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 羅馬書 14:7-23

羅馬書 14:7-23

(7節)【為自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思,為了自己的榮耀; (8節)【為主】就是按照主的意思,為了主的榮耀。信徒【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8節),因此,凡事都應當【意見堅定】(5節)清楚認定是【為主】去行。既是【為主】就應當體諒基督身體裡的其他肢體,不能以自己為中心,只顧自己的想法。保羅不是說【要為主而活】而是說【是為主而活】(8節)。這不是人的選擇,而是因著基督的受死與復活,祂已經得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太28:18),成為一切【死人並活人的主】(9節),每個信徒已經在祂的管理之下【為主而活】也【為主而死】(8節),將來都要在【神的台前】向祂交帳。(10節)【神的台前】就是我們將來向主交帳的【基督台前】(林後5:10)。當我們【站在神的台前】交帳的時候,我們怎樣【論斷弟兄】【輕看弟兄】(10節)神也要怎樣按著我們【論斷】【輕看】別人所根據的道理來追討我們。因為神的審判不是看我們知道多少道理,而是看我們是否遵行這些道理。因此,人越被聖靈光照,就越認識自己,也就越不敢用道理【論斷】人,而越肯用恩典去接納人。當我們【站在神的台前】交帳的時候,【各人必要將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說明】(12節)。軟弱的弟兄是向神交帳,而不是向剛強的弟兄交帳;剛強的弟兄也是向神交帳,而不是向其他更剛強的弟兄交帳。因此,我們若從神那裡對某件事領受了信心【就當在神面前守著】(22節)自己照著去行,而不是用來勉強別人。11節引自賽45:23。我們今日【不可再彼此論斷】(13節)免得將來基督用我們論斷別人的標準來追討我們(太7:1-2)。(13節)【放下絆腳跌人之物】就是勉強別人效法自己,結果卻有意無意地導致別人犯罪。剛強的信徒應幫助軟弱的弟兄進一步蒙光照,但過程卻急不得,應該多體諒弟兄,因為真正改變人心的是聖靈。除非是真理原則問題,否則即使是勉強別人去做一件【對】的事情,也可能絆倒人(21節)。在新約時代,食物的本身並不分潔淨或不潔淨(徒15:28-29),但信心軟弱的人仍舊持守律法對食物的規定,如果他們的觀念沒有改變,卻勉強吃他們【以為不潔淨的】(14節)就是存心不順服神,成為影響他與神關係的罪。既然【基督已經替他死】(15節)為甚麼神允許他繼續【信心軟弱】(1節)?而神允許這些【信心軟弱】的弟兄活在我們周圍,正是要我們學習【按著愛人的道理行】(15節),【追求和睦的事與彼此建立德行的事】(19節),而不是堅持自己【敗壞】弟兄(15節)。既然【基督已經替他死】我們為甚麼還要叫他因信心動搖而【憂慮】(15節)?即使是正確的【善】事,也不可成為【被人毀謗】(16節)的話柄。即使是傳福音,關愛人,勸勉人,如果只為著完成任務,卻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不是按著愛人的道理行】也不能榮神益人。當時猶太人認為,將來【神的國】(17節)降臨時,神會與人同在,所有的人都能和平共處。但主耶穌卻指出,祂所成就的工作已經引進了【神的國】【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路17: 1)。因此,已經活在【神的國】(17節)裡,接受神管理的信徒,外面【吃喝】的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裡面追求神的性情:【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17節)。(20節)【神的工程】就是基督的身體教會。真信徒是最自由的人,不在任何人之下;但真信徒也是眾人的僕人,要服事所有的人(加5:13)。因此,神給我們操練真自由的機會:人越是自由,就越應當體諒別人,自由地放下自己的堅持,為了不【毀壞神的工程】(20節)不【叫弟兄跌倒】(21節),寧可限制自己,絆倒人的事【一概不做才好】(21節)。本章的【信心】(1,22,23節),是指在神面前堅信自己所行的是正確的,所以可以【在自己以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責】(22節),這信心沒有【強】和【弱】的區別,只有【有信心】(22節)和【沒信心】的區別。我們若【不是出於信心】(23節),在神面前勉強去做甚麼,實質不是存心不順服神,就是在神面前裝假。因此,【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23節)。 思想:神對每個人的帶領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事上賜給各人的信心也不同。但神所賜的信心不是用來要求別人,論斷弟兄的,而是讓我們自己【在神面前守著】的(22節),順服聖靈去做有把握的事,避免沒有把握是否正確的事。 祈禱:親愛主,是主你讓我們知道對自己的認識有限,對別人的認識更有限,唯有主你是全知的,誰人愛你?誰人為你?你一一都知道,求主使我們深信你的知道。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羅馬書 15:14-33羅馬書 15:14-33

