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 4:31-44

路加福音 4:31-44

【和合本】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LUKE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路加福音】 【迦百農】(31節)是彼得的家(38節),位於加利利海的北岸,這裡有貿易稅關(太9:9)。主耶穌不但【在安息日教訓眾人】(31節)而且在安息日醫病趕鬼。《路加福音》共有五處提到在安息日醫病趕鬼(4:35,38-39;6:7;1314;14:3)。【他們很希奇祂的教訓】(32節)是【因為祂的話裡有權柄】。主耶穌能叫人在祂的話語中感受到神的權柄,因而對神產生敬畏和順服的心。所以人們聽出【祂的話裡有權柄】。一個【被污鬼的精氣附著】(33節)的人竟然能【在會堂裡】(33節)敬拜神,卻沒有任何不協調的感覺,直到遇見了主耶穌。污鬼雖然認識主耶穌基督是【神的聖者】(34節)也就是神的兒子(1:35;可1:24;約6:69)卻拒絕接受祂作主。污鬼先自稱【我們】(34節)後來自稱【我】(34節)可能那人裡面有許多污鬼,由其中一個污鬼代表說話。(35節)【不要作聲】意思是【閉嘴】;雖然污鬼所說的並沒有錯,但主耶穌卻拒絕接受邪靈為祂作見證。因為見證的源頭若不是出於神,再真實也不能使榮耀歸於神;不但不能把人領到神面前,反而會迷惑人,混亂主的所是和所作,模糊神與鬼的界線,甚至使人接受鬼的作為;毀謗主耶穌是【靠著鬼王趕鬼】(可3:22)。(36節)這是什麼道理呢】原文是【這是什麼話呢】指出主耶穌的話語裡帶著權柄,所以趕鬼並不責備污鬼(35節)。(38節)【西門】是希伯來文【西緬】的希臘文形式,意思是【聽見】。【彼得】是主耶穌給他的希臘文名字(6:14)意思是【石頭】 (約一42)。三卷對觀福音書都提及【熱病】(38節)但只有路加用醫學術語來描述這熱病【甚重】(38節)。【斥責】(39,41節)原文與【責備】(35節)是同一個詞,顯示這病的背後可能有屬靈的原因。主耶穌到地上來,就是要用神的能力醫治人的屬靈疾病,讓神的百姓可以起來服事。一般人長期發燒以後,熱退了人也會很虛弱,需要時間恢復。但西門的岳母卻在安息日【立刻起來服事他們】(39節)顯示主耶穌的醫治是立刻的,徹底的,使人進入神所賜的真正安息。(40節)【日落的時候】安息日就結束了,猶太人才可以走遠路,所以周圍的群眾都聚集前來尋求醫治。他們在安息日得不到的安息,到主面前卻能得著。日落後步行就能走到迦百農的城鎮,【凡有病人的,不論害什麼病,都帶到耶穌那裡】(40節)表明這些人來到耶穌面前,只是為了醫病趕鬼,並不是想聽道:只是為了解決人的需要,而不是來尋求神;只想脫離的是外邦的統治,並不是想脫離自己的罪。但主耶穌卻毫無分別地【按手在他們各人身上,醫好他們】(40節)。但主耶穌卻拒絕留在迦百農,既沒有深入耕耘,鞏固基地,也沒有趁熱打鐵,迅速倍增,反而【在別城傳神國的福音】(43節)【在加利利的各會堂傳道】(44節)。 思想:主耶穌一開始傳道,就顛覆了我們許多的想法:祂沒有用神蹟證明自己就是彌賽亞,沒有苦口婆心地勸說拿撒勒人悔改,沒有利用靈界的見證傳揚福音吸引群眾;因為主耶穌的服事不是根據人的需要,而是按照神的旨意。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生命的服事,是主祢親手作工進入人的需要,但主祢更看重的不只是我們的需要,而是神的旨意,求主同樣教導我們活出主旨意的生命。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路加福音 15:11-32路加福音 15:11-32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LUKE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路加福音】 第三個是【父親的故事】(11-32節)。在這個故事裡,父親代表父神;小兒子代表罪人,他放棄了兒子的地位,是離家出走的浪子;大兒子代表法利賽人和文士,他輕看了兒子的地位,是迷失在家裡的浪子。依照猶太人的規矩,長子可得兩份家業(申21:17)小兒子【應得的家業】(12節)是三分之一,父親可以在生前提前作出安排;但是,向父親要求提前分家業,等於是盼望父親早死,是忤逆的行為。12-14節正是人類墮落的四部曲:第一步是向神要求獨立,要把【應得的家業】掌握在自己手中(12節)。第二步是遠離神因為【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即使人還在父神家中,心早已【往遠方去了】(13節)。第三步人遠離神的結果,就是自以為是,【任意放蕩,浪費資財】(13節)。第四步人若只要恩典,卻不要供應恩典的神,無論領受了多少恩典,都是有限的,結果必然會【耗盡了一切所有的】(14節)。【放豬】(15)代表最低賤的工作,通常猶太人不養豬,這個養豬的是個外邦人。小兒子一旦【醒悟過來】就知道自己最大的愚昧不是【浪費資財】(13節)而是離開了豐富的父親(17節)所以回家才是唯一的出路。他承認自己得罪了神,得罪了父親(18節)也承認自己不配作兒子,只求父親把他當作僱工 (19節)。一個人只要誠實地承認自己走投無路,清醒地知道世界冷酷無情,就能【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20節)成為回家的開始。(20節)【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父親的眼,心,腳,手和口全部都動了,這個畫面奇妙地描繪出了父神的喜樂。但是,浪子還沒說出【把我當作一個僱工吧】(19,21節)【卻】(22節)被父親的恩典打斷了。父親毫無保留地恢復了小兒子的地位:【上好的袍子】(22節)代表兒子的榮耀;【環】(22節)代表兒子的權柄;【鞋】(22節)代表兒子的自由,因為當時只有奴隸才赤腳走路。但父親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喜樂:【那肥牛犢】(23節)是專門養在圈中,為重大喜慶的筵席預備的。父親毫不計較小兒子的失敗:他最關心的,是【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24節)。第三個故事還沒結束,還有一段尾聲。因為這個父親失落的不是一個兒子,而是兩個兒子。在人看來,就算父親不追究小兒子的忤逆,他也沒有任何功勞苦勞值得慶賀回歸,難道是要鼓勵人離家出走嗎?父親單單【因為得他無災無病的回來】(27節)就【把肥牛犢宰了】(27節)這實在太不公平了。那些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和文士,也同樣不願看到被自己鄙視的稅吏和罪人竟然與自己殊途同歸,一同有分於神國;所以他們也像大兒子一樣覺得太不公平,所以【生氣,不肯進去】(28節)。大兒子將壓抑多年的苦毒全都倒出來了。小兒子一開口就是【父親】(21節)大兒子卻隻字不提【父親】原文一共用了4個【你】(29-30節),顯示他心中的不滿已經到了極點:他認為自己是個模範兒子【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29節)。他抱怨父親的獎賞不公平【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29節)。他不把小兒子當作兄弟【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30節)。雖然他貌似憤世嫉俗,但其實是罔顧父親的心意(24節)。一個認為只有自己配作兒子的人,竟然完全不懂父親的心思,可見他與父親的【同在】(31節)是心不在焉的。父親對大兒子的回答,同樣充滿了恩典:父親提醒大兒子【兒啊!你常和我同在】(31節)。兒子對父親真正的愛,不是表面的【服事】而是生命的【同在】。父親提醒大兒子【我一切所有的都是祢的】(31節)。根據猶太口傳律法,一個人如果寫了遺囑,把產業留給兒子,在父親去世之前,田地的出產仍然歸父親。父親提醒大兒子:小兒子不是外人,而是【你這個兄弟】(32節)。他們都是父親的兒子,父親也都愛他們。 思想:這個故事並沒有結局,主耶穌故意不提大兒子有沒有與父親一起【歡喜快樂】而是留給聽眾思考和選擇:你是像大兒子,還是像小兒子?我們願意每日都返到天父的懷抱呢? 祈禱:親愛天父,感謝你讓我們知道你的愛,更要讓我們進入你的豐盛,感謝天父你每日的等待,你期待我們每日能返到你的懷抱,天父我們愛你!阿們!

