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節)【枝子】比喻那些拒絕接受福音的猶太人。【野橄欖】(17節)比喻外邦人信徒。野橄欖樹的果子很不好,幾乎沒有油,而栽培的橄欖樹在正常狀況下會結好果子,通常農夫不會將野橄欖接枝於栽培的橄欖樹上,所以將野橄欖的枝子接到好橄欖樹上是【逆著性】(24節)。【橄欖根】比喻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野橄欖本來是結不出好果子的,能結好果子是因為接上了好橄欖樹的根。農夫將好橄欖樹上的枝子折下來,不是因為野橄欖能結果,所以特地給野橄欖的枝子騰地方,而是為了讓好橄欖樹恢復生命力。保羅用這個比喻提醒外邦信徒:外邦人之所以蒙恩,不是因為行為或信心比猶太人強,而是神要藉著外邦人的蒙恩來【激動他們發憤】(11節)【叫他們因著施給你們的憐卹,現在也就蒙憐恤】(31節)。舊枝子被【折下】是【因為不信】(20節)野橄欖被【接上】是【因為信】(20節)。外邦信徒若【自高】實際上以為自己的信心比猶太人強,這就成了【不信】。所以【不可自高,反要懼怕】(20節),恐怕自己的被【接續】是假的。神所賜的真實信心必然會使我們【長久在祂的恩慈裡】但用理性,情感或意志來冒充的假信必然會【被砍下來】。【逆著性】顯示把【野橄欖】接在【好橄欖】上的接枝法是不同尋常的(17節),外邦人得以成為神家裡的人,乃是一件不同凡常的事。(25)【這奧祕】指以色列人在神救恩計畫中的奧祕。以色列人中只是【有幾分是硬心的】初期教會的成員起初大部分都是猶太人。神也只是暫時允許這種【硬心】等到外邦信徒的【數目添滿了】(25節)之後,緊接著便是猶太人的【豐滿】(12節)。【以色列全家】(26節)的得救與外邦信徒的【數目添滿了】有關,以色列人和外邦信徒的命運息息相關,不能彼此代替。我們若以為外邦教會已經以【真以色列人】取代了猶太人在神救恩計畫中的地位,恐怕就落入了這種【自以為聰明】(25節)裡。【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26節)指基督再來時,存留的猶太餘民都要信主,並非說現在不信的猶太人都會得救。 (26節)引自賽59:20指基督的再來。 27節引自賽59:21 【約】就是神與以色列家所立的新約(耶31:31-34)。【仇敵】(28節)指【神的仇敵】。猶太人目前與神隔絕,是為了讓外邦人接受福音的祝福,與神和好。【為列祖的緣故是蒙愛的】(28節)並非指祖先的功德可以讓子孫支取,而是說神是信實的,祂向列祖的應許必然會實現雖然現在大部分猶太人還沒有接受福音,但神在他們身上的旨意【是沒有後悔的】以色列必然會全家信主得救,神要以色列成為【祭司的國度】(出19:6)的計畫必將實現(賽56:7)。因為這完全是出於【神的恩賜和選召】既不是取決於猶太人自己的行為,也不是取決於外邦教會【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運動。所有的人都是【不順服】(30,31節)的罪人,都必須靠著神在基督裡施給我們的憐憫而【蒙憐恤】 (31節)。這是特別針對羅馬教會中外邦信徒和猶太信徒的衝突而說的。外邦人【從前不順服神】(30節),但神【憐恤】我們,讓我們在聖靈的光照中認識自己不順服的本相,因此悔改迴轉。猶太人現在【也是不順服】,但神也要將施給外邦信徒的【憐恤】同樣施給他們,讓他們藉著同樣的恩典得救。因此除了神的【憐憫】以外,再沒有其它的出路,這就是福音的信息。在神面前,外邦人和猶太人都被圈在不順服之中,都沒有資格憑著行為要求神的憐卹,但神卻要將人所不配得的恩典同樣豐盛地傾倒在猶太人和外邦人身上。 (33節)【豐富】是神憐卹人的根源; (34節),引自賽40:13,顯示神奇妙的救贖計劃完全是根據祂自己。誰都不能替神做什麼,一切都是神自己去做,祂自己計劃、自己執行、自己去成全。(35節)引自伯41:11,表明神不欠任何人,祂給人的一切憐卹都是出於祂的恩典。33-36節的頌讚是第9至11章的總結,也是第1至11章的總結。保羅已經盡力地解釋了救恩的真理,最後他滿意地把一切【奧祕】(25節)交給神:我們的頭腦都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完全明白神的【奧祕】,最重要的是藉著信心去接受與讚美。 思想:一個人越是為神發熱心,越是要提醒自己體貼神,特意要憐恤眾人的心意,無論我們教會外還沒有信主的朋友還是教會裡那些暫時軟弱的信徒,我們有否應該多一些恩典像神憐憫他們呢(太18:33)? 祈禱:親愛主,是的恩典與憐憫使我們能活在你的愛,更能活在你的旨意中,求主使我們每日都進到你的憐憫與慈愛中,使我們都像你,懂得你所愛所憐憫的。阿們!
