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 約伯記 6:14-21

約伯記 6:14-21

經文:那將要灰心,離棄全能者,不敬畏神的人,他的朋友當以慈愛待他。我的弟兄們變詐,像溪水,像溪水流乾的河道。這河因結冰發黑,有雪藏在其中;天氣漸暖就隨時消散,日頭炎熱便從原處乾涸。結伴的客旅離棄大道,順河偏行,到荒涼之地死亡。提瑪結伴的客旅瞻望,示巴同夥的人等候;他們因失了盼望就抱愧,來到那裡便失望。現在你們正是這樣,看見驚嚇的事便懼怕。
這段經文(6:14-21)轉向對朋友的失望,批評他們未能提供真正的支持。以利法的教條式安慰讓約伯感到被背叛,他用溪水乾涸的比喻來形容這種不可靠的友情。(14節)[敬畏]原文與以利法所說的敬畏是同一個詞,約伯是用同樣的語言回應以利法。14-21節以敬畏開始,以懼怕結束,是一個完整的段落。14節約伯強調,當一個人陷入極大痛苦時,他的朋友應該以慈愛對待他,而不是論斷或責備他。他的朋友本應安慰他,卻沒有這樣做,讓他更加孤立無援。15-17節約伯用[詭詐的溪水]來形容朋友的不可靠。他們看似能帶來安慰,但當他真正需要幫助時,他們卻像乾涸的河道一樣,沒有任何實際的支持。他們的關心是表面的,當困難來臨時,他們就消失了。18-21節約伯用商隊來比喻人們對溪水的期待。19節[提瑪][示巴]的客旅盼望溪水解渴,卻在荒涼中失望而死。這些地名(阿拉伯地區)象徵遠方的旅人,凸顯溪水的無用。旅行者本以為能在溪水邊找到補給,結果卻發現溪水已乾涸,只剩下絕望。同樣地,他原本期待朋友的安慰,但他們卻讓他大失所望,甚至因懼怕而遠離他。
思想:當我們身邊的人經歷苦難時,我們是否願意以憐憫的心去陪伴他們?還是急著給出我們自己的看法,甚至責備對方?真正的朋友不是論斷,而是用愛與耐心扶持軟弱的人。這更要提醒我們,在朋友痛苦時,不要因為害怕說錯話或不知如何幫助就選擇逃避。有時候,最好的安慰並不是言語,而是願意陪伴。
祈禱:慈愛的天父,當我如約伯般被朋友失望,求祢成為我的活水,滋潤我乾涸的心。教我以祢的愛待人,不在他人苦難前退縮。感謝祢永不離棄我。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約伯記 3:11-19約伯記 3:11-19


[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為何不出母腹絕氣?為何有膝接收我?為何有乳哺養我?不然,我就早已躺臥安睡,與地上掌權的君王、謀士,或與有金子、將銀子裝滿房屋的王子一同安息;或像隱而未現的胎,歸於無有,如同未見光的嬰孩。在那裡惡人止息攪擾,困乏人得安歇,囚犯同得安逸,不聽見督工的聲音。那裡有小有大,奴僕脫離主人的轄制。](和合本) 第3章11-19節結構分為兩部分:質問生存(11-12節)與死亡的安息(13-19節)。約伯用詩意的語言,表達對死亡的渴望,揭示苦難如何讓他視死亡為解脫。(11節):約伯回溯生命的起點,質問為何未在出生時結束。若死於胎中,就不必面對今日的苦難。(12節):他進一步問,為何母親的膝與乳汁延續了他的生命。這裡的[膝]與[乳]象徵愛與養育,卻在約伯眼中成為痛苦的起因。約伯的質問並非埋怨母親,而是對生存本身的困惑。他的痛苦如此深重,以至於生命的恩賜在他眼中變成負擔。這提醒我們,苦難可能扭曲我們對神恩典的認知。(13-15節):約伯幻想若早死,就能與[君王][謀士][王子]同眠。這些人擁有權力與財富,卻同樣歸於塵土,顯示死亡的平等性。(16節):他進一步提到流產的胎兒,認為連短暫生命都不會曾經擁有更好,因無需經歷苦難。(17-19節):約伯描述死亡如安息之地:惡人不再作亂,疲憊者得休息,囚犯脫離壓迫,甚至[奴僕脫離主人的轄制]。這段用平行句式(希伯來詩歌體材)強調死亡的寧靜與公平。約伯將死亡浪漫化為安息,卻未提到神。這反映他當時的視野被苦難遮蔽,無法看見永恆的盼望。然而,他未咒詛神,保留了信仰的微光。約伯對死亡的渴望並非尋死,而是對苦難的無力感。他未採取行動結束生命,而是將痛苦化為語言,向神傾訴。他的掙扎讓我們看見,信仰不要求我們壓抑絕望,而是允許我們在絕望中與神相遇。 思想: 3:11-19 是苦難中的一聲嘆息,約伯質問生存,渴望死亡的安息,卻未放棄與神的關係。他的掙扎提醒我們,苦難雖讓我們看見黑暗,但神的沉默並非遺棄。這段經文邀請我們正視絕望,尋求真安息——不在死亡,而在復活的主裡(約 11:25)。 禱告:慈愛的天父,感謝祢讓約伯的吶喊成為我的安慰。當我像他一樣質問生命,求祢接納我的軟弱,用祢的愛環抱我。幫助我超越死亡的誘惑,看見祢復活的盼望,也賜我力量陪伴身邊受苦的人。阿們。