路加福音 23:13-25路加福音 23:13-25

【和合本】 經文影音內容: GOSPEL OF LUKE 釋經內容資料:

【聖經綜合解讀-路加福音】 【我也將你們告祂的事,在你們面前審問祂,並沒有查出祂什麼罪來】(14節),這是彼拉多第二次宣告耶穌無罪。【就是希律也是如此】(15節)表示連熟悉猶太律法和風俗的希律,也查不出耶穌的罪。【我要責打祂】(16節)並不是表示耶穌有罪,而是為了給猶太領袖出氣,好達成妥協。一個人若是在原則上妥協,就已經失敗了;因為妥協並不能達成目的,反而使猶太領袖們得寸進尺,絕不讓步。【除掉這個人!釋放巴拉巴給我們】(18節)眾人寧要罪人巴拉巴,不要義人耶穌。【巴拉巴】可能是奮銳黨的首領,曾經在叛亂中殺人(19節)。【巴拉巴】是真正的叛亂分子,但主耶穌不是;【巴拉巴】是一個假的彌賽亞,主耶穌卻是真的。眾人喊著【釘祂十字架!釘祂十字架】(21節)這就應驗了主耶穌對自己的預言(太20:19;26:2)。釘十字架是當時羅馬帝國最殘酷的死刑,只適用於殺人,叛亂等重罪犯人,羅馬公民依法規定是不可判處此極刑的。這些【眾人】(18節)竟然對自己的同胞如此殘酷,可見他們對主耶穌恨之入骨。這些要殺耶穌的【眾人】是【祭司長和官府並百姓】(13節),也就是猶太領袖和他們的支持者,其中不一定包括那些歡迎主耶穌進城、喜歡聽祂講道的百姓(27節)。【這人做了甚麼惡事呢?我並沒有查出祂什麼該死的罪來】(22節)這是彼拉多第三次宣告耶穌無罪。【他們大聲催逼彼拉多】(23節)顯示這群人很有影響力。彼拉多曾經兩度引起重大抗議事件(13:1)累積了不少民怨,所以他們威脅要舉報他:【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凱撒的忠臣】(約19:12)。彼拉多不想處死耶穌,但眾人的聲音卻【得了勝】(23節)。【彼拉多這才照他們所求的定案】(24節)作出獎惡罰善的判決。這個判決既不是根據羅馬法律,也不是根據聖經真理,而是根據人民的意願。【任憑他們的意思行】(25節)也就是順應民意的呼聲【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23節)。 思想:或許彼拉多最終選擇就像今天的許多世人,為了【要叫眾人喜悅】(可15:15),只好犧牲真理原則;但又想在良心上撇清自己(太27:24),結果就活在自欺欺人裡面。我們又有否只選擇人,不選擇神呢? 祈禱: 親愛主,感謝你為我們死,更為我們受盡羞辱,是主你的無罪代替我們的罪,是主你受盡人的拒絕,使我們不再被神拒絕,願我們一生都選擇你,愛你。阿們!