保羅向羅馬教會的信徒表示,他寫本信並非因為他們不夠成熟,而是要【提醒】(15節)他們一些事情。保羅客氣地自稱【稍微放膽】(15節)是因為保羅還沒去過羅馬教會,所以語氣不像寫信給哥林多,加拉太教會那麼直接。【我在基督耶穌裡有可誇的】(17節)顯示這些其實是基督自己的工作。保羅在此向羅馬教會論到【在基督耶穌裡有可誇的】的事,是為了提醒那些外邦信徒,正是一個地道道的猶太人保羅,被神揀選【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16節),這證明外邦人在福音上欠了猶太人(27節)所以他們應當接納猶太弟兄。另一方面,當時有些猶太信徒認為外邦信徒是不潔淨的,因為他們沒有受割禮。所以保羅也指出,聖靈已經住在他們裡面,使外邦人【因聖靈成為聖潔】了(16節),可以被獻給神當作【活祭】(12:1)。15:14-16:27是信尾的附註和問安,目的也是向羅馬信徒顯明【彼此接納】(7節)的榜樣,讓他們也能操練【彼此接納】。我們的任何事奉,都是【基督藉我做的】(18節),因此成就歸功於神自己,挫折也由神自己負責,祂必有最好的計劃和安排。(19節)【以利哩古】是馬其頓北方,亞得里亞海東岸說拉丁文的省份,大約是近代前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一帶。【從耶路撒冷,直轉到以利哩古】(19節)代表保羅已經把福音傳遍了地中海東部,下一步的目標是把福音傳往地中海西部。21節引自七十士譯本的賽52:15用來說明保羅從基督所領受的開荒佈道的呼召。(22節)【我因多次被攔阻,總不得到你們那裡去】顯示之前攔阻保羅去羅馬的原因(1:13)是因為【以利哩古】(19節)以東的福音需要。現在福音在地中海的東部都已經傳遍了(23節)所以保羅可以前往羅馬了。地中海西面的西班牙是當時已知世界的西方地極,而羅馬是前往西班牙的必經之地。(24節)【送行】是含蓄的說法,包括提供物質和後勤的支持,顯示保羅希望以羅馬教會作為向西班牙傳道的根據地。保羅向羅馬信徒提起與他們並不相干的【供給聖徒】的事(林前16:1-4)是要提醒他們對猶太信徒【所欠的債】( 27節)。(26節)【馬其頓】和【亞該亞】是羅馬帝國的兩個省份,合起來相當於現代的希臘。這些捐款的教會都是保羅親自建立的。保羅清楚知道自己去羅馬是出於神的帶領,所以確信【必帶著基督豐盛的恩典而去】(29節)。【我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又藉著聖靈的愛,勸你們與我一同竭力,為我祈求神】(30節)表明不但要靠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也要靠【聖靈的愛】來激勵他們禱告。【一同竭力】原文的意思很強烈,意思是一起爭戰,比賽,需要竭盡全力,這是我們禱告應有的態度。保羅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充滿危險和變數,所以保羅請求羅馬教會代禱三件事(31-32節),這三件事最後都蒙了神的應允:1.保羅還沒動身就聽到有【猶太人設計要害他】(徒20:3)但結果還是化險為夷,脫離了那些【在猶太不順服的人】(31節);2.保羅所帶的外邦教會【為耶路撒冷所辦的捐項】(31節)果然蒙了耶路撒冷教會領袖雅各和猶太眾長老的悅納(徒21:17-20);3.保羅後來被押送到羅馬受審(徒27:1)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順著神的旨意,歡歡喜喜地到你們那裡】( 32節),在羅馬放膽傳了兩年道(徒28:30-31)。使徒保羅有極大的屬靈恩賜和成就,但他在許多書信中都要求對方為自己代禱(羅15:30;弗6:19;西4:3-4;帖前5:25;帖後3:1 -2)。這不是因為對方的禱告【更靈】也不是因為沒有代禱神就不做工,更不是代禱的人越多神就越垂聽;而是要把自己擺進基督的身體裡,帶動所有的肢體藉著同心禱告,在靈裡合一配搭,【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因為神所要得著的是基督的身體,而不是幾個【超級肢體】。當羅馬教會與保羅【一同竭力】為這三件與猶太和外邦信徒都有關的事禱告時【聖靈的愛】就能充滿他們,讓他們能從心裡【彼此接納】。 思想:凡是神為我們所開的路,無論是鄉村或城市,無論是自由來往還是帶著鎖鏈,都是要我們【帶著基督豐盛的恩典去】在所到之處成為宣揚福音的使者,傳遞恩典的管道。願我們帶著主的恩一同建立基督的身體。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工作,你的旨意從來沒有停止,沒有後退,更著蒙恩的人能一同建立,成就你的旨意的工作,願主充滿你的教會,使我們【一同竭力】榮耀你。阿們!

