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 羅馬書 1:18-32

羅馬書 1:18-32

【原來】指下文為何【神的義】需要【本於信,以致於信】(17節)的原因。人在神面前的本相是【不虔不義】裡面沒有神的地位,心思的【不虔】導致了行為的【不義】以致【行不義阻擋真理】在神面前已經全然敗壞,無法憑自己得著拯救,必然走向滅亡,所以只能回到福音的大能【本於信,以致於信】(17節)。【人心】有認識神的本能,即使自稱無神論的人,在重大災難面前也會【祈福】。因為人裡面的靈是神專門為了使人能認識,敬拜祂而創造的【人心】的本能證明有神。【神的永能】是指神無限的能力,從萬物的存在就可見【神的永能】。【神性】是指神的本性和特徵,從萬物的美好就可以領悟到神的本性。許多人不以神為神,理由是他們不知道有神,不知道哪個宗教的神才是真神,但【所造之物】證明有神,神手所做一切的工【叫人無可推諉】不致於錯將受造物當作偶像來崇拜。人雖看不見造物主,卻可從宇宙萬物認識祂的本性。人的【不虔】(18節)首先是不承認神,明明看見神手裡所作一切的工,卻不承認有神(20節)。其次是【雖然知道神】卻不把神【當作神】而是用受造之物代替神,拒絕承認真神。我們的【知道】若不能使我們對真理有正確的態度,則這個【知道】也不過是【無知】。人裡面的靈既有敬拜神的本能,如果不敬拜真神,必然會製造偶像來代替真神。無神論者的假神比較多:金錢,事業,學問,權力,名譽,地位,愛,偉人,自己等……都會成為他們的偶像,並且因為裡面沒有敬畏之心,追求偶像時毫無底線。【神任憑】這句判語重複出現了三次(24,26,28節)當人用自由意志揀選離開神,追求【自由】時,神就任憑他們自行其是,偏行己路,結果是成為罪的奴隸,走向滅亡,這是神對人最可怕的處置。信徒寧願落在神管教的手中而受苦,也不願被神【任憑】。人雖然落在【虛謊】裡,不承認神,用別的來代替神,但這一切都不能改變神的真實,也不能動搖造物主的地位。因此保羅情不自禁地稱頌【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人離開神,追求【自由】結果必然是【放縱可羞恥的情慾】從古至今都是如此。【順性的用處】指神所設立正常的婚姻,家庭的功用【逆性的用處】指成為娼妓或同性戀行為。人若不肯承認神應有的地位,必然也不會承認人應有的地位,一切事情都會失去正常的次序,產生許多混亂。羅馬帝國的同性戀文化十分流行,許多皇帝都是同性戀,包括當時在位的尼祿;【妄為】必會招致【當得的報應】。人不是不能認識神,乃是【故意不認識神】。因此神就不勉強他們,任憑他們淪入自己所選的結局中,讓【惡】成為對惡人最大的懲罰【神的忿怒】(18節)就在此顯明出來。但神的任憑是有原則的,祂只是在一段時間內任憑,因為神是公義的,不能任憑【惡】永遠存留。【邪僻的心】就是19-27節所描述的【不虔】(18節)【不合理的事】就是28-32節所描述的【不義】(18節),心思的【不虔”必然帶出行為的【不義】。不是神的任憑產生人的【不虔不義】而是人的【不虔不義】在先,然後神就任憑這個事實。29-31節所列舉的【不義】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為著自己的快樂和滿足,將神和別人排擠一邊。這些【不義】不是外面學來的,而是因為【不虔】的人裡面失去了神的生命,反而有了【邪僻的心】(28節),裡面【充滿了各樣不義】一旦環境合適,自然就流露出【不義】【無知的】指沒有道德和屬靈的分辨力。行不義之事的人有兩個特點:1.他們是明知故犯,昧著良心做了再說,因此教育不能減少人犯罪的傾向;2.他們喜歡結伴做壞事(彌7:3)拉人一起下水,彼此壯膽,以為可以【法不責眾】甚至以罪為榮。 思想:當時羅馬帝國的社會寫照,也是今日世界的現實,兩千年來世人的道德毫無進步。遇到比自己強一點的,裡面的嫉妒就出來了;到比自己弱一點的,裡面的驕傲就出來了;到得罪自己的,裡面的苦毒也出來了。我們是否願意繼續過著被神【任憑】,還是保守自己,遠離罪惡呢? 祈禱:親愛主,你讓我們知道你愛每一個罪人,但卻最恨惡罪惡,因為主你最清楚罪的後果,罪的可怕,求主光照我們活在主你聖潔中,使我們遠離罪惡。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羅馬書 8:28-39羅馬書 8:28-39

