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 約伯記 4:12-21

約伯記 4:12-21


[我暗暗地得了默示,我耳朵也聽其細微的聲音。在夜間人沉睡的時候,我夢中見了異象。恐懼、戰兢臨到我身,使我百骨打戰。有一靈從我面前經過,我身上的毫毛直立。那靈停住,我卻不能辨其形狀;有影像在我眼前。我在靜默中聽見有聲音說:『人在神面前豈能稱義?婦人所生的在祂面前豈能潔淨?祂的使者在祂眼中尚且不潔,況乎那些住在土房、根基在塵土裡、被蟲子所毀壞的人呢?早晨到晚上,他們就被毀滅,永歸無有,無人理會。他們帳棚的繩索豈不從中抽出來呢?他們死,且是無智慧而死。』](和合本) 第12-21節則是以利法的論述高潮,他訴諸超自然異象,試圖以神的威嚴證明人無資格質問苦難。(12-13節):以利法聲稱得到超自然啟示,夜間異象增添神秘感,暗示其權威性。(14-15節):他描述靈的顯現帶來身體反應(毫毛直立),類似舊約中神的臨在(如出 19:16)。[那靈停住,我卻不能辨其形狀…我在靜默中聽見有聲音](16節):靈的模糊形狀與細微聲音營造敬畏氛圍,準備引出信息。以利法用詩意語言(希伯來文平行句)提升論述可信度,意在壓倒約伯的哀嘆(3:20-26)。這異象可能是他個人的神秘體驗,但其真偽在文中未明。(17節):以利法引用異象的聲音,用反問強調神的絕對聖潔與人的罪性,呼應舊約觀念(如詩 14:3)。(18-19節):他將天使(‘ăbādîm,僕人或使者)與人對比,指出連天使都不完全,何況脆弱如[土房](bātê-ḥōmer)的人類。(20節):以利法用誇張語氣(一日間毀滅)強調人的短暫與無助。(21節):帳棚繩索斷裂象徵生命崩塌,[無智慧而死]暗示人無力改變命運。以利法的神學基於神的超越性與人的敗壞,暗指約伯無權質問苦難(3:20)。他以此支持因果報應(4:8),卻忽略約伯的義(1:8)與神的試煉(1:12)。以利法的話有真理:神聖潔,人有罪(羅 3:23)。但他將此絕對化,認為苦難必因罪(4:7-9),未見神允許義人受試的旨意(2:3)。他的異象旨在壓服約伯,卻缺乏同理心,未能回應約伯的痛苦(3:24-26)。 思想:4:12-21 是以利法以異象強化他的論點,強調神的聖潔與人的渺小,試圖[糾正]約伯。這段經文提醒我們,神的威嚴超越理解,苦難非簡單可解,但祂的愛永不離棄。願我們在敬畏中找到盼望,以愛陪伴身邊的約伯。 禱告:聖潔的天父,感謝祢讓我們從以利法的異象看見祢的威嚴。當我們如約伯受苦,求祢以恩典環抱我們的軟弱;當我們面對他人痛苦,求祢教我們以愛相待,而非論斷。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約伯記 4:7-11約伯記 4:7-11


