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 約伯記 7:7-16

約伯記 7:7-16

求你想念,我的生命不過是一口氣,我的眼睛必不再見福樂。觀看我的人,他的眼必不再見我;你的眼目要看我,我卻不在了。雲彩消散而過,照樣,人下陰間也不再上來。他不再回自己的家,故土也不再認識他。我不禁止我口;我靈愁苦,要發出言語;我心苦惱,要吐露哀情。我對神說;我豈是洋海?豈是大魚?你竟設立守衛監察我?若說;我的床必安慰我,我的榻必解我的苦情,你就用夢驚擾我,用異象恐嚇我,甚至我寧肯噎死,寧肯死亡,勝似留我這一身的骨頭。我厭棄性命,不願永活。任憑我吧,因為我的日子都是虛空。
這段經文(7:7-16)延續他的哀嘆,從生命的無常轉向對神直接的質問與控訴,表達內心的苦毒與對生存的厭倦。這是約伯與神關係緊張的高潮,展現他坦誠卻痛苦的信仰掙扎。這段經文是約伯對生命痛苦的深刻控訴,包含三個遞進層次;(7-10)生命的短暫與無望(11-16節)向神的直接質問(15-16節)求死的哀歌。(7節)[請思念]原文是[求祢記念]。這是約伯在與三位朋友的辯論中第一次向神禱告。約伯從朋友那裡得不著滿足,就不再對人有什麼奢求,而是把目光和心思轉向了神,求神顧念他的生命不過是一口氣可譯作[風]或[氣息],象徵生命的脆弱;[不再見福樂]表示絕望。(8節)約伯感受到被神[丟棄]的孤獨,(9節)比喻生命消逝的終極性,反映約伯對死亡的無奈認知。11-16節每一句都充滿了[我],這是約伯裡面的[我]與神之間的對話。約伯並沒有禁止我口、靠肉體撐下去,而是盡情向神傾訴靈裡的[愁苦],心中的苦惱。這不是以口犯罪,而是向神吐露哀情,他始終敬畏神,始終把神當作唯一的禱告對象,恰恰是真正的屬靈。在古代中東的文化中,洋海和[大魚]都代表著混沌的勢力,必須被打敗和囚禁,世界才能恢復正常的秩序。約伯在詩中使用這比喻(詩74:13;89:9-10;104:7-9),並不是證實海怪的存在,而是比喻自己只是渺小的普通人,不是擾害世界的大魚,何必被神嚴加[防守]呢?此時他還不了解,他裡面的肉體的確與[洋海]和[大魚]沒有兩樣,的確需要被神[防禦]、對付!13-14節表示連睡眠這最後的避難所也被神的[驚嚇]侵入,展現全方位的痛苦。約伯感到神無故敵對他,甚至剝奪休息。(15節)約伯的求死並非軟弱,而是對無意義痛苦的終極抗議。(16節)厭棄一詞強烈表達對存在的絕望,約伯對生存失去意願,寧願結束痛苦。
思想:當約伯感到生命短暫如氣,卻仍呼求神記念他。約伯的苦毒傾瀉而出,甚至質問神。這份坦誠是信仰的真實面;不掩飾痛苦,而是帶到神面前。當我們心靈愁苦,能否如約伯般勇敢向神訴說?約伯感到神如敵人,無故限制他。我們或許也有類似困惑;約伯的絕望令人動容,他甚至失去生存的動力。然而,他的故事未在此終結。即使如約伯般厭棄性命,我們能否相信神在黑暗後有光?
祈禱:全能的天父,我的生命如一口氣,求祢記念我。當我如約伯般苦惱,甚至厭棄日子,求祢賜我勇氣向祢傾訴。幫助我信靠祢的守衛,在虛空中看見祢的永恆。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約伯記 3:11-19約伯記 3:11-19