羅馬書 11:17-36
Related Post
羅馬書 2:18-29羅馬書 2:18-29
17-24節是對著當時的猶太人說的,但也是警告所有自以為屬靈,重生得救的人。猶太人有屬靈的特權,也有屬靈的責任。今天信徒擁有神兒女的身份和地位,又有神的話做引導,如果我們的行事為人和世人沒有兩樣,這些都要成為我們的額外定罪的依據。【分別是非】一詞可能源自當時的希臘哲學,和腓1:10的意思能都是【辨別什麼是最重要的】。19-21節保羅要提醒信徒讀聖經是為教育別人而讀,還是為自己行道而讀?保羅更反問信徒有沒有貪愛世界(提後4:10)犯了屬靈的淫亂呢?或高舉主的僕人,製造我們內心屬靈的偶像呢?信徒若只誇聖經的好處,卻不切實際實行道,在神的眼中便是【玷汙神】。因為神百姓的知行不一,甚至行為不如世人,會使神的名在不信的人中因我們【受了褻瀆】(24節)這是何等嚴重的罪!24節引自賽52:5【耶和華說,我的百姓既是無價被擄去,如今我在這裏作甚麼呢。耶和華說,轄制他們的人呼叫,我的名整天受褻瀆。】【割禮】是神與以色列人立約的記號(利12:3)也是在約中蒙福的憑據(創17:10-11)但如果人裡面沒有敬虔的實際【割禮就算不得割禮】。儀文形式對人是有益的,但人只有裡面先有屬靈的實際,才能得到外面的儀文形式的益處。【未受割禮的】指外邦人信徒那些在儀文形式上不完全的外邦人信徒,如果裡面有了屬靈的實際,不但算是完全了儀文,並且還要審判那些只有儀文而無實際的猶太信徒。猶太人很重視律法和割禮,但這兩樣如果沒有屬靈的實際,反倒成為被神定罪的根據。【這人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乃是從神來的】這是代表【真猶太人】的雙關語。猶太人的名字源自於其先祖【猶大】而這名字與【讚美】有關(創29:35;49:8)。29節是強調屬靈的實際,而不是說教會在神面前已經取代以色列人。 思想:神要我們【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4:23-24)【真割禮】的實際是【心靈】真事奉,真敬拜的實際也【心靈】。凡是裡面不需要基督的生命,不必倚靠聖靈,不必經過禱告相交就能做的事奉,就不是【在乎靈】的真事奉。凡只藉著建築,音樂等來營造敬拜氣氛,還沒等聖靈來感動,自己就先感動了,就不是【在乎靈】的真敬拜。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用真誠真摰的愛來愛我們,你最期望我們都用心靈和誠實面對主你,求主光照我們除去我們的虛假,更除去我們內心的黑暗,使我們行在光明中,如同行在主你的同在中。阿們!
