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 約伯記 9:1-12

約伯記 9:1-12


約伯回答:我真知道是這樣,但神面前的人怎能成為義呢?若願意與他爭辯,千中一也不能回答。他內心有智慧,能力強大。誰向他強硬而得亨通呢?他發怒,把山翻倒挪移,山並不知不覺。他使人震驚,離開了自己的位置,柱子就搖晃了。他囑咐日頭不升起,日頭不升起,又封閉眾星。他獨自鋪張蒼天,行走在海浪之上。他造北斗,參星,昴星,並南方的眾星。他行大事,不可測度,行奇事,不可勝數。他從我旁邊走過,我看見;他在我面前行走,我也不覺得。誰敢問他:你做什麼? 【約伯記】第9章是約伯對比勒達首次回應(第8章)的回應。比勒達強調神的公義與報應論(8:3-6)假設約伯的爭議與犯罪有關,呼籲他悔改。約伯6-7章已表達痛苦與對神的困惑,這裡(9:1-12)他承認神的至高權能,但質疑人在神面前如何能自辯或稱義。他的語調充滿敬畏與無奈,反映對神的偉大與自身渺小的深刻認知。當中分為三個分段包括: (9:1-2)人在神面前怎能成為義呢? (9:3-10) 神的智慧與大能; (9:11-12)神的隱密與主權。(9:1-2)約伯承認比勒達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他提出了一個更深的問題:即使一個人是義的,他在神面前如何能證明自己的義?約伯意識到,人與神之間的差距如此之大,以至於人無法在神面前為自己辯護。這不僅是法律上的[稱義]問題,更是存在層面的差距。(9:3-10)約伯描述了神的至高無上:約伯以壯麗的詩句形容神無限的權能;[北斗,參星,昴星](9節)指秋天在北方天空的三大明亮星群。[北斗]是大熊座的北斗七星,[參星]可能指獵戶座,[昴星]可能指昴星團。祂移山,震動地基,遮蔽日頭,鋪張星宿這些都是為了凸顯人與神之間的極大鴻溝。即使人自認為[無辜],也無法在神面前站立得住。(9:11-12)約伯感覺到神是隱藏的[他從我旁邊經過,我卻不看見],祂的行事方式對人而言是神秘的。神的主權是絕對的:[祂奪取,誰能阻擋?]約伯的困惑在於:如果神如此偉大且隱秘,人如何能明白祂的旨意?如何能為自己辯護? 思想:約伯的質問對信仰的核心:我們如何在全能的神面前堅定?他的無力感令人共鳴;當宗教無法解釋時,我們常問[為何]。約伯雖困惑,卻未放棄與神對話。神的公義也許是秘密的,但他的信實永存。我們能否在困惑中繼續尋求?當我們看不見神的作為、感到祂[奪取]我們所愛(12節),我們能否像約伯一樣仍然承認:[祂問誰說:你作什麼呢?]這不是消極地認命,而是積極地信靠;即使不明白,仍願意倚靠那位全知全能的主。 祈禱:親愛主,當我無法理解人生的苦難時,幫助我仍信靠祢的智慧與主權。像約伯一樣,即使一無所有,也不否認祢的偉大。教我學會敬畏,安靜,等候,因為祢行奇事不可測度,祢的意念高過我的意念。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約伯記 7:7-16約伯記 7:7-16