[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為何不出母腹絕氣?為何有膝接收我?為何有乳哺養我?不然,我就早已躺臥安睡,與地上掌權的君王、謀士,或與有金子、將銀子裝滿房屋的王子一同安息;或像隱而未現的胎,歸於無有,如同未見光的嬰孩。在那裡惡人止息攪擾,困乏人得安歇,囚犯同得安逸,不聽見督工的聲音。那裡有小有大,奴僕脫離主人的轄制。](和合本) 第3章11-19節結構分為兩部分:質問生存(11-12節)與死亡的安息(13-19節)。約伯用詩意的語言,表達對死亡的渴望,揭示苦難如何讓他視死亡為解脫。(11節):約伯回溯生命的起點,質問為何未在出生時結束。若死於胎中,就不必面對今日的苦難。(12節):他進一步問,為何母親的膝與乳汁延續了他的生命。這裡的[膝]與[乳]象徵愛與養育,卻在約伯眼中成為痛苦的起因。約伯的質問並非埋怨母親,而是對生存本身的困惑。他的痛苦如此深重,以至於生命的恩賜在他眼中變成負擔。這提醒我們,苦難可能扭曲我們對神恩典的認知。(13-15節):約伯幻想若早死,就能與[君王][謀士][王子]同眠。這些人擁有權力與財富,卻同樣歸於塵土,顯示死亡的平等性。(16節):他進一步提到流產的胎兒,認為連短暫生命都不會曾經擁有更好,因無需經歷苦難。(17-19節):約伯描述死亡如安息之地:惡人不再作亂,疲憊者得休息,囚犯脫離壓迫,甚至[奴僕脫離主人的轄制]。這段用平行句式(希伯來詩歌體材)強調死亡的寧靜與公平。約伯將死亡浪漫化為安息,卻未提到神。這反映他當時的視野被苦難遮蔽,無法看見永恆的盼望。然而,他未咒詛神,保留了信仰的微光。約伯對死亡的渴望並非尋死,而是對苦難的無力感。他未採取行動結束生命,而是將痛苦化為語言,向神傾訴。他的掙扎讓我們看見,信仰不要求我們壓抑絕望,而是允許我們在絕望中與神相遇。 思想: 3:11-19 是苦難中的一聲嘆息,約伯質問生存,渴望死亡的安息,卻未放棄與神的關係。他的掙扎提醒我們,苦難雖讓我們看見黑暗,但神的沉默並非遺棄。這段經文邀請我們正視絕望,尋求真安息——不在死亡,而在復活的主裡(約 11:25)。 禱告:慈愛的天父,感謝祢讓約伯的吶喊成為我的安慰。當我像他一樣質問生命,求祢接納我的軟弱,用祢的愛環抱我。幫助我超越死亡的誘惑,看見祢復活的盼望,也賜我力量陪伴身邊受苦的人。阿們。

約伯記 2:1-6約伯記 2:1-6


[又有一天,神的眾子來侍立在耶和華面前,撒但也來在其中。耶和華問撒但說:『你從哪裡來?』撒但回答耶和華說:『我從地上走來走去,往返而來。』耶和華問撒但說:『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他雖然受了試探,仍然持守他的純正;你雖激動我攻擊他,無故地毀他,他仍然持守正直。』撒但回答耶和華說:『人以皮代皮,情願捨去一切所有的保全性命。你且伸手傷他的骨頭和他的肉,他必當面棄掉你。』耶和華對撒但說:『他在你手中,只要存留他的性命。』](和合本) 經文背景2:1-6 進入第二次爭論,撒但不服,試煉加深至約伯的身體。這段經文揭示苦難的層次進展,同時彰顯神的主權與對約伯的信賴,為後續苦難與對話鋪墊。 當中的場景與1:6-7相同[又有一天]顯示試煉的連續性。[神的眾子](天使)與撒但同現,撒但的[走來走去](參彼前 5:8)表明它持續尋隙攻擊,神的主動提問顯示祂掌控全局。約伯受苦是[無故](3節)的,敬畏神也是[無故](1:9)的,因果律並不是解釋一切的萬能公式。神允許撒但傷約伯,但限制其範圍(6節)。試煉雖加深,仍在神掌中,撒但無權逾越。神再次誇約伯[完全正直],強調他通過第一次試煉(1:22),[無故地毀他]承認苦難非約伯應得。這顯示神看重約伯的忠心,並以此反駁撒但。約伯通過第一次試煉(3節),撒但要求更嚴厲考驗。這顯示真信仰需在極限中顯明,純正非一時,而是持久。(4節) [人以皮代皮]是一句諺語, 意思都是表達[並非切膚之痛](5節)。(5節) [當面棄掉你]原文是[當面祝福你]是[當面咒詛你]的委婉說法。第4-5節表示指人願犧牲外物保命,撒但認為約伯未棄神是因未傷及性命。它要求更深的試煉(傷骨肉),預言約伯會咒詛神,挑戰信仰的極限。神允許試煉加深,但設限[存留他的性命],顯示祂的主權與對約伯的保護。撒但受限於神旨意,無法越界。約伯的信心比撒但所預期的更為堅韌,但撒但不承認失敗。牠認為對約伯財富和兒女的攻擊並非切膚之痛,還不算真正的試驗。牠暗示約伯真正關心的是自己,所以只要他的身體遭受痛苦,就會露出本相[當面棄掉](5節)神。撒但很清楚,許多人外表無私,內心自私,他們在身外之物發生難處的時候,還能保持屬靈的面貌;或許一旦自己出現切膚之痛問題,內心的軟弱,苦毒和小信就全都出來了。 思想: 約伯記 2:1-6 帶我們看見試煉的加深:撒但挑戰,神掌權,約伯蒙信賴。苦難從財產到身體,卻未脫離神的界限;信仰從考驗到顯明,彰顯約伯的純正。我們也常面對試煉加深的時候,但可確信神的主權未變,祂信賴我們能站立。 祈禱:親愛的天父,感謝祢在約伯記中顯明祢的主權與信賴。祢掌管試煉的界限,祢考驗我們的純正,祢看我們為僕人。求祢幫助我們在苦難加深時信靠祢,以忠心持守祢,以順服榮耀祢。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