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 11:29-54

路加福音 11:29-54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LUKE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路加福音】 29-32節是【責備選民聽而不行】【約拿的神蹟】(29節)預表主耶穌的死而復活,這個世代的人所需要的是接受死而復活的生命,才能解決難處,而不是用更多的神蹟來滿足自己無止盡的好奇心。(31節)【南方的女王】是示巴女王,她不遠千里地到耶路撒冷來【聽所羅門的智慧話】(31節);神的百姓卻自作聰明,不肯聽【比所羅門更大】(31)的基督的話。(32節)【尼尼微人】就是以殘暴聞名的亞述人,他們一聽見約拿所傳的信息,立刻就認罪悔改(拿3:5-8);神的百姓卻自以為義,不肯聽從【比約拿更大】(32節)的基督。不認識神的外邦人尚且付出代價尋求智慧、聽了真道就立刻悔改,選民卻對神的話聽而不行,還再繼續要求用【從天上來的神蹟】來證明基督。因此,當審判的時候,聽了就行的外邦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31,32節)。33-36節是【心眼了亮才能見光】;【了亮】 (34節)原文是【 專一,無偽,真誠】。人點燈是為了照明,主耶穌也沒有把光藏起來,而是明明地照在人的眼前【使進來的人得見亮光】(33節)。因此,一個人能不能接受光照,問題不在於光的強弱,而是在於自己屬靈的【眼睛】是否【了亮】。人若閉上眼睛,拒絕光照,即使身在大光之中,裡面仍然一片黑暗。因此要時時【省察】(35節)自己是否專一地定睛在主身上,否則恐怕【裡頭的光或黑暗了】(35節)。 37-44節是【法利賽人的三禍】法利賽人飯前【洗手】(38節)不是為了把手洗乾淨,而是像徵性的洗濯禮。律法規定祭司進聖所供職前必須【洗手洗腳】(出30:19)但法利賽人卻把這個規定擴大到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洗淨杯盤的外面】(39節)指法利賽人不但洗手,而且把洗濯禮擴大到杯盤。【裡面卻滿了勒索和邪惡】(39節)指法利賽人外表吹毛求疵,謹守教條,但卻放縱私慾,任憑內心污穢。【造外面的,不也造裡面嗎】(40節)指神不但關心外面的形式,也關心裡面的態度。【只要把裡面的施捨給人】(41節)指把心裡所貪戀的施捨給人,讓心思不再被【勒索與邪惡】的意念轄制,就能有真正的潔淨,不需要行洗濯禮【凡物你們就都潔淨了】(41節)。主耶穌向法利賽人宣告了三禍:1.本末倒置;他們熱衷於遵守繁瑣的教條細節,卻忽略了基本的律法精意。律法規定了什一奉獻(利27:30)但【薄荷,芸香】(42節)只是數量很少的調味香料,連猶太口傳律法都規定芸香不必什一奉獻,這些法利賽人卻造作,刻意【獻上十分之一】(42節)。2. 驕傲自高: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貪戀人前的榮耀,【喜愛會堂裡的首位,又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你們的安】(43節);3. 假冒為善:他們不但沒有正確地引導百姓,反而假冒為善,像【不顯露的墳墓】(44節)使跟從他們的人潛移默化地受到敗壞的影響。45-52節是【文士的三禍】【你這樣說也把我們躓蹋了】(45節)意思是主耶穌批評恪守教條的法利賽人,捎帶也侮辱了研究教條的專家。主耶穌並沒有放過這些律法師,祂立刻向文士也宣告了三禍:1.生活虛假:他們用嚴苛的教條來要求別人,自己卻置身事外,只做表面功夫。【你們把難擔的擔子放在人身上】(46節),比喻律法師在神的誡命之外,又添加了許多人的遺傳,編纂成一套繁瑣的口傳律法,成為百姓的可怕重擔。【自己一個指頭卻不肯動】(46節),比喻他們的生活並不誠實,一面用專業知識來告訴人怎樣恪守教條,一面用這些知識來鑽教條的空子。2.不思悔改:他們熱衷於【修造先知的墳墓】(47節)透過尊崇先知來自我安慰,自我標榜。但他們卻不肯悔改,和【殺了先知】(48節)的祖先一樣漠視先知的信息,其實是【又證明又喜歡】(48節)祖先的惡行。3.阻擋真理:他們【把知識的鑰匙奪了去】(52節)用各種繁瑣的教條和靈意的解釋,讓普通人無法領會真理,把聖經變成是一本難以理解的謎語書,只有專家才能講解。53-54節是【耶穌被盤問】;文士和法利賽人殷勤地和主耶穌說話,但卻不是為了尋求真理,而是想伺機抓主的把柄、密謀陷害。 思想:耶穌對文士的講論是否也指向每一個尚還活著的信徒?我們到底該以怎樣心靈誠實的態度來具體面對主呢?