約伯記 4:12-21約伯記 4:12-21


[我暗暗地得了默示,我耳朵也聽其細微的聲音。在夜間人沉睡的時候,我夢中見了異象。恐懼、戰兢臨到我身,使我百骨打戰。有一靈從我面前經過,我身上的毫毛直立。那靈停住,我卻不能辨其形狀;有影像在我眼前。我在靜默中聽見有聲音說:『人在神面前豈能稱義?婦人所生的在祂面前豈能潔淨?祂的使者在祂眼中尚且不潔,況乎那些住在土房、根基在塵土裡、被蟲子所毀壞的人呢?早晨到晚上,他們就被毀滅,永歸無有,無人理會。他們帳棚的繩索豈不從中抽出來呢?他們死,且是無智慧而死。』](和合本) 第12-21節則是以利法的論述高潮,他訴諸超自然異象,試圖以神的威嚴證明人無資格質問苦難。(12-13節):以利法聲稱得到超自然啟示,夜間異象增添神秘感,暗示其權威性。(14-15節):他描述靈的顯現帶來身體反應(毫毛直立),類似舊約中神的臨在(如出 19:16)。[那靈停住,我卻不能辨其形狀…我在靜默中聽見有聲音](16節):靈的模糊形狀與細微聲音營造敬畏氛圍,準備引出信息。以利法用詩意語言(希伯來文平行句)提升論述可信度,意在壓倒約伯的哀嘆(3:20-26)。這異象可能是他個人的神秘體驗,但其真偽在文中未明。(17節):以利法引用異象的聲音,用反問強調神的絕對聖潔與人的罪性,呼應舊約觀念(如詩 14:3)。(18-19節):他將天使(‘ăbādîm,僕人或使者)與人對比,指出連天使都不完全,何況脆弱如[土房](bātê-ḥōmer)的人類。(20節):以利法用誇張語氣(一日間毀滅)強調人的短暫與無助。(21節):帳棚繩索斷裂象徵生命崩塌,[無智慧而死]暗示人無力改變命運。以利法的神學基於神的超越性與人的敗壞,暗指約伯無權質問苦難(3:20)。他以此支持因果報應(4:8),卻忽略約伯的義(1:8)與神的試煉(1:12)。以利法的話有真理:神聖潔,人有罪(羅 3:23)。但他將此絕對化,認為苦難必因罪(4:7-9),未見神允許義人受試的旨意(2:3)。他的異象旨在壓服約伯,卻缺乏同理心,未能回應約伯的痛苦(3:24-26)。 思想:4:12-21 是以利法以異象強化他的論點,強調神的聖潔與人的渺小,試圖[糾正]約伯。這段經文提醒我們,神的威嚴超越理解,苦難非簡單可解,但祂的愛永不離棄。願我們在敬畏中找到盼望,以愛陪伴身邊的約伯。 禱告:聖潔的天父,感謝祢讓我們從以利法的異象看見祢的威嚴。當我們如約伯受苦,求祢以恩典環抱我們的軟弱;當我們面對他人痛苦,求祢教我們以愛相待,而非論斷。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