[請你追想,無辜的人有誰滅亡?正直的人在何處剪除?按我所見,耕罪孽、種毒害的人,都照樣收割。神一出氣,他們就滅亡;神一發怒,他們就消沒。獅子的吼叫和猛獅的聲音盡都止息;少壯獅子的牙齒也被敲掉。壯獅因無獵物而死,母獅之子也都離散。](和合本) 第7-11節則進入以利法的核心論點:苦難是罪的報應,義人必蒙保守。以利法的發言(4-5章)奠定三位朋友的神學立場:因果報應。第7-11節結構分為兩部分:因果原則(7-9節)與獅子比喻(10-11節)。他試圖以此[安慰]約伯,卻顯露對苦難奧秘的誤解。(7節):以利法以反問開場,主張無辜與正直之人不會遭受毀滅。這呼應舊約的報應觀(如箴 11:5),暗示約伯的苦難必有原因。(8節):他用農業比喻(耕、種、收),強調罪(’āwen,罪孽)與苦難(‘āmāl,毒害)的直接關聯,聲稱這是他觀察的規律。(9節):以利法將惡人的結局歸於神的審判,[出氣](nĕšāmâ)與[發怒](’ap)象徵神的主權懲罰。以利法的邏輯簡單清晰:罪帶來苦難,義人得平安。他以此推論約伯的苦難非無辜,卻忽略神試煉的可能(1:12)。(10節):以利法用五個獅子意象(獅子、猛獅、少壯獅子、壯獅、母獅之子)描述惡人的力量衰敗。獅子在舊約中象徵強勢與威脅(如詩 7:2)。[少壯獅子的牙齒也被敲掉](10節)、[壯獅因無獵物而死](11節):他描繪獅子失去威脅(牙齒被毀)與生存能力(無獵物)。[母獅之子也都離散](11節):惡人的後代也無法延續,顯示徹底敗亡。這詩意平行句(希伯來文特色)強化以利法的論點:惡人看似強大,終將被神消滅。他暗指約伯若無罪,怎會像獅子般衰敗?以利法的觀點有部分真理:神確審判罪惡(詩 1:6),惡人終將敗亡(如箴 24:16)但他將因果報應絕對化,認為苦難只因罪,忽略約伯的義(1:8)與神試煉的旨意(2:3)。他的話安慰失當,因未同理約伯的痛苦(3:24-26)反而加深其孤單。 思想: 4:7-11 是以利法對苦難的解釋,他以因果報應與獅子敗亡安慰約伯,卻因缺乏同理與全貌而失誤。這段經文提醒我們,苦難非簡單公式可解,神的公義與憐憫超越我們的認知。願我們在患難中信靠神,也以愛陪伴身邊的約伯。 祈禱:慈愛的天父,感謝祢讓我們從以利法的話中看見人的有限。當我們面對苦難,求祢超越我們的理解,賜我們信靠的心。當我們安慰他人,求祢教我們聆聽與同理,而非論斷。阿們。

約伯記 4:1-6約伯記 4:1-6


[提幔人以利法回答說:『人若想與你說話,你就厭煩嗎?但誰能忍住不說呢?你素來教導許多人,又堅固軟弱的手。你的言語曾扶助那將要跌倒的人,你又使軟弱的膝穩固。但現在患難臨到你,你就昏迷;挨近你,你就驚惶。你的虔誠豈不是你的倚靠嗎?你的盼望豈不是你純正的行為嗎?』](和合本) 第4章1-6節是提幔人以利法的首次發言,他打破七天的沉默(2:13),試圖安慰約伯,卻隱含對約伯反應的質疑。以利法來自提幔(今約旦南部),以智慧著稱(耶 49:7)。他的話語奠定朋友們的論調:苦難與罪相關。第4-5章是他的完整論述,1-6節作為開場,提及約伯過去的敬虔與如今的軟弱,試圖以此激勵約伯。這段經文結構分為兩部分:引言(1-2節)與勸勉兼質疑(3-6節)。(1節):這標誌對話的轉折,從約伯的獨白(第3章)進入朋友的回應。[人若想與你說話,你就厭煩嗎?但誰能忍住不說呢?](2節):以利法小心試探,問約伯是否願意聽意見,同時表達自己無法沉默。這顯示他試圖安慰,但也暗示約伯的哀嘆(3:20-26)讓他不安。以利法的語氣溫和,卻帶有微妙的壓力。他認為約伯的咒詛(3:1-10)需要回應,開場試圖建立對話基礎,但已埋下後續論斷的伏筆。(3節):以利法肯定約伯曾是信仰的榜樣,教導他人並支持軟弱者。(4節):這呼應約伯的敬虔(1:1),他的話語如力量源泉,幫助他人站立。以利法用詩意平行句(希伯來文特色),讚揚約伯的品格,意在提醒他過去的力量。(5節):以利法轉而指出約伯當前的軟弱。[昏迷](yāla‘,疲乏)與[驚惶](bāhal,慌亂)描述約伯對苦難的反應,與第3章的哀嘆相符。他認為約伯的咒詛(3:11-26)與其過去形象不符,隱含批評:你曾堅固他人,為何自己崩潰?(6節):以利法用反問句,認為約伯的敬虔(yir’āh,敬畏神)與正直(tōm,完整)應成為支持他的力量。這反映以利法的神學:敬虔者應靠信仰承受苦難,暗示約伯的軟弱是不合理的。 思想:4:1-6 是朋友對約伯苦難的首次回應,以利法試圖以約伯的過去激勵他,卻未觸及他內心的深淵。這段經文提醒我們,苦難中的軟弱並非失敗,真正的倚靠在於神,而非自己的敬虔。願我們在苦難中找到神的安慰,也成為他人的真安慰者。 祈禱:慈愛的天父,感謝祢透過以利法的話提醒我,信仰不要求我們永遠堅強。當我們像約伯般昏迷,求祢成為我們的倚靠;當我們安慰他人,求祢賜我們同理的心。幫助我們仰望祢,得著真正的平安。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