我們有否覺察心靈裡有從主而來照亮自己的光? 否則我們每日尋找聖經只可能成為攻擊別人的合理依據。 祈禱:親愛主,求祢光照我們,使除去我們的虛假,更除去我們的驕傲,使我們謙卑聽從主的話,每日都願意被祢光照顧,被你引導。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路加福音 4:16-30路加福音 4:16-30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LUKE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路加福音】 16-30節是耶穌的第一篇講道(路4:16-30)。主耶穌在自己的家鄉講道的經歷,是祂向自己的同胞傳福音的縮影,整體是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會堂裡的規矩是【站起來】(16節)念聖經【坐下】(20節)講道,表示尊重神的話語。會堂的敬拜程序是先禱告,接著讀摩西五經,然後讀先知書。當時會堂的主持人會邀請人讀經,講道。(17節)表示當時不是主耶穌決定要讀《以賽亞書》但具體的章節是祂自己找的。18-19節引自賽61:1-2是先知以賽亞關於彌賽亞時代的預言。18節前半部引自賽61:1而19節引自賽61:2。但主耶穌並沒有讀後半句【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因為祂第一次來是要【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19節);第二次再來才是【神報仇的日子】。根據律法,以色列人每五十年要有一個【禧年】(19節)施行釋放的恩典 (利25:10) 而彌賽亞的來臨,開啟了【禧年】所預表神恩典的臨在。猶太會堂裡的希伯來聖經寫在一捲捲的羊皮紙上,平時由會堂的執事放在經筒中保管,讀時展開,讀完以後再【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20節)【就坐下】指講道者坐在【摩西位】(太23:2)上,準備開始教導或勉勵。【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祂】(20節),不只是預備好聽道,而且是因為彌賽亞的預言對拿撒勒人來說,是一個特別敏感的話題。(21節,這是主耶穌宣告自己就是《以賽亞書》所預言的彌賽亞,也是宣告神國度的來臨(7:22)。因為主耶穌已經被聖靈膏抹(3:22)應驗了【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18節)。(22節)【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是主耶穌成年後惟一提到約瑟的地方;在他們的眼中,約瑟只不過是個從事建築業的木匠(太13:55);【約瑟的兒子】頂多也就是個木匠(可6:3)因此對祂所傳的福音(18節)將信將疑。【醫生,你醫治自己吧】(23節)意思是【你先行個神蹟,作為自己是先知的證據吧】。(24節)【沒有先知在自己家鄉被人悅納的】這句話與【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19節)形成鮮明對比。神差遣祂的兒子來報告【悅納】人的好消息,家鄉的人卻不肯【悅納】救恩,這就是無可救藥的愚昧本相。(25-27節)主耶穌列舉了以利亞和以利沙的例子,他們是北國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的兩個先知。由於北國以色列拒絕神,神就差遣他們轉向外邦人:拿撒勒人自認是神的選民,有特權享受神的恩典,如今卻聽見耶穌似乎偏袒外邦人(25-27節),所以對耶穌的態度從【讚美、希奇】(22)變成了【怒氣滿胸】(28節)。竟然要在安息日【帶祂到山崖,要把祂推下去】但耶穌沒有用說教挽回頑梗的百姓,而是【從他們中間穿過去,走了】(30節)。 思想:拿撒勒人自以為對耶穌知根知底,結果以貌取人,先入為主,看見了彌賽亞也不認識祂,但本書卻用拿撒勒的講道來宣告彌賽亞工作的開始。我們有否只憑著表面的生命去認識我們的信仰,我們的主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來要釋放我們的生命,要帶進我們到神國度的禧年,是主祢的恩言讓我們充滿盼望,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不是看表面的生命,更看到主祢在我們內裡的生命。阿們!

