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 約翰福音 11:28-44

約翰福音 11:28-44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JOHN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約翰福音】 耶穌對他們說:解開他,讓他走!馬大剛剛承認主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馬利亞就去到耶穌那裡,馬利亞並非埋怨主耶穌沒有及時趕來,因為報信的出發不久,拉撒路就已經死了,可能只期望耶穌給予她的安慰。當中表示耶穌【悲嘆embrimaomai】的原文在約翰福音中只出現在11:33,38節,對觀福音書中只在太9:30和可1:43、14:5出現過,在馬太和馬可福音書中都是【責備】和【嚴厲警惕】的意思。因此,此處的【悲嘆embrimaomai】可作兩種解釋:1) 主耶穌對馬利亞的傷心感同身受,與她一樣【心裡悲傷】。2) 祂因著人的死亡結局和無知,信心遲鈍,所以【心裡悲嘆】。而馬利亞和猶太人的【哭klaiō】原文在新約聖經總共出現了四十次,主耶穌為耶路撒冷哭泣(路19:41)也是用此字。但作者在本節特別使用了另外一個不同的罕用字來描繪主耶穌的【哭dakryō】在整本新約聖經這個字只出現了這一次,可能是表示主耶穌的【哭dakryō】與馬利亞和猶太人的【哭klaiō】不同,祂不是陪著他們一起傷心哭泣,而是為人的死亡結局和無知而悲哀。猶太人沒有領主耶穌是因為他們的信心遲鈍而哭泣。主耶穌在住棚節治好生來瞎眼人的事,在猶太人中已經廣傳,這些人問的問題也是馬利亞和馬大心中問的問題(21,32節):祂若早點來,能讓拉撒路不死嗎?【山洞spēlaion】指天然洞穴。拉撒路斷氣之後被放在這洞裡,用一塊大石頭堵住洞口,後來主耶穌被埋葬時也是如此(20:1)。及後耶穌吩咐【把石頭挪開】是與主同工的第一步,學習順服主的話,。馬大並沒有指望會有神蹟發生,當時猶太人認為,人死後第四天靈魂遠離,身體開始腐壞,已全無復甦的可能。神能超越過一切的環境,只要他們有信心去接受神所要做的工,【就必看見神的榮耀】。【他們就把石頭挪開】人必須以信心的行動表達對主的順服,祂的大能才能顯明出來。主耶穌作出公開的禱告,是為了造就周圍的人。神榮耀的能力顯出,就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 思想:世人是先看見,然後相信;但信徒乃是先相信,然後才看見。眼見的事實並不是真正的結局,必須是在信心裡所看見的,才是真實的。主耶穌不但要人理性地明白相信,更讓人看到祂對人內心的情感【耶穌哭了】我們能否願意一同進入主耶穌的感受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不但有大能,更有內心對人充滿情感的愛,或許我們的不信,我們的軟弱會讓主祢悲嘆,求主讓我們每日願意進入主祢的情感中!明白【耶穌哭了】。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約翰福音 12:1-19約翰福音 12:1-19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JOHN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約翰福音】 主耶穌叫拉撒路復活,是約翰福音記載的最後一個神蹟。【伯大尼】意思是無花果之家,困苦之家。這晚宴可能設在長大麻風的西門家(太26:6;可14:3)拉撒路是陪客,馬大被請來幫忙。抹膏是當時社會表示歡迎和尊敬的禮儀,通常是將膏抹在頭上。 【真哪噠香膏】是印度進口的甘松香油,價格昂貴。在筵席間以香膏塗抹貴賓是古代中東的習俗,不過使用如此大量的昂貴香膏顯得很奢侈。馬利亞以自己最榮耀的【頭髮】來擦主耶穌最低下的【腳】。這香膏值三十兩銀子,就是300得拿利烏,相當於普通人300天的工資,是寡婦兩個小錢的19200倍。主耶穌接受這麼昂貴的香膏,香膏用在主身上就枉費【週濟窮人】不枉費? 正是一些看起來屬靈,善良的理由,奪取了基督在信徒心中該有的地位。猶大跟隨主三年半,蒙主託付重要的財務重任,但仍勝不過錢財的誘惑。不是因為主耶穌缺乏智慧,用人不當,而是人越在哪裡軟弱,主越要我們在哪裡服事。伯大尼的馬利亞在主死之前抓住機會膏了主,抹大拉的馬利亞在主死之後想要去膏主,卻沒能機會(可16:1-6)。馬利亞領會了主耶穌屢次關於十字架的教導,她靈裡的敏銳滿足了主的心意。主耶穌不是否定【週濟窮人】的義務(申15:11),而是要門徒不要把人的需要看得高於主,只有做在主身上的【行善】才有永遠的價值。(10節)【祭司長】多為撒都該人,他們不相信復活(太22:23)在猶太公會中影響力最大。他們與羅馬人合作,是政治,宗教上的既得利益者。拉撒路沒有說過一次話,沒有講過一篇道,但他是一個從死裡復活(1節)的見證。表示我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腓1:27)往往會產生比話語見證更大的果效。每年逾越節時,耶路撒冷的人口都會暴增。主後一世紀的猶太史學家約瑟夫說,有一回在逾越節時作了人口統計,總共有兩百七十萬人之多。【棕樹枝】常用於節慶(利23:40)。在住棚節和修殿節時,朝聖者都會用棕樹枝作為敬拜的一部分,棕樹枝也是勝利和王權的象徵。當群眾拿著棕樹枝來迎接主耶穌時,就表示他們視祂為君王。主耶穌得著國度的途徑不是來自人的擁戴,而是祂自己從死裡復活,然後在父神的手中接受權柄,這次進耶路撒冷,只是像徵性地顯出國度的榮耀。【和散那】是【求祢立刻拯救我們】(詩118:25)的意思,當時已經轉用作頌讚的呼聲。【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引自詩118:26,這裡【奉主名來的】指那要來的彌賽亞,【以色列的王】是群眾在此附加上去的稱呼。14節引自亞九9,在那裡預言彌賽亞是騎著驢駒的和平之君。為了應驗這個預言,主耶穌刻意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表示祂不是大眾所期盼的政治軍事領袖,而是將和平帶給全人類的和平之君。【眾人】有許多只是出於對神蹟奇事的好奇,並非相信祂是神的兒子。法利賽人現在已經不能公開捉拿祂了。 思想: 有人獻上最好給主,有人從主身上獲取利益,不是因有太多的事奉,更不是為著主的喜悅而作可能只是為著眼見的需要我們有否同樣只顧表面上好像是為主的事奉,沒有讓主進入讓主作王居首位呢? 祈禱:親愛主,祢是我們的王,祢是我們的主,我們榮幸地能為主祢的獻上,更感謝能讓祢進入我們的內心,讓主祢成為我們生命的王。阿們!