神的旨意是藉著萬有來恢復人,藉著恢復人來恢復萬有。信徒都是神所揀選的,【按祂旨意被召的】因此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出於【偶然】;【萬事】的發生都需要神的安排或允許,為了讓我們【得益處】。這好處就是讓我們能【效法祂兒子的模樣】(29節)【得榮耀】;(30節)萬事互相效力】的益處不是為了今生暫時的好處,而是要叫我們【效法祂兒子的模樣】一面藉著裡面聖靈的扶持代禱,一面藉著外面安排的環境際遇,漸漸地被更新而變化成基督的樣式。【衪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表明我們的信主並非是自己理性,情感或意志的結果,而是神恩典的揀選。【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表明神救恩的目的不是要得著一個一個的人,而是要把有基督樣式的【許多弟兄】建造成基督的身體教會。神全備的救恩計劃,始於神在永恆裡的【預知和預定】(29節)出於神主動的【有效呼召】藉著【因信稱義】最後要使整個教會都【得榮耀】。【得榮耀】是未來的事,但這裡使用過去式,可能是希伯來文【預言式的過去式】即對預言的事件非常有把握,以至談論它時,好像它已經發生過了。從歷史的角度,神的兒女還沒有得著榮耀,但從神旨意的角度,他們在永恆裡已經被命定要得榮耀。30節【既是這樣】指神的旨意,安排既然是如此。第二章到第七章問了許多的問題,現在保羅作總結:神要藉著賜生命靈的律,釋放我們,帶領我們神的榮耀裡。30節【幫助我們】:神不是以我們為中心,幫我們心想事成,而是照祂的方式和時間【幫助我們】成就祂在我們身上的美好旨意,誰也不能攔阻神旨意的成就。【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回應了創22:12,15。【豈不也把萬物和衪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嗎】我們與基督聯合 ,得著了基督和祂所承受的萬有,萬有就成為我們的產業:。第二章到第七章充滿了質問,每一個質問都是一個控告。世人都落在控告之下。但在神榮耀的救恩裡,一切控告在我們身上都不再發生作用【誰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我們不被定罪,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軟弱,失敗,而是神不接受控告。我們已經與基督聯合,神兒子所有的一切補滿了我們的缺欠,蓋過了我們的軟弱,我們的義就在神面前。我們無論多好,也不能使我們的義更好,我們無論多壞,也不能使我們的義變壞,因為我們的義乃是耶穌基督自己。【現今在神的右邊】回應了詩110:1是指著彌賽亞說的。【也替我們祈求】回應了賽53:12我們不只在心裡有一位代求者(27-28節)在神那裡也有一位代求者,即【中保】(約壹2:1 )。我們既與基督聯合,祂必愛我們到底(約13:1)任何境遇都不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這愛使我們在痛苦中受安慰,在軟弱時重新得力,讓萬事為我們永恆的益處互相效力(28節)。不是脫離了【患難,困苦,逼迫,飢餓,赤身露體,危險,刀劍】(35節)才算得勝,而是【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我們不是為得勝而打仗,而是因得勝而打仗。因為【愛我們的主】已經得勝,我們所該做的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都安息在祂裡面。【基督的愛】(35節)把我們帶進【神的愛】裡。我們與基督是合一的【基督的愛】與【神的愛】是合一的。【高處,低處】是當時星象學的術語【別的受造之物】指其他出乎人所能想像的事物。35-39節列出了17種【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的事物,17在聖經裡代表豐富和完全(創7:11)。 思想: 神使都萬事互相效力; 誰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信仰也好,生活也好,當我們感到困苦,軟弱的時間,有否深信這些寶貴的經文呢?這不是一些道理,更是主對你和我的愛與永遠的承諾。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愛與承諾,是你一次又一次藉著經文讓我們能進入你榮耀的救恩,更進入誰也不能與基督的愛隔絕的關係,我們同樣願意愛你。阿們!