羅馬書 1:18-32羅馬書 1:18-32
【原來】指下文為何【神的義】需要【本於信,以致於信】(17節)的原因。人在神面前的本相是【不虔不義】裡面沒有神的地位,心思的【不虔】導致了行為的【不義】以致【行不義阻擋真理】在神面前已經全然敗壞,無法憑自己得著拯救,必然走向滅亡,所以只能回到福音的大能【本於信,以致於信】(17節)。【人心】有認識神的本能,即使自稱無神論的人,在重大災難面前也會【祈福】。因為人裡面的靈是神專門為了使人能認識,敬拜祂而創造的【人心】的本能證明有神。【神的永能】是指神無限的能力,從萬物的存在就可見【神的永能】。【神性】是指神的本性和特徵,從萬物的美好就可以領悟到神的本性。許多人不以神為神,理由是他們不知道有神,不知道哪個宗教的神才是真神,但【所造之物】證明有神,神手所做一切的工【叫人無可推諉】不致於錯將受造物當作偶像來崇拜。人雖看不見造物主,卻可從宇宙萬物認識祂的本性。人的【不虔】(18節)首先是不承認神,明明看見神手裡所作一切的工,卻不承認有神(20節)。其次是【雖然知道神】卻不把神【當作神】而是用受造之物代替神,拒絕承認真神。我們的【知道】若不能使我們對真理有正確的態度,則這個【知道】也不過是【無知】。人裡面的靈既有敬拜神的本能,如果不敬拜真神,必然會製造偶像來代替真神。無神論者的假神比較多:金錢,事業,學問,權力,名譽,地位,愛,偉人,自己等……都會成為他們的偶像,並且因為裡面沒有敬畏之心,追求偶像時毫無底線。【神任憑】這句判語重複出現了三次(24,26,28節)當人用自由意志揀選離開神,追求【自由】時,神就任憑他們自行其是,偏行己路,結果是成為罪的奴隸,走向滅亡,這是神對人最可怕的處置。信徒寧願落在神管教的手中而受苦,也不願被神【任憑】。人雖然落在【虛謊】裡,不承認神,用別的來代替神,但這一切都不能改變神的真實,也不能動搖造物主的地位。因此保羅情不自禁地稱頌【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人離開神,追求【自由】結果必然是【放縱可羞恥的情慾】從古至今都是如此。【順性的用處】指神所設立正常的婚姻,家庭的功用【逆性的用處】指成為娼妓或同性戀行為。人若不肯承認神應有的地位,必然也不會承認人應有的地位,一切事情都會失去正常的次序,產生許多混亂。羅馬帝國的同性戀文化十分流行,許多皇帝都是同性戀,包括當時在位的尼祿;【妄為】必會招致【當得的報應】。人不是不能認識神,乃是【故意不認識神】。因此神就不勉強他們,任憑他們淪入自己所選的結局中,讓【惡】成為對惡人最大的懲罰【神的忿怒】(18節)就在此顯明出來。但神的任憑是有原則的,祂只是在一段時間內任憑,因為神是公義的,不能任憑【惡】永遠存留。【邪僻的心】就是19-27節所描述的【不虔】(18節)【不合理的事】就是28-32節所描述的【不義】(18節),心思的【不虔”必然帶出行為的【不義】。不是神的任憑產生人的【不虔不義】而是人的【不虔不義】在先,然後神就任憑這個事實。29-31節所列舉的【不義】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為著自己的快樂和滿足,將神和別人排擠一邊。這些【不義】不是外面學來的,而是因為【不虔】的人裡面失去了神的生命,反而有了【邪僻的心】(28節),裡面【充滿了各樣不義】一旦環境合適,自然就流露出【不義】【無知的】指沒有道德和屬靈的分辨力。行不義之事的人有兩個特點:1.他們是明知故犯,昧著良心做了再說,因此教育不能減少人犯罪的傾向;2.他們喜歡結伴做壞事(彌7:3)拉人一起下水,彼此壯膽,以為可以【法不責眾】甚至以罪為榮。 思想:當時羅馬帝國的社會寫照,也是今日世界的現實,兩千年來世人的道德毫無進步。遇到比自己強一點的,裡面的嫉妒就出來了;到比自己弱一點的,裡面的驕傲就出來了;到得罪自己的,裡面的苦毒也出來了。我們是否願意繼續過著被神【任憑】,還是保守自己,遠離罪惡呢? 祈禱:親愛主,你讓我們知道你愛每一個罪人,但卻最恨惡罪惡,因為主你最清楚罪的後果,罪的可怕,求主光照我們活在主你聖潔中,使我們遠離罪惡。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