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 約翰福音 5:1-18

約翰福音 5:1-18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JOHN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約翰福音】 【猶太人的一個節期】可能是逾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等三大節期之一,猶太人要在此三大節期上耶路撒冷過節。【羊門】(尼三1)位於聖殿東北角,獻祭用的羊都由這門牽入。經文耶穌再上耶路撒冷去過節。去到一處名叫【畢士大】意思是【憐憫之家】。當中躺著許多病人,有瞎眼的,瘸腿的和癱瘓的。他們都是等候一個時機, 天使按時下去攪動池水時, 誰先下去,無論患甚麼病,都會痊愈,水動時很可能是因地下暗流的流動而造成的。但聖經並沒有明說這個傳說是否屬實。但這處【憐憫之家】正是帶給絕望很久的人的希望, 當中記述一位癱瘓了三十八年的人,三十八年都帶著希望得到醫冶,結果等足三十八年。這病人並沒有求告主耶穌,因為他根本不認識祂,但主耶穌卻主動去就近他,體恤他。更問他了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問這位病人你想痊愈嗎?耶穌真的不知道他的問題?從那病人的對答明白到,耶穌要將他三十八年內心的鬱結,絕望,苦澀表達出來,耶穌明白到要他真正得醫治不是他的肉體,而是他的內心,人看似憐憫的制度,變成不公平,不平等的經歷。但主耶穌的命令一發出,醫治的能力就立即產生,使他從絕望中的得醫治。及後猶太人質問那病人, 他們不關心是誰使他痊癒的,卻關心是誰讓他拿褥子走的。摩西律法禁止人在安息日做工,並沒有禁止人在安息日拿褥子走路(出20:10-11;31:13-17) 在安息日拿著褥子走屬於【將東西從某處拿到另一處】所以被人責備。並非病人一定要有信心才能得醫治,這人連主耶穌是誰都不認識,更談不上信心了。或許耶穌可以避開相關的爭論,但耶穌暗示這人的病是由犯罪而來,希望他不再犯罪(14節)猶太人是問那人誰叫他拿褥子走路(12節)而那人卻對他們見證誰使他痊癒。依照猶太人文士對摩西律法的解釋,除非病人性命堪虞,不然在安息日治病是違反誡命的。因此,耶穌被猶太人因著安息日的規條開始迫害他,更因耶穌向他們表示到現在,我父都在工作,我也在工作,猶太人不敢稱神為【我的父】耶穌的表達清楚將個人與神有特殊親密與神平等的關係。 思想: 這個人癱瘓了三十八年,忍受肉身的折磨和精神的空虛。更因看似憐憫人的制度,成為公平不平等的經歷,我們有否只寄望生活中的制度帶給我們希望呢?耶穌與天父的平等,但生命中仍然受不平等的經歷,有否因著主成為我們生命的力量呢? 祈禱:親愛主耶穌,感謝祢帶給我們生命的不是規條,不是制度,而是愛,是主動進入我們生命中的愛,儘管我們內心有多的鬱結,絕望,苦澀,因著主祢成為我們生命的力量。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約翰福音 4:16-30約翰福音 4:16-30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JOHN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約翰福音】 撒馬利亞婦人向主耶穌要活水(15節)但主耶穌卻提到她的【丈夫】,也就是她的生命中的隱惡(18節)。猶太人認為一個女人只可以離婚兩次,如果撒馬利亞人也有類似的標準,這個婦人的生活就顯得極端不道德。【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可能指她現在跟另一個男人有關係,但並未結婚。因此,婦人認為只有先知才可能對她的私生活瞭如指掌。認定耶穌是一位先知,但這位撒馬利亞婦人可能想避談她不光彩的隱私,就把話題轉移到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古老的分歧上。(20節) 【這山】是基利心山。當婦人與主耶穌在敘加談話時,抬頭就可望見,山上有主前388年建造的撒馬利亞聖殿,今日仍有撒馬利亞人在基利心山上敬拜。撒馬利亞人認為基利心山是特別神聖的地方。亞伯拉罕和雅各曾在這附近築壇(創12:7;33:20)而以色列百姓也在這座山上得到祝福(申11:29;27:12)但猶太人根據聖經在耶路撒冷敬拜神。主前128年,猶太王許幹摧毀了撒馬利亞聖殿;主後6-9年間,撒馬利亞人在逾越節時將死人骨灰灑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裡褻瀆它。