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 15:11-32

路加福音 15:11-32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LUKE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路加福音】 第三個是【父親的故事】(11-32節)。在這個故事裡,父親代表父神;小兒子代表罪人,他放棄了兒子的地位,是離家出走的浪子;大兒子代表法利賽人和文士,他輕看了兒子的地位,是迷失在家裡的浪子。依照猶太人的規矩,長子可得兩份家業(申21:17)小兒子【應得的家業】(12節)是三分之一,父親可以在生前提前作出安排;但是,向父親要求提前分家業,等於是盼望父親早死,是忤逆的行為。12-14節正是人類墮落的四部曲:第一步是向神要求獨立,要把【應得的家業】掌握在自己手中(12節)。第二步是遠離神因為【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即使人還在父神家中,心早已【往遠方去了】(13節)。第三步人遠離神的結果,就是自以為是,【任意放蕩,浪費資財】(13節)。第四步人若只要恩典,卻不要供應恩典的神,無論領受了多少恩典,都是有限的,結果必然會【耗盡了一切所有的】(14節)。【放豬】(15)代表最低賤的工作,通常猶太人不養豬,這個養豬的是個外邦人。小兒子一旦【醒悟過來】就知道自己最大的愚昧不是【浪費資財】(13節)而是離開了豐富的父親(17節)所以回家才是唯一的出路。他承認自己得罪了神,得罪了父親(18節)也承認自己不配作兒子,只求父親把他當作僱工 (19節)。一個人只要誠實地承認自己走投無路,清醒地知道世界冷酷無情,就能【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20節)成為回家的開始。(20節)【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父親的眼,心,腳,手和口全部都動了,這個畫面奇妙地描繪出了父神的喜樂。但是,浪子還沒說出【把我當作一個僱工吧】(19,21節)【卻】(22節)被父親的恩典打斷了。父親毫無保留地恢復了小兒子的地位:【上好的袍子】(22節)代表兒子的榮耀;【環】(22節)代表兒子的權柄;【鞋】(22節)代表兒子的自由,因為當時只有奴隸才赤腳走路。但父親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喜樂:【那肥牛犢】(23節)是專門養在圈中,為重大喜慶的筵席預備的。父親毫不計較小兒子的失敗:他最關心的,是【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24節)。第三個故事還沒結束,還有一段尾聲。因為這個父親失落的不是一個兒子,而是兩個兒子。在人看來,就算父親不追究小兒子的忤逆,他也沒有任何功勞苦勞值得慶賀回歸,難道是要鼓勵人離家出走嗎?父親單單【因為得他無災無病的回來】(27節)就【把肥牛犢宰了】(27節)這實在太不公平了。那些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和文士,也同樣不願看到被自己鄙視的稅吏和罪人竟然與自己殊途同歸,一同有分於神國;所以他們也像大兒子一樣覺得太不公平,所以【生氣,不肯進去】(28節)。大兒子將壓抑多年的苦毒全都倒出來了。小兒子一開口就是【父親】(21節)大兒子卻隻字不提【父親】原文一共用了4個【你】(29-30節),顯示他心中的不滿已經到了極點:他認為自己是個模範兒子【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29節)。他抱怨父親的獎賞不公平【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29節)。他不把小兒子當作兄弟【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30節)。雖然他貌似憤世嫉俗,但其實是罔顧父親的心意(24節)。一個認為只有自己配作兒子的人,竟然完全不懂父親的心思,可見他與父親的【同在】(31節)是心不在焉的。父親對大兒子的回答,同樣充滿了恩典:父親提醒大兒子【兒啊!你常和我同在】(31節)。兒子對父親真正的愛,不是表面的【服事】而是生命的【同在】。父親提醒大兒子【我一切所有的都是祢的】(31節)。根據猶太口傳律法,一個人如果寫了遺囑,把產業留給兒子,在父親去世之前,田地的出產仍然歸父親。父親提醒大兒子:小兒子不是外人,而是【你這個兄弟】(32節)。他們都是父親的兒子,父親也都愛他們。 思想:這個故事並沒有結局,主耶穌故意不提大兒子有沒有與父親一起【歡喜快樂】而是留給聽眾思考和選擇:你是像大兒子,還是像小兒子?我們願意每日都返到天父的懷抱呢? 祈禱:親愛天父,感謝你讓我們知道你的愛,更要讓我們進入你的豐盛,感謝天父你每日的等待,你期待我們每日能返到你的懷抱,天父我們愛你!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路加福音 3:1-20路加福音 3:1-20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LUKE 釋經內容資料:

3:1-20)【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LUKE 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路加福音】 1-20節的主題是【人心的預備】整體是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凱撒提庇留】(1節)是【凱撒奧古斯都】(2:1)的養子,羅馬帝國的第二任皇帝提貝裡烏斯。他【在位第十五年】(1節)。【亞那】(2節)是敘利亞巡撫居里扭任命的猶太行省第一任大祭司,於主後6-15年在位,後來被羅馬巡撫革職。【該亞法】(2節)是亞那的女婿(約18:13)於主後18-36年任大祭司。(3節)【悔改的洗禮】原來是外邦人加入猶太教的潔淨儀式,現在約翰卻呼召猶太人出來接受【洗禮】。這是要百姓把自己當作不潔淨的外邦人,藉著洗禮的儀式重新【悔改歸向神】(徒26:20)才能【使罪得赦】(3節)。(4節)【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這是宣告彌賽亞先鋒的工作,引自賽40:3。古代的君王出巡,會派人提前預備道路;而彌賽亞君王進入人心之前,也要差遣先鋒,用神的話語預備百姓悔改的心。第5節宣告彌賽亞的工作,引自賽40:4。彌賽亞不但要向百姓宣告安慰(賽40:1)而且將把他們帶到能受安慰的地步;一面用恩典【填滿】(5節)百姓的虧欠,一面用審判【削平】( 5節)他們的愚昧。【凡有血氣的,都要看見神的救恩】(6節),這是向普世宣告救恩,引自賽四十5。主耶穌基督既是【神的救恩】,也是神榮耀的顯現。(7節)【毒蛇的種類】引自先知以賽亞對百姓的譴責(賽59:5)。猶太史學家約瑟夫指出,此時猶太教有四大派系:法利賽人,撒都該人,奮銳黨和愛色尼人。(8節)希伯來文的【石頭אֶבֶן】(創28:11)和【子孫בֵּ】(創10:31)諧音,是雙關語。這句話表明,亞伯拉罕肉身所生的,不一定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不是亞伯拉罕肉身生的,反而可能成為亞伯拉罕的子孫。(9節)比喻時日無多,隨時會把樹砍下來。(10,12,14節【我們該做什麼呢】)意思是怎樣才算【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8節)。施洗約翰不是在維護道德的準則,也不是在傳授得救的門路;也不指望人心改善,而是單單叫人悔改(3節)。悔改不只是認罪,更是痛感自己罪性難改,放棄自我改善,轉而仰望救主。因此,一個人若是對錢財的態度毫無改變(11,13,14節)表示裡面並沒有真實的悔改。此時猶太人正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百姓翹首企盼彌賽亞的拯救,所以人人都猜測【或約翰是基督】雖然許多人都擁戴和追隨施洗約翰,但他卻始終沒有越過先鋒的界限,反而不住地把眾人的注意力引向那【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16節)。【悔改的洗禮】(3節)不是約翰【傳福音】(18)的目的,更不是自我拯救【使罪得赦】(3節)的門路。(16節)【聖靈與火】是一個整體,代表同一洗禮,施洗的對像是同一批人,所以也被路加稱為【聖靈的洗】(徒1:5)。接受【聖靈與火】的是那些悔改信主的人,他們將被聖靈改變生命,就像被浸到聖靈裡;他們也將被基督潔淨。(17節)比喻基督的審判,這是祂再來時的工作。古代農夫收割麥子以後,先在打禾場上曝曬,碾壓,使穀粒脫離糠皮;然後用叉子迎風揚起混有糠秕的麥子,較重的穀粒落在近處,較輕的糠秕被風吹遠。(20節)【把約翰收在監裡】指施洗約翰的責備有損於希律·安提帕在猶太人中的威望,19-20節的事件發生在主耶穌受洗並開始傳道以後(約3:22-24),並沒有按照年代順序,而是首先結束了基督先鋒的記錄,然後把重心放在基督的事工上。 思想:今天,每個信徒都是為主鋪路的先鋒,也當效法施洗約翰【傳福音】的態度,約翰既沒有迎合【耳朵發癢】的聽眾,也不擔心嚇跑傳福音的對象,而是喚醒神的百姓。同樣,我們傳福音都不是不痛不癢的安慰話,更是讓人悔改歸主的話。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讓我們接受福音,更能夠為主祢傳揚福音,求主教導我們學像約翰的態度去傳揚主祢的福音。阿們!

