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 約伯記 8:16-22

約伯記 8:16-22


他在日光之下發旺,蔓子爬滿了園子;他的根盤繞石堆,扎入石地;若從原處被拔出,那地就不認識他,說;我沒有見過你。看哪,這就是他道中之樂;以後必另有人從地而生。神必不丟棄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惡人。他還要以喜笑充滿你的口,以歡呼充滿你的嘴。恨你的人要披上慚愧,惡人的帳棚必歸於無有。 這段經文(8:16-22)繼續比勒達的論述,轉而描述敬虔者的興旺與惡人的結局,試圖安慰約伯並強化報應神學。他的話語雖有盼望,卻忽略約伯的正直(1:1)與當前苦難的無解性。比勒達在此用[植物比喻]的修辭,延續他對[惡人必速速滅亡]的論述。這段經文呈現兩幅對比鮮明的畫面;(16-19節)惡人虛假的繁榮(20-22節)神對正直人的應許。16-19節把[不虔敬人](13節)比喻為爬牆的蔓子,看起來非常茂盛,但卻很容易被連根拔除。 [道中之樂](19節),意思可能是[腐爛在路上],被別的植物取代。人的道理越膚淺,就越喜歡煽情,以為只要修辭夠好,論證就有力量。 11-19節是非常出色的詩歌,比勒達對惡人的描繪與以利法對義人描寫恰成一對(5:17-26),但這種因果報應的簡單模式,只能出現在詩歌之中,與復雜的人生現實並不相符。文采雖然斐然,但卻空洞無物。20-22節聽起來是正面的勸勉,實際上是斷言約伯就是那[邪惡人](20節)。[神必不丟棄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惡人](20節),這句話並不能當作公式到處套用。比勒達是神用來對付約伯、造作約伯的第二個工具,他的觀點與以利法相同,但修養卻差了不少。他簡單地把人分成[完全人]和[邪惡人],堆積修辭來描述[不虔敬人](13節)的下場,認定約伯就是應當悔改的[惡人](22節)。患難見真情,但真情未必是真理。比勒達不遠千里地來表達同情,一旦發現約伯不肯接受自己的觀點,竟然轉而妄加揣測、橫加指責。人的勸勉和安慰若是出於肉體,表面上是為了別人的好處,實際上是為了填補自己靈裡的空虛;所以常常為了堅持而堅持,無論是引用權威、還是煽情修辭,都不是根據真理,所以並不能造就人。 思想: 三位朋友的言語越來越重,對約伯的打擊也越來越大,而神在約伯身上的工作也越來越深。我們平常感到一點委屈、受到一點不公,心裡就已經很難忍受了,何況苦難中的約伯呢?但這三位朋友都是神所使用的工具,神正是要讓他們自以為是地論斷約伯,好一點一點地拆毀他、清理他裡面深處的生命死角。今天,當我們受到對付、受到打擊、受到委屈的時候,有沒有看到那些工具之後神做工的手呢? 祈禱: 慈愛的主,當我如約伯般感到被遺忘,求祢讓我扎根於祢的愛。感謝祢不丟棄完全人,即使現今無喜笑,我信祢的公義必顯明。賜我忍耐等候祢的應許。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約伯記 7:1-6約伯記 7:1-6

人在世上豈無爭戰嗎?他的日子不像雇工的日子嗎?像奴僕切慕黑影,像雇工盼望工價,我也照樣經過困苦的日月,夜間的疲乏為我而定。我躺臥的時候便說;我何時起來,黑夜就過去呢?我盡是反側,直到天亮。我的肉體以蟲子和塵土為衣,我的皮膚才收了口又重新破裂。我的日子比梭更快,都消耗在無指望之中。
【約伯記】第7章是約伯對以利法第一次回應(第4-5章)的反駁的一部分。在第6章中,約伯表達了痛苦的重量(6:2-3)對朋友的失望(6:15-21)與對死亡的渴望(6:8-9)。第7章延續他的哀嘆,從個人的痛苦擴展到對人生普遍苦難的反思。7:1-6節是約伯對生命短暫與痛苦的深刻描述,顯示他內心的絕望與掙扎。這段經文是約伯對以利法首次回應,採取三個遞進的意象:(1-2節)僱工的比喻;表達生命的勞苦與無望; (3-4節)失眠的夜晚;描繪痛苦中的時間體驗; (5-6節)消散的雲;道出存在的短暫與虛無。(1節)希伯來文”צָבָא”原指軍事服役;約伯將人生比作無休止的爭戰或雇工的苦役。[雇工盼望工價],”僱工的日子”暗示;生命的被動性;不由自己選擇;期待的有限性;只盼工價;奴僕渴望夜晚休息,雇工期待報酬,反映約伯對解脫的渴望。約伯將人生普遍化,苦難不僅屬於他,而是人類的共相。3節[困苦的日月][夜間的疲乏],失眠成為痛苦的擴大機;”夜”(לֵילוֹת)複數形式強調持續;”蟲與塵土”(4節)暗示身體的腐朽約伯感到痛苦;表示被指定,無從逃避。他輾轉反側,夜晚漫長難耐,失去休息的安慰。約伯的肉體與精神雙重折磨加深了他的孤獨感。5節[我的肉體以蟲子和塵土為衣]可能是膿瘡的描述[皮膚才收了口又破裂]顯示病痛無盡。我的日子比梭更快三個急速消逝的意象;織布的梭(瞬間完成)疾馳的使者(快速消失)消散的雲(無痕蒸發)。約伯將肉體的腐朽與時間的飛逝並列,凸顯生命的無常與絕望。
思想:我們或許也曾在生活的重壓下感到疲憊不堪。約伯的掙扎提醒我們,苦難是真實的,即使黑夜漫長,神應許祂的同在與清晨的恩典。我們能否在輾轉中呼求神?約伯未掩飾他的痛苦與絕望。這種坦誠是信仰的一部分;不假裝堅強,而是將破碎帶到神面前。我們如約伯般感到[無指望],能否相信神仍在傾聽?
祈禱:慈愛的天父,當我如約伯般感到日子如梭、痛苦無盡,求祢靠近我。賜我力量走過爭戰的日子,在黑夜中看見祢的光。感謝祢將永恆放在我心,讓我即使破碎仍有盼望。阿們!