主耶穌表示敬拜將不再局限於一個特定地點。既然要敬拜,就該知道敬拜的對像是【父】這是神在人間做工的目的,祂要作人的父,人有了神的生命,神成為人的父,神是人的父才是人與神正確的關係。撒馬利亞人的聖經只有摩西五經,以致他們對神的認識不多。耶穌更清楚指示她神的旨意就是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主耶穌在此將【心靈】與【地點】相對,【誠實】與【祭物】相對,指出【靈】乃是敬拜地點的實際,【誠實】乃是祭物的實際。神是靈,只有從聖靈重生,接受神的生命以後,才能真正敬拜是神的靈。我們拜祂也必須在真理裡,真正的敬拜是在生命裡發出來的,是靈裡面與真理相配合的感動。但婦人仍然認為在何處敬拜的問題必須等到撒馬利亞的彌賽亞來到後,才能真正明白。主耶穌竟然將祂彌賽亞的身份首先啟示給一個對彌賽亞持有不同看法的撒馬利亞婦人!27節根據當時拉比的教導,猶太人應盡量避免在街上與婦女說話,連自己的妻子都不行。因此婦人將她重要的維生器具那【水罐子】留下,表明她生活的優先次序因著救主耶穌改變了。婦人原本在酷熱中午太陽底下去打水(6-7節),是因為怕見眾人,但遇到基督之後就不再避諱,而【往城裡去,對眾人】作見證。 思想:因著主耶穌的真光, 這位婦人竟然肯把她羞恥的隱私擺在眾人面前,足見一個真心悔改的人;耶穌願意主動除去我們生命的罪,更要解決我們生命的困惑,我們有否願意被主引導光照我們的生命呢? 祈禱: 親愛主耶穌,我們承認生命有很多的隱惡,更有很多隱而未見的罪,是主祢樂意光照我們,樂意引導我們出黑暗進入那奇妙的光明中。阿們!

約翰福音 11:28-44約翰福音 11:28-44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JOHN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約翰福音】 耶穌對他們說:解開他,讓他走!馬大剛剛承認主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馬利亞就去到耶穌那裡,馬利亞並非埋怨主耶穌沒有及時趕來,因為報信的出發不久,拉撒路就已經死了,可能只期望耶穌給予她的安慰。當中表示耶穌【悲嘆embrimaomai】的原文在約翰福音中只出現在11:33,38節,對觀福音書中只在太9:30和可1:43、14:5出現過,在馬太和馬可福音書中都是【責備】和【嚴厲警惕】的意思。因此,此處的【悲嘆embrimaomai】可作兩種解釋:1) 主耶穌對馬利亞的傷心感同身受,與她一樣【心裡悲傷】。2) 祂因著人的死亡結局和無知,信心遲鈍,所以【心裡悲嘆】。而馬利亞和猶太人的【哭klaiō】原文在新約聖經總共出現了四十次,主耶穌為耶路撒冷哭泣(路19:41)也是用此字。但作者在本節特別使用了另外一個不同的罕用字來描繪主耶穌的【哭dakryō】在整本新約聖經這個字只出現了這一次,可能是表示主耶穌的【哭dakryō】與馬利亞和猶太人的【哭klaiō】不同,祂不是陪著他們一起傷心哭泣,而是為人的死亡結局和無知而悲哀。猶太人沒有領主耶穌是因為他們的信心遲鈍而哭泣。主耶穌在住棚節治好生來瞎眼人的事,在猶太人中已經廣傳,這些人問的問題也是馬利亞和馬大心中問的問題(21,32節):祂若早點來,能讓拉撒路不死嗎?【山洞spēlaion】指天然洞穴。拉撒路斷氣之後被放在這洞裡,用一塊大石頭堵住洞口,後來主耶穌被埋葬時也是如此(20:1)。及後耶穌吩咐【把石頭挪開】是與主同工的第一步,學習順服主的話,。馬大並沒有指望會有神蹟發生,當時猶太人認為,人死後第四天靈魂遠離,身體開始腐壞,已全無復甦的可能。神能超越過一切的環境,只要他們有信心去接受神所要做的工,【就必看見神的榮耀】。【他們就把石頭挪開】人必須以信心的行動表達對主的順服,祂的大能才能顯明出來。主耶穌作出公開的禱告,是為了造就周圍的人。神榮耀的能力顯出,就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 思想:世人是先看見,然後相信;但信徒乃是先相信,然後才看見。眼見的事實並不是真正的結局,必須是在信心裡所看見的,才是真實的。主耶穌不但要人理性地明白相信,更讓人看到祂對人內心的情感【耶穌哭了】我們能否願意一同進入主耶穌的感受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不但有大能,更有內心對人充滿情感的愛,或許我們的不信,我們的軟弱會讓主祢悲嘆,求主讓我們每日願意進入主祢的情感中!明白【耶穌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