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 約伯記 8:8-15

約伯記 8:8-15


請你考查前代,追念他們的列祖所查究的。我們不過昨日才有,因我們的日子在地上好像影兒,什麼也不知道。他們豈不指教你,告訴你,從他們心裡發出言語來嗎?蒲草沒有泥,豈能發旺?蘆葦沒有水,豈能生長?尚青的時候,還沒有割下,就比百草枯乾。凡忘記神的人,景況也是這樣;不虔敬人的指望要滅沒。他所仰賴的必折斷,他所倚靠的是蜘蛛網。他倚靠房屋,房屋卻站立不住;他抓住房屋,房屋卻不能存留。 這段經文(8:8-15)延續他的論點,訴諸傳統智慧與自然比喻,試圖證明不敬虔者必敗亡,間接暗示約伯若不悔改,將如枯草與蜘蛛網般無望。比勒達的語氣教條且缺乏同理,忽視約伯的正直(1:1)。比勒達在此引用 傳統格言和自然比喻,試圖證明[惡人必速速滅亡]的因果報應觀。其論證分為三層;(8-10節)訴諸古老智慧(11-13節)用植物比喻惡人結局(14-15節)以蛛網象徵虛假依靠。比勒達承認自己[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兒](9節),但卻不承認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以為只要倚靠長壽的古人的經驗,錯誤積累多了,就可以變成真理。人的道理越幼稚,就越愛高舉傳統,以為只要訴諸傳統,就能帶上權威光環。比勒達自己缺乏理論深度,就抬出古人的教訓當作權威(8節)。蒲草(11節)象徵惡人的生命;比勒達的邏輯離了神的恩典;([泥])必枯乾;實際漏洞就是約伯並未離棄神;蘆葦(11節)象徵惡人的依靠;比勒達的邏輯離了水(神的福)必速亡;實際漏洞就是約伯的苦難非離棄神。(14-15節)蜘蛛網的意象;看似有結構([房子]),實則脆弱([一碰就垮])。比勒達以此諷刺約伯的[自以為義]終將崩潰。15節[房屋卻站立不住],比喻虛假依靠的崩潰。比勒達暗示約伯的財富、家庭崩壞是[犯罪的結果]。 思想: 比勒達倚靠祖先的智慧,這提醒我們傳統有其價值;歷史教訓能指引我們。然而,他未察覺傳統的局限,未針對約伯的獨特處境。我們是否也曾盲目引用[過去的教訓],而忽略當下的需要?比勒達警告不虔敬者的依靠如網般脆弱。這對約伯不公,但提醒我們反思;我們的指望建於何處?若倚靠財富、地位或人言,確如蜘蛛網不堪一擊。但比勒達認定[忘記神的人]必敗,卻未同理約伯的無辜。他的教條讓約伯更孤單。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是我的活水與磐石。當我如約伯被誤解,或如比勒達誤判他人,求祢賜我智慧與同理。讓我的指望單單在祢,不倚靠虛空的蜘蛛網。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約伯記 3:20-26約伯記 3:20-26


