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 約伯記 5:1-7

約伯記 5:1-7


經文:你且呼求,有誰答應你?諸聖者之中,你轉向哪一位呢?忿怒害死愚妄人,嫉妒殺死癡迷人。我曾見愚妄人扎了根,但他的住處立刻枯槁。他的兒女遠離穩妥,在城門口被壓,並無人搭救。他的莊稼,有飢餓的人吃盡了,就是在荊棘裡的,也被搶去了;他的財寶,有網羅張口吞滅了。禍患原不是從土中出來,患難也不是從地裡發生;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 這段話出自約伯的朋友以利法(Eliphaz)的第一次講論(第4-5章)。約伯正處於極大的苦難中(失去財產,兒女,健康),以利法試圖解釋苦難的原因,並[安慰]約伯。然而,他的觀點反映了當時的報應神學:苦難是罪的結果,順服神則得福。第一節[你且呼求,有誰答應你?]以利法質疑約伯是否有能力尋求幫助,甚至連[諸聖者](希伯來文 qəḏōšîm,可能指天使或聖潔的存有)都不會回應。這句話帶有諷刺意味,強調人面對苦難時的孤立無援。第2節:指出[忿怒]和[嫉妒]這類罪會招致毀滅。[愚妄人]與[癡迷人]在智慧文學中特指拒絕敬畏神的人(參詩14:1),以利法以此暗指約伯的抱怨顯出他的愚昧。第3-5節:以利法用個人觀察的[異象經驗](參4:12-16)舉例:愚妄人看似暫時安穩([紮下根]),但突然遭災;他的兒女、財產無一倖免。這影射約伯的遭遇(伯1:13-19),暗示他的苦難是罪孽的結果。以利法用[愚妄人](ʾĕwîl,意指道德上的愚昧)為例,指出忿怒與嫉妒導致自我毀滅,並波及後代與財產。他的描述生動,卻假設苦難必然與罪相關。當中原文重點:[忽然荒廢](5:3,qāḇaʿ,有詛咒或迅速毀壞之意)顯示以利法認為懲罰來得迅速且無可避免。第6節:強調苦難非自然產生,而是有屬靈根源——暗示約伯的患難源於他的罪。第7節:引用當時的格言,承認人生本有苦難([火星飛騰]指不可避免),但以利法的重點仍是:約伯的苦難是因人犯罪而加劇的必然結果。 思想:經文提醒我們,當依靠自己的力量或外在幫助時,常會感到失望,唯有轉向神才是出路。當中的經文更提醒我們內心的情緒能成為試煉的放大器。約伯的苦難不是因忿怒或嫉妒,但他確實面臨情緒的掙扎。今天的我們,是否也在苦難中被負面情緒綁架?[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是一句深刻的真理。生活中的挑戰不可避免,如同火花必然上升。然而,以利法停在苦難的必然性,卻未指向盼望。即使在火星飛騰的日子,我們仍有基督的同在與復活的盼望。 祈禱:親愛主,求祢赦免我時常像以利法,用冰冷的道理論斷他人的痛苦。幫助我在苦難中不妄下定論,而是學習約伯的誠實與祢的憐憫。當我遭遇[火星飛騰]般的患難時,讓我看見十字架上的應許:祢已勝過世界,並陪伴我經過水火。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約伯記 2:11-13約伯記 2:11-13

