生公牲畜不可以用來獻祭,但還是屬於神;因為不是獻祭,所以【潔淨人與不潔淨人都可以吃】(22節)與打獵得來,不能用於獻祭的【羚羊與鹿】(22節)一樣對待。但不是獻祭,沒有祭司在場監督,所以尤其要注意【不可吃它的血】(23節)。
思想:無論是豁免年免除債務(1-11節)第七年釋放希伯來奴隸(12-18節),還是每年奉獻頭生的公牲畜(19-23節),都是要人學習白白地放下自己的所有。這樣的製度在世人看來,並不符合【公平交易】的原則,但神正是要藉著這樣不合常理的命令,使祂的百姓【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因為人只有認識到自己一切的所有都是神白白的恩典,才會看重賜恩典的神過於看重恩典,學習甘心放下自己的所有。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讓我們生命不但學習缺乏時的信靠神,在生命中能夠擁有時更要我們學習要敬畏祢;求主使我們深知主祢的恩典,祢的賜予,因一切都是出於主祢。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