求你想念,我的生命不過是一口氣,我的眼睛必不再見福樂。觀看我的人,他的眼必不再見我;你的眼目要看我,我卻不在了。雲彩消散而過,照樣,人下陰間也不再上來。他不再回自己的家,故土也不再認識他。我不禁止我口;我靈愁苦,要發出言語;我心苦惱,要吐露哀情。我對神說;我豈是洋海?豈是大魚?你竟設立守衛監察我?若說;我的床必安慰我,我的榻必解我的苦情,你就用夢驚擾我,用異象恐嚇我,甚至我寧肯噎死,寧肯死亡,勝似留我這一身的骨頭。我厭棄性命,不願永活。任憑我吧,因為我的日子都是虛空。
這段經文(7:7-16)延續他的哀嘆,從生命的無常轉向對神直接的質問與控訴,表達內心的苦毒與對生存的厭倦。這是約伯與神關係緊張的高潮,展現他坦誠卻痛苦的信仰掙扎。這段經文是約伯對生命痛苦的深刻控訴,包含三個遞進層次;(7-10)生命的短暫與無望(11-16節)向神的直接質問(15-16節)求死的哀歌。(7節)[請思念]原文是[求祢記念]。這是約伯在與三位朋友的辯論中第一次向神禱告。約伯從朋友那裡得不著滿足,就不再對人有什麼奢求,而是把目光和心思轉向了神,求神顧念他的生命不過是一口氣可譯作[風]或[氣息],象徵生命的脆弱;[不再見福樂]表示絕望。(8節)約伯感受到被神[丟棄]的孤獨,(9節)比喻生命消逝的終極性,反映約伯對死亡的無奈認知。11-16節每一句都充滿了[我],這是約伯裡面的[我]與神之間的對話。約伯並沒有禁止我口、靠肉體撐下去,而是盡情向神傾訴靈裡的[愁苦],心中的苦惱。這不是以口犯罪,而是向神吐露哀情,他始終敬畏神,始終把神當作唯一的禱告對象,恰恰是真正的屬靈。在古代中東的文化中,洋海和[大魚]都代表著混沌的勢力,必須被打敗和囚禁,世界才能恢復正常的秩序。約伯在詩中使用這比喻(詩74:13;89:9-10;104:7-9),並不是證實海怪的存在,而是比喻自己只是渺小的普通人,不是擾害世界的大魚,何必被神嚴加[防守]呢?此時他還不了解,他裡面的肉體的確與[洋海]和[大魚]沒有兩樣,的確需要被神[防禦]、對付!13-14節表示連睡眠這最後的避難所也被神的[驚嚇]侵入,展現全方位的痛苦。約伯感到神無故敵對他,甚至剝奪休息。(15節)約伯的求死並非軟弱,而是對無意義痛苦的終極抗議。(16節)厭棄一詞強烈表達對存在的絕望,約伯對生存失去意願,寧願結束痛苦。
思想:當約伯感到生命短暫如氣,卻仍呼求神記念他。約伯的苦毒傾瀉而出,甚至質問神。這份坦誠是信仰的真實面;不掩飾痛苦,而是帶到神面前。當我們心靈愁苦,能否如約伯般勇敢向神訴說?約伯感到神如敵人,無故限制他。我們或許也有類似困惑;約伯的絕望令人動容,他甚至失去生存的動力。然而,他的故事未在此終結。即使如約伯般厭棄性命,我們能否相信神在黑暗後有光?
祈禱:全能的天父,我的生命如一口氣,求祢記念我。當我如約伯般苦惱,甚至厭棄日子,求祢賜我勇氣向祢傾訴。幫助我信靠祢的守衛,在虛空中看見祢的永恆。阿們!

約伯記 6:8-13約伯記 6:8-13

經文:惟願我得著所求的,願神賜我所切望的;就是願神把我壓碎,伸手將我剪除。我因沒有違棄那聖者的言語,就仍以此為安慰;在不止息的痛苦中,還可踊躍。我有什麼氣力使我等候?我有什麼結局使我忍耐?我的氣力豈是石頭的氣力?我的肉身豈是銅的呢?在我豈不是毫無幫助嗎?智慧豈不是從我心中趕出淨盡嗎?
【約伯記】第6章是約伯對以利法第一次回應(第4-5章)的反駁。在6:1-7節中,約伯表達了他的痛苦之重與對虛假安慰的拒絕。這段經文(6:8-13)延續他的情感傾訴,轉向對死亡的渴望,並坦露內心的絕望與無力。以利法的建議未能觸及約伯的真實處境,反而加深了他的孤獨感。切望原文與以利法所說的盼望指望是同一個詞,壓碎原文與以利法所說的毀壞被壓是同一個詞。願神將我壓碎,是約伯引用以利法的話來表達生不如死的體會。這個體會完全準確:8-13節每一句都充滿了[我],而神在約伯身上的工作,就是要把這個[我]完全[壓碎]!8-9節約伯迫切地希望神能滿足他的願望,而這個願望竟然是[死亡]。他認為自己的痛苦已無法承受,因此寧可神親手結束他的生命。他的言語中充滿了絕望,顯示出他的身心靈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10節表示儘管約伯希望死亡,但他仍然持守對神的敬畏。他強調,自己在極端痛苦之中,仍未違背神的話語。他的信仰並沒有完全崩潰,這顯示他內心仍存有對神的信靠。11-13節指出約伯感到自己已經無力支撐下去。他問:[我還有什麼力量可以繼續忍受?]他形容自己不像石頭或銅那樣堅硬,而是完全的軟弱無助。他覺得自己已經沒有智慧可以應對這一切,所有的盼望都似乎消失了。
思想:當我們身陷苦難時,可能也會像約伯一樣,感到無助、失去盼望,甚至希望生命結束。然而,神的計劃高過我們的想法,祂不輕易讓我們離世,因為祂仍有美好的心意要成就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可以向神傾訴痛苦,但同時要學習等候祂的工作。更提醒我們,在苦難中,我們可能無法理解神的計畫,但我們仍應堅持信靠祂,持守祂的話語。我們可以誠實地向神表達內心的掙扎,但不要放棄與祂的關係,因為祂仍然掌管一切。
祈禱:全能的天父,當我們如約伯般求祢結束痛苦,求祢聽我呼求。感謝祢接納我們的軟弱,讓我們的正直成為安慰。在我們無力等候時,求祢賜下忍耐與盼望,因祢是我們的力量。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