  [當時,有三個朋友聽見約伯遭了這一切災難,就從各人的地方出來,一同來要安慰他,憐恤他。他們遠遠地舉目觀看,認不出他來,就放聲大哭;各人撕裂外袍,把塵土向天揚起來,落在自己的頭上。他們就同他七天七夜坐在地上,一個都不向他說話,因為他極其痛苦。](和合本) 經文背景:《約伯記》2:11-13 轉入三友(以利法、比勒達、瑣法)的到來,他們聽聞約伯的災難,前來陪伴。這段經文是試煉與對話的過渡,展現朋友初衷的善意與沉默的陪伴,為後續爭論(第3章起)鋪墊。 [三個朋友]是提幔人以利法、書亞人比勒達、拿瑪人瑣法,來自不同地方,顯示約伯影響力廣。(11節)[提幔]可能位於以東(結25:13)[書亞](11節)可能位於幼發拉底河的中部[拿瑪](11節)可能位於阿拉伯半島的西北部。這三個地方彼此相距很遠,三位朋友中有的年紀比約伯的父親還大(15:10)從聽到消息到相約來烏斯地,中間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約伯已經忍受了幾個月的痛苦。而他最痛苦的,是當他一無所有,一身病痛的時候,最需要神以[密友之情](29:4)與他同在的時候,神卻好像向他隱藏了。 [聽見…災難]指1:13-19(財產與兒女喪失)與2:7(毒瘡)的消息。[安慰][憐恤]表明他們的初衷是支持與同情。三友聽聞災難,從各處前來(11節)放下自己的生活,只為安慰約伯。這行動顯露愛與關懷。約伯的皮膚病,使他的外表改變很大,所以朋友們都[認不出他來](12節) 顯示毒瘡毀約伯容貌,苦難程度驚人。[放聲大哭] 是表示哀悼;表達震驚與悲傷,[撕裂外袍][揚塵土]是中東哀悼習俗(1:20),他們與約伯同感痛苦。三位朋友為約伯的遭遇痛心,默默地陪了他[七天七夜](13節)相當於為死者哀哭的時間(創50:10;撒上31:13)。三友見約伯痛苦,大哭、撕袍、揚塵(12節)與他同悲;他們未逃避,而是進入他的苦境。[不說話]因約伯痛苦太深,沉默是尊重與共鳴,而非冷漠。這是他們陪伴的高峰。三友七天七夜不說話(13節),因約伯[極其痛苦]。這沉默是尊重與陪伴,而非急於解決。 思想: 約伯記 2:11-13 展示三友在約伯苦難中的陪伴:他們走出家門,與他同悲,沉默守候。雖後來爭論偏離(第4章起),但此刻他們的行動是愛的見證。我們也常見身邊的人受苦,這經文呼召我們以心意靠近,以共鳴同在,以沉默支持。真正的安慰不需多言,而在乎同行的心。 祈禱:親愛的天父,感謝祢在約伯記中賜下陪伴的榜樣。祢看見我們的苦難,也差人安慰我們。求祢幫助我們走出自我,與受苦者同在;賜我們共鳴的心,沉默的智慧。願我們的陪伴榮耀祢,成為祢愛的器皿。阿們!

約伯記 3:20-26約伯記 3:20-26


[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他們切望死,卻不得死;求死,勝於求隱藏的珍寶。他們若尋見墳墓,就快樂非常,且歡喜至極。人的道路既然遮隱,神又把他四面圍困,為何有光賜給他呢?我歎息而食物不至,我吼叫如水發出。我所恐懼的臨到我身,我所懼怕的迎我而來。我不得安逸,不得平靜,也不得安息,卻有激動臨到我。](和合本) 第3章20-26節結構分為兩部分:質問苦難的生命(20-23節)與個人的痛苦陳述(24-26節)。約伯用詩意的語言,表達對生存的絕望與對神旨意的困惑。(20節):約伯以[光]代表生命,質問神為何讓受苦的人繼續存活。他認為生命對愁苦者(如他自己)已無意義。(21-22節):約伯描述受苦者渴望死亡,視之為[隱藏的珍寶],找到墳墓時甚至[快樂非常]。這與先前咒詛生日(3:3)呼應,顯示他對解脫的極度渴求。(23節):約伯感到生命無路可走,被神[圍困],質問為何在絕望中仍賜他生命。約伯的質問指向生存的意義。他未直接指責神,而是困惑神的主權與苦難並存。這提醒我們,苦難常讓人質疑生命的價值,但約伯仍將問題帶到神面前。(24節):約伯的痛苦如此深重,連食物都無法止住歎息,他的吼叫如洪水氾濫,無法抑止。(25節):他坦露內心的恐懼早已成真,失去一切是他最害怕的事,如今卻一一應驗。(26節):約伯用四個短句(不得安逸、平靜、安息,卻有激動)總結他的狀態,顯示苦難帶來的全面攪擾。約伯的陳述從普遍(受苦者)轉向個人(我),讓我們聽見他的心聲。他的恐懼與不安如此真實,卻未轉為對神的咒罵,保留了信仰的微光。約伯的哀嘆並非不信,而是人性在苦難中的掙扎。他質問神,卻未離棄神;他渴望死亡,卻未自毀。這段經文讓我們看見,信仰不否定痛苦的深度,而是能在痛苦中與神對話。 思想: 3:20-26 是苦難中的一聲吼叫,約伯質問生命的意義,吐露恐懼與不安,卻未放棄與神的連結。他的掙扎提醒我們,苦難雖讓我們失去安逸,但神的沉默並非終結。這段經文邀請我們在困惑中尋求神,在恐懼中找到祂的安息,因祂是[使人有盼望的神](羅 15:13)。 祈禱:慈愛的天父,感謝祢透過約伯的吼叫安慰我。當我像他一樣質問生命,求祢接納我的困惑,用祢的平安圍繞我。幫助我在恐懼中尋見祢的安息,也賜我耳朵傾聽身邊的哀嘆。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