羅馬書 14:1-6羅馬書 14:1-6

本章所說的【信心】(1,22,23節),並非指得救的信心或對神的信靠,而是指在神面前確信自己所行的是正確的。神對每個人的帶領都不同,在不同的事上賜給各人信心也不同。【信心軟弱】(1節)就是對某些事情該做還是不該做沒有把握。神留給人一些聖經沒有清楚說明的【所疑惑的事】(1節)在這些事上,神所注意的不是對錯,也不是各人信心的強弱,而是肢體之間能不能【彼此接納】(15:7)【彼此建立】(19節)。保羅完全地享受在基督裡的自由,不受猶太教飲食,節期禁忌的捆綁,在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間都能愉快地入鄉隨俗,但也能接納那些還不能完全得釋放的信徒。因為人若在基督裡越享用更多的自由,也就越能接納,體諒軟弱的肢體,除非涉及基要真理,並不辯論聖經沒有清楚說明的【所疑惑的事】;而一個人越是缺乏基督裡的自由,越是受傳統,禮儀的捆綁,就越容易堅持自己,論斷,輕看弟兄。既然我們的得救和成長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是神在恩典裡【收納】(3節)了不配的自己,就應當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無知,無有和無能,不可彼此【輕看】【論斷】(3節),而應當靠主【彼此接納】學習肢體彼此相交的4種態度:1.為主:用神的眼光看待一切(2-12節);2.愛人:凡事造就人,不可敗壞人(13-21節);3.靠主: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22-23節);4.捨己:不求自己的喜悅(十五1-6)。當時在羅馬市場上販賣的肉食大都不符合摩西律法的潔淨條例,很可能還被用來拜過偶像,因此有些拘泥於律法的信徒避免吃肉【只吃蔬菜】(2節)。而有些信徒則相信【百物都可吃】(2節)因為主耶穌說:【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惟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可七15)。【信百物都可吃】(2節)的人可能會【輕看不吃的人】(3節)認為他們在恩典之下,卻仍被律法捆綁;不吃的人反過來也可能會【論斷吃的人】(3節)認為他們不遵行律法,與世人沒有分別。信徒無論在非基要真理的認識上有什麼領受,無論在靈命上是剛強還是軟弱,既然【神已經收納他了】(3節)並且【基督已經替他死】(15節)我們就不應在救恩之外設置比神【更高】的標準作為接納肢體的條件。肢體之間應學習【彼此接納】(15:7)【彼此建立】(19節)而不是互相輕看,互相論斷。【或站住或跌倒】(4節)指僕人是否蒙主人喜悅。神既然【已經收納他了】(3節)就一定會負責使他成長為更蒙悅納的僕人。因此,信徒的得救和成長,既不是倚靠自己,也不是根據別人,而是他【必要站住,因為主能使他站住】(4節)。肢體之間應當【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4:2)但靈裡的工作最終應當等候聖靈動工,【到了什麼地步,就當照著什麼地步行】(腓3:16)。【勸勉人】的方法不是【論斷】【為主】(8節)的方式不是代替主;【熱心】的信徒最容易犯的罪,就是代替神來定罪人。假先知也喜歡斷章取義地引用【你是誰,竟論斷別人的僕人呢】來作自己的擋箭牌。因此,我們應根據聖經來分辨所聽的教導,不可把任何人當作權威全盤接受。這不是【論斷】而是【試驗】。而作神話語出口的人,更應當柔和謙卑,謹慎言行【因為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判斷】(雅3:1)。 思想: 一個【心意更新而改變】之後的【活祭】生命,在地上所活出基督的生活,首先是【在基督裡成為一身】的教會生活,然後是在黑夜中【好像行在白晝】的社會生活(13:1-14)最後是肢體之間的【彼此接納,彼此建立】的生命。我們有否明白這個信仰的意義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救贖使我們不但不至滅亡,更能夠明白活出你的旨意,求主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能夠出信仰的生命,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