路加福音 18:1-14路加福音 18:1-14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LUKE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路加福音】 1-8節是主耶穌繼續前一章關於【神的國幾時來到】(17:20)【人子顯現】(17:30)的話題,教導門徒【常常禱告,不可灰心】(1節)。【寡婦】(3節)是古代猶太社會中最無依無靠的人。她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不屈不撓地【常來纏磨】(5節)。如果連一個【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4節)的法官,都會因著寡婦的不屈不撓而被迫公正斷案,何況是公義慈愛的神,祂豈會延遲不給自己的百姓伸冤嗎(7節)?因此,當【神的選民晝夜呼籲祂】(7節)神國卻遲遲還沒降臨的時候,並不是因為神故意耽延,也不是要叫人忍受折磨,而是因為神有更美的旨意,要等到最美的時候。【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8節)問題不是神會不會快快伸冤,而是當主回應信徒的禱告,來為自己的百姓伸冤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憑信心預備好了,禱告只是圍著自己的需要,想讓自己在地上活得更舒服,更加長久,而不是求主再來。他們只是求主幫忙解決難處,解決完了最好趕快離開。神【要快快地給他們伸冤了】(8節)並沒有不情願應允禱告。神國的百姓無論遭遇大事或小事,都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目的不是抓住自己所要的不放,而是求神帶領我們順服祂的權柄,活在神國的實際裡。恆切禱告不是為了催促神,而是為了預備自己。(10節)【上殿裡去禱告】指當時猶太人每天的三次禱告;上午九點,中午十二點和下午三點。【法利賽人】(10)是猶太教中的一個派系,他們以對神的敬虔和律法的知識自誇;而【稅吏】(10節)是替羅馬帝國收稅的猶太人,遭到同胞的憎惡和鄙視。這兩個人的禱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法利賽人的禱告,是自以為義的禱告,是向神標榜自己:【法利賽人站著】(11節)這是猶太人禱告時通常所採取的姿勢,但在這裡帶有誇耀的意味,表明這位法利賽人【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9節),想靠自己的義站立在神面前。【自言自語地禱告】(11節)顯示法利賽人的禱告並不是說給神聽,而是說給自己聽。因為他的禱告總是圍繞著自己,表白自己,通知神自己比別人更好(11節)奉告人自己有多麼敬虔。【神啊,我感謝你】(11節)表面上,這句話把自己的義行歸榮耀給神;實際上,人若忘了自己是個罪人,感恩只是變相自誇,謙虛只是扭捏作態。【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11節)這是用自己的長處去對比別人的短處,自然是高抬自己,貶低別人。【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12節),指法利賽人一週禁食兩次,但律法所規定的禁食只有每年贖罪日一次(利16:29-31)。我們也常常像這位法利賽人,以為人做得越多、就越討神喜悅。【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12節),這只是立約之民的本分(利二十七30),並沒有什麼是可誇的。稅吏的禱告,卻是個痛悔認罪的禱告,是向神祈求憐憫:【那稅吏遠遠地站著】(13節)表示稅吏知道自己是個罪人,不但不配在神面前站立,也在人前感到羞愧。【連舉目望天也不敢】(13節)顯示稅吏以神為衡量公義的標準,所以認識自己的敗壞,害怕神的鑑察。【搥著胸】(13節)表示他的心靈破碎,被良心譴責,連說話的勇氣都沒有,只能用搥胸來表達對罪的憂傷和痛悔。【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13節)表示稅吏知道自己既沒有資格獲得獎賞,也沒有理由減免刑罰,只能憑信心來到神面前,仰望神的恩典,求神挪開忿怒。他禱告時所想的都是自己的罪,而不是別人的罪。稅吏心靈破碎和承認自卑的禱告,使他在神面前得蒙悅納,被【算為義】(14節)。這不是他自己的義,而是神所賜的義,所以他才能在神面前得以站立。神接納那些謙卑認罪的人,卻拒絕那些自以為義的人。因為天國的大門低到一個地步,只能以膝代步,才能進去,所以【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14節)。 思想 神並不會按照人的時間表做工,只有在祂的時間,才能成就祂最美的旨意。因此,國度的禱告不是讓神成就人的願望,而是讓人進入神的心意。神接納人,不是根據人的自我評價,也不是根據人一時的行為,而是根據人怎樣認識自己。人若誠實地承認自己一無所是,這樣的【自卑】必被神所悅納。 祈禱:親愛主,感謝讓我們能夠去祈禱倚靠神,更能夠每日與你說話,與你同在,求主教導我們祈禱,更教導我們更與你同在,更與你同心。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