約翰福音 21:1-11約翰福音 21:1-11

【約翰福音】 提比哩亞海】實際上是一個淡水湖,古名基尼烈湖(民34:11)後改稱革尼撒勒湖(路5:1)繼稱【加利利海】(太4:18)後因希律安提帕在其西南岸湖畔新建提比哩亞城作為首都,再度易名【提比亞海】。約20:31已經明顯地作了全書結束的交代,但是聖靈感動使徒約翰,特意加上二十一章。這裡一共有七個門徒【七】在聖經裡代表完整。他們照著主耶穌的吩咐,回到加利利等候主耶穌(可14:28;16:7)捕魚可能是為了解決食物問題,而不是想重操舊業。夜晚通常是捕魚的最佳時機,彼得是個老練的漁夫,但他們竟然整夜打不著魚,這是他們第二次經歷這樣的事情(路5:5)。我們若有甚麼窮乏的經歷,對我們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它能使我們更多經歷主,認識主。門徒正捕魚的時候遇見主,我們不一定需要在安靜靈修的時候才能與主同在,即使是在勞苦工作中,也能與主同在,和祂有親密的相交。門徒【不知道是耶穌】因為當時天剛濛濛亮,船離岸邊將近百米,看不清站在岸邊的人。主耶穌首先問:【你們有吃的沒有】表示屬靈的人也是很【接地氣】的。主耶穌顧念我們的窮乏和困苦,也藉著我們的日常生活讓我們認識祂。門徒若沒有對主的話信而順從,就不能實際地從主的話語中得著供應。使徒約翰經歷過類似的神蹟(路5:4-9)所以立刻悟出岸上那人必是主耶穌。【赤著身子】,指當時用網捕魚的漁夫光著上身工作。彼得在跳入海裡去見主之前,隨手抓起一件簡單上衣披上,以示對主耶穌的尊重。船離岸將近一百公尺。岸上的炭火與大祭司院子裡的炭火(18:19)遙相對應,彼得在那夜的炭火旁失敗了,現在主耶穌在黎明的炭火旁服事、供應並堅固了他。【上面有魚,又有餅】表示他們根本無須靠自己去打魚解決食物問題,主耶穌已經預備好了供應。但主耶穌沒有阻止門徒去捕魚,因為祂要藉此讓他們更認識祂。主耶穌已經預備好了魚和餅,卻要他們【把剛才打的魚,拿幾條來】,可能一方面表示祂欣賞做工的人的順從,一方面是引導他們數算一下這個神蹟。事隔幾十年,使徒約翰還記得這【一百五十三條】大魚。逐條數算如此龐大的一網魚是不尋常的,所以許多人認為153這數字具有像徵意義。 思想:在門徒面對他們生活現實,但復活的主一直在他們生命中,或許我們每天仍然營營役役面對我們的現實的生活,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主一直為我們生命中有預備。我們相信復活的主在我們的生命呢中嗎? 祈禱:親愛主耶穌,感謝祢一直活著,無論我們面對每日現實的生活中,主祢仍然活著,更為我們預備我們的生命,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在每日的生活中都不忘記復活的主。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