羅馬書 10:1-21羅馬書 10:1-21

不信的猶太人對保羅的教訓極為反感,將他視為叛徒,是以色列的敵人,而羅馬教會的外邦信徒可能也對猶太人在神救恩計畫中的地位有誤解。因此,保羅向羅馬教會的信徒澄清:他極度盼望以色列人得救。保羅比大多數人更了解猶太人的難處,因為猶太人不放心只【憑著信心求】所以還要【憑著行為求】結果就成了【只憑著行為求】所以猶太人【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這正是保羅信主之前的光景。猶太人不是不敬畏神,卻不是按著神做工的法則去熱心,沒有真理的宗教熱忱不但不能叫人蒙神悅納,反而會把人攔阻在神的恩典之外。【真知識】就是【神的義】【假知識】就是【要立自己的義】。【自己的義】就是【因律法而得的義】(腓3:9)就是人企圖憑自己的好行為來稱義。【神的義】就是【因信神而來的義】(腓3:9)就是人徹底棄絕自己,因著信靠基督在神面前稱為義。【想要立自己的義】也就是自以為義,這樣的人既不認識神的全然公義,也不認識自己的全然敗壞,所以還以為可以靠著自己的行為活出聖經,伸張公義。【總結】原文的意思是【目標】或【終點】。【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顯示:1.律法的目標是指向基督 (加3:24)。2.基督成全了律法的要求 (太5:17)。 3.律法的功用到基督便告終止 (加5:1)。5節引自利18:5。人若想要不受律法的咒詛而能存活,必須完全遵行律法的要求。6-8節引自申30:11-14保羅以猶太拉比《 米大示Midrash》的方式來說明這段經文。有關基督道成肉身(本節)和復活(7節)的教訓,是不信的猶太人最難接受的。對猶太人來說,生命的道不必上天或下地去取得,因為它近在咫尺,只需要憑著信心用【口】和【心】去接受耶穌基督已經成就的救恩,就能得著【出於信心的義】(6節)。這是為了堵住猶太人為自己的不信而可能編造出來的任何藉口。新約時代的猶太人用【主】稱呼舊約的【耶和華】【口裡認耶穌為主】就是公開承認道成肉身(6節)的耶穌基督的神性。【心裡信神叫祂從死裡復活】就是接受耶穌基督救贖的工作,復活(7節))是我們信仰的核心,【口】和【心】是用來解釋【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裡,在你心裡】(8節)。9節是對著猶太人說的,他們熟悉舊約聖經,所以只需要接受主耶穌是彌賽亞基督,就能得救,並不是說外邦人不必真正明白全備的福音,只需要在形式上【心裡相信,口裡承認】就能得救。【相信】和【承認】、【稱義】和【得救】都是不可分開的。第9節先提【承認】,後提【相信】而本節先提【相信】後提【承認】因為第9節是強調基督的神性【主】)和工作(【死裡復活】是依照兩個真理的時間次序;而10節強調罪人得救時的事件次序,先【心裡相信】然後【口裡承認】。保羅強調【凡】以證明【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12節)。神的救恩之門向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同樣敞開,凡憑信心支取的人都可得著救恩。神沒有偏待猶太人,也沒有偏待希臘人。13節【凡求告主名】是強調因信稱義,只要藉著【求告主名】來接受基督所做的救恩,而不是靠自己的行為得救,這就是【真知識】(2節)。神的真知識是【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13節)所以福音必須向全地宣揚。 14-15節是假設猶太人提出的質疑。15節引自賽52:7保羅藉此證明早就有【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了,所以猶太人不能藉口沒有聽到福音而不信主(14節)。福音其實是先臨到猶太人,猶太人不信的原因不是沒有【聽見】(18節)福音,而是如以賽亞所預言的沒有【聽從福音】。16節在此來指傳福音,證明連外邦人也有機會聽見福音,猶太人更不能藉口未曾聽見福音,因為福音是由分散各地的猶太人開始傳給外邦人的。保羅又假設猶太人質疑:【我們聽不懂福音】意思是連猶太人所看不起的外邦人都能明白福音的信息,因此遇見神,猶太人豈不更該明白福音嗎? 21節神向那愚昧無知的外邦人是主動施恩(20節),向那悖逆頂撞的以色列人以慈愛召喚,但許多猶太人就像歷史上的以色列人一樣【悖逆頂嘴】。因此,一部分猶太人被棄絕,是由於他們自己的責任,而且聖經早有預言,並非【神的話落了空】(9:6)。 思想:在自以為義的人的眼中,律法只是義人生活的標準,是基督徒比世人更高尚的。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著義】一方面是基督成為我們外面的遮蓋,使我們能在神面前稱義;另一方面是基督成為我們裡面的生命,從我們裡面活出神所要的義。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赦免,更感謝使我們能夠稱義成為我們裡面的生命,願主你從我們裡面活出神所要的義。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