約伯記 3:1-10約伯記 3:1-10


[此後,約伯開口咒詛自己的生日,說:『願我生的那日和說懷了男胎的那夜都滅沒。願那日變為黑暗,願神不從上面尋找它,願亮光不照於其上。願黑暗和死蔭索取那日,願密雲停在其上,願日蝕恐嚇它。願那夜被幽暗奪取,不在年中的日子同樂,也不入月中的數目。願那夜沒有生育,其間也沒有歡樂的聲音。願那咒詛日子且能惹動鱷魚的咒詛那夜。願那夜黎明的星宿變為黑暗。盼亮卻不亮、也不見早晨的光線。因沒有把懷我胎的門關閉、也沒有將患難對我的眼隱藏。](和合本) [願我生的那日…都滅沒](3節):約伯盼望抹去自己出生的日子,彷彿未曾存在就能免於痛苦。約伯的咒詛是他與神的[對話起點]。他雖咒詛生日,卻未咒詛創造的主,顯示他仍將神放在心中(3:4)[願黑暗和死蔭索取那日](4-5節):他用[黑暗][死蔭][密雲][日蝕]等意象,表達對光明與生命的拒絕。這些詞語在舊約中常與死亡、混亂有關(如詩 23:4),反映約伯內心的絕望深淵。約伯咒詛光明,盼望黑暗,但故事未在此結束。約伯的咒詛並非不信,而是痛苦的真實流露。他不否認神的存在,卻無法理解為何義人受苦。他的吶喊提醒我們,苦難常讓人質疑生命的價值,但這質疑本身是向神敞開的第一步。[願那夜被幽暗奪取](6-7節):約伯轉而咒詛母親懷他的夜晚,盼望那夜從時間中被剝奪,無生育、無歡樂。[願那咒詛日子且能惹動鱷魚的](8節):這裡提到[鱷魚](原文 liwyatan,利維坦),古時邪惡勢力的象徵。也可是指混亂的意思(如詩 74:14),約伯盼望連這怪獸都被激起來吞噬那夜。[因我未曾見苦難](10節):約伯認為,若未出生,就不會面對今日的苦難,顯示他對苦難的無力感。約伯的語言充滿詩意與情感,從[日]到[夜],從出生到懷胎,層層遞進地表達對存在的否定。然而,他未咒詛神,而是將痛苦指向自己,這保留了一絲對神主權的敬畏。約伯的咒詛並非叛逆,而是人性在極限下的真情流露。他不像妻子說[棄掉神](2:9),也不像朋友後來的指責(4:7-8),而是坦然面對痛苦,甚至質疑生存的意義。這種掙扎讓我們看到,信仰並非否定痛苦,而是能在痛苦中與神對話。 思想: 3:1-10 是苦難中的一聲吶喊,讓我們看見約伯的真實,也看見神容許這樣的真實。約伯咒詛生日,卻未咒詛神;他盼望黑暗,卻最終蒙神光照。這段經文邀請我們在苦難中不掩飾情感,而是帶著它來到神面前,因祂是[擦乾一切眼淚]的那一位(啟 21:4)。 祈禱:親愛的天父,感謝祢透過約伯讓我看見,苦難中的吶喊也能成為禱告。當我像約伯般咒詛自己的日子,求祢不離棄我,用祢的愛光照我的黑暗。幫助我學會傾訴,也學會陪伴身邊受苦的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