路加福音10:25-42路加福音10:25-42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LUKE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路加福音】 【律法師】(26節)是熟悉摩西律法的文士。律法師的【試探】是要考倒耶穌,抬高自己(29節)。他稱呼耶穌【夫子】(26)表示他把耶穌看作一位善於教導的【師傅】不是基督。(25節)【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這句話表明,這位律法師看重永生,也知道自己還沒得著永生,但卻相信可以靠著自己【做甚麼】來賺取永生,只是他還不知道【該做甚麼】。【承受永生】就是進入神的國【名記錄在天上】(20節)得著神永遠的美好的關係。【律法上寫的是甚麼】(26節)是提醒他摩西五經最重要的教導。(27節)【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引自申6:5。(27節)【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引自利19:18。十誡分為【愛神】和【愛人】兩大部分(出20:3-17)猶太人都同意律法的總綱就是愛神,愛人,所以熟悉摩西五經的律法師立刻引用《申命記》和《利未記》來回答。律法師想要的是一些行為準則,使他可以照著行,因此就配得永生。所以主耶穌就說:【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28節)。【誰是我的鄰舍呢】 (29節)?似乎他只要知道誰是應該去愛的鄰舍,他就可以做到【愛鄰舍如同自己】(27節)了。30-37節是【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根據律法【祭司不可為民中的死人沾染自己】(利21:1)。這個人已經被強盜【打個半死】(30節)祭司若不摸他,就無法確定他的生死;但若摸後發現這人已死,就會使祭司不潔淨。兩難之間這位祭司認為遵守潔淨的律法更重要,所以撇下弟兄,【就從那邊過去了】(31節)。【利未人】(32節)要協助祭司事奉(民3:6-9)教導百姓律法(申33:10)也是一位關心潔淨的人。出於同樣的考慮,他也裝作沒有看見【照樣從那邊過去了】(32節)。猶太人認為【撒馬利亞人】(33節)的血統和信仰都不純正,根本不配作自己的【鄰舍】彼此互不來往,互相敵視。但是,這位最不可能幫忙的撒馬利亞人,卻對猶太人【動了慈心】(33節)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34節)猶太人和希臘人都使用酒來清洗傷口,橄欖油來緩和痛苦。【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34節)表示撒馬利亞人自己必須走路。【帶到店裡去照應他】(34節)下耶利哥的路上至今只有一處旅店,因為只有那裡有水源。墊付了店錢,並承諾支付額外的費用【二錢銀子】(35節)是當時一個普通工人兩天的工資(太20:2)【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36節)也就是思想:【我該怎樣做別人的鄰舍呢】?祭司和利未人並非不知道受傷者是自己的鄰舍,但卻無法愛他如己。個問題太敏感了,所以他不願直接說是撒馬利亞人,只好說:【是憐憫他的】(37節)。主耶穌對他說:【你去照樣行吧】(37節)意思是【你照樣去做別人的鄰舍吧】。38-42節的主題是【兩種愛主】馬大和馬利亞,代表了兩種愛主的態度。路加把這個故事放在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後面,讓我們不要誤以為【做個好撒馬利亞人】就可以【承受永生】(25節)。這個故事並沒有否定行為,但卻指出基督才是【那上好的福分】(42節),只有認識主愛主,才能【承受永生】。馬大很愛主但她愛主的方式,是讓主得著最周到的招待,所以【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40節)。但她越用事奉來表達愛主效果越是相反【你不在意嗎?請吩咐她來幫助我】(40節)表示她已經忙到心煩意亂,以致忍耐不住、抱怨主耶穌和妹妹都不體諒她。馬大的問題不在於事奉多少,而在於【思慮煩擾】結果失去了安息和喜樂,錯過了最重要的事。主卻表示【不可少的只有一件就是像馬利亞一樣【選擇那上好的福分】(42節)也就是認識主【在耶穌腳前坐著聽祂的道】( 39節)。 思想:今天,我們是否和這位律法師一樣,認為自己並不是沒有【愛】,而是沒有配得我們去愛的【鄰舍】嗎?又或是當我們在難處中有否和馬大一樣,就是自以為忙著事奉主,結果卻忙到失去了主;但要我們知道真正的愛主是無論外面有多忙,裡面都是【不見一人,只見耶穌】。 祈禱:親愛主耶穌,感謝你要我們的生命能夠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更要愛人如己,因主祢的生命就是彰顯愛神,愛人的榜樣,願主引導我們每日【不可少的只有一件就是【選擇那上好的福分】聽從主的話。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