[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他們切望死,卻不得死;求死,勝於求隱藏的珍寶。他們若尋見墳墓,就快樂非常,且歡喜至極。人的道路既然遮隱,神又把他四面圍困,為何有光賜給他呢?我歎息而食物不至,我吼叫如水發出。我所恐懼的臨到我身,我所懼怕的迎我而來。我不得安逸,不得平靜,也不得安息,卻有激動臨到我。](和合本) 第3章20-26節結構分為兩部分:質問苦難的生命(20-23節)與個人的痛苦陳述(24-26節)。約伯用詩意的語言,表達對生存的絕望與對神旨意的困惑。(20節):約伯以[光]代表生命,質問神為何讓受苦的人繼續存活。他認為生命對愁苦者(如他自己)已無意義。(21-22節):約伯描述受苦者渴望死亡,視之為[隱藏的珍寶],找到墳墓時甚至[快樂非常]。這與先前咒詛生日(3:3)呼應,顯示他對解脫的極度渴求。(23節):約伯感到生命無路可走,被神[圍困],質問為何在絕望中仍賜他生命。約伯的質問指向生存的意義。他未直接指責神,而是困惑神的主權與苦難並存。這提醒我們,苦難常讓人質疑生命的價值,但約伯仍將問題帶到神面前。(24節):約伯的痛苦如此深重,連食物都無法止住歎息,他的吼叫如洪水氾濫,無法抑止。(25節):他坦露內心的恐懼早已成真,失去一切是他最害怕的事,如今卻一一應驗。(26節):約伯用四個短句(不得安逸、平靜、安息,卻有激動)總結他的狀態,顯示苦難帶來的全面攪擾。約伯的陳述從普遍(受苦者)轉向個人(我),讓我們聽見他的心聲。他的恐懼與不安如此真實,卻未轉為對神的咒罵,保留了信仰的微光。約伯的哀嘆並非不信,而是人性在苦難中的掙扎。他質問神,卻未離棄神;他渴望死亡,卻未自毀。這段經文讓我們看見,信仰不否定痛苦的深度,而是能在痛苦中與神對話。 思想: 3:20-26 是苦難中的一聲吼叫,約伯質問生命的意義,吐露恐懼與不安,卻未放棄與神的連結。他的掙扎提醒我們,苦難雖讓我們失去安逸,但神的沉默並非終結。這段經文邀請我們在困惑中尋求神,在恐懼中找到祂的安息,因祂是[使人有盼望的神](羅 15:13)。 祈禱:慈愛的天父,感謝祢透過約伯的吼叫安慰我。當我像他一樣質問生命,求祢接納我的困惑,用祢的平安圍繞我。幫助我在恐懼中尋見祢的安息,也賜我耳朵傾聽身邊的哀嘆。阿們!

約伯記 3:11-19約伯記 3:11-19


[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為何不出母腹絕氣?為何有膝接收我?為何有乳哺養我?不然,我就早已躺臥安睡,與地上掌權的君王、謀士,或與有金子、將銀子裝滿房屋的王子一同安息;或像隱而未現的胎,歸於無有,如同未見光的嬰孩。在那裡惡人止息攪擾,困乏人得安歇,囚犯同得安逸,不聽見督工的聲音。那裡有小有大,奴僕脫離主人的轄制。](和合本) 第3章11-19節結構分為兩部分:質問生存(11-12節)與死亡的安息(13-19節)。約伯用詩意的語言,表達對死亡的渴望,揭示苦難如何讓他視死亡為解脫。(11節):約伯回溯生命的起點,質問為何未在出生時結束。若死於胎中,就不必面對今日的苦難。(12節):他進一步問,為何母親的膝與乳汁延續了他的生命。這裡的[膝]與[乳]象徵愛與養育,卻在約伯眼中成為痛苦的起因。約伯的質問並非埋怨母親,而是對生存本身的困惑。他的痛苦如此深重,以至於生命的恩賜在他眼中變成負擔。這提醒我們,苦難可能扭曲我們對神恩典的認知。(13-15節):約伯幻想若早死,就能與[君王][謀士][王子]同眠。這些人擁有權力與財富,卻同樣歸於塵土,顯示死亡的平等性。(16節):他進一步提到流產的胎兒,認為連短暫生命都不會曾經擁有更好,因無需經歷苦難。(17-19節):約伯描述死亡如安息之地:惡人不再作亂,疲憊者得休息,囚犯脫離壓迫,甚至[奴僕脫離主人的轄制]。這段用平行句式(希伯來詩歌體材)強調死亡的寧靜與公平。約伯將死亡浪漫化為安息,卻未提到神。這反映他當時的視野被苦難遮蔽,無法看見永恆的盼望。然而,他未咒詛神,保留了信仰的微光。約伯對死亡的渴望並非尋死,而是對苦難的無力感。他未採取行動結束生命,而是將痛苦化為語言,向神傾訴。他的掙扎讓我們看見,信仰不要求我們壓抑絕望,而是允許我們在絕望中與神相遇。 思想: 3:11-19 是苦難中的一聲嘆息,約伯質問生存,渴望死亡的安息,卻未放棄與神的關係。他的掙扎提醒我們,苦難雖讓我們看見黑暗,但神的沉默並非遺棄。這段經文邀請我們正視絕望,尋求真安息——不在死亡,而在復活的主裡(約 11:25)。 禱告:慈愛的天父,感謝祢讓約伯的吶喊成為我的安慰。當我像他一樣質問生命,求祢接納我的軟弱,用祢的愛環抱我。幫助我超越死亡的誘惑,看見祢復活的盼望,也賜我力量陪伴身邊受苦的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